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个儿子里,就属老二存在感低,为何剃度又还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洵的三个儿子 苏轼三个儿子里,就属老二存在感低,为何剃度又还俗?

苏轼三个儿子里,就属老二存在感低,为何剃度又还俗?

2024-07-10 1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人都说“虎父无犬子”,无论是从榜样作用,还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最熟知的例子就要数“三苏”了。

“三苏”分别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因其文字功底深厚,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可是这样的传奇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苏轼后来的三个儿子都没法再拥有和父亲一样的名气,甚至老二都几乎被大家遗忘了,还曾剃度后还俗。

一、苏轼长子无奈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

苏轼,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父亲是著名的散文家苏洵,他的启蒙教育也大都来自于父亲。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19岁的苏辙进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欧阳修,他对于苏轼充满豪放气势的文章印象深刻,大加赞赏,一下子就让苏轼在京城里名声大噪起来,也为苏轼以后的为官之路作了极好的铺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直接就拿下了“百年第一”,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苏轼的第一个儿子名叫苏迈,字维康,是苏轼的第一个王夫人王弗所生。苏迈5岁左右的时候,苏洵去世了,于是他就跟着家人一起回到四川,在守孝期间跟着苏轼读了三四年的书,也算是受苏轼的影响比较深。

苏轼守丧结束后,他的夫人王弗身故,无奈之下苏轼带着不到10岁的苏迈回到开封,续娶妻子的堂妹王闰之,将苏迈交给王氏抚养,自己返回朝廷做官,可是此时的朝廷已经不如当初的模样。

当时宋神宗支持王安石推动新法,但苏轼有些不赞同,于是苏轼就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连着写了上皇帝书、再论、三论,却没想到因此给自己惹来了大祸。

王安石对于苏轼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知道自己可能待不下去了,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后来也都是当一些小官,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苏迈在文学和品性方面继承了苏轼的优点,也算是才华横溢,可是他并没有特别大的成就。元丰初年,苏迈积极备考科举,可是这时候苏轼卷入了乌台诗案,一大帮官员把矛头直指苏轼,认为他的文章中有讽刺新法的内容,最后苏轼也只好承认,宋神宗大怒,直接就将苏轼关入大牢。

苏迈十分孝顺,得知消息后天天给狱中的苏轼送饭,虽然父子俩不能直接见面,但两人约定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以便心中有数。同时,苏迈因为父亲的案情还四处奔走,托人申诉,因此也耽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丰八年才得以好转,苏轼恢复名誉,在徐州大病一场,苏迈经常前往服侍,可以说苏迈的一生都在随着父亲东奔西走,到徽宗年间苏家又被定性为元祐年间的旧派子弟,苏迈就基本被闲置了,可惜了苏迈的一身才华。

二、苏轼幼子也有着惊人的才气

苏轼另外一位富有才气的儿子便是他的幼子苏过。苏过是苏轼的继室王闰之所生,苏轼卷进乌台诗案时,年仅六七岁的苏过随母亲留在湖州,后来跟随父亲去了黄州,一起下地耕种,过着非常贫苦的日子,没有享过什么福。

人们都说唯有苏过才算是真正继承苏家文学的衣钵,从出生到三十岁,苏过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他跟着苏轼从广东到海南岛,一次次的挫折经历给了苏过更加深刻的人生体验,他也更能体会父亲的心情,感受父亲文学中的悲凉与豪迈,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诗作风格。

苏过也是非常孝顺的,他对于人生没有过多的抱怨,但是对于父亲受到的打压非常痛心,曾经写作《和大人游罗浮山》:“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借此表达了对含冤受屈的父亲的安慰之情。

后来苏轼逝世后,因有遗言说:“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所以苏过迁葬父亲于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为了看守父亲坟墓,苏过便也长住在那里。

本来苏过父丧期满后可再图仕进,但当时蔡京当权,不允许元祐旧臣子弟在京城任职,所以苏过也没有能够被重用,即使有着过人的才华,也被埋没了,不得不说是十分可惜的。

三、苏轼存在感最低的次子还曾剃度

苏轼的三个儿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次子苏迨,可是他却是苏轼最疼爱的一个儿子。苏迨是苏轼的继室王闰之所生,生下来长相非常奇特,苏轼还曾写诗描绘苏煜:“我有长头儿,角頬峙犀玉。”

苏迨小时候体弱多病,到4岁前还不能走路,需要大人抱着或者背着,苏轼找了很多名医,试了不少治疗方法,可是苏迨的病情还是一直不见好转。

后来苏轼去杭州任通判,结识了天竺寺的辩才法师,辩才法师乐善好施,精通医术,经常为当地的百姓治疗疾病,于是苏轼就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法师。辩才法师听后并没有当即为苏迨治病,而是让苏轼把孩子背到寺庙,并且要同意让孩子剃度为僧。

为了让儿子好起来,苏轼就答应了把苏迨留给辩才法师,辩才法师便为苏迨摩顶,没想到过了不久后苏迨果然能像正常孩子一般打闹奔跑了。

不过苏轼也不能让孩子一直待在寺庙里出家,所以苏轼就买得度牒一道,将苏迨赎身,同时“剃度一人,仍告于观音前”,以此人为苏迨的替身,并“舍绢一百匹”,造地藏菩萨像一尊供奉起来,这才把儿子接了回来。

苏迨长大后,拜了理学家张载,他也是属于博学多才的类型,很早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文学才华,人们觉得他的存在感低也是因为苏迨在看过了父亲的凄惨遭遇后,对仕途完全不感兴趣,执着于一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倡明关学为己任,所以也算是过得最为坦荡潇洒的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