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菜心是几倍体种植的 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

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的鉴定及主要性状分析

2024-07-12 0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自 知网  喜欢 0

阅读量:

199

作者:

徐姝颖

展开

摘要:

枇杷(Eribotrya japonica Lindl.)(2n=2X=34)属于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是我国南方主要果树之一.选育少核,小核和无核枇杷品种是枇杷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基因组多倍化在植物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倍体枇杷不仅在生长势,枝条粗度,叶片大小和厚度,叶片组织结构,花器官及果实特性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杂种优势,且通常无核,对于枇杷育种有重要意义.栽培枇杷遗传背景狭窄,较多性状无法通过品种间杂交进行改良.我国野生枇杷资源丰富,野生枇杷具有种子较少(大渡河枇杷),抗逆能力强(贵州野生枇杷)等特点,是改良枇杷性状的重要材料.本团队在前期以四倍体枇杷株系B431与大渡河枇杷和贵州野生枇杷杂交,获得了较多后代,这些后代为具有特异性状优质三倍体枇杷的培育以及栽培枇杷的性状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研究以四倍体枇杷B431(2n=4x=68)与二倍体(2n=2x=34)贵州野生枇杷1号,16号,18号,23号,56号,大渡河枇杷,'宁海白'枇杷杂交获得的58株后代为材料,对其进行杂种鉴定和倍性分析,观察其花,叶片,果实的形态,并检测其对炭疽病的抗性,为后续这些材料的利用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亲本特异性引物筛选,杂种鉴定和倍性测定以杂交后代的8个父母本DNA为模板,对66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B431和贵州野生枇杷1号,16号,18号,23号,56号,'宁海白',大渡河枇杷的杂交组合中分别筛选出18,16,17,14,15,10,8对电泳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特异性引物对58个枇杷杂交后代进行鉴定,鉴定得到53个真杂种,真杂种得率为91.4%.用流式细胞仪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鉴定,58个后代中有55个三倍体,1个四倍体还有2个为二倍体,试验共鉴定51个多倍体真杂种.2,花,叶片,果实形态观测对51个多倍体真杂种后代叶片,花,果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定.杂种后代叶形多为椭圆形,叶被毛色多为棕色,叶尖多为渐尖形.花柱数均为5,雄蕊绝大多数为20,花瓣数均为5,与父母本均有相似之处.对杂交后代果实剥皮情况,种子数,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的综合测评,杂交后代均表现为无籽或少籽,但果实较小,其中B431×贵州野生枇杷1-13,单果重16.43g,果肉酸甜,多汁,风味浓,肉质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2%;'宁海白'×B431-0单果重19.03g,果肉酸甜,多汁,风味浓,肉质细,固形物含量12.77%;大渡河×B431-19的单果重10.73g,固形物为12.49%,有进一步培育的潜力.3,杂交后代育性初步分析对杂交后代的花粉量和花粉活力进行了观测,花粉数目多在1.0×10~4个-2.0×10~4个之间.杂交后代的花粉萌发率较低,多在0.5%~2.0%,其中B431×贵州野生枇杷18号-14,17和B431×贵州野生枇杷16号-16的花粉干瘪皱缩,在显微镜下未见花粉散出.分别从每个杂交组合中选取一个真杂种三倍体后代与二倍体株系Q14进行正反交,统计坐果率.结果显示,大多数杂交组合均有一定的座果率,尤其以Q14为母本,B431×贵州野生枇杷18号-5为父本时,坐果率最高,达到30.39%,当以Q14为父本时B431×贵州野生枇杷23-10的坐果率最高,可达66.03%.大渡河枇杷×B431-19与Q14正反交座果率分别为9.10%和9.57%.4,杂交后代炭疽病抗性测定以胶孢刺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病原,利用离体侵染法,对51个真杂种多倍体后代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个后代中有16个表现为中抗,1个表现为抗病,除'宁海白'×B431的杂交组合外,其他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均出现了超过亲本抗性等级的中抗或抗病材料,说明野生枇杷和B431杂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抗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对枇杷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后代进行了鉴定;经形态学和果实品质分析,部分杂交后代有进一步培育的潜力,其中大渡河枇杷有少籽的特征,大渡河枇杷与四倍体枇杷杂交获得的三倍体可以成为进一步培育少籽新类型的中间材料;尤其是部分杂交后代对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抗性,这为后续枇杷抗炭疽病育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