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文化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文化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2024-07-17 1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世纪80年代,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为代表人物的文化翻译理论学派崛起,其独特的翻译观念对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及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介绍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背景及提出,并对文化翻译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其次以“文化翻译理论”为主题或题名,以2001年至2023年为时间跨度,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检索后,依据检索内容对此理论发展概况进行描述,意识到文化这个因子在翻译实践中的核心地位,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知行合一,力学笃行。

文化翻译理论的背景及发展

一、文化翻译理论背景

在文化翻译理论学派诞生之前,西方翻译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是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阐释学派等几个重要学派。以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和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等人为主的语言学派主要研究集中于语言的对等、语言的功能对等、语音学等方面,研究在词法与句法上的对应和转换规则,达到翻译语言层面上的等值;而以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等人将“功能范畴”这一概念引入翻译,将翻译策略与功能对等相联系,译者在翻译时,将翻译目的放在首位,时刻注意译本的目的意义以及将要达到的预期。但无论是上述哪个学派,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都更加注重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实现对等。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形式层面的问题,更多应该考虑的是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所以当研究者们遇到与自身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语境时,仅仅靠语言的形式与目的解决不了。因此,文化翻译理论学派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其中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其核心内容与翻译观念聚焦于翻译背后的文化因子,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文化翻译问题,对于当代翻译研究也至关重要,提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更大程度上完成文学作品传播的文学效果,展现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与品质特征。

二、文化翻译理论溯源

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Eagan Holmes)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他的主要作品被收录在《文学翻译与翻译学论文集》中。在他的《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提出“建设翻译学为单独的一门学科”这一设想,文章中第一次将翻译学科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对翻译学科做出了基本的划分,这一重要贡献被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其本人也被称为翻译学派的开山鼻祖,这也为文化翻译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斯奈特是英国著名翻译家。她认为“翻译是存在于文化之间和文化内部两个层面的交流”,翻译不应仅停留在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层面。其文化翻译观念建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成熟完善。在这期间,她出版大量专著论文,将其关于文化翻译的理念的阐述具象化,包括:《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1990)、《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1980)等。1990年,巴斯奈特与安德鲁·勒菲弗尔(Andre Alphons Lefevere)出版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正式提出“文化转向”这一概念,被认为是文化翻译理论开始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作,也将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视角从语言角度转到文化层面。自此文化翻译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文化翻译理论简介

在巴斯奈特看来,目前翻译理论的主流学派面临着下列问题:使用机器翻译的方法高效且正确率高,但是这种情况对科技类文本或者说明类文本行之有效,相比之下,在进行文學类的文本翻译时,需考虑的因子更多样、更复杂,机器翻译不再奏效。基于此,她指出翻译的研究方法应考虑更加全面,研究角度向文化这个因子进行转移。其次,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或实践时,绝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应在实践规定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相应的翻译活动。巴斯奈特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翻译单位:译者在翻译时应时刻意识到翻译文本是以文化为单位,跳出传统翻译模式规定下的词、句子或是语篇。

翻译本质:翻译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赏,取长补短。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存在于文化之间和文化内部两个层面的交流。因此,她定义翻译为文化内和文化外两个类别。

翻译等值:翻译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更多地实现文化层面上的等值,译者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并且翻译等值应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在等值方面,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小差异,翻译无法做到完全等值,只能是对另外一种语言的充分诠释。

翻译目的:不管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知道翻译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目的不同,翻译的规范和原则也应有所不同。

翻译核心: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将文化作为重要因子,因此文化交流是第一位的,而信息的传达是第二位的。因此,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达到文化的等值和转换。

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继巴斯奈特之后,国外许多学者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丰富。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从语言学、文学与文化、翻译角度分析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观念和习俗特点。奈达从语言、文化、翻译这三个角度入手,主张译者在语境中观察语言翻译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而提升译文质量。劳伦斯·韦努蒂也对文化翻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翻译理论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限制,分析和探讨翻译,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新思路,并对哲学、伦理学、种族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国内。国内较早的有关文化翻译的文章则是刘山在《翻译通讯》中发表的《翻译与文化》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翻译应实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主张译者通过一种民族语言去忠实且恰当地反映目的民族语言,从而吹响了从文化角度论述翻译的号角。随后,王佐良先生则继续为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把文化翻译推向高峰。他于1984、1985年先后发表《翻译中的比较文化》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明确表示翻译不能离开文化,而最大的问题也是有关文化,因为文化中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如何选词进行传神的达意,则非常考验译者功底,这些都表现翻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随后,一批国内学者将目光转向研究翻译与文化二者之间关系,并撰写一系列文章、专著,这大大加强了文化翻译领域的学科建设。例如,王宁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杨柳的《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王秉钦的《文化翻译学》等。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成果进行展示:对文化进行定位、推动翻译理论的建立和重视译者的能动性选择。

对文化进行定位。纵观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和互动始终是文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杨仕章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译作实际上是原作经译者过滤后的文化产物。王宁认为翻译在当今世界一个重要作用就在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定位。随着文化转向的不断发展,国内出现文化翻译研究之争。赵彦春指出文化派强调权力关系、赞助者、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试图否定传统的翻译文本内研究,夸大了文化的制约因素。

推动文化翻译理论的建立。通过研究西方的文化翻译理论,国内学者开始进行探索。许钧指出国内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重技轻道,重语言文化,重微观轻宏观,继而提出推动建立文化翻译观,从而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潮。甄晓非探讨互文性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通过互文性文本理论构建不同文本间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之上的思维对话。王秉钦提出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学是沟通和调节语言、文化、翻译三者关系的“杠杆”。黄忠廉在《应用翻译学》中提出文化翻译方法论-变译,文化翻译对策论-异化与归化,以及相关的文化翻译研究的方法,文本比读法、文化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杨柳梳理探讨了在翻译界比较有影响的十种文化翻译理论,主要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西方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目的、主体文化、文化误读、文化环境、文化规范、文化阐释、审美文化和文化想象等方面,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译者的能动性选择。刘宓庆提到须着重进行文化层面上的翻译,同时处理文化层面上的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进行文化性质的原文阐释,以及如何从文化角度表现文本的文化特征等,既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观性,同时也不忘客体的可容性,做到所谓的“恰恰调和”。宋志平对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模式进行总结,重视译者的能动性,进行目的语表述时明确翻译目的,能动地选择不同的表达策略和技巧,从而实现相应的顺应。冯亚武、刘全福通过举例分析“顺应选择”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不断地顺应选择,采取灵活机动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应用

一、理論应用趋势及成果

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主题或题名,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检索,发现2001年至2006年初始阶段发文量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总体发文数量较少;2007年至2017年进入了一个波动阶段,发文数量整体趋势呈现上升状态,但波动较大,说明文化翻译理论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2018年至2022年间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且在2022年达到顶峰,说明此时文化翻译理论已经趋于成熟。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之下,本文发现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有多个,可见此理论在国内的人文社科及教育领域有很丰富的应用成果。

二、理论应用主题

本文通过检索CNKI中国知网发现,文章主题主要集中于“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报告”“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理论”等,可见文化翻译理论的主要应用方向集中于翻译实践报告的指导思想及翻译活动中文化负载词,理论应用相关文章主要有中国诗歌典籍外译类,如《蜀道难》《行路难》《孟子》;中国小说散文外译类,如《边城》《水浒传》《红楼梦》等。

本文发现近年来,国内翻译领域把文化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理论指导的情况越来越多,说明文化翻译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正在朝着不断向好的势头发展。国际化交流背景下,各民族之间交流日渐密切。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文化翻译理论的文献整理,译者在进行实践翻译时充分考虑文化因子,建构文化翻译学,不断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践提供经验成果,对于实现本国文化有效传播以及构建不同文化间的桥梁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虹,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

猜你喜欢 奈特巴斯等值 LIGHTYEAR巴斯光年正传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22年10期)2022-11-08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意林·少年版(2021年22期)2021-12-09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1年5期)2021-07-08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防爆电机(2020年5期)2020-12-14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11期)2017-12-20七十岁的母亲和她的“百岁女儿”——大熊猫巴斯的传奇故事华人时刊(2017年15期)2017-10-16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电测与仪表(2016年14期)2016-04-11施飞宁与熊猫巴斯的情缘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电测与仪表(2015年16期)2015-04-12奈特不确定下考虑红利和机制转换的最优消费投资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14年2期)2014-09-26

三角洲2024年10期

三角洲的其它文章正定:古城新韵沉默的雪夜我和绍兴有个约会半世缘我的故事肖建诗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