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野生动物生境景观几种有效做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自然景观包括动物吗 营造野生动物生境景观几种有效做法

营造野生动物生境景观几种有效做法

2024-07-12 15: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百万亩造林和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市域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2022年的44.8%,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全面优化提升,空间之间连通性不断增强,形成了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和生态廊道连通的森林生态网络。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小微湿地等野生动物栖息场所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奥北森林公园等一批生境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的野生动物“家园”建成,平原区、中心城区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系统质量更加稳定健康,奠定了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的生态基础。《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显示,北京地区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已有33目107科608种,首都森林正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历史性转变。“十四五”阶段,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也已进入从增量向提质转变、从专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的新发展阶段,首都绿化将为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饮水池(夏季)

  目前,我市绿色空间还存在“体量大、潜力大、功能未完全发挥”等发展中的问题,还面临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功能,培育近自然、复层、异龄、混交的多功能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如何科学营造野生动物生境,通过丰富的物种让首都森林“活起来”等深层次系统化治理问题。

  多年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一直对陆生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种群变化保持严密监测,一直高度关注我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营造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有效做法和措施,同时在单位15公顷林地内积极开展营造野生动物保护生境试验探索。结合长期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逐步积累了在小尺度绿地中营造野生动物栖息生境景观的几种有效方法和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初步总结了在小尺度绿地中营造野生动物生境景观几点经验做法,希望能为精准提升我市目标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和城市植物自然带建设,提高林地、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提供思路,对野生动物栖息场所景观设计改造与生态文化有效融合提供借鉴,让植物景观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用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

  一、主要做法

  (一)营造1公顷近自然树林斑块

  在面积约1公顷,树龄约十年以上的乔木林中营造混交、复合、异龄、多层的近自然生长的树林斑块。乔木树种主要有毛白杨、栾树、洋槐、榆树等,乔木林下空地大量栽植北京乡土灌木,如金银木、连翘、棣棠等。经自然生长,可形成乔灌结合的不同空间层次、不同郁闭度,水平与垂直空间分布较为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斑块主要特征是高大乔木下,茂密的野化灌木丛填满林下空间,形成了混交多层异龄植物生境,整体郁闭度较高,人难以进入,为喜好灌木丛的鸟类提供良好隐蔽空间,也为松鼠等小型哺乳类动物提供了安全栖居环境。  

  随着植物生长量逐年增加,树林斑块边缘灌木会对内部枯枝落叶形成有效围挡,对倒树、枯木、落叶等废弃物采取自然落地不予干扰,地表有机质会逐年增加,给低等物种如苔藓、地衣、真菌类、节肢动物等提供生存小环境,草本层地上生物量逐年增加。枯落物在斑块内形成地表生态,有利于地表昆虫繁殖,为食虫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来源,斑块内枯木脱落物也为喜鹊等鸟类筑巢提供了充足巢材。

  经观测,1公顷的树林斑块能够为鸟类和小型兽类提供觅食、栖息、繁殖、隐蔽场所,吸引了大量小型雀形目鸟类,如麻雀、白头鹎、柳莺、大山雀、斑鸠等栖息活动,乔木树顶也有喜鹊等鸟类筑巢,表现出较好的生物多样性效果。

  营造要点:一是林分树种组成不能单一。需要形成植物生态位层次,营造异龄复合乔灌草结合的自然生长的立体空间。由于不同的鸟类处于林中不同位置,对植物群落结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环境现场鸟类种群特点选择植物群落结构。二是依据立地条件种植乡土植物。尽量增加食源植物数量和品种,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内植物品种数量提高树班整体资源量,为鸟类全年觅食提供食源的同时达到四季景观特色。三是原则上保留斑块内自然脱落枝丫落叶,斑块深处枯树可以不处理,斑块边缘枯木处理后放置到斑块内适宜处做成“本杰士堆”,增加地表生物活性。

(树林斑块)

  (二)营造1公顷近自然小型人工湖

  人工湖面积约1公顷,呈葫芦形状,湖内最深处约2米。湖内建造约50㎡湖心岛,建造半岛与岸上树林衔接联通。湖岸为土质缓坡,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有芦苇、千屈菜、香蒲、茭白、紫穗槐等,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湖岸植物群落。水生植物与岸边树林形成多层植物屏障将人的视野和水面隔离,提高湖内水鸟隐蔽性。湖心岛是在湖中深水区的岛屿类生境,适合雁鸭类等游禽筑巢繁殖,能为水鸟提供安全的栖息繁殖场地,野猫等兽类不能上岛,对水鸟的保护性最好。

  经监测,1公顷小型人工湖能够为鸟类提供觅食、栖息、繁殖、隐蔽场所。春夏秋三季可观察到白骨顶、斑头雁、绿头鸭,以及白鹭、苍鹭、池鹭、夜鹭等涉禽栖息,尤其是斑头雁在此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繁殖种群。冬季,使用循环泵保持人工湖部分水面不结冰,可观察到雁鸭鸟类在此停歇。

  营造要点:一是尽量营造多座湖心岛(生态岛)。湖心岛面积一般应大于50㎡,距离岸边最好超过10m,使鸟类有较高安全感。二是湖水深度是影响鸟类觅食活动的关键因素,不同深度水环境决定了鸟类不同的活动形式。一般要求水深不大于2m,近岸水深一般为0.1m至0.5m,防止肉食动物干扰。三是尽可能营造面积较大的缓坡岸。缓坡岸能发挥缓冲带作用,要求乔木密度较低,灌草密度较高,以疏林灌丛为主,以保证鸟类停歇和起飞降落通畅。如果现场条件有限只能做垂直驳岸且缺乏水边绿地时,可在水面上设置横木架,水鸟可站在上面整理羽毛、休息。四是营造湖畔植物隔离带。岸边植物种植宽度越宽越好,超过目标保护鸟种的惊飞距离,最大限度降低人对动物干扰。根据景观功能和防护功能要求,隔离带植物可突出景观效果,在树种配置上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形成树种多、色彩浓、看不透的景观效果。

湖心岛(夏季)

  (三)营造50平方米“灌木岛”

  实践发现,空旷地带种植的灌木组团在减少人为压形修剪情况下,生长到一定规模后,能为小型鸟类提供良好栖息环境。从野生动物保护角度将这类植物造型称为“灌木岛”。

  其中一种“灌木岛”,由红王子锦带组团种植,经长期生长已形成较大规格的灌木球,高度2m多,垂直阴影面积约50㎡,灌木根部占地面积约为25㎡,根部种植密度约50cm×50cm。“灌木岛”枝条上的果实及根部地表基质里多种昆虫为鸟类提供食物,茂密的灌木根部枝条一定程度上能阻止野猫等动物随意进入。

  “灌木岛”在视觉上体型圆满绿量充足,既有美化功能又有保护野生动物功能,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经观察,“灌木岛”是树麻雀、山雀等小型鸟类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尤其是冬春季节,吸引了大量树麻雀群飞活动,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营造要点:一是选址。在开阔地带适当位置组团种植“灌木岛”,可解决开阔地景观单一及局部区域野生动物隐蔽问题。二是“灌木岛”种植面积不宜过小。面积小形不成鸟类栖息生境,面积太大可能影响景观管理。随着植物生长量增加,为鸟类等小型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能力相应提高。三是“灌木岛”植物种类选择。需选择枝条较多较硬、枝条刺少、叶型较小、外围枝叶基本能覆盖到根部,可以生长到1.3米以上的乡土灌木品种,比如红王子锦带、连翘、丁香、金银木等。枝条较细软的迎春、棣棠及枝叶太密的黄杨等不适于营造“灌木岛”。四是可尝试组团植物的多样性,采用多植物种类匹配、数量均衡的种植形式丰富景观特色,为野生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生境。

  (四)营造20平方米生态复合型动物饮水池

  在附近缺少野生动物饮水源的情况下,建造一处生态复合型小型饮水池,可为周边栖息鸟类及小型野生动物提供饮水源。饮水池面积约20㎡,池深1米。池岸用砖砌并做防水,池底使用防渗膜,池底放置10cm至30cm左右的鹅卵石便于水生生物附着生长。池中用不锈钢丝网建造直径约1.2m的滤水柱,柱高于水面30cm至50cm,柱内填满小块鹅卵石和砂石,柱内安装小功率循环泵,将池水抽到滤水柱上面让其流过砂石,实现水体曝气、水质过滤。水池中栽种浮水植物及挺水植物,有荇菜、芦苇、千屈菜、茭白、慈菇、黑三棱、泽芹、蒲棒等,沉水植物有金鱼藻等。岸边种植低矮灌木营造比较隐蔽的饮水环境。由此形成灌草复合、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复合、灌木密植与周边疏林结合,实现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的生态复合型动物饮水池。

  经观察,20㎡生态复合型动物饮水池能够为鸟类和小型动物提供饮水、栖息场所,可观察到麻雀、喜鹊、灰喜鹊、珠颈斑鸠、乌鸫等多种野生鸟类前来饮水。每逢春季有一定数量的黑斑蛙与大蟾蜍栖息产卵,形成了看得见鸟飞、听得见蛙叫的自然生态景观。

  营造要点:一是选址,可建造在大块草坪中适当位置、林窗中央位置、林地边缘等地点。二是营造水池隐蔽环境,池内适量种植水生植物,岸边灌草复合种植,将饮水池隐蔽在植物丛中。三是春季不在水池内放养鱼类,利于蛙类产卵孵化。

  (五)营造人工鸟巢廊架

  在附近缺少鸟类筑巢条件环境中,设置人工鸟巢能够批量为小型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场所,吸引小型鸟类栖息。鸟巢廊架高度约5米,顶部安装遮雨棚。遮雨棚下根据空间大小,悬挂20至40个不同口径的人工鸟巢(开口口径为3至8厘米),人工鸟巢单独或按照组别悬挂,保持适当间距。经监测观察,有麻雀、戴胜、灰椋鸟等鸟类前来筑巢和繁殖,应用效果明显。

  鸟巢廊架是传统鸟巢与园林廊架景观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鸟巢固定到高大乔木上的基本模式。鸟巢廊架设计需要注意利用攀缘植物等绿化材料,将人造物品与环境充分融合,形成鸟类栖息与植物点缀的动态生态景观。

  营造要点:一是选择自然材料制作鸟巢设施。可选用木板、陶土、竹子、稻草等材料。二是巢箱设置不宜过高,通常在3米至6米之间,巢口应向阳背风设置,鸟巢悬挂区域要有遮阴、遮雨功能。三是鸟类对人为干扰比较敏感,应采用遮挡、掩体等措施降低人的活动对鸟类带来声音或视觉上的干扰。四是廊架最大程度与周边环境融合,做到隐蔽协调。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游人较多场所,可选择偏僻安静的角落建造,或者选择将游人与鸟巢营造地分开,分区管理。

(鸟巢廊架)

  二、建议

  野生动物生境结构主要包括三大要素:食物、水和隐蔽条件。实践表明,对小尺度绿地野生动物栖息场地生境景观的营造也是对三大要素及景观生态学、野生动物生态学等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是新发展理念在“全域森林城市”和“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上的落实和体现。

  (一)牢固树立野生动物生境景观的新理念。一是在系统思维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科学绿化”理念,了解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对城市森林空间、公园空间的利用模式,在顶层规划设计中统筹解决好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活动空间的矛盾问题。二是将“近自然”理念充分融入设计方案和施工改造建设中,站在“野生动物”视角营造特点鲜明、功能多样、内涵丰富的生境景观,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问题。

  (二)大力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一是依据生态幅概念继续加强野生动物对生境选择的机理研究,分析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关系和适应机制,掌握关键空间结构控制因素,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加强对生境类型和承载力关系研究,对植物群落特征、林分组成等因素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关系等相关生境因子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为绿化提升改造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强对野生动物生境质量和生境适宜度等体系评价评估研究,用数据证明首都绿化美化高质量发展成果。

  (三)总结推广成熟经验和创新做法。我市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和城区绿化提升,使北京平原区包括中心城区拥有了森林与湿地交织的大斑块生态空间和生态廊道,丰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专项调研,梳理总结绿化成果中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的成功经验,整理成册形成规范成果。二是加强推广和信息共享,对操作性强,生态质量与野生动物保护效果突出的具体营建技术积极复制推广,推动我市绿色空间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为首都绿化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文并图/杜新元 胡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