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探如何侦破中毒奇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蛇灭门植物有毒吗 古代神探如何侦破中毒奇案

古代神探如何侦破中毒奇案

#古代神探如何侦破中毒奇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古代神探如何侦破中毒奇案

□刘永加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家人吃了自己种的菜后,出现了病亡的惨案。警方侦查后发现,是因为菜地里含有毒鼠强成分……我国古代,因中毒而发生的命案也很多,由于那时的技术手段落后,给破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那么,古代神探们又是如何破解找到中毒背后的真凶,解开真相的?

荆花与鱼联手作案

明代冯梦龙《智囊》记载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中毒案件:明成化年间,单县(今山东省西南部)有一对夫妻,男耕女织,家庭十分和睦。这一天,丈夫吃完早饭,照例扛着农具下田干活去了。中午时分,媳妇将在家做好的饭菜亲自送到田里。丈夫在田头吃完饭,刚放下碗筷,突然觉得浑身难受。他脸色苍白,捂着肚子倒在地上大喊乱叫、翻滚,不一会儿就断了气。

后经山东按察司副使许进的缜密侦查,并经现场试验,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正是荆树开花的时候,那媳妇送饭路过荆树林时,盖在鱼汤罐子上的纱巾被风刮掉,荆花花粉随之落入罐中,丈夫吃了混入花粉的鱼汤后中毒而死,而并非妇人放毒,她是无辜的,罪在荆花。通过这个案子,村里人了解了荆花有毒的常识,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有人认为这只是传说,而现实中也确有这样的案例发生。

清代大诗人王士禛,曾官至尚书。一次,他到济南出差,当地官员和几位好友宴请他吃饭。岂料,这顿饭后除了王士禛,赴宴的人都死了。王士禛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官府以杀人罪逮捕了王士禛。然而,随着案件探查的深入,人们发现这起案件疑点重重:首先,王士禛与这些人关系很好,没有杀人动机;其次,死者虽属中毒身亡,却找不出任何下毒的痕迹。种种疑团迫使神探们不断深入细致地调查,最终发现了杀人凶手。原来,王士禛和朋友们的宴席是在露天举行的,当时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荆花恰巧就飘落到一盆鱼汤里了。因为王士禛向来不吃鱼,才得以幸免。其他吃了鱼的人,全被毒死了。

这里的荆花,应该是指荆芥花。荆芥,为一年生草本,唇形科植物,在许多地区均有分布,其性辛、温、无毒。然而,荆花一旦与鱼肉之类相遇便会发生化学反应。据科学测定,鱼虾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五价砷化合物,这种物质本来没有毒,但和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荆花相遇便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三价砷,即人们常说的砒霜。所以,荆花误落入鱼汤中,就生成了剧毒,人一旦食用就可能中毒。《苇航纪谈》有载:“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本草纲目》也载:荆芥“反驴肉,无鳞鱼。”该书还提醒,凡是服用的中草药里有荆芥者,前后五天不能食鱼。这些记载表明,那时候,人们就掌握了荆花与鱼“相遇”会发生化学反应的规律。

空中飞蛇毒人疑案

在清王又槐等增补的《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中也记载了一起离奇的中毒死亡案件:明代时,福建一田姓乡绅,买了一座花园,草草打扫之后,即在园中宴请县令。饮宴吃到一半的时候,县令忽然瞪着眼睛发呆,大家以为他喝醉了,忙将其抬回县衙,不久县令就死了。人们纷纷传说县令是被田姓乡绅毒死的,并将此事上报皇帝。于是皇帝下令将乡绅抓了起来,但因证据不足,不能定案。

后来,皇帝派恤刑官前往调查。恤刑官经过了解认为:乡绅如果想要毒死县令,怎么可能大设筵宴,广招宾客,来暴露自己的杀人伎俩呢?于是提审乡绅,问他设宴的那座花园是哪一年建的?回答是买来的,不是自己建的。又问花园内的房舍翻造过吗?回答都是老样子,只是粉刷了一下。再问有可供观赏的亭榭吗?答,园子里古树满园,竹木也极茂盛。

展开全文

恤刑官决定亲自前往乡绅家的花园看看。打开园门,铲除杂草,有人指出了乡绅请县令喝酒的确切地点。只见庭院里萝绕檐瓦,阶满苔藓。

恤刑官看了后说:“那个乡绅应该是被冤枉了!”恤刑官让一些胆大的人,爬上墙头,用力拆除墙体,结果在墙壁里挖出很多的虫蛇。恤刑官说:“多年的石砌建筑阴森潮湿;阴森潮湿,则生苔藓藤蔓,这是蛇虫最喜欢做窝的地方。它们往往趁着阴湿的天气到处游走,捕捉别的动物以充饥。乡绅宴请县令的酒宴直到深夜,而此时正是蛇蚊之类频繁活动、觅食之时。宴席就摆在亭子里,这些毒虫在亭子的梁上游来窜去捕食蚊虫,其间,毒虫的唾液难免会掉下来,落到县令的酒杯或菜肴里。人吃下去,哪有不丧命的?而且,从县令临死前的症状看,目瞪、口呆,不能说话,这是中了蛇毒后的表现,而并非砒毒类的中毒症状。所以,乡绅是冤枉的,毒虫才是真正的凶手。”

揭开表象面纱审毒解谜

据清李元度编撰的《国朝先正事略》记载,清代大名鼎鼎的爱国将领邓廷桢调任西安府知府时,有一个案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汉中兵营里有个叫郑魁的士卒,因为在馒头里下砒霜毒死他人而被定为死罪。邓廷桢仔细审阅卷宗,他发现,尽管有卖砒霜的、卖馒头的以及死者邻居为案件佐证,但他感觉还是有疑点。

他悄悄叫来卖馒头的问:“你一天能卖多少个馒头?”答:“二三百个。”邓廷桢又问:“平均每个人能买你几个馒头?”“三四个吧。”邓廷桢说:“这么说来,你每天要与一百多个顾客打交道了?”“是这样的。”邓廷桢再问:“每天都有百十号人,天长日久该有多少人,你都能记住他们的相貌、名字以及什么时候到你这来买过馒头吗?”答:“不能。”这时,邓廷桢突然问道:“那你又怎么单单记得郑魁在哪一天来买过馒头呢?”这人听了惊恐地抬起头,不知所措。

经再三追问,卖馒头的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我确实不清楚这事。那天,县衙里有个官差过来对我说:‘官府正在审讯一个杀人犯,凶犯已认罪服法,只是缺少一个卖馒头的人作证,你来作证吧。’所以,我就去当证人了。”

接下来,邓廷桢又讯问了死者的邻居,邻居称也是受官差指使作的证。只有卖砒霜的说的是真话,但是郑魁买砒霜是为了毒老鼠。之所以怀疑郑魁,是因为死者生前与郑魁吵过架,闹过矛盾,并且郑魁恰好又买过砒霜。那么,死者到底因何而死?真正的死因是被疯狗咬死的,因而他嘴唇发青。

由于邓廷桢明察秋毫,查清了案件的原委,避免了一场冤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