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庭坚的行楷、草书、行书书法风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草书的书法特点是 浅析:黄庭坚的行楷、草书、行书书法风格

浅析:黄庭坚的行楷、草书、行书书法风格

2024-04-24 03: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除了《发愿文》这本字帖以外,还有另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字帖——《华严疏》,在这本字帖中与《发愿文》相比,在结字方面也有相似的变化。虽然无法考证这两本字帖的具体创作年份,但是在内容和书风上可以看出他们应该创作于相近的时期。黄庭坚是当时著名的禅门居士,这是当时的文人都街知巷闻的。而《华严疏》这本字帖就是黄庭坚用来送给当时化缘的僧人用来换取银两的。这首诗叙述的是黄庭坚与较下层的僧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以下图是《华严疏》的局部图片。

首先从这张《华严疏》的局部图上研究他的整体布局。从布局上看,在创作行楷的时候,黄庭坚已经能摆脱之前“中规中矩”的格局,在创作过程中,他有意拉长部分笔画,让整幅作品有可以“透气”的地方。而在字体的布局上,呈现出错落分明的感觉,时而紧凑,时而松弛,但又不会有凌乱的感觉。从整幅作品的布局上我认为有点“落于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这点黄庭坚自己也意识到了,他曾经用“韵俗”这一词来概括这种“俗套”。他在许多的书论和跋文中都有提及过,如他在《钟离跋尾》中说道“盖用笔不浏离”,而这里论述的就是指“笔俗”;而在《黄庭坚全集·正集》卷四《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中说道“去骚甚远文气卑,画虎不成书势俗”,这里说的就是“势俗”,因此他之后的作品中一直在寻求如何能“脱俗”。

单从这幅作品来看,虽说是行楷,但是气息连贯,可以说一贯而下,意韵通畅,但是这也是我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可以较好地把握字里行间的气息连接,但是当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就会呈现出逐字逐句的断裂。就单独的字体来看,还有几分相似,但是连贯起来就缺乏衔接的感觉。在研究黄庭坚的行楷的过程中,也为我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参考范本。

在看了《华严疏》的整体风格以外,我想选取了《华严疏》中的部分字与颜真卿的字进行比较。

虽然只选取了四张图片,但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我发现黄庭坚在学习颜真卿的行楷的过程中,再一次进行了创新。之前在《发愿文》的书写过程中,黄庭坚刻意的把颜真卿原来较短的笔画拉长,而在《华严疏》中,我认为他还把颜体中较长的笔画缩短了,使得字体变得更加的瘦长。无论是楷书,还是行楷,黄庭坚都偏爱于瘦长型的字形构架,这是非常明显的。除了对前人的书体进行改变创新以外,黄庭坚也对自己的字体进行改变。以下我将比较《发愿文》与《华严疏》这两本字帖的局部,虽然是在相近时期创作的,但是在风格上也有略微的变化。

从图中来看,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相近,但是在创作的风格上还是有一点不同的。从《发愿文》来看,整篇作品在书写过程中显得比较随意,没有过多的刻意揣摩具体的字形结构,而是尽量地脱离前人的书风,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但是《华严疏》给人的感觉却不同。整体结字比较工整,在故意拉长部分笔画的同时,在布局上有刻意错开的感觉。而这种变化在后面我要例举的另一本字帖《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中,也会再详细论述。

这本字帖从创作的风格上看与之前提到的《发愿文》和《华严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本《宋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从单独的结字上看比较工整,没有非常多的变化。但是在用笔上还是有黄庭坚的特色的。在与“横折”相关的笔画里,黄庭坚故意把“折角”写的比较夸张,给人一种“耸肩”的感觉。每个转折都非常有力,尖挺。但是在较长的“横钩”等笔画中,他又写得相对比较随意,比较圆润。而“横”画的加强和突出在这本字帖中也显现得非常明显,这也成为黄庭坚整个书风中比较主要的一种书写风格。从这本字帖的整体上看,几乎每个字都有微微向右上倾斜的感觉,但是又不失稳重。

因为这本字帖是本草稿,所以其中有多处改动过的痕迹,但是就整幅字的气息上来看,我觉得还是有多处气息不畅的地方。在整幅作品的布局上看,黄庭坚虽然刻意地采取了错位的书写方法,使得要整体上看似形式更多变,但是也是因此显得气韵略有不畅通。在书写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是草稿的缘故,黄庭坚并没有过多的注意行文之间的流畅感,这也是他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纠正改进的地方。以上例举的三本字帖都是黄庭坚中期创作的行楷的代表作品,从这三本字帖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确实一直在寻求突破,也一直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自己独有的书风。

这个时期的黄庭坚的创作我认为是他创新阶段的萌芽时期,虽然他一直试图摆脱前人书风的影子,但是从他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还是能看到点滴的影响。

浅析:黄庭坚的行书书法风格

在上个文章中,我通过对《发愿文》,《华严疏》和《宋卢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的解析,主要探讨了黄庭坚在行楷方面的成果,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例举另外两本著名的字帖——《松风阁》,《砥柱铭》,《山预帖》和《苦笋赋》来探究黄庭坚的行书风格是怎样变化的。

首先,我要论述的是《松风阁》

《松风阁帖》的主要内容是为五代来诠释《文益禅师语录》的。整首诗中说描绘的“松风阁”现在在湖北省鄂州市西边的西山灵泉寺附近。它是一组集合了亭台楼阁为一体的有独特风格的建筑。据说,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到鄂城樊山游山玩水,途径松林间的一座亭阁,并在此过夜,期间听松涛成韵,便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词,此帖也成为行书中的精品之一。纵观这本字帖,给人一种婉约超然的气质,这种风格总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整篇《松风阁帖》一气呵成,气势连贯而又富有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细细逐字逐个地揣摩,几乎字字都有较为夸张的一笔,特别是“横,撇,捺”三笔。虽然节奏感强烈,抑扬顿挫,但从字里行间又不难看出其中隐藏的宁静之感,心思内敛,收放得失。

这本诗帖中的每个结字都表现了黄庭坚独有的创作风格。他们呈现出中宫收紧,而四周则有向外发散的态势。几乎每个字里都有较为夸张的一笔。特别是当一个字中有“长横”或者“长捺”的时候,他都书写得较为舒展,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在结字收紧的前提下,又有适当的放松,有松有驰。但是细细揣摩,每个字又相当的稳健,可以看出黄庭坚有较深厚的楷书功底,因而整幅作品显出端庄又不失灵动的感觉。以下我还例举了《松风阁》中的部分字体。

以上的一组图片是我选取于《松风阁帖》的局部,这些图片反映出我之前提到的黄庭坚的结字风格,这也成为了黄庭坚的独有风格。我认为从《松风阁帖》开始,黄庭坚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书写风格。但是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日后的创作中,甚至是晚年的创作中,仍旧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突破,这里我要提到的一部重要的字帖——《砥柱铭》,它也对研究黄庭坚的书法提供了很多的资料。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本字帖,是因为2010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他以4.368亿元的高价被拍卖。他也是首次在国内诞生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就是这样一幅高价作品也曾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由于与黄庭坚平时的创作风格有较大的出入,因而受到人们的怀疑。现在我把《松风阁帖》与《砥柱帖》进行比较,发现其中黄庭坚的书风变化之处。

从这两幅图片里我们会发现黄庭坚的书风有所不同。首先,从他们的结字风格来看,虽说也有中宫收紧的感觉,但没有《松风阁》收得那么紧密,相对比较松弛。由于这一现象使得部分放松的笔画也没有特别的放开,个性没有《松风阁》那么鲜明。就两张图片中都出现的“之”字,就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砥柱铭》中的“之”笔画完全相连,顿挫不明显,较为平淡;而《松风阁》中的“之”字则笔笔断开,提按分明,从力量上看也稍重于《砥柱铭》。整体上看,《松风阁》的字体比较圆润,而《砥柱铭》更加的瘦劲。由于这些风格上的不同,使得《砥柱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赝品,但后来经过专家的考证,终于证明《砥柱铭》是黄庭坚的真迹,而且是他书风变化的代表之作。

除了这两本字帖以外,我还要例举《山预帖》和《苦笋赋》这两本字帖。以下我先论述《山预帖》

这本字帖是黄庭坚晚年的一部作品,从内容上看,字数并不多,但是从结字的方法上看已经能看出黄庭坚自己独有的书风来了。无论是刻意拉长笔画,还是在布局上错落有致,在整体气息的把握上我认为比较宁静,说明当时作者的内心是非常平静的。这些都显示出这个时期的黄庭坚已经揣摩出了自己的一套书风。就这一点,我在下一篇将例举的《苦笋赋》中也将继续解析。这本字帖的创作时期和之前提到的《山预帖》相近,在结构形式上也十分相似。

这个时期的黄庭坚可以说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书风,其特色就是结字中宫收紧,而四周又是呈发散的态势。在笔画的运用上也是刻意的拉长,使得字形瘦劲有力。中晚期的黄庭坚用笔已经非常随意,并不会为了求新求奇可以的改变字形的结构或者是整体的布局。当时的黄庭坚已经完全摆脱其他书家的书风,完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山谷体”。但是晚年黄庭坚也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草书方面又尝试了新的突破。

浅析:黄庭坚的草书书法风格

黄庭坚的草书是研究黄庭坚书风的重要部分,在草书中黄庭坚的书风又一次发生了转变。而他本人也曾经把自己草书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中说道: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的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颠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止,强作态度耳。

这段提拔是黄庭坚于元符三年(1100)年做的,当时他五十六岁。按照提拔推算,黄庭坚大约是在二十四岁开始学习草书的,直到元祐三年,刚好是二十年整。此段提拔中提到,元祐元年,黄庭坚在秘阁中遇到了苏子美题壁及中人张侯家所收藏的苏轼墨迹十九纸,随后又在杨次公的家中见到了张旭的草书。直至元祐末年,黄庭坚才略微取得古人的笔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黄庭坚开始学习草书的起点。

以下我选取了一部重要的字帖《诸上座帖》,这本字帖可以说是黄庭坚草书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在学习了怀素的狂草之后,运用到自己的草书创作中去。怀素的狂草气势磅礴,笔墨挥洒的酣畅淋漓,书写速度极快。世人都说黄庭坚的这部《诸上座帖》是学习怀素的,对于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但是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与怀素不同之处。具体表现的地方有,黄庭坚有意将“行布”的“曲折”来改变怀素特有的如飞驰而下的瀑布的态势,而黄山谷则是用缠绕的方式显示他的草书特征。

黄庭坚在学习了怀素的草书之后,他的草书气韵更加通畅,气势也更宏大,《诸上座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证明了黄庭坚是非常追求“韵”的一位书家。以下四幅图片我比较了《诸上座帖》和《自叙帖》,左图选取于《诸上座帖》,右图选取于《自叙帖》。

以上四幅图片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在受到怀素的草书影响以外,他还试图寻求突破。在相同的字的处理上,黄庭坚刻意地改变了转折处的书写方式,找草书中融入行书的书写方式,节奏感较强,独树一帜。而后我要提及的《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更能直观地反映出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的确立。

崇宁二年,黄庭坚受到了奸党的排斥,以“幸灾谤国”的罪名被再次贬到了宜州。当时已经饱经人生沉浮的黄庭坚已经看尽了人世间的起起落落,沧桑变化,他开始以一颗平淡的心来面对他所遭受到的种种。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黄庭坚在崇宁后的书法创作达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以下我要选取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这本字帖的内容是黄庭坚写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草书卷。这本书卷作于1104 年,也就是黄庭坚的草书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所作。根据明代的著名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是黄庭坚在北宋绍圣年间被贬到黔中后写的。这本字帖深得张旭,怀素等人的草书神韵,但是又不乏黄庭坚自己的特色。

第一次看到这本字帖的时候,我觉得黄庭坚的这幅草书作品有种求奇求新的感觉,有些字在结构上刻意的变化了原来的布局。但是当自己去临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布局十分的精妙。例如第一幅图片中的“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獻长杨赋,北”这些字在整体布局上交错有秩,墨色的浓淡干湿富有变化。与之前提及的《松风阁帖》有明显的区别。在这幅作品中,黄庭坚刻意的把字与字之间的布局上下相互错开,并不像传统的布局方式,字与字连成一线的布局方法。除了上下的错开以外,他的字体瘦劲有力,利用左右的空间,横向的布局。

单独从个别字来看,黄庭坚的“点”话非常有其特色。他常常会把“点”画单独写,各“点”之间也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笔意上却是有关联的。从整体的布局上来看,他擅长于浓淡干湿相间,有明显的轻重顿挫感,富有节奏。这件作品发展了《诸上座帖》的风格,也代表了黄庭坚的草书风格的最后形成。除了继续具有《诸上座帖》中的特色以外,而且还表现得更加痛快,可谓是酣畅淋漓。

在前边两篇文章中,我主要阐述的是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按照时间的划分以及“楷,行,草”的区分,展现了黄庭坚特有的“山谷体”的演变过程。在这些字体的变化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行书的风格。黄庭坚的行书中宫收紧,外部放开的结构,动静相宜。体现出了作者旷达而又深沉内敛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宋代当时的“重文轻武”的风尚和国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人的地位被空前的提高,待遇也比原来要丰厚的很多,这使得当时的文人有了一种优越感,甚至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所以当时的黄庭坚才可以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随意挥洒,无拘无束;可是国势也使得他背负着很沉重的思想包袱,充满了忧患意识,所以在他的行草书中有随意挥洒,又有自然而然的收敛情绪。黄庭坚草书风格的最后确立也代表了他的书风完全确立。

王铎书法风貌的成因及技法表现

岳飞被杀前的圣旨,书法绝美,气息直逼《兰亭序》,内容暗藏杀机!

书法欣赏的三重境界,看你到了第几层?

董其昌与赵孟頫书法用笔与结字比较

·END·

雅德馨香

画廊·作品·艺术家

微信号:yadexinxiang2011

好文!必须点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