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义:花丝镶嵌的传奇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花丝镶嵌工艺流程 李昌义:花丝镶嵌的传奇人生

李昌义:花丝镶嵌的传奇人生

2024-07-16 15: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花丝镶嵌领域,最难的也是最能体现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便是花丝工艺。将黄金白银拉成0.05毫米的丝,然后再用扭、攒、填、堆、焊、垒、编、穿、织等工艺制作成首饰或摆件,这其中的门道相当多。刚开始学习花丝工艺时,李昌义吃了不少苦。

那时机器不够先进,只能靠手工将金银打成块,再经过无数次地拔搓,花丝才能变得像头发丝一样细。每天大量地搓条,让李昌义的手备受折磨,血泡破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两年后,厂里要选拔人员去四川美术学院进修,李昌义通过努力争取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在川美的那段学习时光里,没有其他干扰的李昌义深入学习了素描、工笔画、色彩、图案设计、雕塑等知识,这让他的技艺与艺术审美都有了质的飞跃。学成归来后,李昌义便成了厂里工人们的“师傅”。在他的带领和参与下,厂里制作了名为“孔雀开屏大挂盘”的银饰工艺品,这件工艺品十分惊艳,后来被选为重庆的代表作品到美国参展,并被一位收藏家高价购买。

李昌义仍然记得自己年轻时在工厂干事的热情和冲劲。“那个时候越学越有劲,越难的越想学,一件东西从早上上班接手,就希望赶快做完,熬夜不睡觉也要钻研透。”没有加班费,没有多余的福利,对此李昌义也从没抱怨过。“我记得那时我的工资是18.5元,每个月拿12块钱给家里做生活费,剩下的全用来买写生画画用的颜料和工具了。”对李昌义来说,那是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日子,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吃过早饭,往往要挨到晚上才吃第二餐。

随着作品越做越多,李昌义的设计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工厂也加大生产、开发市场,李昌义终于正式开始自己做设计。1976年以后,李昌义便开始频繁往北京送自己制作的花丝镶嵌手工样品。

“那时北京的花丝镶嵌技艺比较成熟,我经常去北京出差送样品,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以创新就形成了重庆的风格。”跟北京相比,重庆的花丝镶嵌技艺稍显落后,但在李昌义和众多工人们的努力下,重庆金属工艺厂的效益愈发红火起来,由他设计的首饰、挂件尤其受大众的喜爱。

李昌义说,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也是这个时间段,厂里一年的产值上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做了十年首饰的工厂为了加大生产、创收外汇,开始转型做大型摆件,生产瓶子、盘子和其他观赏件。“这就给我们提出难题,因为摆件比首饰的品种更多,技术上要求更高,需要做立体模型。”

不过,难题也是机遇,工厂的转型,也让李昌义彻底发挥出了他雕塑和画画的技艺。很快上手的他,制作出了寿星、观音、龙、马等立体形象的花丝工艺品。

1988年,李昌义将花丝工艺运用到立体摆件中,制作出了白银摆件“银宫船”。此作品综合了平填丝、堆垒丝、掐丝、盘丝、绕丝、夹丝等复杂工艺,震惊业界,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上荣获二等奖,也为李昌义赢得了“四川省美术工艺大师”的称号。

跟上时代还是保持初心?

时间来到新世纪,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手工艺加工业逐渐没落。2004年,李昌义所在的重庆金属工艺厂破产了。一路见证了工厂从重建到腾飞再到衰落全过程的李昌义,心里很不是滋味。厂里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纷纷转行,寻找新的生路,李昌义也来到了人生抉择的岔路口。在重庆没有做花丝的工作机会了,于是他打算放开手脚,去外面闯一闯。而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辗转北京、成都等地之后,李昌义决定去沿海城市看看。他先后去了广州、深圳等地,见识了很多现代化的车间和工厂,但李昌义并不喜欢。“我是做手艺的,对机器加工没有兴趣。”

为了生计,李昌义在深圳当地最大的一个礼品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是负责设计礼品。不过,李昌义坚持一边搞设计,一边做花丝,后来以20万高价卖出的《盛世龙船》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工作近一年后,李昌义又通过朋友介绍去了另一家礼品公司,做树脂产品的模型、搞设计。

2006年,转机突如其来,为照顾生病的父亲,李昌义返回家乡重庆。而重庆一家礼品公司得知李昌义是传统花丝工艺的稀缺人才后,便向李昌义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够将这门即将消失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当时的重庆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也极力劝他:“重庆的工艺品不行了,你是老师傅,还是赶紧回来带一带,不然这个东西以后就没有人做了。”

就这样,漂泊在外的李昌义终于得以重新回到家乡重庆,开启了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之路。李昌义的花丝镶嵌技艺融合了京派、川派的特点,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逐渐形成独特的渝派技艺。2014年,渝派花丝镶嵌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昌义也成为这一非遗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传承技艺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李昌义的年纪越来越大,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也渐渐爬上了他的心头。

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左书侨在网上看到李昌义的报道,便萌生了拜师的想法。但李昌义并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而是问他:“你是不是真心诚意愿意学这个东西?”

李昌义深知,这手艺绝非性情急躁者能干的,没有十足的热爱也不能坚持,一个熟练的花丝技工,至少得花三年时间才能学成。面对每个拜师学艺的人,李昌义都会先考察其性格,然后再看其悟性。左书侨实际行动表明了决心,这才让李昌义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想把花丝镶嵌当成终身事业来做。他是李昌义收的第一个大学生徒弟,也是在非遗传承这条道路上影响最大的。几年前,左书侨在潼南区双江镇设立非遗工作室,以传承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为根本,在双江政府的支持下,让看似遥远的非遗落地生花。

从2015年开始李昌义亲自教学收徒,到现在徒弟们也开班授课,全国各地的学员已有2000人之多。说起自己的徒弟们,李昌义的语气中难掩自豪欣慰之情:“我带的徒弟在重庆已有了六七个花丝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的销售额,总的加起来都有千八百万了。”目前,李昌义徒弟们的工作室都逐渐走上正轨,盈利渠道主要是销售花丝镶嵌首饰以及培训业务。李昌义经常会抽时间去徒弟们的工作室转转,看看产品做得怎么样,技术上还有什么问题,给他们提建议,加油鼓励。

对于花丝镶嵌的传承,李昌义还有自己的担忧:“徒弟们学了花丝,但不能停在这个基础上不前进,得继续往下学,学雕刻、塑形、画画等等。如果不学美术,不懂各种技艺的结合,就设计不出新的东西来,这门技艺也得不到发展。”尽管这么说,李昌义也明白,徒弟们有他们的难处,“二十六七岁了,需要以挣钱为目标,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有工厂做后盾,现在他们全靠自己赚钱养家。”李昌义的话语中充满了心疼。

如今李昌义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南山里,每天仍然做花丝镶嵌、画画。“我以前在新博雅礼品公司画了几年,后又给渝礼堂画,现在仍在画,多是一些带有重庆特色的建筑和景点。”画画于李昌义来说,是生活的乐趣。

作为重庆花丝镶嵌的非遗传承人,李昌义最大的心愿还是花丝镶嵌工艺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到传统艺术之美。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也从未停下手里的画笔和工具,“做了一辈子的花丝镶嵌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了”。前半生苦练技艺,后半生用心传承,这门技艺在李昌义心里,就是使命和责任。

END

对生活有更高追求的人

都选择了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