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3〕9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蔗螟是什么特点的虫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3〕9号)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3〕9号)

2023-06-29 1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市农业农村局、糖业主管部门,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农发〔2022〕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制定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

2023年2月27日

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

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利用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推进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一、现状和形势

2015年以来,广西各地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创新,科学施肥措施不断落地,为全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化肥用量明显下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全区农用化肥施用量明显下降。2021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量251.89万吨(折纯),比2015年259.86万吨(折纯)减少8%。二是施肥结构更加优化。每年分农时分作物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指导科学选肥用肥。氮磷钾施用比例由2015年的1∶0.42∶0.79调整到2020年的1∶0.4∶0.76,控磷效果明显,复合化率进一步提高。三是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推广应用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配方肥施用面积占70%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四是有机肥施用比例明显提高。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2021年我区三大主要农作物每亩施有机肥占肥料总投入6.61%,比2016年4.5%高2个百分点以上。五是化肥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模式,2020年我区水稻氮肥利用率达到40.34%,比2018年提高2个百分点。六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强化有机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登记管理,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加强肥料标准体系建设,引导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对化肥减量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投入品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力推进化肥减量化是必然要求。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我区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施肥不均衡还较为突出。化肥品种相对单一、氮肥磷肥不合理使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尚未解决。有机肥资源还田率偏低。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科研推广管理全行业协同、生产使用评价全链条推进,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强化创新在化肥减量化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科技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避免过量施肥、盲目减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挖掘土壤养分有效性,减少化肥用量。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生态治理压力大的区域为重点,针对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等长效机制。

——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化肥减量化合力。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全区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稳中有降,不高于“十三五”时期峰值水平(2017年263.83万吨)。

——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持续推进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等基础性工作,到202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区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5%以上。

三、技术路径和作物主产区重点技术措施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施用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量和微量元素,减轻缺素症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三是“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等高效施肥机械,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化肥投入。

五是“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和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作物主产区重点技术措施

1.水稻主产区。

(1)区域重点:桂北、桂中、桂东南。

(2)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硅、钙、锌等中微量元素。

(3)主要措施:结合逐年加深耕作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加大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的合理利用力度,恢复发展冬闲田种植绿肥;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注重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用酸性土壤调理剂改良石灰性土壤;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侧深施肥。

2.玉米主产区。

(1)区域重点:桂西、桂中。

(2)施肥原则:减氮、控磷、补钾,配合施用钙、镁、锌等中微量元素。

(3)主要措施:聚土垄作,深耕深松,提倡玉米秸秆隔行还田或粉碎还田,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种肥同播、机械追肥,推广缓控释肥料,注重利用土壤调理剂调节酸化或碱性土壤。

3.甘蔗主产区。

(1)区域重点:桂南、桂中等甘蔗主产区。

(2)施肥原则:控氮、减磷、稳钾,配合施用硅、钙、镁、硫、锌、铁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

(3)主要措施:深耕深松,聚土垄作,推广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和粉碎还田,促进沼液、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的合理利用,推广配方肥和高效缓控释肥料;对甘蔗幼苗黄化的区域配施铁肥;对酸化严重的蔗地土壤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组织实施糖料蔗生产水肥一体化项目。

4.果树优势产区。

(1)区域重点:以桂北、桂中、桂东、桂南为主的优势柑橘产区;以右江河谷、左江流域、桂东南为主的优势香蕉产地。

(2)施肥原则:减氮、调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有机肥。

(3)主要措施:推广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果树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施用沼渣、沼液;未封行的果树种植豆科作物或果园绿肥,秸秆覆盖土壤,减少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园地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

5.蔬菜主产区。

(1)区域重点:右江流域蔬菜产业带、北部湾蔬菜产业带、湘桂通道蔬菜产业带、西江流域蔬菜产业带。

(2)施肥原则:控氮、控磷、控钾,配合施用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增施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

(3)主要措施:

露地蔬菜:推广配方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蔬菜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施中微量元素,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有机肥,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沼渣沼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酸化严重的菜地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制;利用菜地休耕期种植绿肥。

设施蔬菜:除参照露地蔬菜的做法外还要结合设施蔬菜的特点,一是突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二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物料;三是在两季主栽作物空隙期间种植豆科作物,在豆科作物生长至生物量最大时进行压青还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

四、重点任务

(一)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打基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时更新施肥参数,修订养分丰缺和施肥指标体系,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强服务。创新高效测试方法,探索现代营养诊断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等手段强化信息服务,加快广西“施肥点点通”推广应用,加强农企对接。探索作物专用肥套餐制配送、植物营养全程化管理、智能配肥“云服务”等一体化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促落地。深入开展农企合作,有效联结肥料生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肥料生产企业按肥料配方生产配方肥、作物专用肥,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融合互补的服务模式,促进配方肥落地。

(二)“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新技术。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实施养分综合管理,因地制宜推广营养诊断、根层调控和精准施肥等技术,实行有机无机配合,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新产品。加强绿色投入品创新研发,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积极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新机具。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机械深施注肥器、侧深施肥机、喷肥无人机、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机肥抛洒机等高效机械装备,减少化肥流失和浪费。

(三)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种养循环。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技术,开展种养对接,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堆沤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促进有机无机结合。绿肥种植。在光热和水资源适宜的区域,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和果园生草,采取自然覆盖、刈割覆盖或翻压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覆盖、翻压、堆沤、生物反应堆等方式还田利用。合理轮作。优化种植制度,推广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接种根瘤菌剂,促进生物固氮。

(四)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布网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对象,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和肥料使用效果监测点,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机制,开展调查监测,掌握一手数据。建平台。搭建科学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在深入挖掘农户调查、测试化验、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数据基础上,系统整合化肥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来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科学施肥“云服务”提供支撑。评效果。优化评价参数,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化肥减量化效果。

(五)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强化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促进科学使用。技术培训。加强自治区、市、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四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三方互动。通过举办观摩会、培训班及发放施肥建议卡、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在农作物关键生长时节,组织专家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开展科学认识化肥作用、促进绿色发展专题宣传,编印科学认识化肥挂图、化肥合理使用手册、有机肥料施用指南等资料,征集总结化肥减量化典型案例,在平面媒体和新媒体集中报道,用真实案例提升宣传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厅领导任组长的化肥减量化协调指导组,厅机关有关处室和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同志为成员,厅种植业管理处会同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具体工作。各市成立由市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属地责任,将化肥减量化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法制保障。开展肥料立法调研,积极推进肥料领域立法。推动肥料管理衔接,有效串联起肥料生产、登记、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肥料行业管理机制。

(四)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化肥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安排项目资金,启动糖料蔗生产水肥一体化项目,支持探索建立粪肥科学还田利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新型施肥技术等研发创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

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广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用重大,但不科学、不合理使用也会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十三五”期间,全区各地加快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积极探索工作机制与服务方式,全区种植业年均农药使用量(折百量,下同)12736.8吨,比“十二五”期间减少18.5%。同时,全区农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高活性和环保型新品种市场份额逐年增大。在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保障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实现了化学农药减量预期目标。

“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进入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对农药减量增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推进化学农药减量,迫切需要强化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迫切需要建立农药使用监管制度,规范农药使用行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迫切需要转变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病治虫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快转变防控方式,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环境友好、生态兼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指导,在有效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基础上,努力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减药与保产统筹。着力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防效不降低、减药不减产,统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与农药减量增效。

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全程绿色防控和科学安全用药,在保障农业生产数量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减少农药残留污染。

三是坚持生产与生态协调。着力减少农药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不良影响,在有效防控病虫害、护航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是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着力优化防控技术,集成推广简便易行、成本适度、防治有效的技术模式,更加注重减药节本和增产增效的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生态包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化学农药使用总量保持持续下降势头。

——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单位播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折百量,下同)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5%。果菜等经济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10%。

——病虫害绿色防控:不断优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高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理化诱控产品使用量,层层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示范引领和带动水稻、玉米、甘蔗、柑橘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以上,果菜茶优势产区生产基地、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基本全覆盖。

——病虫害统防统治:力争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粮食糖料等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本全覆盖。

三、技术路径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在“替、精、统、综”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替”,即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老旧农药、高效精准施药机械替代老旧施药机械。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活性高、单位面积用量少的高效低风险农药及其水基化、纳米化等制剂,淘汰低效、高风险农药品种;推广应用高效节约型施药机械,逐步淘汰老旧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二是“精”,即精准预测预报、精准适期防治、精准对靶施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和水平;加强抗药性监测治理,推行对症选药、轮换用药、适期适量用药;推广靶标施药、缓释控害、低量喷雾等高效精准施药技术,提升防控效果。

三是“统”,即培育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加大力度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的防控作业服务,推进防治服务专业化。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创造利于高效植保机械作业的农田环境条件,促进统防统治规模化发展。

四是“综”,即强化综合施策,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转变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因地制宜集成推广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同时,加强农药经营环节监管,严厉查处违规销售禁限用农药和误导生产者用药行为。

四、重点任务

(一)病虫监测预报能力提升行动。一是抓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坚持系统定点监测和面上大田普查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病虫害防控。坚持重大病虫灾害实时上报,创新病虫预报发布方式,聚焦提高情报到位率,大力推进病虫预报可视化,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预报。每年每个农业县(市、区)专业植保站发布病虫情报15期以上(粮食作物10期以上)。二是加密布设基层监测站点。继续推进自治区农作物重大病虫观测场和中央植保能力提升工程省级田间监测点项目建设,按照先进、适用原则,推进智能虫情测报灯、性诱监测自动计数诱捕器、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病虫信息处理系统等监测预警设施的应用,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区域站管理。充分发挥42个全国测报区域站和全区85个专业测报站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设施设备标准化、监测调查规范化、信息管理电子化、人员培训制度化,指导区域站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二)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行动。立足农药减量增效,分区域、分作物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充分利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在全区建设120个水稻、玉米、甘蔗、柑橘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加速集成推广应用。一是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和不同作物间作、套作,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预防稻瘟病,采用春灌灭螟、翻耕晒田、冬春清园、病虫果闷沤等措施防控病虫害。二是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措施。稻田田埂保留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涵养蜘蛛、寄生蜂、瓢虫、黑肩绿盲蝽、草蛉等害虫天敌;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采用生草栽培技术,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等。三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推广应用人工释放天敌和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诱抗剂、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组织实施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项目。四是合理采用理化诱控技术。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果实套袋、TBS围栏灭鼠、毒饵站控鼠、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五是强化示范引领。按照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的标准,力争每年有1—2个县建成全国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绿色防控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进行动。一是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在粮食主产区、园艺作物和糖料作物优势产区,培育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购买服务等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防病治虫主力军作用。二是参与创建“全国统防统治百强县”。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主产区,按照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标准,力争到2025年建成8—10个“全国统防统治百强县”,引领统防统治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三是推进高效植保机械替代。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利用好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资金,支持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购买现代高效植保机械。加强农企合作,组织开展水稻、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作物病虫防治的高效植保机械推广培训,加快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应用。每年组织开展植保机械调查,准确掌握高效植保机械保有量和使用情况。

(四)农药使用监测评估行动。一是布局农药使用监测站点。以粮食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优势区为重点区域,建立北流、合浦、宜州、八步、永福、田阳、武宣、蒙山、扶绥、港南、上林、富川、鹿寨、防城、钦北15个农药使用监测站点,以农户用药调查为切入点,系统开展农药使用种类、使用量、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包装废弃物等监测,以便准确掌握农药使用情况,为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探索建立评估机制。明确农药使用评价指标,定期分析、研判农药监测数据,科学评估防病治虫效果、保产增收作用。三是完善监管平台。持续优化广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将农药重点使用单位纳入平台监管,优化农药统计方法,为农药科学使用、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提供支撑。

(五)安全用药推广普及行动。一是建设安全用药示范样板。建设好水稻、玉米、豇豆、柑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安全用药示范区,示范推广和应用安全用药技术,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技术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化宣传培训。持续推进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和农作物病虫草鼠害识别与防控、农药安全防护、农药安全间隔期、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促进化学农药减量使用。三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选药、精准施药、轮换用药、交替用药、安全用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解决农药使用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到位率和用药水平。四是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组织开展主要病虫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治理等工作,为指导科学防控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五是加强农药械筛选推介。组织开展新农药、新药械对比试验,大力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高效助剂和现代植保机械,努力提高农药利用率。

(六)农药使用监督管理行动。依法依规加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一是建立农药使用档案。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大户等为重点,推行落实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如实记录农药使用种类、用量、时间、地点等信息。二是加强农药溯源管理。严格落实农药经营门店购销台账记录和高毒农药实名制购买制度,如实记录销售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销售日期等内容,实现农药销售和使用可追溯。三是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强对限制使用农药经营单位的管理,控制调整布局规划后新增的限制使用农药经营点的数量,严格限制使用农药经营许可条件审查。强化对农药经营人员素质要求,实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和溯源管理。每年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布置的抽检任务开展农药市场监督抽查,坚决依法查处假劣农药产品,严禁销售、使用46种国家禁止(停止)使用农药,严格规范使用在部分范围禁止使用的20种农药,确保用药安全。四是抓好农药登记初审。配合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严格农药登记初审工作,引导企业开发高效、安全、环保型农药。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厅领导任组长,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进落实小组。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属地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组织专人推进,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农药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加大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投入,多渠道争取病虫害防治资金,加大政府购买专业化防治服务力度,安排项目资金,启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项目;培育壮大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三)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生产亟需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揭榜挂帅”和联合攻关,加强绿色农药新品种的创新创制。分区域、分作物成立专家组,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推广等专家的支撑保障作用。引导教学科研机构、农药械生产企业和行业协会(学会)发挥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强化新产品、新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化学农药减量化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组织举办好全区农药减量化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安全使用等各类技术培训班,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农业生产者的配合和参与,营造全社会推进农药减量化良好氛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