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是现阶段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物资匮乏的表现 集约化是现阶段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

集约化是现阶段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

2024-07-17 2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致治报告中明确提出: “在生产潜力翻一番和对生活潜力 进行质的改造的条件下,到本世纪末使国民收入差不多将增加一倍。这将意味着向生产集约 化,向提高质量和效益实观急剧的转折”。苏联所以作出在八十年代实现经济集约化的战略 决策,是由于苏联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

  近些年来,苏联经济增长的粗放因素日益缩小,依靠粗放经营的客观条件日益恶化, 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开发困难

  苏联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但是资源的地理分布却很不平衡。90%的燃料动 力资源都蕴藏在开发困难、交通不炬的东部地区。而集中全苏工业生产80%和占燃料动力消 耗量的五分之四的苏联西部地区,其燃料动力资源只占全苏的10%。目前,苏联资源的索取越 来越依赖于东部地区的开发。但是,由于东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且运输距离延长, 从而导致资源开采的成本大大提高。近二十年来,苏联石油产品成本提高了46%,天然气成 本提高了一倍,木材成本提高了32%。 [1] 由于资源开发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资源开采成本 越来越高,所以,再靠投入更多的物力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发展经济,只有更合理地使用物质资源和提高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耗费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2.财力资源不足

  多年来,苏联为了争霸的需要,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发展军事工业。另一方面,为了加速 发展农业和改变交通运输、邮电,商业,服务等基础部门的落后面貌。也必须增加大量投资。 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解决这些任务,必然在财力资源方面遇到很大困难。目前,苏联财力 资源日益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例如,195l—1960年基建投资 总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7%,1961—1970年为6.9%,1971—1980年为5.2% [2] 。而投资 增长速度下降与苏联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有关。如苏联“九·五”计划 (1971—1975年)期间,积累基金与基建投资的增长比例为l:1,4,前者增长28%,后者增 长40%,而“十·五”计划(1976—1980年)期间,这一比例则变为1:1,两者均增长 26% [3] 。财力不足,迫使苏联在经济发展中要更加合理地使用资金,使有效的资金发挥更大的 作用,收到较高的效益。

  3.劳动力资源短缺

  现在苏联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人数已高达一亿一千五百多万,全苏95%左右有劳动 能力的人口都在从事社会生产和学习。这说明苏联现在实际上已没有闲置的劳动力。目前, 苏联已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而且这种趋势会口趋尖锐化。这是由于自七十年代 以来,苏联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所造成的。例如,1960年苏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8‰ 到1970年下降到9.2%,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到8.0‰) [4] 。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致使劳 动力资源日益短缺,新增职工人数越来越少。例如,1961—1965年苏联新增职工平均每年为 280万人,1966—1970年为265万人,1971—1975年为240万人。据估计,在今后三个五年计 划期间,有劳动能力人口的绝对增长数量将会大大减少,预计比“十·五”计划减少三分之 二至四分之三 [5] “十二·五”计划期间,劳动力资源增长额总共为320万人。国民经济各部门 劳动力资源不足,这也是苏联难以维持以粗放经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 况下,只有通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要内容的集约化经营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此外,苏联在战后,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粗放发展,已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 体系,井拥有一支宏大的职工队伍,所生产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这也为 苏联经济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实行由粗放型扩大再生产向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过渡,是苏联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 革。为此,苏联计划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速科技进步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向生产集约化,向提高质量和效益急剧转折的战 略路线时指出:“实现这一路线的主要手段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造”。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也在会上强调: “全面实现集约化的方针,依靠的是现阶段科学 技术进步的巨大潜力”。

  多年来,苏联一直比较重视发展科技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形成了强大的科技潜力。目前,苏联拥有科学工作者140多万人,占世界科学工作者总数的四 分之一。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据统计,1982年已经增加到246亿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的4.8%。 建立了庞大的科研机构,目前,全苏拥有10万个科技组织,其中有2,000多个研究所,40,000 多个设计机构,3,000多个试验基地和实验室。这些强大的科研潜力为今后加速科技进步提供 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它将对加速实现经济集约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加速科技进步,苏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发展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大力发展机器制造业。

  七十 年代,在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78%的情况下,苏联的机器制造工业的产值却增长了1.7倍。而 “十二·五”计划又规定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速度比整个工业高90%。其中特别强调增加仪表 和自动化工具生产的比重,例如, “十·五”计划期间,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所有产品 生产增长53%,而仪表和自动化工具产量增加60—70%,计算技术设备增长80%。 科技进步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广泛采用先进工艺。苏联“十二·五”计划拟把进步 的、对每个部门都是基础性的各种—正艺的运用扩大到59—100%。诸如制膜工艺、激光工艺、 等离子体工艺和使用超高压及脉冲负荷的:工艺等将占有显著地位。它们的使用范围将扩大数 倍,无疑,这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十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额的 三分之二以上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所获得的,并可使工业部门的成本减少280亿卢布。

  (2)提高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挺高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也是加速科技进步重要方向之一。它们 将从根本上改造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使劳动者的劳动变得更有成效,更富有创造性和更具 有吸引力。在“十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国民经济自动化水平掐提高一倍,在工业中将采 用近5,000套自动化工艺流程控制系统。

  现阶段的生产自动化要依靠电子计算技术的革命和国民经济电子化。要制造和掌握新的 几代各种等级的计算机,即从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到学校教学用的个人计算机。五年内计算机 的生产总量将增长1.3倍。今后苏联实厅自动化的特点是机器人技术、转子及转子流水线及灵 活的自动化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些技术能确保高度的生产率。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内, 苏联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将增加两倍,

  (3)推广科学生产联合公司,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

  雷日科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报告 中强调指出: “应当更迅速地进行组织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工作,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应当始 终处于科技进步的中心”。在苏联,科学生产联合公司是统一的科学生产经营综合体,‘岜是 由科研、设计、计划设计、工艺组织、试验性工厂、安装和凋试单位,以及根据联合公司各 自的任务设立的其它机构组成的。它通常是以一个主要科研机构为主体,把与之有关的几个 科研机构、计划设计机构和生产企业联合在一起。

  苏联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到目前为止,已建立200多个,近几年 还计划再建立200—250个。预计,今后这项工作将要在各部门积极推广。总之,科学生产联 合公司把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无疑,这种组织形式将会对加速科技进步起到促进 作用。

  2.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

  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促进经济集约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苏联 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比较重视,把改建现有企业作为基建投资的主要方面。苏联“十一·五” 计划规定在其欧洲地区,—般情况下不再新建企业,而把资金主要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更新 和技术改造方面。而“十二·五”计划的特点是强调现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改装和改造。用于 这方面的投资份额将从1985年的37%增加到1990年的50%。在“十二·五”计划期间,苏联 将拨出20多亿卢布用于生产的改建和技术改装,它比前两个五年计划总和还多。目前,按每 个企业平均计算的改建费用,机器制造业达到1,000—3,000万卢布,电力工业达到2,000— 4,000万卢布,轻工业达到500—1,000万卢布。

  —般说,改建现有企业同新建项目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据计算,在企业改建条 件下,按单位生产能力计算的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比新建项目和扩建项目少8—10%,有些 部门,如轻工业则少20一25% [6] 。根据苏联经济学家的分析,工业中新建企业为提高劳动生 产率而花费的代价,比改造企业高一倍多。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但可节约投资,而且 收效也快。它可以不增加职工人数,不增加厂房,而把资金用于生产固定基金的积极部分, 即用于技术设备上(已由五十年代的33—38%提高到45%)。苏联在投资的工艺结构中:设 备费用比重每增长1%,就可以使国民经济增加70-—80亿卢布产品。改建企业掌握生产能力 的期限比新建企业要缩短一半,单位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比新建企业要多二倍,其投资的回收 期要快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由于增加了企业设备更新的资金,所以,使技术设备更新的速 度加快了,设备更新的周期缩短了。根据苏联的远景规划,在今后10—15年内,将使机器设 备的平均使用期限缩短到12—15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挖掘企业现有潜力,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能够大大加速 生产设备的更新,克服近期出现的年产设备有形和无形陈旧的趋势,使陈旧设备的年报废率 平均达到5—6%,这样就可大幅度削减大修费用。这无疑是加速企业技术进步,改进产品 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观经济集约比的重要措施。

  3.大力节约各种资源

  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苏联1986—1990年和至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中指 出: “大力加强节约是生产集约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约资源就成为满足国民经济日益增长 的需求的源泉”。苏联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将广泛采用各种有效金属制品、塑料和其 他先进材料来保证大大降低社会生产的材料{肖耗。五年内,正传统材料只增加6%的情况 下,这些制品和材料的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在性能上超过观任使用的材料许多倍的结构 材料的产量,五年内将增加9一ll倍。 在黑色冶金工业中,由于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将改善金属产品的结构和质量,这样就能 在黑色金属成品轧材产量五年内仅增长9%的情况下,使工业总产值增加21—24%,使机器 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增加40—45%。

  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在节约资源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综合利用资源和增加新产品品种的生 产,用化学材料取代金屈和其它传统材料,而最新品种塑料的产量将增加5倍。先进品种 木材的生产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在节约资源方面还有—个重要途径,就是改进原料开采同成品之间的比例。例如,在今 后五年内,黑色金属轧材的产量将在矿石开采量和生铁与焦炭产量水平不增加的情况下得到 增长。运出的每立方米木材的木材加工工业产品产量将增长16%,而这—切都要靠完善部门 的工艺水平来实现。

  最大限度利用再生资源也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苏联在生产消费中利用再生资 源的比重还不大。将来计划使再生原料的使用比重大大提高,平均至少达到10—12%。 苏联近年来把挖掘生产内部潜力和大力节约一切资源列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再强调,要合理地利用物质资源,要求在提高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物资用量,增加 单位物质资源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减少损失和充分利用废料。在这方面,苏联的潜力是很大 的。例如,七十年代末,苏联生产的金属切削机床的金属耗用量平均比美国、日本、联邦德 国和法国同类产品高1一1.5倍 [7] 。雷日科央在二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如果经济增长的性质 还同以前一样的话,那末,到本世纪末我们所需要的钢材比观在计划所规定的要多大约5,000 万吨。贯彻节约资源的方针, 可以大大减少生产中动力和物资的消耗”。在今后三个五年计 划中,对于燃料、能源、原料、金属和其它材料需求的增长中有75--80%要靠节约来满足。 根据计划规定,1990年苏联整个国民经济节约的物资消耗将增加一倍。

  苏联除了重视节约物质资源外,还很重视节约劳动资源。在这方面,除了通过采用新技 术和新工艺,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减少于工劳动比重(在今后五年手工劳动 比重将降低二分之一),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腾出更多的劳动力外,还通过加强劳动纪 律,减少工时损失,减少劳动力流动等措施来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苏联实现经济集约比,除了要采取上述主要措施外,还需要采取其它一些措施,如,提高 产品质量,调整国民经挤的部门结构,加强智力开发,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等。这些措施对 实现经济集约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苏联提出要在八十午代完戎经济发展向集约化的转变,这意味着集约化因素在经济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的理解,实现或基本实观经济集约化,就是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比 重至少要达到60%左右。苏联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经济集约比方针以来,效果并不理想,进 展也很缓慢。苏联经济由粗收发展向集约化转变,原来设想,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整个七十年代,是经营方式出租放向集约化过渡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求全力 开拓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集约因素,总结经验,为全面实现经济集约化 奠定基础。但是,七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社会生产效率虽有所提高,但增 长速度比过去缓慢得多,使最终社会产品总增长超中集约因素与粗放因素之间没有发生有利 于集约因素的变化,而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反而有所卜降。例如,按社会最终产品计 算,集约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1961—1965年占33.8%,1966一1970年占35.2%,1971—1975 年占26.9%,1976—1980年占20.5%。 [8]

  造成这种形势的不利因素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其中比较主要的是: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减慢。例如,苏联劳动生产率由1966—1970年的年平均增长6.8%, 下降到到1971一1975年的4.6%,1976—1980年的3.2%。由于劳动生产率汁划常常完不成,国 民经济增长额中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比重便随之下降。 物资耗用牛降不下来。例如,苏联社会总产品的物资耗用量,按实际价格计算,1970年 占54.9%,1975年占57.9%,1980年占57.2%。

  基金产值率下降。根据统汁材料计算,苏联七十年代的基金产值率下降28%。而影响基 金产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基本建设中存在的基建战线过长,工期—拖再拖,造阶不断提 高,超期建段的未完工程数量庞大,使大量资金长期不能发挥作用。 苏联经济管理体制落后。这是七十年代苏联社会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不解 决管理体制的障碍,就不可能取得经济集约化的进展。

  八十年代是苏联经济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化过渡的第二阶段,即原计划完成全面实现经济 集约化的阶段。八十年代苏联要全面完成向经济集约化道路过渡。它人体包括以下两个相互 联系的标志:一是全面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二是在所有国民经济部门持续 且迅速地提高生产效率,使全国经济增长中粗放因素与集约因素对比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到 八十年代末整个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转向以集约型增生为主的轨道。

  苏联在八十年代能否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从“十一·五”计划完成的情况和“十二·五” 计划的安排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整个八十年代苏联经济是处于低速增长之中,所以要全 面实现经济集约化是很困难的。从“十一·五”计划完成的情况来看,八十年代前五年集约 化程度虽比前十年有所提高,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在八寸年代后五年,如果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必须要具备以下重要条件:第 一,要对长期形成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第二,要基本完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 关系和部门结构与技术结构的调整;第三,大体上使经济战略东移的工作安排就绪。在上述 重要条件共同影响下,扭转投资效率低,基金产值率下降的趋势,全面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据“十二·五”计划的各项指标来分析,五年内要解决上述主要问题是难以实现的。苏共 二十七大对经济集约化虽然仍十分重视,但并没有明确强调一定要在八十年代末完成。但可 以预计,今后五年经济集约化会比以前有更大的发展。如果今后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能 有较大的突破,那么,全面实现经济集约化的进程,虽然在八十年代不大可能全部实现,但在下个五年计划内可能会完成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