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海上堡垒沉浮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联战列舰舰长加点图片大全 赤色海上堡垒沉浮录

赤色海上堡垒沉浮录

2024-07-11 07: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苏联海军曾经开工建造过的吨位最大的战舰是哪一型?答案是1988年开工的1143.7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空母舰。不过,在此之前,这项宝座一直被一型50年前开工的战舰占据着——是的,自1938年该型战舰首舰开工以来,只有“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吨位比她更大。而这型战舰,便是苏联海军历史上开工的第一型,也是唯一一型战列舰:23型“苏联”级战列舰。23型战列舰是斯大林梦想中的“大洋舰队”的核心,却尚未出生便迎来了战列舰时代的终结,其也成为了苏联海军对于“大舰巨炮”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

1.斯大林的野望

1934年1月26日,苏共十七大召开,时任苏共总书记斯大林提交了一份针对周边局势的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斯大林认为,由于周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并未转好,再加上有反苏的极端势力上台执政(指希特勒),苏联在未来有极大可能会有遭受侵略的风险——可能是外部势力介入的国内暴乱,也可能会直接武力进攻苏联。有鉴于此,苏联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一支远洋海军,以能够阻止敌国通过海路封锁苏联。

其实早在1931年,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接近尾声之际,斯大林就曾私下表示过,尽管当前通过建造一些小型舰艇来恢复工业基础是必要的,但是他并不排除在五年后建造战列舰的可能性。不过,在1931年这个时间点上,苏联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基础,都不足以支撑其完成战列舰这种级别舰艇的建造。于是,斯大林等了五年,等到他认为基础已经打好的时候。1935年末,苏共中央通过党报《真理报》公开了苏联未来对海军建设的规划,“大洋海军”政策正式上路。1936年2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正式将战列舰纳入造舰计划。

23型战列舰官方模型的前后视图,该型战列舰是苏联海军走向大洋的核心力量

不过,早在相关政策落实前,海军总司令奥尔洛夫便已经根据斯大林指示,向下属的海军学院下发了一份科研任务:研究“大型装甲火炮战舰”的设计思路——由于政策尚未落实,因此“战列舰”这个词语被刻意规避。海军学院在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苏联海军需要两种类型的“大型装甲火炮战舰”——用于与敌方主力舰交战、保卫北方和太平洋区域的A型,以及适用于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封闭水域战斗的、较小型的B型。

海军学院研究的一型“大型装甲火炮战舰”,由于只是作为技术储备进行的初步研究,因此没有太多详细设计,不过海军学院的研究也是苏联此后发展A、B两型战列舰的原因

等到相关政策落实后,奥尔洛夫便立刻将相关的报告递送至苏联负责舰船方案设计的NIVK(船舶设计科学技术部)和TsKBS-1(第一中央特别舰船设计局),交由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初案设计。彼时,苏联海军的方案选择模式已经从26工程时期的NTK和TsBMS联合进行,变更为NIVK和TsKBS-1各自独立进行并择优胜选的模式,因此两个部门均向奥尔洛夫提交了一些初案备选。不过,这些初案的作用仅仅是为苏联海军随后制订的详细标准提供了较为专业的参考意见——1936年2月21日,奥尔洛夫发布了完整的“战列舰”技术指标:A型战列舰为装备9门406mm主炮的55000吨级战舰,主装甲带厚度应为450mm;B型战列舰为装备9门同口径火炮的35000吨级战舰,主装甲带厚度350mm。相关指标同日下发至TsKBS-1和一家新成立的设计局——第四设计局(KB-4,原为波罗的海造船厂自有的设计局),苏联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至此正式开始。

(注:苏联舰艇的设计模式如下:海军总参谋部制定某型舰的任务目标→任务目标分别由代表海军委员会的TsKBS-1和代表船舶建设工业委员会的NIVK进行可行性研究→二者分别提出自己的初步草案和相关的技术指标→总参谋部根据双方提交上来的方案综合海军需求修订指标并发布→指标下发至具体设计局,设计工作正式开始)

2.外部力量输入

由于战列舰设计是苏联方面从未涉及的领域,因此苏联海军希望在设计自己的战列舰时,也能如同此前设计建造驱逐舰和巡洋舰一般,获得外国的技术支持。首选合作方自然是已经有了多年深度合作的意大利,据信在1935年底,苏联方面就已经联系意大利,希望其能够提供相关的战列舰设计。不过,也有资料表明,是意大利方面于1936年3月主动联系苏方,以提供他们的战列舰出口方案。不过,无论过程如何,其结果便是1936年7月,苏联方面获得了意大利安萨尔多造船厂的一份完整的战列舰设计方案,编号为U.P.41。

U.P.41是安萨尔多原本打算提供给意大利海军的下一代战列舰方案,但是由于意大利海军决定续建“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而导致这项方案除了出口外已经别无他用。不过,其实苏方原本更想要的是“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设计——在6月份,船舶建设工业委员会委员穆克列维奇(奥尔洛夫的前任海军总司令)发给正在意大利参观学习的布热津斯基(时任TsKBS-1设计主任)一份电报,要求他“试图获得维内托级的设计,因为我们需要35000吨级的战列舰设计”。然而,安萨尔多提供的,只是专门用于出口的,吨位达到42000吨级的改进版U.P.41方案(与国内设计时的原版差别仅仅是换装了苏制火炮,不过也因此原本41000吨的吨位有所提高)。

安萨尔多提供给苏联的U.P.41战列舰方案,然而苏联方面因为正在与英国就加入条约体系谈判而更想要“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方案,不过U.P.41方案还是影响了苏联人对23型战列舰指标的设定

尽管苏联方面对U.P.41方案并不算不满意,但是他们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要面对:1936年5月,为了改善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斯大林开启了与英国的谈判,英国方面希望将苏联海军纳入条约体系加以限制。尽管这项协议在1937年才正式签署,但是为了为了国际局势着想,苏联海军便立刻准备将A型战列舰的吨位指标下调至35000吨,B型战列舰也相应下调至26000吨。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向美国人提出了相关请求——原本苏联人只是想向美国购买战舰使用的装甲板,不过随后一系列的巧合使得他们最终联系上了伯利恒钢铁公司,伯利恒初期也同意为苏联设计35000吨的战舰,但是随后因为担心美国政府反对而没有了下文。在伯利恒之后,美苏在战列舰方面的合作便走向了奇怪的方向,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最终苏联海军能够依靠的还是自家的设计局。1936年6月,TsKBS-1和KB-4提交了自己的35000吨级战列舰初案设计。KB-4的设计源于他们在英苏谈判前就已经提交的35000吨级B型战列舰计划,彼时已经获得项目代号21,但是由于谈判开启导致整个计划变动,因此21工程的方案由B转A。21工程的方案布局与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类似,为三座主炮塔全部前置。与此相比,TsKBS-1的方案则较为传统,为三座炮塔2前1后的布局——与“维内托”级类似。出于对战术使用灵活性的考量,海军方面更倾向于TsKBS-1的布局方案。然而,等到7月份,详细的U.P.41方案到手后,苏联人发现,意大利人设计的U.P.41武备配置和自家TsKBS-1的方案差别不大,但是意大利人也无法将吨位控制在35000吨以下。苏联海军立刻意识到,维持A型战列舰9门406mm主炮的火力和限制吨位在35000吨以下的两项要求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KB-4的21工程方案,原本是作为35000吨级的B型战列舰设计,但是随着英苏谈判的进行,A型战列舰吨位下调至35000吨,21工程也转为A型战列舰。不过,虽然在21工程时期苏联海军更为青睐KB-4的类“纳尔逊”型设计,到23工程时他们却换了口味

1936年8月,英苏达成协定,苏联将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与《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但是苏联人加入了额外条款:因为日本方面决定退出条约体系,为了平衡日本的威胁,苏联方面在主要用于对抗日本的A型战列舰方案上将不会受到条约限制(B型仍然受限)。由此,苏联人为自己找好了后路,奥尔洛夫也立即发布了新的A型战列舰指标:41500吨,9门406mm主炮,12门152mm副炮,12门100mm高平两用炮,40门37mm高炮,主装甲带380mm,上部装甲带250mm,主装甲甲板150mm,航速30节,续航力6000~8000海里。所有这些数据基本是参照U.P.41的数据设定,这项战列舰项目也正式获得了项目代号:23。

3.超重的初期设计

根据最新的技术指标,TsKBS-1和KB-4两家设计局便各自展开了工作,至1936年11月时,两家设计局均提交了自己的“23工程”项目草案。与此同时,B型战列舰(25工程)的设计工作也由两家设计局同步进行。不过,由于苏联在战列舰相关的子系统方面的研制也是刚刚起步,因此两家设计局都无法准确估算自己方案的设计排水量——他们无从得知包括水下防护系统、火控系统、炮塔等关键部分的重量,因此全舰的重量也只能根据外国的资料做一个大致估算。不过即便如此,两家设计局在给出的草案上,其吨位都大大超出了41500吨的技术标准——TsKBS-1的方案约为45000吨,KB-4则有将近46000吨。

TsKBS-1给出的战列舰方案

尽管超重严重,但其实两家设计局已经为了减重下了一番功夫。两家设计局的方案船型相似,均为与意大利U.P.41方案相近的长艏楼船型,内部也采用了几乎相同的舱室分布——因为这些工作其实是由NIVK提前研发完成的。动力系统方面,两家设计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轴推进系统,因为他们相信这样相比四轴推进能够节省重量。两家设计局也均在上部装甲带上动了刀子,相比于技术标准规定的250mm上装和150mm水平装甲,他们的方案均只有200mm上装和135mm水平装甲(弹药库180mm)。两家设计局的方案最大的不同在于船体构型设计和锅炉的选择上,TsKBS-1选择了较为均衡的布局和新式的高压瓦格纳式锅炉,而KB-4方案选择了较为紧凑的布局和传统的三汽包锅炉(“亚罗”式)。KB-4的紧凑构型方案使得其较为臃肿的船体会产生更大的阻力,因此需要更大的轮机出力才能达到TsKBS-1方案相同的航速水平。水下防护系统上也有区别,KB-4提供了两套方案,一套为自意大利引进的“普列赛”系统,另一套是同样从意大利引进的“安萨尔多”系统——即应用于U.P.41方案上的多层防雷纵壁结构;TsKBS-1则只提供了使用“安萨尔多”系统的选项。不过,选用哪套系统有待于完成船体比例模型的测试。

KB-4的战列舰方案,其超长的舰艏是为了在舰体阻力大于TsKBS-1的情况下维持同等航速而设计

尽管KB-4的方案看上去有一些缺陷,但是其却因为使用了更为成熟的技术方案而得到了大多数苏联海军和造船工业船舶建设工业委员会官员的认可,因此KB-4的方案被选中作为23工程初案进入下一阶段。而25工程的方案则由TsKBS-1中标。不过,苏联海军方面对KB-4方案很难称得上满意,他们提出了更多改进意见:海军希望23工程能够拥有舰舯部的飞机弹射器,同时也对KB-4方案为了改善航速而设计的超长舰艏感到不满——因为这里几乎是无防护区域;海军还希望能够增强23工程的水平防护,他们提出了覆盖全舰全部核心区域(弹药库和轮机舱)的180mm水平装甲的要求。为了增强23工程的装甲防护,其技术指标里的吨位也被增加至46000~47000吨范围。

KB-4方案的装甲防护设计,可以注意到其舰艏有一半长度是无防护区域,这也导致了海军的不满

不过,这些额外的要求引来了设计局的不满,KB-4的主任奇力金就在委员会上表示,如此之多的改动要求没有53900吨是下不来的。不过,会议上一番争论的结果,仅仅是让海军放弃了覆盖全舰核心区域的180mm水平装甲的想法。因此,尽管采取了一些诸如将6座双联装152mm炮塔合并为4个三联装炮塔的减重措施,KB-4方案的吨位还是无可避免地上升到了48000吨以上(主要原因是舰艏长度缩短,导致需要更强的动力来满足航速要求)。1937年4月,海军人民委员部要求KB-4在23工程方案外独立新设计一型满足技术指标上47000吨以下条件的新方案,不过随着新情报的传来,这项要求变得没有意义——苏联方面接获报告称,日本和德国都在进行建造50000~52000吨级战列舰的准备,海军方面也因此希望自己的23工程不落于下风。最终,在斯大林的要求下,苏联人决定将技术指标上的吨位要求提高至55000~57000吨,23工程方案的超重自此也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根据海军要求缩短舰艏,并采取了使用三联装152mm副炮炮塔以减重的KB-4方案1号变体,不过其吨位也有不小幅度的上升4.坎坷的定型路

1937年11月,KB-4完成了57000吨级的23工程3号变体的草案设计(1号是最早根据海军要求修改的初案,2号是47000吨的缩减方案)。不过,苏联海军接获新情报是在1937年7月,草案设计都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是因为KB-4和海军都受到了“大清洗”运动的影响,包括海军总司令奥尔洛夫、船舶建设工业委员穆克列维奇以及KB-4的首席技术顾问利贝尔在内的多名与23工程相关的人物均遭到了清洗。至于接任海军总司令的维克托洛夫,则对KB-4延迟提交上来的3号变体有诸多不满。

维克托洛夫的不满主要来源于航速——由于舰体构型较差的原因,KB-4的方案一直以来都比技术指标要求的30节航速要慢0.5节。不过,随后进行的船体测试却令苏联人发现了比航速更大的问题——他们在安萨尔多的帮助下建造完成了一个船体模型,在船体测试中,安装了与23工程方案相同的水平防护系统的模型遭受了一颗500kg航空炸弹的直击,炸弹穿透了40mm厚的露天甲板和50mm厚的上层甲板,直接在180mm厚的主甲板上爆炸,爆炸的能量能够直接震碎主甲板装甲并对下方造成损伤。如此测试结果表明,23工程的水平防护系统完全不能起到作用,因此海军要求KB-4修改水平防护设计,主装甲甲板上移一层至上层甲板,主甲板则改为一层厚度较薄的防崩落层。提升主装甲甲板位置也意味着主装甲带高度的增高,也同时意味着更多的重量。

应用了水平装甲防护改进的3u号变体,并未应用1号变体上的三联装副炮炮塔,并保留了舰艉的副炮

1938年2月,KB-4提交了应用水平防护改进的23工程3u号变体草案,尽管海军方面依旧对其有诸多不满(例如他们一直想要的舰舯部水上飞机弹射器仍未出现,以及舰艉四分之一甲板上安装的两座100mm炮塔被认为应该取消以减小防护面积),但是在2月27日召开的国防委员会议上,各方均同意23工程应尽快以3u变体草案为基础开工建造。不过,出人意料的是,3月7日,会议结束一周后,KB-4便拿出了符合海军改进要求的方案(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斯大林亲自对设计局施加了压力),包括取消四分之一甲板上的两座100mm炮塔以及再度改进的水平防护(由140mm主装甲甲板+60mm防崩落层改为155mm主装甲甲板+50mm防崩落层),舰舯部的水上飞机弹射器则由于空间实在不足而放弃。尽管船体比例模型测试尚未完成,海军还是决定使用成熟的普列赛系统,以避免设计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23工程进度再度延宕。

建造中的“苏联”号的普列赛系统,苏联人选用这套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其设计较为成熟

不过,两个月后的船体比例模型的航行测试结果再度给苏联人浇了一盆冷水:23工程的船体阻力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实际上以现有动力只能达到27.5节的极速,超载可以达到28.5节。KB-4认为主要问题来自于螺旋桨的设计,需要修改。不过,这些细节改进都需要留到开工以后——根据斯大林指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要求23工程能够在1938年6月1日定型,8月份开工,然而由于23工程需要的细节修改实在是太多,因此KB-4无力在6月1日前完成全部的细节设计,定型日期因此被推迟至9月1日,但是由于KB-4早先已经提交了船体部分的细节设计图纸,因此7月15日,尚未完成完整设计的23工程首舰在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铺下第一根龙骨,并被命名为“苏联”,“苏联”级战列舰正式开工。

23型战列舰的定型方案,注意其舰艉的100mm炮被取消,飞机弹射器也减少一座

至于各部分的详细设计,KB-4在10月13日才完整提交了所有部分的图纸——此时距离“苏联”号开工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相比于3月份提交的方案,KB-4又提出了两项改进:一是增强前部主弹药库区域的主装甲带防护,因为他们设想的交战场景是战舰与敌舰呈35~50度夹角接近,这样的话带有一定弧度的弹药库主装甲带会因为有垂直面面向敌人而导致防护能力反而不如轮机舱部位;二是修改舵面设计,原设计上23工程安装有一个中央大舵和两个较小的侧舵,但是船体比例模型测试表明,这面积巨大的中央舵如果卡死,两个侧舵则完全没有办法抵消其影响,战舰会直接失去操纵能力,因此KB-4建议取消中央舵,代价是战舰转弯半径会有较大幅度增加。海军人民委员部认可了这两项改动,同时建议KB-4取消一座舰艉飞机弹射器,以在舰艉安装两座100mm炮的炮塔(半开放式),用以补足此前取消四分之一甲板上的两座炮塔的火力劣势,至于原本这些炮塔会导致的防护区域扩大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减小弹药库容积解决。KB-4同意删除一座弹射器,因为这样可以在减重的同时为舰艉线型的修改带来便利,但是拒绝加装100mm火炮,海军方面这次没有强求。1939年7月,随着KB-4拿出全新的螺旋桨设计,使得23工程的航速小幅提升至28节,23工程的全部细节设计也终于宣告完成,“苏联”级战列舰正式定型。

出于对35°~50°航向角防护的要求,23型战列舰在舰艏弹药库位置采用了极为复杂的装甲布局方案,注意图上的50mm指的是处在主防护区内(即主装+主装甲甲板组成的装甲盒内)的提弹井装甲,主炮塔裸露在外的座圈装甲厚度为425mm(可见下图)定型时的23型战列舰装甲防护方案示意图5.建造、改进、战争与命运

在苏联海军于1938年制订的1939~1940年舰艇建造规划中,23型战列舰的数量达到了8艘,其中4艘应于1940年之前动工。1938年7月15日,首舰“苏联”号动工;不久后的10月31日,二号舰“苏维埃乌克兰”号在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动工。不过,由于建造战列舰需要的人力物力均过于庞大,因此三号舰“苏维埃白俄罗斯”号直至1939年12月21日才在新落成的莫洛托夫斯克造船厂动工。此时,苏联人已经意识到,在1940年前开工8艘战列舰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1940年初,由库兹涅佐夫领导的海军人民委员部决定在当前的五年计划期间(1938~1942)仅建造6艘23型战列舰。1940年7月22日,四号舰“苏维埃俄罗斯”号也在莫洛托夫斯克动工。五号舰命名为“苏维埃格鲁吉亚”,计划于1941年在波罗的海开工。

1939年,正在建造中的“苏联”号战列舰

尽管23型首舰“苏联”号为了赶进度而早早开工,但其实其设计方案并不能令苏联海军满意——尤其是其堪忧的航速以及遭到削减的100mm炮火力。与此同时,苏联海军还于1939年8月在船体比例模型上进行了水下防护测试,结果表明多层纵壁的结构防护效果要优于23型采用的“普列赛”系统。由此,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弗罗洛夫在8月份便上书海军人民委员部,建议立刻更新23型的设计,并争取在1941年以后开建的23型中应用——按照原定计划,到1941年时,“苏联”和“苏维埃乌克兰”便会下水,她们空出来的船台位置会立刻用于建造新舰,因此必须在此之前敲定改进方案。

23型面对的问题是十分现实的,弗罗洛夫的上书也确实产生了影响力,因此船舶建设工业委员会决定研发23型的改进型,称为23bis,负责的机构是NIVK下属的第45科研所(TsNII-45)。23bis的改进目标如下:①增加航速至30节;②恢复原案上12门100mm高平两用炮的配置;③变更水下防护系统,由测试中更优的多层纵壁结构取代“普列赛”系统;④在不降低防护水平的前提下,简化装甲布局;⑤其他小改进,例如改善23型的转向半径。不过,弗罗洛夫提出的增加续航力的建议则被无视——毕竟,在不改进动力系统并且不对舰体舱室做大改动的情况下,耗油量和储油量都很难得到什么改进。

23bis的舰舯部装甲布局示意图,注意其采用的多层纵壁结构

为了能够在保持23型的动力系统上将23bis的航速提升至要求上的30节,设计团队(列夫·阿尔卡德耶维奇·戈登担任总设计师)决定增加23型舰体的长宽比,并在增加长度、减少宽度的基础上修改线型。而为了能够缓解23型由于删除中央舵带来的转向半径过大的问题,设计团队在23bis上增大了剩余的两个侧舵的舵面积,以此来改善舵效。武备方面,由于为68型“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开发的三联装152mm火炮炮塔研制成功,设计团队也决定为23bis的152mm副炮应用三联装炮塔,节省了大量舰舯部的副炮空间,再加上拉长舰体带来的空间余裕,设计团队终于可以在舰舯部有足够的空间装下6座双联100mm炮,而不用像23型原案那样被迫在舰艉放置两座。设计师们甚至考虑过为23bis增加一座三联装406mm主炮炮塔(这是弗罗洛夫的建议之一),但是因为其会导致舰体尺寸及重量均过于庞大并导致航速降低而被放弃。

23bis型的线图,设计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增加23型的航速,因此舰体线型有所修改,此外因为应用了三联装副炮炮塔,100mm炮的数量也多于23型苏联设计师们曾考虑在23bis型上增加一座主炮塔,不过因为重量过大而作罢

23型最需要改动的方面,其实是防护。除了在测试中证明多层纵壁的“安萨尔多”系统比“普列赛”系统更优秀外(除了防雷性能外,主要是在可维护性上优势巨大),KB-4设计的核心区防护系统也存在巨大的问题——应用了太多种不同厚度的装甲板。为了能够保证弹药库在他们设定的40°~50°夹角时与敌人接近战时的防护力,23型光是主装甲带便应用了4种不同厚度的装甲板,全舰的装甲板种类则不少于25种,而这为生产带来了极大难度。更何况苏联大厚度舰用装甲的产业刚刚起步,产能和工艺都有待提高,因此一上来就为其安排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装甲钢的生产,着实有些强人所难。为了能够简化生产、方便维护,设计团队决定,在23bis上回归统一的380mm厚度主装甲带,倾角则为了维持23型的防护能力而被从5°增加至8°。此外,设计团队还将此前由220mm舰艏装甲带保护的区域也纳入主装防护范围。在23型上,由于舰艏装甲带的设计,23型在主装前端和舰艏装甲带前端各安装有一块230+mm厚的装甲隔板;不过在23bis上,由于主装前移覆盖了舰艏装甲带,因此仅安装一块425mm厚的前部装甲隔板——这个厚度与炮塔座圈装甲相同。

23bis方案的装甲布局示意图,由于23型上所需要的装甲板类型过多,因此23bis对此做了简化,注意其380mm主装甲带延伸至此前23型上220mm舰艏主装甲带的位置

1940年初,23bis的设计方案被提交至海军人民委员会,海军方面对这项改进方案很满意,海军总参谋部也在1940年3月3日下发指令,要求海军的设计局(即TsKB-4,第四中央设计局,与KB-4是一回事)以45所的23bis方案为基础改进“苏联”级的设计。总参谋部要求,在23bis的基础上,100mm炮的数量应该增加至16门(8座双联),火控系统应该允许这些100mm炮同时应对4个目标;防护系统应考虑更合理的布置方式,同时水下防护系统的设计标准应该是抵御500kgTNT当量的鱼雷直击(在23bis上,这个标准是750kgTNT,但是总参谋部觉得这水平有些过剩)。3月5日,经总参谋部修订的23bis指标送达TsKB-4,并正式以23NU的项目代号开始设计工作。TsKB-4九月份便提交了数份草案,而这些23NU草案的共同点便是将主装甲带减薄至345mm,同时倾角加大至15°——这样做是为了节省重量,以便能够主装甲带向水下延伸更多距离。不过,对于总参谋部降低水下防护标准的要求,TsKB-4选择了无视,而是在23NU上延续了23bis的水准,原因是他们认为鱼雷威力增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不过,TsKB-4提交的初案满载排水量最高可达70000吨,为了维持航速,舰长也逼近300米——与此相比,45所设计的23bis方案之比23型增加了1800吨(满排约66800吨),长度也“只有”286米(23型“苏联”级是269米)。海军方面无法理解23NU的指标为何会如此离谱,尤其是在作为设计基础的23bis指标都很正常的情况下,因此直接驳回了初案。此后,总参谋部便给TsKB-4下达了设计新战列舰的任务(即24型战列舰),而放弃让他们对23型进行改进,23bis和23NU的故事便到此为止了。

在23bis和23NU的设计工作进行时,4艘已经开工的23型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苏芬战争导致的材料短缺和空中威胁令“苏联”号的进度大幅延宕,而1940年苏联人甚至发现为“苏维埃白俄罗斯”号制造的70000个铆钉因使用了劣质钢而全部质量不合格。无奈,无法拿出余力的苏联人在1940年10月决定取消“苏维埃白俄罗斯”号的建造计划,后续的包括“苏维埃格鲁吉亚”在内的建造计划也一同被取消。

1940年春,正在建造中的“苏联”号战列舰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入侵苏联,所有三艘23型的建造工作也都被叫停,以全力支持卫国战争。彼时,“苏联”号工程进度约为21.2%,“苏维埃乌克兰”号约为18%,“苏维埃俄罗斯”号约为5%。由于德军进展神速,位于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苏维埃乌克兰”号在8月份便落入德国人手中,其船体材料被德国人搜刮了一部分。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号则将自己的船体材料贡献给了列宁格勒保卫战,不过在战后,由于其未遭德国人严重破坏,因此被认为还有续建价值。然而1953年,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苏联海军中止了所有的战列舰项目,“苏联”号也只得落得一个被拆解的命运。而至于她的两艘姊妹舰“苏维埃俄罗斯”和“苏维埃乌克兰”,则在1947年就被下令拆毁。

1941年8月,在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被德军俘获的“苏维埃乌克兰”号船体,建造进度约为18%6.后记——关于23型的主炮

在23型战列舰同期进行的其各种子系统设计中,武器系统是相对比较成功的——除去后来也成功应用于68型“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上的152mm副炮和100mm高平两用炮外,其主炮也制造完成了数门并进行了测试。23型使用的主炮是406mm B-37型,计划安装于三联装的MK-1型炮塔中,俯仰角-2°~+45°,装填角度固定位6°。由于其固定装填角的限制,B-37型火炮的射速在不同仰角下也大为不同:在14°以下的仰角下可以达到2.5发/分,而在高仰角下会慢至1.7发/分的慢射速。

在列宁格勒进行测试的406mm B-37型火炮,安装于一个测试专用的炮塔内,这门炮随后也参与了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0年中,第一门B-37型火炮制造完成,并运往列宁格勒附近的试验场进行了试验。火炮本身经受住了考验,在以830m/s的初速完成试射后,苏联的工程师们甚至认为炮膛磨损小于预期,炮口初速可以增加至870m/s。不过,这型火炮也暴露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散布过大,精准度不足。苏联工程师们认为这是由于炮弹和发射药质量低劣导致的。不过,历史并没有留给他们时间去改进这项问题,因为在德国开始入侵苏联后,所有与23型相关的工作都被中止了,自然也包括火炮的研发和制造。已经在试验场完成试验的那门炮,因地制宜地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当时为其配发的一枚炮弹,现在仍在圣彼得堡海军博物馆展出。而这枚炮弹也是23型战列舰留给后世的唯一纪念。

如今在圣彼得堡海军博物馆展出的406mm穿甲弹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