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史:苗族巴代神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湘西文史:苗族巴代神器

湘西文史:苗族巴代神器

2024-07-16 17: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柳巾。民间抄本或记为“绺巾”、“绺旗”。其制作方法是将`18根宽约1寸、长约1尺的绣花飘带紧系在一根长约1.2尺、直径约1寸的桃木上。据说它是最具威力、能驱除任何恶鬼的法器,也是辨别从巫者是否取得主坛资格的唯一凭证。巫师行法时常以左手舞动此巾,在旋转中给人以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之感,是苗巫的特有法器。

祖师棍。用桃树制作而成,棍长约1.5米,粗寸余。棍的上端刻有祖师头像,具有“驱鬼除魔”功能。巫师在布置神坛时将此棍立于圣像一旁,头像面朝门外,借以增添法堂的神秘和威严气氛。

司刀。铁制,刀身扁平,双刃,刀尖如矛,刀柄呈圆形,直径约26厘米,柄上套有小铁环5枚。手持刀身摇动刀柄,发出“嚓嚓”的铁环撞击声。在巫师唱、诵神辞中它起到了打击乐的伴奏作用,亦有“斩妖除魔”的功能。

印鉴。用梨树或黄杨木制作,呈四方形,边长约8厘米,上刻“祖师正印”字样。凡巫师上传下达的令表疏文,均需加盖此印,这样才能具有“法律效应”。

马鞭。长约80厘米,尾部系有绣花飘带1根,作“鞭笞邪鬼”之用。

竹柝。封面湘西配图(吉首大学资料图)

竹柝。这也是巴代独具的法器(乐器)。常用为伴奏。(其制作形状见本书《民间文艺·艺术》)

竹柝:苗语叫做“熊”或“馨”,用脚大一节桂竹制成。把一节大桂竹分为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中部用锯锯断一面,使两头成为5寸长、4寸宽的空筒,然后在完整的中段用雕刀雕出(三空两实)两根2分宽的相等的条子作为两条竹管弦子,弦子两头用水牛蹄壳做脚,在蹄壳上方连着脚的杆皮子上,用刀旋割一周(必须按蹄壳的大小留皮),在蹄壳下方,也象上方一样再旋割一刀,然后连皮带壳一起套在竹弦和竹节疤相近的地方箍好。皮干后,用小铁棒把竹弦拗起,上两个竹码子(将它们分别拨到竹弦的两头),把两根竹弦绷紧即成。然后再拿一根笔直小竹作敲击棒。这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刚、脆、响。苗老司在祭祖活动时,一面演唱杠仙歌调,一面用小竹棒敲击竹柝,很有民族风味和民族特色。

蚩尤铃。封面湘西配图(吉首大学资料图)

巴代雄法器蚩尤铃

把蚩尤的头像铸造在巴代的铜铃把上,其含义有三 :

其一、因为蚩尤是苗族“巴代雄”这一原始宗教文化的创始人,后人为了在形式上永久地纪念这苗族部落的领头人,便在巴代所常用的铜铃把上铸造了蚩尤头像,其宗教术语叫做“棍空棍代”,其汉语名称则叫做蚩尤铃,以铭其意。

其二、苗师“巴代雄”之所以将蚩尤的头像铸造于铜铃把上,其目的在于使用蚩尤的威力来镇压一切危害人类的鬼魅妖魔,魑魅魍魉,凶神恶煞。凡是苗族人本身都知道,苗族并非像历代史书典籍,文人墨客所说的那样“重巫尚鬼”、苗族文化是“巫鬼文化”等等 ,苗族是个崇祖恨鬼,敬祖赶鬼的民族。对鬼魅妖魔,魑魅魍魉,凶神恶煞,巴代在仪式中总是“驱赶再驱赶,隔除再隔除。斩草不留根,斩杀不留命”,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因为苗族人在边远闭塞的深山老林,边陲塞地的恶劣环境中受尽了鬼魅的欺凌(比如传说中的“己嘎加狞”或“假嘎假狞”等),对鬼恨之入骨,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鬼是极为卑痞恶劣、低贱邪恶、阴险毒辣、灾难祸害的化身。事实证明,苗族人并非重巫尚鬼,而是忌鬼恨鬼。蚩尤有威神之力,在铜铃把上铸造蚩尤头像,振动起来,响声所到之处充满神力,使鬼魅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在精神上形成强大而有力的支柱,使苗族人能在边陲塞地,深山老林这险恶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壮大和发展。

蚩尤铃。封面湘西配图(吉首大学资料图)

来源:《湖南苗族风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封面湘西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监制/吴钧

责编/麻珊荣

编辑/王向远 李金沙

审核/尚欣 黄沙沙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