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道德如何评判?且听哲学家康德和苏格拉底怎么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格拉底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道德?道德如何评判?且听哲学家康德和苏格拉底怎么说

什么是道德?道德如何评判?且听哲学家康德和苏格拉底怎么说

2024-07-12 1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康德说,古希腊哲学被划分为三个学科: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是非常有道理的。

康德指出,我们的理性的知识分为两类:实际的和形式的。形式的就是逻辑学,典型的就是数学和几何学。而实际的知识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对象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对象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对象的知识称之为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知识。而关于对象之间关系的知识,就是伦理学,或者称之为道德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而哲学还有一种分类,一种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称之为经验哲学;一种是完全以先天原则为基础的哲学,称之为纯粹哲学,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哲学。按照这两种分法,伦理学其实也有经验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经验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实践人类学,或者是社会行为学;而理性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道德学,或者说道德形而上学。

上面一段内容可能有点抽象,简而言之,道德形而上学,其实是伦理学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并不以经验为基础,而是以人类的理性和抽象推理为基础的。先记住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03

那什么是“道德”呢?

那什么是“道德”呢?

康德在这本书《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说,道德就是一个理性存在者能够成为一个自身即是目的的存在者的唯一条件,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条件,它才可能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成员。于是,道德和能够具有道德的人性,才是唯一有尊严的东西。换句话说,只有具有理性的存在者,才可能具有道德,这里康德提出了道德主题的一个前提条件:理性存在者。

接着,康德关于什么道德说了如下的一段话:

道德是行为对意志的自律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是行为与由于意志的准则而可能的普遍立法之间的关系。与意志自律性相符合的行为便是被许可的行为,与意志的自律性不一致的行为即是被禁止的行为。其准则与自律性的规律必然符合的意志是一个神圣的意志,或是一个绝对善的意志。一个不绝对善的意志对自律性原则的依赖性(道德的强制性)是义务,因此,义务不能应用于神圣的意志。一个出自义务的行为的客观必然性就叫做责任。

道德是行为对意志的自律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是行为与由于意志的准则而可能的普遍立法之间的关系。与意志自律性相符合的行为便是被许可的行为,与意志的自律性不一致的行为即是被禁止的行为。其准则与自律性的规律必然符合的意志是一个神圣的意志,或是一个绝对善的意志。一个不绝对善的意志对自律性原则的依赖性(道德的强制性)是义务,因此,义务不能应用于神圣的意志。一个出自义务的行为的客观必然性就叫做责任。

这段话非常难理解(没办法,哲学家通常不说人话)。康德简而言之就是说:道德是一个人行为和其动机之间的一种关系(注意,这里是说一种关系,并不是说有了这种关系就是有道德的)。我们还可以简单理解为,你的行为动机是自律的,不是受外界因素强制的行为,而且这种动机是善的,这样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处于一种责任,或者说我应该这么做,而不是外界要求或者影响了我这么做。比如有的明星为了迫于外在舆论压力而去捐款,这是受外在因素强制的,不能算绝对的道德。

04

好了,了解了道德的定义和一些前提条件,康德在书中说,他这本书的目的是:

探讨道德哲学,他所要提出的问题仅限于:是否特别有必要建构一个纯粹的道德哲学,一个与可能只是经验的并因此属于人类学的所有东西完全无关的道德哲学?从普通的责任观念和道德规律来看,必定有这样一门哲学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探讨道德哲学,他所要提出的问题仅限于:是否特别有必要建构一个纯粹的道德哲学,一个与可能只是经验的并因此属于人类学的所有东西完全无关的道德哲学?从普通的责任观念和道德规律来看,必定有这样一门哲学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如果一个规律要适用于道德,即成为义务的一个根据,那么它必定具有绝对的必然性;每个人也必须承认,“你不应该说谎”这条诫律,并不只对人类有效,就好像其他的理性存在者不必遵守它似的,一切其他真正所谓的道德规律也都同样如此;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如果一个规律要适用于道德,即成为义务的一个根据,那么它必定具有绝对的必然性;每个人也必须承认,“你不应该说谎”这条诫律,并不只对人类有效,就好像其他的理性存在者不必遵守它似的,一切其他真正所谓的道德规律也都同样如此;

每个人也都必须承认:义务的根据必定不能在人类的本性中或他所处的环境中去寻找,而只能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每个人也都必须承认:义务的根据必定不能在人类的本性中或他所处的环境中去寻找,而只能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同时,任何其他单纯以经验原则为基础的规范,甚至这一规范具有某些方面的普遍性,只要它基于哪怕一点点的经验基础(也许仅仅与所涉及的动机有关),它都只会被称作实践的规则,而绝不会被叫做道德规律。

同时,任何其他单纯以经验原则为基础的规范,甚至这一规范具有某些方面的普遍性,只要它基于哪怕一点点的经验基础(也许仅仅与所涉及的动机有关),它都只会被称作实践的规则,而绝不会被叫做道德规律。

所以,在这里,康德试图将道德从经验中剥离出来,跳出人类所有的经验去认识道德,来寻找道德的起源和基础。换句话说,我们以前根据经验判断,乐于助人是道德的、惩恶扬善是道德的,这些都是过去经验的判断,可能并非是真正、纯粹意义上的道德行为。

康德雕像

05

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是道德的行为?

在这本小书中,康德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原文,他是这么说的。

从客观方面说,所有实践立法的根据都存在于(根据第一个原则)普遍性的规则和形式之中,这使它能够成为一个规律(最可能成为一个自然规律);

从客观方面说,所有实践立法的根据都存在于(根据第一个原则)普遍性的规则和形式之中,这使它能够成为一个规律(最可能成为一个自然规律);

从主观方面说,所有实践立法的根据存在于目的中。而所有目的的主体都是自身即是目的的每一个理性存在者(根据第二个原则);

从主观方面说,所有实践立法的根据存在于目的中。而所有目的的主体都是自身即是目的的每一个理性存在者(根据第二个原则);

由此随有意志的第三个实践原则,这个原则即是意志与普遍的实践理性相融洽的最高条件,即,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作为普遍立法的意志的观念。

由此随有意志的第三个实践原则,这个原则即是意志与普遍的实践理性相融洽的最高条件,即,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作为普遍立法的意志的观念。

是不是很难理解?简而言之: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做的,让别人做是不道德的;

第二,把别人当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利用或牺牲任何人;

第三,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都适用。

06

这样可能不好理解,我们来举个经典的例子吧,比如著名的“电车难题”。说的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电车前方的铁轨上有五个人,而你和一个胖子正站在电车前方的天桥上,如果你将这个胖子推下天桥,可以阻挡电车并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但这个胖子会因此而丧生。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按照康德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不会推胖子下去的,不会去因为牺牲一个无辜的人而挽救其他五个人。因为,按照道德的普遍性原则,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错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错的;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么对任何人都是对的。所以,如果你是那个胖子,你当然不愿意被推下去,那么这么做就是不道德的。其次,按照目的性原则,康德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所有,你一旦把胖子推下去,就意味着你把胖子作为挽救其他五个人的一种手段,这样做也是不道德的。

07

其实,关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探索,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有过深刻的讨论,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知识即道德”,他认为拥有道德知识的人,才可能有道德。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

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

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

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苏格拉底试图建立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所以,在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中,道德是以“善”的动机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 ,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 。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08

关于人类道德的探索,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也有深刻的阐述。和苏格拉底说的“知识即道德”不同,儒家的“道德”,更强调的礼义廉耻和个人修养,是人在社会中表现出的一种道德品行。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的五德。

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知道就要向别人请教,不会做就要学习,虽然能做了,一定还要谦让,这才算是有“德”之人。

所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人类对于道德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息。关于什么是道德?道德感是如何产生的?道德如何评判?这些问题可能永远都没有最终答案,但对于道德的探索,就是对于人性的探索,今天我们通过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以及康德提出的道德三大律令,以及苏格拉底和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的阐释,来分享了不同思想家对于道德这个人类伟大命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