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儿童生长曲线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儿童生长曲线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胸围年龄标准图表 述评│儿童生长曲线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儿童生长曲线的应用

述评│儿童生长曲线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儿童生长曲线的应用

2024-06-16 1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世纪30年代之前,生长研究主要在于描述一些生长现象及特征上,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医学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研究正常的生长发育是儿童健康和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属于特殊的基础研究,致使人类学家、人体测量学家、营养学家以及广大的儿科医生、产科医生、保健工作者纷纷投入生长发育研究领域,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参照值及选择界值点,如英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继建立了自己国家的生长标准和参照人群,并开始绘制生长曲线进行生长监测和评估,而且随年代更迭不断更新。同时,一些欧美国家相继开展了众多的纵向生长监测,其中有著名的英国Harpenden研究、北美纵向研究等,这些生长研究将体格发育引入临床医学领域,兴起了胎儿和婴儿生长研究、青春期生长研究。使医生们认识到,除了儿童保健需要外,生长资料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

1940年百分位图表进入Nelson儿科学,1960年生长曲线图开始用于临床,并提出“追赶生长”的概念[2]。儿科医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特点及身体各测量值的正常范围,计算用药剂量、判别胎儿及新生儿的成熟度、识别造成生长异常的各种疾病如侏儒症、巨人症、脑积水、小头畸形等,并对肥胖症、营养不良进行诊断和分度,评价各种生长紊乱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效果以及对矫形外科的治疗指导作用等。

1949年Tanner教授主持的Harpenden生长研究是人体生长发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由此于1966年公布的Tanner身高体重曲线及身高速度曲线被视为制定生长标准及生长曲线的模板[3]。此后近50余年中,许多国家都相继建立了本国或本民族的生长参照值及参照曲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UK生长图表[4]、美国的NCHS、CDC2000[5]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NCHS/WHO、2006-2007 WHO Growth Charts[6-7]。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统计学方法的长足进步,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对大数据、多元变量的处理,使参照值的表达更加细致、准确;通过拟合技术使生长曲线更加平滑,百分位与标准差单位的转化更加便利;通过计算机的绘图设计使曲线更精美、使用更便利,并且实现了在一张图中进行综合评估的目的。例如 2012UK生长曲线图,按照青春前期(Tanner 1)、青春中期(Tanner 2~3)及青春后期(Tanner 4~5)制定身高和体重的标准曲线,女童、男童分别在一张曲线图上将青春发育、体格生长及遗传靶身高结合在一起,为青春期生长评价构建了新的曲线模式[8]。

目前,生长曲线图的种类已从通用版(普适性)发展到特定年龄段及特殊健康情况下使用的量表,如根据不同胎龄建立的宫内/新生儿生长曲线、早产儿生长曲线,根据青春期不同发育时相建立的青春期生长曲线,根据不同疾病制定的特定生长曲线(如Turner综合征、Noonan综合征、Down综合征、Russell Silver 综合征等)。用这些特制的生长曲线可以更好地帮助了解不同生长模式下的自然生长过程,使评估更加精准,避免了评估偏差造成对诊断、干预和治疗效果的误判。此外,评估指标也不断完善:从早期的生长评价主要依据体重进行营养低下的筛查,到逐渐增加身高、头围的使用。后来逐渐认识到指标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反映身体匀称度及充实度(身体比例、营养状况),尤其在超重肥胖和消瘦的判别上。因此,身高别体重及体质指数(BMI)生长曲线就逐渐成为了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及监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制定的曲线图新添或更改了一些百分位线,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采用WHO标准制定的美国0~24个月生长曲线图采用了2nd、5th、10th、25th、50th、75th、90th、95th、98th 百分位线,其中新添的2nd、98th对应的是-2 SD、+2 SD。WHO标准采用0.1th、3rd、15th、50th、85th、97th、99.9th百分位线对应-3、-2、-1、0、+1、+2、+3 SD,新的英国标准曲线采用0.4th、2nd、9th、25th、50th、75th、91th、98th、99.6th百分位线[9],这些变动可帮助临床上更准确地进行生长评估。

2 我国儿童生长曲线的研究与应用

自1975年以来,我国采用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7岁)数据作为儿童青少年生长评价参照值,这些数值通常按年龄组以均值、标准差和(或)百分位数的形式被制成数字表供使用,没有配套的生长曲线图,其缺点是年龄不连续、结果不直观、不利于动态观察与评价。直到1995年后,李辉等[10]采用1995年9市第3次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制了中国0~7岁儿童身长或身高、体重、头围及身长或身高别体重的百分位生长曲线,采用1995年北京市调查数据研制了北京市0~18岁儿童身高、体重的百分位生长曲线[11],但未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直到2009年,首都儿科研究所发表了基于2005年的上述两大国家调查中九城市儿童数据,采用国际上先进的LMS方法,研究制定出了一套指标完善、年龄完整的0~18岁儿童的标准化生长曲线,既有百分位又有标准差曲线[12-13],并且研发了智能化软件评估系统。经过10余年的普及推广,已在儿童保健、儿科临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儿童生长评价及生长监测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2015年第5次9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的生长长期变化趋势已放缓,参照人群的营养状况已达到营养良好人群标准,因此,基于2015年的调查数据进一步制定出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这一标准实际上是对2009年生长参照值的修订。此外,新增了“不同胎龄新生儿的生长标准”并绘制了相对应的标准化生长曲线[14]。至此,经过20年的努力,基本完善了我国从出生到18岁整个生后生长发育期的生长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了较全面的生长曲线图表。

生长曲线图是生长标准的直观表达形式,不仅能快速评估儿童的生长水平,而且能通过连续评估获得生长速度的变化情况。采用生长曲线图可以将个体儿童的生长水平、生长速度(斜率)、匀称度、成熟度(骨龄)及遗传背景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生长曲线图看似简单,但正确使用及合理解释仍面临一些问题及挑战,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标准选择 由于生长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国外或国际标准对应的参照人群种族复杂,一般情况下不应作为评价中国儿童生长发育的首选标准。实际应用中选择何种“标准”取决于使用目的。基于中国人群种族和生活环境特征制定的中国标准能最真实的反映中国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无论是群体评价还是个体评价都应优先使用中国标准,尤其对个体儿童的评价。如果使用的目的在于国际比较,则应当选择国际标准。

2.2 指标选择 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或身高、年龄别头围、身长或身高别体重、年龄别BMI是常用的评价指标。在儿童营养评价(超重、肥胖及消瘦)中经常会面临是选择年龄别BMI还是选择身长或身高别体重的问题。两种指标各有优缺点,年龄别BMI可以在全年龄段实现连续的监测评估,但由于需要复杂计算,在快速筛查中略显不足;身长或身高别体重可以直接将实际测量值与生长图表比对,在快速筛查尤其在门诊中非常方便,而且该指标在婴幼儿阶段较年龄别BMI变异性更小,更适于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估,不足之处在于该指标受青春期发育影响较大,在青春期阶段曲线形态有较大变异,因此,对6岁以上儿童的营养评价尤其是超重肥胖的筛查BMI是更优的指标。

2.3 百分位法和标准差法的选择 生长图表通常有百分位和标准差单位两种表达方式,百分位法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在临床上应用更广泛;标准差法在边际百分位(如P3、P97)以外有更好的区分度,可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异常值判别等更精确的评估。因此,使用者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选择,但在群体评价及营养评价中应选择标准差法。

2.4 界值点问题 由于儿童是一个相对健康的群体,不易通过与疾病或死亡建立明确关联获得界值点。目前国际上有关儿童生长与营养评价的界值点基本上都是基于经验的统计界值点。大多数国家及国际标准将生长评价的正常界值点定义为P3~P97或-2 SD~+2 SD,只有美国CDC 2000将百分位界值点放在P5~P95;营养评价中年龄别BMI≥P85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