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血管流空影影像表现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2,3,4]。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

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在引发上述因子异常表达中起关键作用[12]。在各种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整合蛋白、免疫球蛋白、钙黏素及层黏连蛋白等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异常导致血管发生异常和血管重建异常[13]。另外,血流动力学因素在bAVM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导致的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以动静脉直接沟通的形式遗留下来,导致静脉压力过大而扩张,加上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扩大,形成缠绕迂曲的畸形血管团。目前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够解释bAVM的确切成因及血管生成发育异常的根源。

bAVM由供血动脉、畸形团和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动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床。由于血流量相对较大,供血动脉管径一般较正常血管粗。因血流动力学的原因,部分供血动脉伴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畸形团是由一团动脉化的静脉血管组成,血管壁厚薄不一,可分为弥散型和致密型。畸形团血管壁多由纤维组织构成,多无弹力层,血管之间夹杂有胶质样变的脑组织、炎性细胞和充满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可伴有机化或钙化。引流静脉一般较正常引流静脉粗大,由于动静脉沟通,静脉压力增加,可形成静脉池。另外,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直接沟通,形成动静脉瘘,引起盗血现象;周围脑组织供血不足,可引起脑组织萎缩、胶质增生和水肿等病理反应[14,15]。

bAVM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38%~68%)、癫痫(12%~35%)和头痛(5%~14%)[5,16],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青年。国内数据显示,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平均27.9岁[16]。bAVM破裂可表现为脑实质出血(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IPH)、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和混合型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偶然发现的bAVM患者比例不断增高。bAV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需要借助于影像学手段,如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bAVM在CT平扫上表现为等密度或局部稍高密度不规则、迂曲的血管结构,为扩张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团,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的钙化,增强后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高密度畸形团。在MRI的T1WI和T2WI像上,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因血管流空效应而表现为混杂信号,MRI可清晰显示畸形团和邻近脑组织的关系。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可清晰显示异常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7]。DSA是诊断bAVM的金标准,可明确畸形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动静脉瘘及畸形相关性动脉瘤等血管构筑特征。bAVM在DSA上表现为异常染色的畸形血管团,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增粗迂曲或局部扩张形成瘤样结构,引流静脉提前显影。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包括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和巢内动脉瘤,发生率为7%~17%[18]。部分bAVM出血患者急性期行DSA检查可表现为阴性,这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压迫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使畸形团暂时无法显影,待血肿吸收后畸形团可显影[19]。

1986年,Spetzler和Martin [20]根据bAVM的畸形团最大径、是否深静脉引流和是否涉及功能区,提出bAVM分级(Ⅰ~Ⅴ级),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治疗bAVM的并发症及预后。目前针对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临床预后评估的相关分级有Puerto Rico scale、Buffalo score和AVMES scale[21,22,23],其中Puerto Rico scale主要用于评估介入治疗并发症风险和不良结局;Buffalo score仅用于评估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风险;AVMES scale主要用于评估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风险和完全栓塞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分级系统尚未被广泛接受。Jin等[24]利用国内多中心临床数据对以上分级系统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显示Puerto Rico scale和Buffalo score在预测并发症的效能上优于AVMES scale;Puerto Rico scale可预测不良结局;AVMES scale可很好地预测完全栓塞的可能性。联合使用这些分级系统,针对不同的bAVM进行综合评估,能更好地对完全栓塞的可能性、并发症和不良结局进行分层。

推荐意见:(1)对于证实为自发性颅内出血或无明显诱因长期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平扫及CTA和(或)MRI及MRA,必要时以排除bAVM;(2)对于CT及CTA和(或)MRI及MRA明确或可疑bAVM的患者,应行DSA检查,明确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3)脑出血原因不明、急性期行DSA阴性的患者,推荐2~4周后再次行DSA检查,排除血肿占位效应引起的假阴性。

适应证

bAVM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完全消除畸形团。bAVM的治疗需要建立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应进行如下思考:(1)是否需要治疗:即治疗风险是否高于自然风险,干预性治疗后患者是否受益;(2)如何治疗:即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能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目前,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仍存争议。2013年未破裂bAVM随机对照试验(ARUBA)的研究结果显示,保守或内科治疗优于干预性治疗[25]。也有学者提出,该试验存在选择性偏倚和随访时间短等缺点[26]。多项ARUBA类似研究发现,干预性治疗效果要优于保守或内科治疗[27,28,29]。国内外研究表明,穿支动脉供血、畸形相关性动脉瘤和幕下、深部、小型、高流量动静脉瘘以及单一引流静脉、深静脉引流、引流静脉狭窄、引流静脉迂曲扩张等是bAVM自发性出血的高危因素[30,31,32,33]。因此,具有这些血管构筑特征的bAVM应给予积极治疗。另外,Lv等[34]回顾性研究显示,深部、穿支供血、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数量较多等特点与非出血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的干预治疗对防止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部分未破裂bAVM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对于此类患者应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鉴于破裂bAVM的再出血风险以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应给予积极治疗,此观点已被广泛接受[6]。bAVM破裂可引起SAH、IVH和IPH。Lv等[35]研究发现,患者年龄较大、功能区和IPH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破裂bAVM急性期,如果血肿较大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引起脑疝或严重的临床表现,则需要马上清除血肿,对于位置表浅的小型畸形团可一并切除。脑室出血量较多或引起脑室铸型的患者,需要急性期给予脑室外引流术。由于急性期血肿引起的占位效应对畸形团有压迫作用,引起血管构筑变化。因此,对于深部或复杂的bAVM,只需清除血肿,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重新行DSA评估bAVM血管构筑特征后再考虑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无需急性期行血肿清除的破裂bAVM,可急性期给予保守治疗(有明确或可疑出血点的患者除外),待患者进入恢复期(出血后2~6周)后,再次行DSA评估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择期行介入治疗或其他干预性治疗[6,36,37]。

推荐意见:(1)破裂bAVM应给予积极治疗;(2)未破裂bAVM,若具有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或相关症状,建议积极治疗;(3)未破裂bAVM,若无上述危险因素,但由于bAVM的存在引发患者高度焦虑、影响工作和生活,症状明显或进行性加重者,可予介入治疗;(4)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及SRS治疗均可治愈的bAVM,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治疗策略 一、完全性栓塞

若不考虑bAVM的血管构筑特征,介入治疗对bAVM的完全栓塞率平均为13%[38]。van Rooij等[39]研究显示,中小型、位置表浅、供血动脉微导管超选性好、畸形团轮廓清晰的致密型bAVM更容易获得完全性栓塞;而穿支供血、大型、丘脑基底节区、脑干以及弥散型bAVM很难达到完全性栓塞。Dmytriw等[40]也主张对中小型、深部非功能区不适宜外科手术的bAVM施行完全性栓塞。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最大直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