《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2024-07-11 22: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语言学纲要 一、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在人们说话和所说的话中存在着一个系统,这就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或者叫做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先明确提出“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并称之为“鉴于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条分岔路。”言语是说(写)和所说(所写)。语言就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也可以作为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但是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学说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孩子见到猫,听到大人说mao,他的脑子里就把mao这个声音和猫这种动物联系起来了。在另一种场合,孩子见到狗,他说mao,大人纠正他,说这不是猫,是gou。这个纠正促使孩子去注意猫和狗的区别。下次他看到另外一只猫,又把它说成别的什么,又得到纠正,这有引导他注意两只猫的共同点。

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孩子经过种种失误和纠正,学会了一个词,把它跟他所表示的那类事物联系起来,这样他就认得了这类事物。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词表达意思,称为“独词句阶段”。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

进一步,孩子在独词句的基础上,学会两个词的组合。比方说,孩子借助于词识别了猫和狗之后,又听得大人说bai mao、hua mao、bai gou、hua gou,他有按照词的指示,辨别出了白猫和白狗的共同点,花猫和花狗的共同点,进而把物和物的属性区分开来。后来他知道一种东西叫mao zi,他就有可能把bai和hua加在mao zi上,区别两种不同花色的帽子。

这时候,孩子不仅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不同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抽象出事物的属性(例如“白猫”、“白狗”中的“白”),同时也会把统一的事物分析称不同的要素(例如“白”和“狗”)。“猫跳”、“狗叫”也是在这个阶段学会的。

独词句的出现,以及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孩子学话过程中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经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独词句提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双词句提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这就是说,孩子不仅只注意到了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注意到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随着从双词句到实词句,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虚词,孩子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就逐步摆脱事物具体形象的影响,而越来越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就是说,当孩子能熟练使用语言的时候,外界的现象就愈来愈少“物质”的意义了。

以上就是孩子学话的大体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划分出几个截然不同的界限。

三、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词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语言符号中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所以学习一门外语,无法从符号的读音推知符号的意义,也无法从符号的意义推知符号的读音。相关概念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上图的意思是:音和义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事物的个体是无数的,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给每支铅笔、每块砖……都设立一个符号,只能把事物概括成类,给每个类设立一个符号。概括是心理的认知活动,它的成果就是意义,所以说意义就是人们对一类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音义结合的统一体称为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代表。音和现实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意义是联系音和现实现象之间的桥梁。没有意义则没有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声音归声音,现象归现象,相互之间便无从建立联系。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如汉语中的“黑”“板”“人”“民”四个语素,但是人们自然而然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如单语素词“水”“火”等,双语素词“黑板”“人民”等,多语素词“喜马拉雅”等。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就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

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的情形所说的,符号一旦被创建,对使用的人就有强制性,否则会收到社会的拒绝。

四、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多数学者的看法可以概括成:语言是一种分成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两层三级

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数目最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从音位到语素,这是语言分成装置里最关键的结合部,因为音位只能构成符号的形式,语素才是形式与意义结合的符号。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音位构成语素,语素又构成词,而同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于是语言符号的数目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句子是由若干个词按照时间顺序前后相续组成的一个链条,一环扣着一环,我们说这若干个词是组合关系,这些词共同组成了一个句子。

句子中,某一个位置的词可以由别的词语替代,我们将一环卸下来,换成新的另外的词,比如我可以把“红色”换成“蓝色”等其他颜色,这样就构成了新的句子。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他们可以相互替换。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是我们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我们需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语言学研究阶段

纵观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若干阶段:

(一)语文学阶段

印度、希腊与罗马、中国,被认为是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家开始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本身,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找出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

①功能派(布拉格学派)

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音位和音位区别特征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②符号派(哥本哈根学派)

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内容形式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依赖语音和现实世界而存在,因此他们研究的不是语言结构,而是抽象的关系结构。他们常常用一些同数学符号很相近的符号系统来代替传统的术语。

③描写派(美国学派)

重视记录实际语言,重断代描写。其极端派排斥语言的意义。他们在描写中注重分布,并在其基础上对语言各单位进行切分、归并分类和组合。

(四)形式语言学阶段

转换生成语法,语言描写和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简历一种理论,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线的句子。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有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如肯定与否定、陈述与疑问、主动与被动等局势之间的转换。由于在转换和生成句子的过程中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这种学说被称为“形式语言学”。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但也暴露了脱离社会语境,操作手续繁琐等特点。

(五)交叉语言学阶段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跃发展,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些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六、语音

语音是语音学研究的对象。各门学科为了研究自己的对象,往往需要把它分成最小的单位,然后研究这些单位的性质、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组合的规则。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音素。为了准确地分析语音,需要有一套音素的标写符号,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语音的研究范围很广,其中发音原理是学习和研究语言的人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一般所说的声音的四要素指:音高、音重、音长、音质。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频率。

音重指声音的轻重或强弱,取决于振幅。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

音质因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音素是人类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一)人体发音器官

人类发音器官的整个装置像一架乐器,分三大部分: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①元音声带振动,气流无阻碍;辅音气流克服阻碍成音。②元音时,发声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度,而辅音时,发声器官局部紧张。③发元音时,气流通畅无阻,故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克服阻碍成音,气流较强。

(二)元音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共鸣腔里最主要的时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正是取决于口腔的不同形状。口腔改变形状不外三个办法:①把嘴张的大些或者小些;②把舌头往前伸或者往后缩;③把嘴唇撮起或者展平。舌头和下颚相连,嘴张的大就是舌头的位置低;嘴张得小就是舌头的位置高。所以上面三个办法可以归结为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决定着每一个元音的音质。

嘴唇不圆,把嘴张得最大,舌头尽量往前伸,发出来的音像“爱”(ai)里面的前一个音,国际音标标为[a]。同样条件下,把舌头尽量往后缩,发出来的音像“昂”(ang)里面的前一个音,国际音标标为[ɑ]。

嘴唇不圆,把嘴合拢,即开口度最小,舌头尽量往前伸,发出来的音像“衣”(yi),国际音标标为[i]。如果把舌头尽量往后缩,嘴唇撮圆,发出来的音像“乌”(wu),国际音标为[u]。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a][ɑ][i][u]四个极点围成了一个四边形,叫做元音舌位图。变更口腔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图的左边一条线标志着舌位最前的限度,线上每个点代表的元音,它们的舌位差不多(随着口腔的张大,舌位逐步靠后,所以这条线往后偏斜),都叫前元音,差别只在舌位高低(假定嘴唇都不圆)。这条线的最高点[i]和最低点[a]是我们已经知道的音。现在把从[i]到[a]的距离分成三等份,第一个三分之一处的音大致相当于“梅”(mei)里面的e,国际音标是[e],我们称它为半高元音。第二个三分之一处的音大致相当于“街”(jie)里面的e,国际音标是[ε],我们称它为半低元音。右边一条线标志着舌位最后的限度,线上每个点代表的元音都是后元音,其中最高点的[u]和最低点的[ɑ],我们已经知道。其他元音我们也可以按照区分前元音的办法把右边的那条线三等分:第一个三分之一处的音相当于“波”(bo)里面的o,国际音标时[o],第二个三分之一处的音就是英语dog里面的o,国际音标是[ɔ]。上面介绍的八个音叫做基本元音,是一切元音的基准,其中前元音都是不圆唇的,后元音除[ɑ]以外都是圆唇的。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舌位图只管舌位,不管嘴唇的圆展。每一个不圆唇元音差不多都有对应的圆唇元音,每一个不圆唇元音都有相对应的圆唇元音。按规定,所有的圆唇元音都写在斜线的右边,不圆唇元音都写在斜线的左边。

现在,我们在舌位图上再加些常见的音。

首先,在前元音和后元音的中间可以增加央元音的系列。这个系列的高元音是[ɨ],它是从[i]到[u]的中点,代表的音相当于俄文字母ы的发音。低元音是[A],它是从[a]到[ɑ]的中点,北京话里单独出现的ɑ,如“啊”“吗”里面的元音就是这个[A]。中元音是[ə],北京话轻读的“的”“了”中的元音就是[ə],它是舌头不高不低,不前不后,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发出的音。

其次,从嘴唇状况可以增加: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三)辅音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法就是发音方法。明确了这两个方面,就能正确地发出一个辅音来。

在介绍发音部位和方法之前,先要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特点:

1、清和浊

辅音的发音体时阻碍气流的发音部位,但有时声带也参与发声。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声带不颤动的叫清辅音。

2、送气和不送气

送气、不送气在汉语里面分得很清楚。比方普通话里的“爸”和“怕”,“大”和“踏”,“贵”和“愧”的区别就在前一个字的辅音是送气的,后一个字的辅音是不送气的。

3、鼻音和口音

发出的辅音时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比方“爸”和“妈”两个字的辅音都是双唇由紧闭到突然打开。但“爸”字是口音,“妈”字是鼻音。这里“爸”字还是清辅音,“妈”字是浊辅音。

下面分别介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

我们沿着气流通过声带进入口腔排出体外的路线,列举沿线的重要发音部位。

首先,声带本身也可以是辅音的一个发音部位。例如上面讲到的送气成分就是气流和张开着的声带发生轻微摩擦产生的。这个音就是英、德、日语言里的h[h]。这个部位叫喉门,比北京话的h[x]后得多。以为北京话的h[x]就是英语的h[h],用它来读have、hand等等,这是不对的。

气流进入口腔,发音部位的第一个大站是舌根,现在一般称为“舌面后”。舌根往上抬,向软腭靠拢,让气流受阻而发出舌根音(或叫舌面后音)。北京话的 g,k,ng,h [k, k',ŋ,x] 都是这类舌根音。

舌根的前面是舌面中,它和后腭配合发出的音叫舌面中音。这个部位正是发元音[i]时的舌位。不过[i]是气流不受阻的元音,如果舌头保持发[i]时的前后位置,再往上抬一些,接触后腭,发生轻微的摩擦,就能发出“夷”或英语yes开头的y[j]。这个[j] 就是舌面中音。

舌面中的前面是舌面前,它和中腭配合节制气流,可以发出舌面前音。北京话的j,q,x [tɕ ,ʨʰ , ɕ ] 就是这一类音。

舌面前的前面是舌叶,它和前腭配合节制气流,可以发出舌叶音。例如英语中的China [tʃaɪnə] 、bridge[brɪdʒ]、short[ʃɔrt]中的[tʃ, dʒ, ʃ]都是这一类音。

舌叶的前面是舌尖。舌尖在发音中是最灵活的部分,可以和好几个部位配合构成阻碍,节制气流,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如果舌头卷起,舌尖向后顶住前腭,可以发出舌尖后音或卷舌音,例如北京话的zh, ch, sh [ʈʂ , ʈʂ' , ʂ ]。如果舌尖抵住上齿龈就可以发出舌尖前音,例如北京话中的 d,t,n,l,z,c,s [t, t', n, l, ts, ts', s ]都是这一类音。如果舌尖抵住上下齿,就可以发出齿间音,如英语thing [θɪŋ], father [fɑðɚ]中的[θ][ð]。

气流再往前,会受到唇的阻碍。上齿和下唇配合发出的音叫唇齿音,如汉语的f [f] 和英语的f[f] 和 v[v]。由双唇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叫双唇音,如北京话的b、p、m [p, p', m]。双唇音和唇齿音也可以合称唇音。

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的种类比较多,我们可以先掌握塞和擦两种,然后从它们引申开去,再掌握别的方法。

所谓“塞”就是闭塞,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堵住气流的通路,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出声音。这种情况有点像开汽水瓶的盖子,和乐器的演奏方法类比,有点像打击或弹拨。比方[p, t, k, p', t', k', b, d, g ]这些音都是塞音。

从塞可以引伸出颤。颤音时舌尖或小舌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气流呼出的通道被堵住后迅速打开,再堵住,再打开,好像是紧紧相连的一小串塞音。俄语的p(如рука,手)是舌尖颤音[r],法语的r(如la robe,袍子)是小舌颤音[R],德语的r(如die Reise,旅行)可以是舌尖颤动,也可以是小舌颤动。汉语中没有舌尖颤音,也没有小舌颤音,发音中也不用小舌部位。小舌颤音是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音之一。和颤音相联系,还有闪音。闪音时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如英语very中的r[ɾ]。俄罗斯人说英语,常常把r一连打几个滚,这是用颤音代替了闪音。

所谓“擦”,就是摩擦。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接触或靠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和乐器的演奏方法类似,仿佛时拉和吹。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正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擦音,例如北京话的f [f], s[s], h[x]。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两侧,叫做边音。北京话的 l [l]就是一个边音,发音时舌尖与齿龈接触,正面堵住气流出路,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如果气流受到的阻碍很小,只是在通过时稍微有些摩擦,发出的音接近毫无阻碍的音,叫做半元音。如英语yes的y[j],walk的w[w]就是半元音。

塞和擦两个方法还可以结合起来,先塞后擦,发出塞擦音。塞擦音是部位相同、清浊一致的一个塞音和一个擦音紧密地结合在一个发音过程里发出来的音,听起来是一个音素。例如北京话的z[ts]是舌尖前清塞音[t]和同部位的清擦音[s]的合音,发音过程的前半段按照塞的方法完全堵住气流,后半段改用擦的方法,给气流一个狭窄的缝隙,让它从中间挤出来。北京话的 z, c, zh, ch, j, q [ts, ts', ʈʂ , ʈʂ' , tɕ ,ʨʰ ]都是塞擦音。

上面介绍了辅音的主要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果以部位为经,方法为纬,画成辅音表,那么每个辅音的发音都可以从表上找到。辅音表和元音舌位图一样,都是语言研究成果的结晶。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wbr- wbr读书笔记

七、语法

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语素组成词的规则和词组成句子的规则,前者叫做构词法,它和词的变化规则合在一起叫做词法,后者叫做句法。

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如汉语中的单音词“人”“书”等,和一部分双音词“玻璃”“葡萄”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其中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如汉语的“黑板”“大学”,英语的“blackboard”“railway”等;构成复合词的规则称为复合词构词法;

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如汉语的“瓶子”“花儿”,英语的“writ-er”“re-turn"等;构成派生词的规则称为派生词构词法。

语素组合成词,这是语法单位的第一次增量。

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词的组合可长可短,变化无穷,分析起来,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结构一层套一层组合而成的。最常见最基本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

主谓结构:这种结构反映陈述对象(主语)和陈述内容(谓语)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如“这幅画/真美丽”“张老师/来了”。

述宾结构:这类结构的意义比较复杂,大抵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如“切/西瓜”“洗/衣服”。

述补结构: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如“急/哭了”“站/稳”“搬/出去”。

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在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两个成分不平等,一偏一正,所以把这种结构叫做偏正结构,整个结构的作用和中心语大致相同。所谓偏和正,是就结构来说的,并不是说意义上,中心语比修饰语重要。如名词性偏正结构“人民的/力量”“高/水平”,动词性偏正结构“马上/出发”“加倍/努力”。

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时平等的。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是我国的四个直辖市”“人类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办好小学教育”。下划线部分便是联合结构,联合结构在语句中作为一个统一的语法单位。

这五种基本的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它们的名称已经提示了每种结构所概括的意义。大致来说,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选择”。

各种基本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种: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常见的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性:性时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这里要注意的是,“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的概念不一定一致。如俄语的阴性、中性、阳性。

数: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如英语中单数、复数,我国佤族的人称代词由单数、双数、复数的区别。

格: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如英语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而芬兰语则由二十几个格。

体: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中,体的范畴表现各不一样。如英语动词由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

时: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英语就是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在法语中有一个复合时,实则包含过去时和完成体两部分。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人称的不同而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英语只有现在时单数的时候,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对立。

态: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它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

一般来说,“性”“数”“格”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形容词因为要随着名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有这些范畴;“时”“体”“人称”“态”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变换和句型

句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陈述句又分为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陈述句:我打破了杯子。

陈述句:我把杯子打破了。

陈述句:我打破杯子了。

被动句:杯子被我打破了。

疑问句:我打破了杯子吗?

疑问句:谁打破了杯子?

疑问句:我打破了什么?

疑问句:我把杯子怎么了?

疑问句:我打的杯子破了吗?

否定句:我没打破杯子。

祈使句:打破杯子!

感叹句:我打破杯子啦!

语言的结构类型

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语法结构虽然花样繁多,但是可以归为少数的类型。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把语言分成不同的结构类型,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语言的概貌,学习外语,都有一定的帮助。

语言学中,把类似于俄语那样有丰富词形变化的语言称为屈折语,而把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孤立语。

孤立语的特点时缺少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虚词的作用更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

屈折语的“曲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曲折。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的变化来表达,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俄语、德语、法语、英语都是屈折语。

黏着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类型。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曲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来表示。这里的语法意义指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因此,一个词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此外,黏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好像是黏附在词根上似的。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都属于黏着语的类型。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语言的普遍特征

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也有共同的特点,这叫做“普遍特征”。如:

1、一切语言都至少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飞)。

2、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

3、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分转变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 -> 农村[调查],飞->飞的,写->写的,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飞->飞鸟,烧->烧杯)。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次新词语连到一起(鸟儿和虫儿),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试试,适应和改造)。

5、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

6、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的方式(鸟儿飞[自动,不及物动词],鸟儿吃虫子[他动,及物动词])。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以上这些可以有把握地说是适用于任何语言的普遍特征。还有一些特征在许多语言里面都能见到,但是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切语言。

八、文字

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它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通过这样的书写符号系统可以把语言符号记录下来,使语言的口头形式书面化。

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一些其他语群和语言。

九、后记

学习英语,总感觉学得很杂很乱,让自己说一下自己都学了什么吧,自己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因为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所以学得越多,感觉越杂越乱。于是决定寻找一本语言学的基本教材看一下。《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读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语言学纲要》还有一本修订版,但是不是原作者修订的,感觉不如原来的顺,修订前感觉像是在讲课,一步一步引导我去理解,有一种带领我游览花园的感觉,读修订后的版本时,游览花园的感觉没了,感觉阅读时思维中断明显增多,所以我觉得还是原来版本写得好。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基础理论》也没有叶蜚声原来那本读起来顺。如果对语言学领域时纯小白的话,我推荐读《语言学纲要》叶蜚声1997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