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赵抃《次韵孔宪蓬莱阁》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蓬莱阁建筑结构美学鉴赏作业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赵抃《次韵孔宪蓬莱阁》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赵抃《次韵孔宪蓬莱阁》赏析

2024-07-15 12: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坐上:即座上。坐,通“座”。《后汉书·孔融传》:“(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延之官越州,常在蓬莱阁宴饮宾客,携友览胜。

(8)游观:游历观览。

(9)度量:器量,胸襟。

(10)望海:指蓬莱阁附近的望海亭。此处实指望钱塘江潮。“杭州”句:此句原注:“杭有望海楼。”作者以曾游的望海亭与所在的望海楼并举相比,置一“亦”字,表示友情长在,思念深切。

(11)楼台:指望海楼。

【译文】

靠近蓬莱的高高楼阁,耸立在山顶上,凌空的水阁四面来风,千里长风令人心怀舒畅。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遥想你在蓬莱阁座上,游乐观览,视野多么宽广,因着那壮美的海景,胸襟器量更加开张。回想去年我也曾经望海,在杭州东面的望海楼上。

【赏析一】

这是一首次韵诗。作者虽未与友人同见其景,然此诗却能据题想象,师心自得,描写高阁风光如在目前。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六句作者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虚写蓬莱阁观潮的所见所感,是对友人所赠之诗内容上的应答,而最后两句由人及己,使诗歌意境由开到合,在如友人间寻常闲话般的氛围中结束诗歌,语虽淡而味至深。

开篇首句颇有几分宋诗瘦硬拗峭的特点。“山巅危构傍蓬莱”,写蓬莱阁建筑在山顶上,点明其地理位置之高,本应是“蓬莱危构傍山巅”,此处却使用倒装手法,将主语“蓬莱”置于最后。这样不仅在语音上读起来更响亮,而且相对于正常语序来说,更能让人在别开生面的陌生感中加深对蓬莱阁的印象。此阁既凌空而筑,登斯楼也,必能方圆百里,一览无余。当此际,万里长风泠然入怀,令作者产生遗世独立、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快意。无怪作者要迎风长啸,大呼“快哉”了。“快哉”一词实用宋玉《风赋》中的“快哉此风”之语典,然却像是到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句子,一种超然豪迈的胸怀气度流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句,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在颈联中作者将笔锋一转,以“遥思”二字,将视角由观景而指向观景之人。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游目骋怀,以天地之气填充胸臆,以沧海之水涤荡灵魂,必然越发觉得心胸豁然开朗,有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感。

全诗至此,多以虚笔写意,然而却丝毫未有隔雾看花之憾,极真切自然,仿佛作者亲历亲见。作者为何能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感受描写得如此真切,最后一联给出了答案。他熙宁三年出知杭州,当年十二月徙知青州。所以随后作者说“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原来杭州也有一个望海楼,作者去年曾在那里亲身体会过观潮望海的感受,作此诗时,作者当时观潮的感受自然会融入笔端,因此诗歌显得奇情壮采,挥洒自如。

这首诗无论写海潮,写人的胸襟,都显出一种开阔的景象,豪迈的气概,但不靠描摹刻画,而多用健笔直接抒写,那水阁风长的快感,那涵容天地百川的大海,那晨昏两次浮动的海潮,那“游观远”的视野,“度量开”的心胸,都显得开张雄阔。语言上绝去藻饰,不用典故,造语的质朴劲健,感情的豪迈,加上章法的开合转折,于律诗中融进了参差拗健之美。《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肝”,这首诗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

【赏析二】

唐元稹任越州剌史时,有《以州宅夸于乐天》诗,中云:“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后人因建蓬莱阁来纪念他。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这位带御史衔的姓孔的朋友,登越州蓬莱阁,写了一首观潮的诗寄给赵抃,本篇是赵抃的和作。

前四句是一幅蓬莱阁上望潮图。首句写阁的地势和建构之高,以见观潮视野的广阔。它在句法上是倒装,若把主谓语的顺序调整一下,便成“蓬莱危构——傍山巅”,意思也就非常容易明白。次句“水阁风长此快哉”,语言结构和声调都不像上句那样顿宕错落,又用了语气词“哉”,句势在律体中显得特别雄直。读之确实有水阁凌空、海风悠长的快感。这在情感和语气上已经为观潮作了准备,给全篇定下了基调。颔联写潮水,但在写潮水前先写大海。“天地涵容百川入”,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有此一笔,就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潮势即不待言而读者自能想见,故第四句未对潮势作正面描绘,腾出笔墨写晨昏两次起潮,以见大海的动荡不息。

诗的前半,不仅写了水阁、大海和海潮,也透露了临海观潮时的感受和兴奋心情。写得这样真切,似乎观潮人就是作者自己,但诗题是“次韵孔宪蓬莱阁”,观潮者实际上是孔宪。如何把前面似乎直接写自身所见所感转移到孔宪一边?带着这个问题看第五句,便觉得诗人在开合收纵方面从容自如,运调得力。“遥思坐上游观远”,“遥思”二字极自然地把上四句所写的感受,转移给了孔宪。而“游观远”不仅概括了观潮的宏远景象,且将笔势拓开,由宏大阔远的视觉感受,引向“逾觉胸中度量开”的心境感受。设想对方此时必然格外心胸开豁。这虽是出于作者的揣度,但由于有前四句作铺垫,使人觉得“度量开”既豪宕而又着实有力。以情结景,成为前面写观潮的绝好收束。至此,诗意已经丰足,但收尾又转折推宕开去。“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由对方转而联想到自己,回忆去年在杭州亦曾望海。虽只似淡淡提起,但“忆”字却又可以引人回味前六句所写的观潮情景,原来那情景作者亦曾是亲有体会的。由遥思对方而“忆”及己方。围绕观潮,诗人的想象和情感萦绕回环,给这首总体上是雄直豪迈的诗增添了回环之美。

这首诗无论写海潮,写人的胸襟,都显出一种开阔的景象,健举的气概,但不靠描摹刻画,而多用健笔直接抒写,那水阁风长的快感,那涵容天地百川的大海,那晨昏两次浮动的海潮,那“游观远”的视野,“度量开”的心胸,都显得开张雄阔。语言上绝去藻饰,不用典故,造语的质朴劲健,感情的豪迈,加上章法的开合转折,于律诗中融进了参差拗健之美。《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肝”,这首诗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

【赏析三】

此诗前四句能紧扣诗题,写自己回忆登临蓬莱阁观览的景象,气势可以‘高’‘爽’‘阔’‘大’四字分别概括,出手不凡。三四两句确可追配前人。颈联二句,则以“遥思”一语转折,把前四句本属追忆的情景,联接到想象中的现实景象。“远”“愈”字照应前四句,不露痕迹。尾联着一“忆”字,怀念故人之情深含其中,意味隽永。王士祯谓赵诗“工丽妍妙”(《带经堂诗话》卷九),此诗可为一例。

此诗第二联成功地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正直清廉的政治家的广阔胸襟。陈衍曾以之与盂浩然《临洞庭湖上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及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相比,以为胜于孟而可与杜一较优劣。这话固然有见解,但就整体而论,赵诗中却显得缺少孟那种用世之心、杜那种忧国之感。全篇表情直率而不沉着,布局整饬而无变化,这与作者为诗工拙随意的创作态度以及这首诗本来就是应酬之作,自然都不无关系。由此也可见,佳句与名篇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读诗,既能赏其胜境,复能烛其弱点,则欣赏能力方可不断提高。

【集评】

近 · 陈衍:“三、四较孟公之‘气蒸云梦泽’二语,似乎过之;杜老之‘吴楚东南’一联,尚未知鹿死谁手。”(《宋诗精华录》卷一)

今 · 金性尧:“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云云。但赵诗三四两句,实亦有得力于孟、杜处。第六句本是应酬话,但和这两句联系起来,便觉有味。”(《宋诗三百首》第52页)

今 · 余恕诚:“这首诗无论写海潮,写人的胸襟,都显出一种开阔的景象,健举的气概,……语言上绝去藻饰,不用典故,造语的质朴劲健,感情的豪迈,加上章法的开合转折,于律诗中融进了参差拗健之美。《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腑’,这首诗是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宋诗鉴赏辞典》第152页)

【作者简介】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