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里发人深省的5句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觉醒年代鲁迅的经典语录 《觉醒年代》里发人深省的5句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

《觉醒年代》里发人深省的5句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

2024-07-07 2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觉醒年代》作为国产神剧横空出世。

通过这部剧,我们穿越时空,与100年前的那一代革命人建立连接,对他们当时面临的困难、前路的迷茫和艰难的选择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我们在面对黑暗和不确定时,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小编选取了其中5句台词,借此对话历史,化解当下迷茫。

01

关于职业: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立场还有职业操守。

职业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就不能不使职业与信仰产生联系。

瞿秋白是在工作岗位上最终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1917年,刚刚年满18岁的瞿秋白来到北京求学,因无法支付北京大学高昂的学费,也没有通过文官录用考试,因而进入外交部下设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那时候,经受了多年曲折生活的瞿秋白也曾陷入深深的苦闷。

后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改变了翟秋白,他也很快加入了李大钊创建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

之后不久的1920年,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记者赴俄国报道。在俄国,瞿秋白见证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两次见到革命导师列宁。

更重要的是,他目睹了新社会人们生活日益改善,充满热情与希望的社会面貌。后来,瞿秋白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在中国班担任翻译和助教并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研究愈发走向深入,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

1921年5月,瞿秋白在好友张太雷的介绍下在莫斯科加入共产党,属于俄共党组织,后于1922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

不可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具有明显的“谋生手段”性质。为了个人和家人的更好生活而选择职业,为获取更好发展机会、更高薪资收入选择奋斗方向,这都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不应当把职业仅仅看作谋生手段,不妨在追求更好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抱有一些似乎“不实际”的理想。

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为了生存,而人则生活。”

百年前,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为从事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而在百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立足点就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就在我们从事的职业中。

02

关于觉悟:

所有觉悟,归根结底,就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这最后的觉悟,说到底——人的觉悟。

2021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党员9500多万名,新时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不管是百年前从一个个共产主义小组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还是白色恐怖下仍然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战士,抑或在抗美援朝的火线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知识殿堂的校园里,加入中国共产党队伍的积极分子,都有着各自精彩的入党故事。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气象学领域具有开创性影响的科学家竺可桢,在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迅速恢复并取得较大发展后,经过认真思考,毅然决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要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竺可桢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接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特地将事先填好的一首词《西江月》赠与竺可桢。

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

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

四海东风骀荡,红旗三面辉煌,

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奋发图强?

朱德不远万里赴欧洲寻找党组织,贺龙在南昌起义的枪声中入党,还有在抗美援朝、抗击疫情一线的火线入党,等等,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迹还激励了无数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中华儿女,感召着他们不断向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向着党的组织靠拢。

03

关于人生:

我认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马克思在《人生》中感叹:“转瞬即逝的人生,正是一次激情的战斗!”

百年风华犹未老,世纪一往正青春。如果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创业史、奋斗史比作激流澎湃的大江大河,其间必然有曲折,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蜿蜒逶迤的巨流始终坚定向前,朝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浩浩荡荡前进。

在百年长河里,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赴后继,他们始终是鲜艳、昂扬、催人振奋的排头兵,在笃定的征程中感受着几许时间的厚重、历史的分量。

对于信仰的坚守一直在传承。

跨越百年,青年解放军战士们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忠诚守卫使命。

2020年6月,某国军队悍然越线挑衅,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決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到对方蓄谋已久的攻击。他们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荣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

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王焯冉在渡河前去支援途中,因救助战友而淹没于冰河中。陈祥荣牺牲时还不到19 岁,王焯冉年仅23岁,肖思远年仅24岁。面对生死考验,毋改英雄意气,青年战士们用鲜血竖起信仰的旗帜。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把时光长河以百年的维度回溯,一定会发现这历史中最动人的奋斗史诗——长征的洗礼、抗日的激流、开放的探索、改革的跋涉——那悠悠岁月里暗夜行路的点点星火,发光发热、用力闪烁,终于汇聚成闪耀神州的璀璨星河。

山峦起伏,史诗壮阔。从现实图景到未来愿景,每一份骄傲和笃定的背后离不开信仰光芒的指引。

04

关于精神:

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是当代中国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合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个体梦想与共产主义梦想的统一。中国梦的实现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植入、融合、再生、发展的过程。

百年前中国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不息。宋任穷咬牙渡难关的事迹,展现了革命青年的奋斗风貌与昂扬姿态。

1922年,宋任穷进入金江高小读书,当时陈昌、夏明翰等共产党员也在此任教。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书本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革命启蒙,其中一首修路歌广为流传:

修我们的马路,贯彻我们的精神,

怕什么寒和暑,雨和风,

拿起我们的锄头、铲子,快来做工。

怕什么高和低,土和石,

凡阻碍我们的,就要把它铲平。

在启蒙教育的影响下,宋任穷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宋任穷17岁入党,18岁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他跟随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

1928年冬天,国民党派重兵“围剿”井冈山根据地。为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等决定撤离井冈山,开辟新的根据地,宋任穷带领特务连负责断后。由于兵力悬殊,特务连被打散。宋任穷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历尽千辛万苦,于1930年2月重新找到队伍,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38年,宋任穷带领部队奔赴冀南,成功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1942年至1943年,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冀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处于非常艰难的困境中。宋任穷安排党委、行署以及军区的后勤机关转入后方,自己带领不足200人的队伍坚守得之不易的根据地,同时积极动员群众开展自产自救。

食盐短缺,宋任穷就带领大家把盐碱地上的硝盐刮起来,放在缸里加水熬了当盐吃;粮食短缺,宋任穷就与战士们一起拉犁,开垦荒地,优先保障群众的生活供给。正是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与奋斗精神,宋任穷与冀南根据地军民共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咬牙干部”。

05

关于信仰: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有人心向光明。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岁月的洗礼下,在与宗教等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博弈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胜出,成为社会主流信仰,从此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更聚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面向个体的生命存在本身,面向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即社会存在本身展开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相信有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存在,所以必须拷问生命,明确生命存在的本质,突破西方传统理性思维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转换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确立主体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

对此,百年前的中国青年人在时代卷潮中苦苦追寻个体发展出路,终于在学习和实践中选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笃定终生。

陈云,出生于1905年,是个标准的“00后”,是什么使他从一个平凡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卓越的领导人,又是什么让他从一个高小学历的懵懂青年脱颖为叱咤风云的共和国红色掌柜?

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坚定信仰。陈云并不只满足于文字思想上的魅力,而是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并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观察思考,实践掌握到的城市社会现实状况逐渐解开了他对人生出路和社会出路的困惑。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陈云追求真理,选定了自己的信仰。这一曲折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先是相信吴佩孚的,后来相信国家主义,后来又相信三民主义,最后才相信共产主义。因为经过比较,认识到共产主义是最好的主义。

择一信仰,以此信仰为指导,激励他自身不断向前。

*摘编自《跨越百年的信仰对话》,有删减

《跨越百年的信仰对话》叶子鹏 王震 主编 “2021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022年国家社科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跨越百年的信仰对话》为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在建党百年之际,本书选取跨越百年的中国青年的信仰的生成与力量为研究对象,聚焦青春、初心、信仰、奋斗、梦想等话题,以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青年信仰对话的形式来探讨中国青年信仰的生成与力量这一主题,通过比较与连结近代中国青年和当代中国青年这两个分别被寄予“再造中国”和接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厚望的群体,展现跨越百年的中国青年作为各自时代的弄潮儿,为何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又产生了何种力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