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六国论》教案 202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辙六国论的论证思路 16.1《六国论》教案 2021

16.1《六国论》教案 2021

2024-05-22 0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六国论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反复诵读,正确译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的思路,揣摩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的方法的同时能从学习历史评论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反复诵读,正确译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揣摩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述的方法的同时能从学习历史评论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的。理解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苏洵,号老泉。《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全书,潜心专研。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嘉祐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就选自《嘉祐集·权书》第8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六国论》,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是如何层层剖析六国灭亡的。知人论世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文学常识(解题)1.文体: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读准字音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下咽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 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疏通文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全文翻译等详见课件(六)文本探究梳理本文思路(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明确: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方面加以证明它们既是第一段的论据,又分别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六国论》的文意,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现在复习一下结构层次。那么现在我们将继续深入文本进一步探究。(二)教学过程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这个分论点?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①对比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弥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赂秦使诸侯的土地急剧地减少,国力迅速地衰尽衰弱,秦的土地急剧地增加,国力迅速增强,且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弥急”中可以看出秦的无厌)。②比喻论证:把土地比作草芥,说明子孙对待土地不爱惜。③引用论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说明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作者在此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力。2.从第三段可知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明确:论证方法:假设论证用“向使”引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插入写作背景: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3.分析第四段(结合背景资料)(1)第四段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由此得出怎样的历史教训?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节末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即不要赂秦)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本文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又写了第5节,是否多余?如何理解?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句话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4.分析第五段:(1)第五段中的“苟以天下之大”实际指什么说的?明确:指北宋朝廷(2)为什么不直接写“苟以我大宋之大……”?明确:古人写文章或者说话时有避讳尊者的习惯,不直接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冒犯。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明确: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6.拓展延伸:1.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杜牧《阿房宫赋》:由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懂得爱惜百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贾谊《过秦论》: “从散约败”“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辙《六国论》: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清代李祯《六国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欺诈、威胁,自取灭亡。“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 …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确:观点一:赞同苏洵“弊在赂秦”的说法。面对强大的秦国,有的国君为迎合它,割城献邑,或对那些处在秦国围攻之下的国家置若罔闻。殊不知这样更增长了秦国的侵略意识,敌方更强大,自己更弱小,灭亡的结果又怎能避免?观点二: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治国不当。当年秦国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逐渐增强,为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六国国君都能选贤举能,尽心治理国家,使自己国家强大,何至于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挡秦国呢?观点三: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国灭亡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外,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写作迁移:为什么同一个历史时间,这些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现实状况、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联系期中考作文:材料,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需过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明确:1.梳理观点:第一种观点:人生需要尽早规划确定发展目标;第二种观点:人生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不管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的同学都不约而同用到了鲁迅弃医从文这个例子。分析:第一种观点用鲁迅的例子是着眼于结果:他早早就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是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为了服务于自己拯救中国人唤醒中国人这个志向;而将这个例子放进第二个观点里,侧重的是他改变的过程,本来他人生目标是通过学医拯救中国,后来在探索认识世界、自我的过程中认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就及时调整、改变自己的目标变成从文来让中国人觉醒。3.总结:议论文写作中,素材具有很多可能性,同样的一则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场景中,不同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看待这个素材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日常的素材积累中要善于挖掘同一则议论文素材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死板地将某一素材就固定化运用在某个写作话题中,应根据自身写作需求广泛思考、灵活运用。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本课练习册六、板书设计六国论苏洵一、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1)。二、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三、(4、5)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