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华小说《芙蓉镇》,是反思文学还是伤痕文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芙蓉镇的作者古华90年代后还有作品吗 古华小说《芙蓉镇》,是反思文学还是伤痕文学?

古华小说《芙蓉镇》,是反思文学还是伤痕文学?

2023-12-27 14: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反思文学”一般是用来指称1980年代初期,继“伤痕文学”之后的一种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有两大主题:

一是人民的主题。一些作家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一个时期以来极左路线践踏人民意志,破坏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回顾和反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学中确认人民的崇高地位。

二是人的主题。反思文学以人道主义作为批判极左路线、控诉其罪行的有力武器,为恢复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进行抗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理路与人的命运变迁,以及人的心灵被扭曲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基础。

反思,是作家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所致,是以更好地认识现实、推动现实为根本目的的.将历史的风云变幻,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与现实的复杂矛盾紧密结合,侧重开掘人物的心路历程,从哲理的高度剖析生活的底蕴,显示出浓郁的思辨色彩,是当年反思文学的显著特点。

它可以称得上是锋利的“解剖刀”。它剥离掉由“左”的细胞聚集成的、潜藏于祖国母体和人们思想中的“肿瘤”。这其中有淋漓的鲜血、有痛苦的呻吟、有术后的挣扎……当然,更有获取新的生命力的振奋和欣悦。

1981年2月,长篇小说《芙蓉镇》在《当代》第1期发表,同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蔡葵在与古华的通信中,称《芙蓉镇》“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忠实地艺术地复制了现实生活”,作品的描写朴实无华,把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和庄严的东西一起挖掘出来,赤裸裸地奉献在读者面前。

《芙蓉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可由两个维度看出:其一,是共时性的反思文本;其二,是历时性的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写作。

就前者来说,由于受到一种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的制约,许多“反思文学”作品如王蒙的《布礼》、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李国文的《月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还是放不开手脚,反思的深度打了折扣,艺术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相比之下,《芙蓉镇》思想更加解放,突破了所谓“党性”的框框,对极左错误的根源———“阶级斗争”神话作了彻底的颠覆,写出了“文革”的来龙去脉。就后者而言,《芙蓉镇》不仅是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第一部清算“文革”的长篇小说,而且在艺术上有重大的突破。

反思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是继伤痕文学之后的第二次文学大突破,由突破文革禁区到突破建国后十七年禁区;当伤痕文学在着力渲染着十年浩劫给中国人造成的“灵与肉”的伤痕时,它却已经开始探索那场噩梦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根源在整个新时期深沉、厚重的一场“反思历史”的社会思潮中,反思文学无疑是最早的推手之一。

由于它是以伤痕文学为文学思潮基础的,所以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大产物,它的那种悲喜剧美学特征也成为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

在作品《芙蓉镇》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的遭遇是最具代表性的了。“芙蓉仙子”、“豆腐西施”胡玉音“内心世界是一座蕴藏量极大的感情的宝库”,具有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优越条件,只因生不逢时,没有在花季开出花朵,甚至连最朴实无华的爱情、富裕和幸福追求也屡遭极“左”路线践踏、轰毁,命运坎坷。

《芙蓉镇》围绕胡玉英同三个男人的故事,叙写了她人生旅途的三次大波折。

A)与黎满庚初恋,好事不成双。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无奈“血统论”者、时任区委书记的杨民高棒打鸳鸯,不得不心里流血眼流泪地把痴心痴意爱化作干兄干妹情,与黎满庚改变关系。

B)与黎桂桂结合,婚后守寡。尽管“小屠户比不赢满庚哥”,玉音还是把全部感情给了他。婚后八年不育,玉音对生活再次降格以求,只盼凭着艰辛的劳动,置一点家业,抱一个儿子过日。“推米浆把磨把子都捏小了,做米豆腐把锅底都抓穿了”,挣点小钱修起了新楼屋,以此在“四清”中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桂桂自缢身亡,年纪轻轻的胡玉音沦为“寡妇婆”。

C)与秦书田再婚,罪加一等。在扫青石板的过程中,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书田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抓紧“畅饮人生甜蜜的乳汁、最珍贵的琼浆”。镇党委书记李国香指斥为在管制劳动期间,目无国法,非法同居,“对无产阶级专政猖狂反扑”,“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分别被判处10年和3年徒刑。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路线,平反冤假错案,胡玉音和秦书田才二度团圆,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胡玉音的命运变幻就是这样与中国乡镇生活变迁、历史演变同步一致,从而鲜明地再现了极“左”路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和党的三中全会路线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第二次解放”。

《芙蓉镇》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演绎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一个封建专制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贫困落后的国度,一种偏侠的、激进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人性之恶相结合,会释放出多么巨大的破坏性能量。

它不仅催生了像王秋赦那样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运动根子”,像李国香那样攀附权贵、心术不正的弄潮儿,也扭曲正常的人性,扼杀美好的人情,败坏良好的民俗,将一个民族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之中。

有了反思文学,我们的后人在探究十七年这段历史、阅读反思文学的作品《芙蓉镇》时,就能修正十七年文学所造成的歪曲,校正解读十七年文学时会出现的误导,就会对十七年的真实历史面貌。

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有更为真实、深刻的了解,而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因之更为真实、更为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刻。这就是反思文学在文学史上所独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