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论教养中心论点分论点具体论著 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23-05-26 04: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表现,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论教养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教养》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论教养》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可以得之于自我修行和养成。只有把培养优雅风度、追求高尚人格作为人生目标,自觉践行得体文明的处世方式,才能拥有教养。

《论教养》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本文的论题,点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第二部分(2~12):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7):论述教养与“优雅风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18):得出结论,即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3、论教养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论教养》的中心论点: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表现,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本文的第5—10段和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4、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获得教养的途径》论点: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详析: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5、论教养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论教养的论证思路是: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解释礼貌的起源。然后列举了雅致的现象,并讨论了雅致所遵循的标准。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优雅的行为。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本文第5-10段和第17段用实例加以讨论。第5-10段侧重于文盲的例子,第17段侧重于优雅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生动地说明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书达理、文雅。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每5-10段都是在假设和比较的基础上,列举了教育缺失的表现,反映了教育缺失的具体走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6、论教养中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教养指一个人文化品德的修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它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教养的本质是为了教育孩子懂的礼义廉耻之道等等。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这篇课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7、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8、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是从2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

第一、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第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9、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心论点

《获得教养的途径》论点: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10、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于乐业四字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

分论点是:在“敬业”中,分为"敬业的作用"和"敬业的必要性";在“乐业”中分“乐业的作用”和“乐业的必要性”。

本课文共有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1、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2、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部分: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重要。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11、学问和智慧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全文的论题:学问和智慧。

结构如下:本文可根据结构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解说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

①(3~4)论述了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②(5~6)论述了智慧同时也不能离开学问。

三个事实论据:孟德尔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达尔文发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公例;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

12、论教养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论教养》的中心论点在第8段。

本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真正的教养”论题,接着连续举了三种没有教养的生活表现,进而得出中心论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接着又用生活中有教养的表现从正面对观点进一步阐释,然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怎样做一个有风度的人来深化论点,最后水到渠成重申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21年秋季修订版)第9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13、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引用名言,而后阐述,通过五个例子,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1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提出中心论点的特点:作者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然后以史实为据,从两个分论点出发,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结构是“总分总”模式,先提出中心论点,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然后从两个分论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作者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然后以史实为据,从两个分论点出发,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