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礼仪有多严苛?看《甄嬛传》中每个人的台词和动作,你就懂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瓜视频能看甄嬛传么 清宫礼仪有多严苛?看《甄嬛传》中每个人的台词和动作,你就懂了

清宫礼仪有多严苛?看《甄嬛传》中每个人的台词和动作,你就懂了

2024-02-11 07: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十多年前,清宫戏、古装剧盛行一时。

在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看过诸如《还珠格格》、《宫锁心玉》之类的古装剧。

但事实证明,这类剧的质量大多比较一般,往往很快就被人们遗忘。

但《甄嬛传》这部古装清宫剧却不一样。

截至目前,十二年前上映的《甄嬛传》不仅没有被冷落为小众的存在,反而频频登上各影视网站的热度榜单,着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上,《甄嬛传》能够保持这么高的热度,经久不衰。

除了演员的高超演技和剧本的精妙构思外,还有这部剧极高的清代礼仪还原度。

由于剧中温实初的扮演者自己就是礼仪方面的专家。

因此这部剧对于清代礼仪的还原度,放在整个电视剧的发展史上来看,都是非常高的。

《甄嬛传》中的宫廷称谓

和平民百姓不同,皇家对称谓有着严格的要求。

而且清代宫廷的称谓要求大部分都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如果叫错称谓,那只能说剧组实在是太不用心了。

甚至都不肯花一点点时间去看几篇论文。

好在《甄嬛传》在这一方面非常用心,没有让观众失望。

比如,甄嬛选秀成功后,她身边的侍女开始改口叫“小主”,而没有改叫“娘娘”。

这是非常符合事实的。

在清代,娘娘不是随便叫的,必须得有一定的身份才行。

《甄嬛传》的故事发生在雍正时期,那时还没有对后宫数量做出严格限制。

不过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后宫等级体系。

根据这套体系,可以粗略地将后宫中的女人分为三类。

分别为正室、妾室与通房。

三个等级人数依次增多。

正室自不必说,只有皇后一个人。

妾室在雍正时并没有明确规定人数限制。

但根据乾隆后期的规定看,人数应该不会太多,一般不超过15人。

这一类里面有四个等级,三个与妃有关,分别为皇贵妃、贵妃、妃。

另一个则为嫔。

《甄嬛传》之间的故事,大多就在妃嫔与皇后之间展开。

而最低一等的则是通房。

这类人只能算是“皇帝的女人”,连小妾都算不上,大多只能伺候皇帝睡觉罢了。

如果受到皇帝的宠幸,才有升为第二档的可能。

否则就只能在后宫中寂寞地等死。

通房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贵人、常在、答应。

光看后面这两个等级的名字,就能看出这类人的地位。

甄嬛最开始就属于通房等级中的“常在”。

与皇帝相见后,她直接升到“贵人”,这是通房等级中的第一等,离妾室只差“临门一脚”。

后来甄嬛是靠怀孕,才终于实现了阶层跃迁,成为了“嫔”。

而甄嬛斗倒“华妃”,升为“菀妃”时,除了她的陪嫁丫鬟一直称她为“小主”,以示亲近外。

其他丫鬟、侍从几乎都改称为了“娘娘”。

这种符合历史的小细节充分体现了《甄嬛传》剧本创作的严谨。

不过,这种等级划分方式是清代的特点,不能套用到其他朝代的古装剧中。

比如,贵人在清代连个“妾室”都算不上,地位仅比常在高一级。

但在东汉,贵人的地位极高,仅次于皇后。

剧中其他的称谓也非常合理。

比如选秀时,甄嬛等人在讨论事情时,都会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

而亲近的人互相聊天时,也不会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比如温实初就称甄嬛的父亲为“甄伯父”。

因为令尊这种称谓多用在陌生人身上。

如果亲近的人之间互相用这种称谓称呼对方的父亲,反而显得生分。

《甄嬛传》中的见面礼节

中国古代的突出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在这种习惯的指引下,女人也要担起一定的责任。

皇帝在朝堂上决断天下大事,与群臣进行心智上的交锋。

而皇后也要在后宫决断后宫大事,与嫔妃们“勾心斗角”。

因此后宫其实就是“微缩”的“朝堂”,对皇后不敬其实就相当于对皇帝不敬。

为了明确等级贵贱,后宫也把朝堂上的礼仪搬了过来,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

《甄嬛传》对这一点的还原非常好。

比如甄嬛第一次面见皇后时,行礼的过程为先跪在地上,然后轻甩三下丝帕,然后起来,如此重复三次。

这个礼节看似和朝堂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个见面礼是三跪九叩的“精简版”。

清代流行“旗头”、“钿子”等饰品,虽然这部剧对旗头的还原不太精确。

但对钿子的还原还是比较准确的。

这些东西戴在头上,非常繁复,如果扣头,很容易掉一地或者叮当作响。

因此为了方便,便省去了扣头的环节,以扬手帕代替。

当然,这属于行大礼,天天三跪九叩实在是太麻烦了。

因此在清代,只有重大节日、典礼、仪式才需要这么正式的礼仪。

日常的见面礼仪一般是追求越方便越好。

清代女性中最常见的日常礼其实是“万福礼”。

“万福礼”其实就是将膝盖弯曲,两只手叠起来,然后口中说着“万福”这两个字。

这种见面礼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大有讲究。

首先就是两只手叠起来的方向,这可不能随便随机选择一边摆放。

因为这代表着贵贱等级上的差别。

在清代,如果主人与婢女同时碰上高等级的妃嫔、皇后需要行礼时,一般都是婢女的手叠放在腹部左边。

而主人的手叠放在右边。

同时,万福礼下跪的程度以及长短也需要加以注意。

比如甄嬛的贴身丫鬟给甄嬛行礼时,喜欢用屈膝短万福。

即,只屈膝,不下跪,同时说完万福后就可以自己起身,不必等甄嬛发布起身的指令。

而甄嬛在抓住刘畚,准备去面见皇帝,以彻底扳倒华妃时,用的是下跪长万福。

这不仅得真正跪下去,还得一直跪着,直到皇帝同意起身。

当然,下跪长万福的情况很少见,一般只在面见皇帝、太后、皇后这些“重量级”人物时才需要行这种礼,以示尊敬。

同时,究竟行何种万福礼也与行礼双方的地位有关。

比如甄嬛的侍女浣碧与十七王爷存在暧昧关系。

所以当甄嬛带着浣碧一起去面见十七王爷时,浣碧行的是短万福礼。

剧中甄嬛也意识到了浣碧行短万福礼背后的意思,还借机调侃了浣碧一番。

后宫里的男性是不必行万福礼的。

他们所行的礼节有自己的名称,叫做“打千礼”。

打千礼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常见的那种男性左腿前曲,右腿与右手分别后弯和触地的礼节。

“打千礼”的时间长短与弯曲程度基本与万福礼类似,就不再赘述了。

见面有见面的礼节,离开自然也有离开的礼节。

如果离开的时候大踏步离开,那想必是“活腻了”,

在清代,如果是去见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离开时一定要先弯着腰,退后几步,然后才能转身离开。

而像日常面见皇后这种事情,甚至还需要一起行动,整齐划一地弯腰、退步、转身,然后再离开。

《甄嬛传》中的吉礼

清代后宫的礼节概括而言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吉、嘉、宾、凶四种。

吉礼多为祭祀天地神祇时的礼仪规范。

嘉礼为庆祝生日、成年、节日时的礼仪。

而宾礼是主宾相见或者招待外宾时的礼仪。

凶礼则与现在的意思基本相同。

《甄嬛传》对吉礼的还原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比如剧中就拍摄了祭天的场景。

根据史料,在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在冬至日前往今北京天坛附近祭天。

这是最隆重的祭祀节日之一。

因此清朝历代皇帝对此都非常重视。

剧中,皇后在举行这次祭天仪式时穿的衣服相当正式,凤袍朝冠,展示出了一种母仪天下的姿态。

而在剧中太后因为南方雪灾而让皇后带领后宫祈福时,皇后穿的衣服则相当平常。

基本就等于是便服。

此外,《甄嬛传》对古人的迷信也有比较不错的还原。

剧中的人物在碰上什么她们无法解决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时,往往就会祈求上天,希望天上的神灵能够保佑她们。

而且后宫女性喜欢去佛寺祈福消灾的特点也与历史上清朝宫廷佛教盛行的特点能够对应得上。

从中不难看出制作组的良苦用心。

总结

当然,《甄嬛传》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对清代服装的复原程度比较差。

但这些缺点是当时大部分电视剧都有的通病。

强如《大明王朝》,对明朝服装的还原程度依然一言难尽。

《甄嬛传》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这部电视剧在同时代中做到了最优,“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更好”。

起码从清代礼仪的角度来看,《甄嬛传》绝对是一部有诚意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清史稿》

《仪礼正义》

《康熙会典》

《清实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