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何钟爱艾草文化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艾草怎么吃 古代文人为何钟爱艾草文化呢?

古代文人为何钟爱艾草文化呢?

2023-12-18 2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呢?数千年来,中国人为何钟爱艾草呢?那么,艾草为何物?数千年来,中国人为何钟爱它呢?古代文人墨客有哪些赞美艾草的诗篇呢?今儿咱们就一起聊一聊这些民俗话题……

500

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钟爱艾草文化呢?

—端午挂艾习俗与艾草文化历史的探寻

作者 艾君

       提起艾草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间谚语。数千年来,每到端午节,许多地方都有插艾习俗。关于端午插艾习俗,古今史籍有许多记载。早在南北朝学者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据今日民俗学界研究认为,端午节也是古代“卫生节”。这天,家家户户会清扫庭院,采来艾草或菖蒲插在门嵋,或悬挂房间;民间还习惯用艾草或菖蒲、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据说还可以驱瘴。这些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善于探索自然、利用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优良传统。

500 

谚语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500

      艾草在我国有几千年应用历史。“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里所描写采艾情景,寄托了先人劳动情愫。

艾草在我国有几千年应用历史。“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王风》里所描写采艾情景,寄托了先人劳动情愫。

那么,艾草为何物?数千年来,中国人为何钟爱它呢?据一些植物学、中医学专著介绍,艾草,民间也称“家艾、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萧茅、冰台、遏草、艾绒”等,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茎单生或少数,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头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花药狭线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适应性强,多生长于田埂上、小路旁,与众多的杂草为伍,在树林里、荒坡上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性温,味苦,可人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据记载,艾草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原料,而且艾草清香气息也能驱赶蚊蝇。

500

500

(北京河边的艾草和菖蒲)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是流传千年的谚语。艾草是我国人民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在中医药里,艾草的作用除作为一味温经散寒的中药,还是艾灸必不可少的用品。有古诗道:“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战国时《孟子•离娄上》关于艾草药用价值有如下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自古艾草是味良药。据悉,无论内服或者外用都有祛病强身的功效。有医学界考究,艾叶最早的医疗用途应是艾灸并与“针”齐名。我国古代医学典藏《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十二病方》等都有艾条灸或熏的记录。艾灸特定穴位可温煦气血,透达经络,调和脏腑,逐寒邪外出。作为一味内服中药,艾草全草入药,具有温经散寒、清热祛湿、平喘止咳,止血安胎的功效。相传药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后来竟享寿100多岁。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也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几种药物之一。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附方中用到艾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其附方中收载用艾草治病的药方有50多个,茎和叶都可入药,内服主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外用治皮肤瘙痒等。李时珍所提到的蕲艾,是指其故乡在湖北蕲春,那里所产艾草就叫蕲艾。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在其《蕲艾传》著作中称赞艾草,“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艾草有种特殊香气,除了药用还可以做菜肴及食品香料。唐代学者孟诜的《食疗本草》记载,“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治一切鬼恶气,上服冶冷痢。”今日我国南方传统食品中的糍粑,据说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叶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做成。在一些地方,民间还有用艾叶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食鸡蛋等习俗。据悉,艾草还可做酿酒佐料。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这也成为现代一些香水、化妆品的添加剂。

端午时值初夏,天渐炎热,多雨潮湿,蚊蝇细菌繁殖快,容易造成疾病传染。而农历四五月间,艾草长势旺盛,芳香油最多,杀毒力强,正是派上用场时候,民间便有端午采艾保健康习俗。每到端午节,人们将艾草挂在家里以祈求平安健康。“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小小艾草,作用可不小。

500

古籍曰:“悬门户上”“诸夏艾安”

500

(悬门户上,诸夏皆安)

        自古至今,“端午插艾”习俗由来已久。据考究,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五月五,四民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旅毒气。”这是南北朝时期大臣、学者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里所记载的。笔者认为,这里所讲“毒气”,可理解为污浊瘴气,可以申为与正气相对立的“邪气”。而《史记•河渠书》中有“诸夏艾安”的记载,这里“艾安”即太平之意。至今在我国民间一些地方当看到艾草,会情不自禁说“艾”,这意味着祝平安之意。以上这些记载,或许是中国先人通过艾草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明道德的期待。

       在传统中国民间,关于端午节插艾溯源观点很多,每种说法或传说听起来有趣,每个典故或习俗细思都有其意义所在,这就是丰富多彩的中国端午艾草文化。

        我们先看看民间故事和传说里关于插挂艾草的溯源——赵抚院为民除害而挂艾草的传说【略】,妇女救黄巢挂艾保安的传说【略】,插艾防匪的故事【略】等等。每个故事或传说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阳,屏蔽阴;倡导正,鞭挞邪……”的主题,也为我们探寻端午插艾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民间基础【略】。

       我们再看看民俗史学界考究的观点——“毒日驱疾”说【略】,“祭祀用品”说【略】,为“禳不祥”【略】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中医学界考究的观点——防疫作用【略】。

        笔者比较倾向祭祀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成发展许多与祭祀有关。那么,后来端午挂艾草到底在祭祀谁?笔者认为,那就是爱国诗人屈原。两千多年来,端午节“纪念屈原说”已成社会共识,其爱国主义之魂穿越时空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从古至今,民间许多地方还存在挂艾草时须念:“五月五日午,屈公骑艾虎;手持葛菊剑,驱魔归地府。”这里的屈公就是指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如果从节日起源规律和端午文化形成特点,站在今日角度,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去理解“中华端午节挂艾习俗”:起源于前秦祭祀仪式用品,发展在民间“追阳蔽阴、倡正鞭邪……”民族精魂,兴盛于“纪念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这是如今端午节“挂艾草或菖蒲”“吃粽子”“佩香囊”“带葫芦”“游百病”等避邪祛病防疫节日习俗的根源。【略】

         古人端午插艾方式:古人端午插艾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所插之艾,有的做成人形,有的扎成虎形。晋代《风土志》中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而明朝彭大翼《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一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随着时代发展,端午插艾习俗形式逐渐多种多样。

         那么,古代文人墨客有哪些赞美艾草诗篇呢?

500

古诗词:以艾抒情 借艾寓意

500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里,关于艾草文化由来已久,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里称保养为“保艾”。

       《诗经》里涉猎艾草诗句很多,《诗经》中《鸳鸯》篇写道,“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其大意是: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把他来滋养。“乐只君子,保艾尔后。”这是《诗经》中的《南山有台》篇里的诗句,其意思是: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我国南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的五言古诗《休沐寄怀》中写道,“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此句道出诗人夏日里看到艾叶满浦、荷花绕楼的夏景,燥热之心全消,借此表明知足常乐、天下不易其志的胸怀。在唐宋诗词里不少涉猎艾草的诗词,成为唐宋诗词的一大内容。唐代诗人白居易五言律诗《问友》写道,“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沈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这是首寄寓深意诗。兰艾并生,概况相互纠缠,茎叶相互依附,诗人借兰艾说话虽未明指,但可见诗人困惑不已,希望友人能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白居易的《禽虫十二章》一诗中也有诗句,“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

       唐代诗人李贺《艾如张》一诗写道,“艾叶绿花谁剪刻,中藏祸机不可测。”意思说,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诗中借物寓意,借艾草与绿花形成强烈的对比,表明正与邪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表达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而.........【略】

        总而言之,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笔墨写出了无数涉猎艾草或菖蒲的优美诗句,也由此可见,艾草文化在中国数千年文化长河里已渗透在人民生活的习俗中,成为祭祀、治病、保健等诸方面的重要物品或辅助品。【本文系艾君国学讲堂第三十九讲概要,2021年5月25日于北京释雅居,详见(2021年6月中旬《工会博览》杂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