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英语散文诗带翻译简单易懂 学苑

学苑

2024-07-02 1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风格翻译有三种策略:对应(Corresponding)、重构(Recasting)和淡化(Decolouring)。对应即模仿,是风格翻译的最常用方法。重构的实质是基于交际功能的风格意义的再创造,使译文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淡化是权宜性对策,其实质是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放弃(或部分放弃)原文的风格意义。下文将结合张培基教授的翻译作品,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这三个方面举例论述。

张培基散文英译中原文风格的再现

(一)词汇层面的风格再现策略

词汇选择是散文语言风格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措辞传达出不一样的风格韵味。在英国散文家斯威夫特看来,风格就是把最合适的词语用在最合适的场景。此外,作者会根据文本体裁、写作目标以及读者对象进行词汇选择,比如散文旨在抒发情怀,于写人叙事间浸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它的措辞音韵和谐,讲究舒缓徐疾,抑扬顿挫,倾向于使用修饰性的形容词、副词等。翻译时译者应用心体会原作者的个人语言风格特征以及作品体现出来的民族和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1. 对应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这是老舍《养花》中的句子,语言平实简约,通俗易懂是老舍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这在《养花》一文中有充分体现。作者写文章时用洗练的语言,通篇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文雅的词,娓娓道来,如同在听一位老者侃侃而谈,但却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于平实中表达出作者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作者所选词语都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翻译时张先生也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词语,力求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张先生的用词如 love, take to, grow, short of, gardener, at all 都是英语口语中最简单,最常用的词,简约明了,朴实无华,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契合。

2.淡化

柯灵《巷》中对江南小巷的描述是“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的一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原文采用对偶句式,简练、对称、充满诗情画意。其中,“飘逸恬静,古雅冲淡”是典型的汉语四字格,结构工整、平仄相配,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感受小巷远离尘世的繁华和喧嚣而独享宁静与悠闲的清新气质,产生对小巷的向往与喜爱。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并没有具体地翻译这两个四字格,而是巧妙地运用一对抽象词组“gentle gracefulness" 和 "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把两个并列形容词转变为“定语+抽象名词”的形式,虽淡化了原文的四字格结构,但基本译出了原文的意思,并且,gentle gracefulness 还用了头韵/s/,音韵十足,朗朗上口,让译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江南水乡小巷的宁静致远,富有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译文所缺的美感。

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一文,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平淡且略带忧伤,感慨中年人难以获得真实的友谊,也反映出他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愤懑与不满。由此作者提出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才最为珍贵。此处,“总角”与“竹马”相对应,意为童年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诗经》中把儿童的发髻称作“角”,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而“竹马”或“青梅竹马”语出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张先生没有采用音译加注法,而是将两个并列短语合二为一,直接解释了他们的内涵,译成 when they were kids playing together,语言简练精准,易于理解。相反如果译者用大量文字介绍“总角”“竹马”的典故,来弥补流失的文化信息,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造成理解负担,不如直接放弃。

(二)句法层面的风格再现策略

句法结构是散文的重要载体,透过文章的句式,我们可以把握原作者的语言风格特征。在选取的 30 篇《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文本中,不同句子长度和句式结构的作品都有,作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加灵活多样。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其语言表达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汉语句子结构较为松散,呈现出开放式的特点。相反,英语句式结构则相对严谨,讲求主谓分明与逻辑严谨。因而在原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将句式结构相对松散的汉语翻译成句式结构相对严谨的英语,既保留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风格、情感,又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1.对应

《匆匆》的开篇,作者采用了一系列排比和重复结构,使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强烈甚至是焦急的“时不我待”的惋惜之情。排比句通过描述“燕子”“杨柳”“桃花”勾勒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美好意境。因为英文中排比和重复的表达方式较为常见,所以张先生采用了对应法对原文进行直译,使得原作品的意境与风格得以灵活再现。从张先生的译文中,可以看出他也运用了几个排比句,用 if 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将原文的让步关系明确体现出来。每个句子用 if 作为开头,用 again 作为结尾,创造性地运用首尾押韵,使译文韵律优美,深入人心。

2.重构

英语注重形合,句式往往是环环相扣,句中有句,各从句通过连接词组成结构严密、逻辑严谨的长句。汉语则相对而言注重意合,常用结构松散句、省略句等短句子,从结构上看好似零散碎片,实则意境完整贯通,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因此,从语言表达来看,也相对口语化。老舍《爱北平》文中的一个典型的意合句“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些句子句式简单、结构松散,闲聊似地诉说了对北平的无限热爱。张培基先生重构了原文的句式,先翻译出第一个短句,用了一个衔接词“however”作插入语,承上启下,然后将剩下的四个短句融合为一个句子,再利用破折号把前后相衔接。于是原文的五个短句变为一个结构紧凑严密的长句,张培基先生在句法上运用重构法,把意合句转变为形合句,既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又再现了原文自然流畅的口语化风格。

(三)修辞层面的风格再现策略

1.对应

在《爱北平》一文中,原文作者通过以虚映实的手法,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以表达他对故乡北平那份浓厚的眷恋之情。那句“北国的秋,犹如馒头对于稀饭,黄酒对于白干,螃蟹对于鲑鱼,骆驼对于黄犬”在译文中,张先生巧妙运用了“C is to D, what A is to B”这个英语中常见的平行结构和比喻来翻译,使得原文看上去对仗工整,通俗易懂。

2.重构

在《致蒋经国信》一文中,作者用词精练典雅,常用汉语四字格,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张培基先生借用伊索寓言中的一句古谚语 United we stand, devided we fall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重新诠释了“合对国家有益,分伤民族元气”这一气势磅礴的句子,重构了原文句式,译文看起来对仗工整,听起来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3.淡化

原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在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匆匆》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时问悄无声息、匆匆流逝的遗憾与伤感,此处,译文中没有使用问句的结构,因为它看似是反问,实则是感叹,因此张先生采用 how 引导的感叹句来代替反问句,译为 How swift is the transition in between. 倒装句式是为了强调“swift”,将作者内心深处对万物更替意欲有所为而终究无所作为的无可奈何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原文作者感概时光流逝的动态感也得到了很好地呈现。所以,风格的再现是一项综合活动,而淡化式换码并不意味着原文语言风格的流失。

(四)风格再现策略的对比与分析

统计表明,为译出原文风格,译者应根据语境,选择性地使用这三种策略。为再现措词特征,译者多采用对应法,或重构转换词性、或淡化翻译成语和文化词。为再现句法特征,译者出于汉英差异的考虑,重构原文句式,以实现地道流畅的译文。为再现修辞功能,译者多用对应法保留原文修辞,或重构以其他修辞代替,或淡化删减原文修辞。

表 1 散文风格翻译策略的对比与统计分析

最终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在散文的风格翻译中,对应法的使用频率最高,达到 72.3%,淡化法的使用频率最低,仅为 6.5%,重构法居中。

表 2 散文风格翻译策略的频率分布

结语

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散文的作品风格是可译的。张培基在翻译散文文本的时候,认真斟酌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圆满完成了原作品风格的有效传达。由此我们可知,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要从词汇、句法、修辞等各个方面去感知原文所蕴含的意境,整体把握原文的风格,然后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结合原文的文体特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差异,力求译文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风格与意境。

本文来源:《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璐,江苏扬州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好书推荐

yixianzhizhi0803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