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胶片成像原理图片 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到底有什么区别?

2023-12-27 06: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数码:徕卡M10+Summicron90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恰好年前去日本,有两个场景同时使用了数码和胶片相机来拍摄。于是我们回去翻出了图片进行了仔细的对比,回顾了当时拍摄的情形、经历。我们尝试从这两组图片入手,浅薄地分析和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对还在纠结数码还是胶片的你,能够有所帮助。

经过对比、复盘和讨论,我们从比较主观的角度(比如,只从我们手上现有的设备来谈),得出了以下八点「数码和胶片的不同」 ,一起来看看吧: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观看方式的不同

现代无反数码相机的取景方式多是电子取景(比如徕卡Q,当然也有以徕卡数码M相机为代表的旁轴取景和以各家单反为代表的光学取景),也就是说,你从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已经是经过电子信号传输和转换的结果了。而我们手上的胶片徕卡M6,是旁轴取景的代表,取景光轴独立于成像光轴存在,即使不取下镜头盖,你也可以随时从取景窗中观察世界:这个世界与真实世界仿佛一样,但仔细看又略有不同(因为取景器倍率,会有缩小)。中画幅的哈苏单反和禄来双反的取景方式就更奇妙了,打开取景器遮盖,将相机放在胸前,从毛玻璃取景器中向下看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左右镜像的,随着对焦旋钮或镜头的转动,世界逐渐变得清晰,非常有趣。

据说布列松还曾经给自己的徕卡相机外置了一个左右镜像取景器,因为“左右相反时,更利于构图”。

取景方式的不同,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观看角度的不同。在使用电子取景器时,你会更容易被带入到“拍摄者”的角色中,因为你看到的,就是你要拍下来的。而用旁轴或者毛玻璃取景时,更有“旁观者”的心态,因为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哪怕不拍照的时候,也会把眼睛凑到取景器前去观察世界,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数码拍摄

拍摄思路的不同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拿起数码相机,我就会有一种在“工作”的感觉。这时候我的拍摄思路会更加专注于既定的拍摄计划、也会比较偏向结果导向:我要拍什么、我要怎么拍、怎么能拍的更好。而拿起胶片相机的时候,会有一种在“玩耍”的感觉。这时候的思路会更加开放和多元:我在看什么、值不值得记录下来、要怎么记录更好。这个是完全不同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差异也会带来实操的区别,比如在使用数码时,我会更多的考虑具体技术问题,比如构图、比如取景,又因为数码相机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和较大的后期空间,反而不会过多关注曝光的问题。而在使用胶片相机时,则会首先关注曝光和光线环境本身,务求曝光准确为首要目标,再去考虑其他的技术问题。

对了,数码相机曝光讲究“宁欠勿过”,胶片相机曝光讲究“宁过勿欠”,这也是很大的思路区别。

数码:徕卡M10+Summicron90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操作模式的不同

这个很好理解,数码相机的自动功能非常强大。我自己使用最多的档位是A档+点测光,只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才会切换S档、M档和其他测光模式。像曝光补偿、曝光锁定、对焦锁定、包围曝光这些繁复的功能,也都常常用到。而胶片相机就比较简单了,只能手动操作,只能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由胶片决定),徕卡M6还能给个基本的中央测光功能,哈苏禄来全靠估光和外置测光表。

操作模式的区别,对于拍摄来说也有很大影响。在使用数码相机时,总会尝试去使用不同的功能,快捷按钮一个接一个,务求在按下快门之前,就让图像更接近自己心中的预期。而在使用胶片相机时,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拍摄”这一个动作上,眼睛也会更加专注地放在取景器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大部分比较高级的胶片相机都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自动化辅助,胶片摄影的门槛要比数码高得多。很多新手,可能连焦都对不上。

不过,在胶片相机上使用滤镜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像ND(减光镜)和GND(渐变镜)这些在使用时都需要对曝光进行计算。但像CPL(偏振镜)这样的滤镜,在胶片单反上还好,在旁轴相机上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取景窗看不到图像变化)。这点数码相机尤其是无反相机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数码拍摄

成像本身的不同

数码和胶片成像的原理不同,导致获得的成片也大为不同。胶片始终比数码多了一种“玄学”的立体感。胶片不太追求“锐度”,而是更看重质感和氛围。焦内焦外的过渡自然而润滑,银盐颗粒带来的丰富层次也令人着迷。

而数码也有自己的优势,遇到好的镜头,焦内锐利如刀,焦外如奶油般滑开,如果你是“数毛党”,那么数码一定能够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更高的像素、更好的“画质”,对于某些场景的拍摄(比如风光)也更为有利。

不知为何,总会觉得胶片的成片,比数码看起来“重”一些、“临场感”也更强一些。可能也是源于成像原理的不同吧。

数码:徕卡M10+Summicron90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色彩调教的不同

数码的色彩依赖后期调教。JPG/JPEG格式直出其实就是机内“PS”的别称,RAW/DNG(无损)格式的主要目的则是尽可能多的记录数字信号,画面色彩偏向中灰清淡,必须要进行后期处理。所以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时,我通常都会在拍摄的过程中,就预想调色的思路,并且在拍摄中对调色思路进行支持(比如曝光补偿的使用)。

胶片相机影响成片色彩的最大因素是底片(除此之外镜头和冲扫也会影响色彩)。不同的底片有着不同的色彩倾向,柯达负片的红黄色表现优异,富士负片的蓝绿色极为出色。不同的正片、电影卷发色也各有特色。使用不同的卷,会直接影响到图片的色彩。而且,胶片对于光线和色温也非常敏感,同样的胶卷不同时刻拍摄,得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其实数码也是这样,如果你不使用自动白平衡,色彩也会随着色温变化)。

但整体而言,数码的色彩偏向于现代,更加电子化。胶片的色彩偏向复古,更有时代感。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数码拍摄

后期思路的不同

刚才说到,在使用数码机拍摄时,我就会提前预想调色的思路。从某种层面上说,数码相机不断的进步、升级,其中很核心的一个点,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后期空间,比如更好的色彩深度和动态范围(宽容度)。我的数码摄影后期思路,基本是在不为画面增加“不存在”的元素的前提下,以拍摄时眼睛看到的场景和自己的想象为基础的全面调整。

而使用胶片相机时,更多的是以收获到的底片上已有的图像为基础进行的二次调整。在保持胶片基本色彩的前提下,对曝光、对比度、锐度等基本参数进行微调,以达到满意的程度。

对于二次构图也是一样。在使用数码时,我经常会切换APS-C格式来获得不同的焦段视角、也不排斥后期较大幅度的裁剪(高像素带来的心理优势)。而使用胶片时,我会尽可能在拍摄时完成一次构图,后期尽可能减少裁剪的可能或者幅度。

换句话说,用数码拍照,我会多拍;而用胶片拍照,我会多想。

数码:徕卡M10+Summicron90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出片期待的不同

对于数码相机,我总是有着更高的出片期待。换句话说,就是“一定要完成今天的拍摄计划”、“一定要出几张片”,带着这样的期待去拍照,会更加功利一些,但也更有效率一些。

而对于胶片相机,我总是抱着更加宽容的态度。如果拍的不错,就当是意外之喜,如果不尽如意,也并非不能接受。我经常想,一卷中,有几张能看的,就满意了。这样的低期待值,会更轻松,但是有时候却不够有斗志。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数码拍摄

满足反馈的不同

因为所见即所得,因为随时可以回去查看拍好的图像,因为可以现场选择照片,数码摄影的满足反馈是即时的。手快的朋友,甚至可以在拍完之后半小时,就让你的图片全部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去等待大家的赞美。但缺点是,一旦满足反馈过去了,你很容易厌倦和遗忘。

而对于胶片,因为从拍摄到拿到成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哪怕自己冲扫也需要时间)。每按下一次快门,就像一次猜谜,拍的怎么样?是否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画面?是否有意外的惊喜?一切都要等到看到成片才能揭晓。对我而言,每次打开成片的文件时,都有种高考放榜的感觉。这样的满足反馈是延迟的,但如果这一卷拍的不错,往往会有加倍的快乐。

数码:徕卡M10+Summicron90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

说了这么多不同、也看到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大家心中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对于我们而言,数码和胶片,都是我们进行表达的工具,本身并没有实际的优劣之分,那些不同,更多的是自己内在心态的不同,也是因为水平、境界有限带来的不同。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达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之境,无论什么相机在手,都能以同样的状态去拍摄去创作。

朋友们,朝着这个方向,继续一起努力吧!

胶片:徕卡M6ttl + Summicron50 + Kodak520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