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Montessori、高瞻High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高瞻课程的不足之处 蒙台梭利Montessori、高瞻High

蒙台梭利Montessori、高瞻High

2024-07-14 12: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种课程的不同点

1

(一)MONTESSORI蒙台梭利

The goald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should be to activate the child’s own natural desir to learn.

------Maria Montessori

课堂:主要由小朋友们自行选择学习区域(工作台)进行'work'工作,老师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几个小朋友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一些教学。所以蒙式课程都比较安静。

1. 历史

Maria Montessori于1907年在意大利开了第一个举世闻名的幼儿园 —“儿童之家”,并通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与研究,逐步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即蒙台梭利幼儿教育。20多年前,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氏教育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氏教育班,这些是蒙氏教育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蒙式教育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两个分支: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MI) (1929)和 the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AMS)(1960)。在美国,蒙式教育也是倍受推崇的教育理念。

2. 教育理念

作为建构主义支持者,Maria Montessori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这也是为什么蒙式教育在中国长久盛行的原因之一,中国家长要成绩,要学习成果,而蒙式教育带来的教育成果是非常显而易见的‘learning visible’)。Evans(1971)总结过蒙式课程三个阶段,即实际生活,认知发展教育及语言的活动(包括读与写)。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所以在蒙台梭利的班上,孩子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对玩具的喜爱是一种错误,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蒙特梭利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完整的教具和教学环境。儿童通过感官操弄这些教具而学习。每一个教具,从形状、大小、甚至颜色,都是有其背后的理念来支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来引导儿童学习。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老师们称之位—工作。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

总而言之,蒙式教育有三大要素:教师,有准备的环境和作为活动对象的工作材料。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

(1)视学习为一个在环境中自然进行的过程;

(2)老师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一个观察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教师培训法进行培训;

(3)学习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即有丰富的教育材料,能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环境;

(4)儿童发展总结为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1-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4岁,阅读敏感期4-5岁,文化敏感期3-6-9);典型的蒙台梭利教室分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七个区域,各个区域为儿童提供不同的工作材料,并随儿童的发展不断更换,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3.课程特色

蒙式课程体现“工作”而非“游戏”,所以不是一套游戏课程(play-based curriculum), 该课程关注儿童的组织能力,因此像角色扮演或者在错误中提升小朋友创造力的活动较少。尽管该课程也像理论家Piaget一样认训儿童在错误中学习,但是在该环境下体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蒙式教具具有教学及自我纠错的功能,也并不是大人直接帮小朋友纠错。蒙式教具是该课程最大的亮点,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优缺点

优点:

(1)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完整的课程和教具;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3)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操作能力,培养儿童专注力;

(4)为幼儿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混龄班。

不足:

(1)在一度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2)艺术教育课程看重的的艺术的工具价值而非本体价值,不利于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

(3)过分强调了事物的真实性,反对神话故事,忽视了想象的价值。

2

High-Scope高瞻

“对孩子来说,游戏不是和现实对立。在这两种情况中,相信(belief)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人。”

------皮亚杰(Jean Piaget)

课堂:计划-工作-回顾。小朋友们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通过游戏进行探索和学习。

1. 历史

High/Scope高瞻课程由Dave Weikart 和 Connie Kamii 在 Perry Preschool Project项目(1962)中发展而来。理论基础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导向为中心,认为人类发展顺序是可预测的,当个体成熟时,新的能力就会出现。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特别有利于某种事物的学习,某些教学方法会特别适合发展中的某一阶段。他又认为学习就是发展上的转变,是幼儿通过与外界互动,进而建构对真实概念的理解。高瞻课程也被建构主义学者推崇,他们认为幼儿通过与他人或环境的互动而产生学习。虽然在这些交互过程中可能会犯错误,但那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建构主义和蒙式理论都主张儿童通过操作达到学习的效果,但两者是不同的。比如,蒙式是通过让儿童操作具有教学性的、自我修正功能的教具而避免错误的发生的。儿童通过尝试在错误中寻找答案。高瞻课程更关注儿童的探索过程,尤其重视角色扮演类游戏。但是蒙式课程对于生活体验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而非教学的,因为,高瞻课程主张儿童通过与人、事、物、环境的互动而产生学习效果。

2. 教育理念

高瞻教学的老师是观察者、倾听者,学习模式是将一天的时间分成几个固定的时间段:计划——工作——回顾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过渡时间。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固定而灵活的活动内容,各时间段之间段之间的转换是顺畅而自然的。高瞻教学模式认为,通过建立一日常规,会使幼儿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工作——回顾时间是最重要的活动时间。它由三个活动组成,在教室的帮助下幼儿自主、自由地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然后把自己的计划与想法付诸实施;在实施后,幼儿分组讨论回顾自己的活动,并可以展示自己工作的成果。高瞻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幼儿自发的活动操作,也相当重视幼儿的反思、回顾。这个时段是一天里各时段中最长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的目的是顺着幼儿的兴趣去发展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划-工作-回顾主要表现为:1)计划时间。所有时间都是由幼儿自行选择和决定的;2)工作时间。当幼儿在工作时,成人要时时刻刻在旁观察,并适时予以协助和支持。工作45~55分钟,幼儿开始收拾工作场所,并将为完成的工作收至橱内,工具材料归回原处,进行下一阶段的活动;3)回顾时间。在这一环节中,幼儿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讨论他们当天做过的活动。幼儿通过各种方法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回忆的策略包括:回忆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回忆计划和口述发生过的事情。回忆时间使幼儿更清楚他们的计划和行动,提供表达经验和想法的机会,教师支持这种活动和最初计划之间的联结。小团体时间:教师为了特定的目的设计好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解决问题。通常是5~10个幼儿一组,有一位成人带领。大团体时间:通常这时候做的活动是:唱歌、律动、说故事、演戏等。在大组活动中,整个班的幼儿聚在一起,与成人一起游戏、唱歌、做手工、练习基本动作、演奏乐器以及进行其他的特别活动。户外时间:每天有1~2次,每次30~40分钟,让幼儿有机会做大肌肉活动,有机会与同伴玩,并在玩中发明新的游戏方式与规则。转接时间:当幼儿从某一经验转换到另一个经验时,常需缓冲的转接时间,例如早上从家里刚到幼儿园那一段时间、小团体转换到大团体的那一段时间、离园的时间等。

环境方面:1)材料相当丰富,区域教学;2)主张让儿童自主选择区域,激发儿童的探索力;3)教师在环境创设时会关注儿童的社交发展,并且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促进小朋友各方面的发展与学习。一般高瞻课程的教学模式围绕关键经验为幼儿设置九个活动区:积木区、娃娃家区、每个区、安静区(也称规则游戏区)、木工区、音乐区、沙水区、动植物区和运动区。这些兴趣区的数量不是固定的,兴趣区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或改变。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材料、划分活动区、建立一日常规、倾听幼儿的声音、记录幼儿的发展等。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丰富的材料,明确要求幼儿运用某种方式制定计划,并通过提问与建议为幼儿获得关键经验创造条件。

3. 课程特色

“Key experiences” 关键经验

“plan-do-review” 计划-工作-回顾

High/Scope Child Observation Record 高瞻课程儿童观察表

4. 优缺点

优点:

1)强调孩子的主动学习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2)在游戏中学习,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

3)关注关键经验。

不足:

1)对环境的安排和调和的安排有一点的控制性,幼儿的选择是有限的选择而非完全的自由选择;

2)因为课程安排统一化,灵活怀不够。

3

瑞吉欧Reggio Emilia

In the Reggio Emiliapreschools, each child is viewed as infinitely capable, creative, andintelligent. The job of the teacher is to support theres qualities and tochallenge children in appropriate ways.

------Louse Boyd Cadwell

课堂:小朋友早上来到学校,走到窗前,告诉老师:“老师,今天的太阳好大。”老师说:“不如,我们今天就去外面花园晒太阳吧。”老师带着小朋友出门,小朋友A和B对草地上的花感兴趣,小朋友C和D对花园的小昆虫感兴趣,然后A和B就问老师:“为什么这朵花是红色的?”C和D问:“为什么蝴蝶会飞?”然后老师就说:“哇,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然后小朋友各自开课题收集各种资料,A和B研究花朵,C和D研究蝴蝶。资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对于展示研究成果,小朋友也可以用任何方式,图画、手工制作、表演等等。

1. 历史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

2. 教育理念

(1)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瑞吉欧课程视儿童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因为,该理论主张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且不能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

(2) 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幼儿园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他们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

(3)“个人—学校—社区”的理念,瑞吉欧理念认为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人与社会过程两者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有更深切的理解;同时,这一理念还代表在共同分享中,每个人均可提出最好的想法,提升和加强团队间意见交流,并刺激新奇或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这些是无法靠个人力量独自完成的。这种独特的看法虽然不是出于某些理论的指引,却是瑞吉欧教育取向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及经验的总结,是与幼儿发展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是一种新的理念。因为,基于环境影响论,瑞吉欧主张给孩子最好的环境。

(4)强调“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互动合作”包括教师和学习者的互相沟通,关怀和控制的不断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的过程。在环境方在,和Montessori 学校有些类似,和蒙式教室一样重视美感,但是在瑞吉欧的教室里,环境通常被看作是“第三个老师”,非常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3. 课程特色

瑞吉欧课程强调个人(Individual)-学校(School)-社区(Community),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

(1)以萌发式的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方案教学(Project)为特色。课程不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是基于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因为瑞吉欧认为儿童具务学习的潜能和对事物的好奇心,教师本身应该深刻地了解儿童的潜能,以建构式的提问引导开放性的探索,并依据儿童的经验与兴趣做适当的回应,使其从社会、环境互动中学习;

(2)多元化的视觉艺术表征系统:孩子的工作以多样的视觉媒介不断的探索主题,并被鼓励以“图示语言”来呈现他们的记忆、预测、假设、想法,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观察;

(3)记录(Documentation)瑞吉欧的教师详加保存儿童学习过程的各项文件资料,教师之间也凭介此互换心得,与家长进行沟通;

(4)强调合作的关系:至少包括教师与小朋友之间,小朋友之间,教师之间,学者专家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间的关系。

香港大学此前请到瑞吉欧在意大利的教授来作学术访问,她就谈到了她在中国大陆或者香港看不到真正的瑞吉欧,哪怕是幼教最好的上海,也无法真正领略到瑞吉欧的精华。反而是台湾的幼儿园做得最好。我想这于中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瑞吉欧教育重视“个人”,而中国历史都是重视“集体”。而中国的家长又希望孩子的学习成果是“visible” (可见的),瑞吉欧在这一点上很难满足中国家长的需求。哪怕是本土化也需要很大的调整。

4. 优缺点

优点:

(1)自由、开放、创新、尊重儿童的发展潜能;

(2)对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的强调,有利于教师、儿童、家长等积极性的发挥。

不足:

(1)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

(2)主要适宜小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3)在实施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学稳定性有所限制。

4

华德福Waldorf

The need for imagination, a sense of truthand a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there are the three forces which are the verynerve of education.

------Ruldorf Steiner

课堂: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扮演一个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剧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老师围绕四季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1. 历史

华德福教育根基于鲁道夫,史代纳博士RudolfSteiner自创的人智学的“Anthroposophy”,注重孩子的“身、心、灵”的成长与注重原始的、自然的情境与规律的、重复的教育原则。提倡“做中学”。艺术被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会有谜语、民谣和神话的学习来提高想象力和多元文化学习。

华德福教育是伴随社会的巨变而来。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国内的经济也跟着一败涂地,饥荒遍地,示威、罢工四起,暴动频频。当时,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物质主义弥漫了整个欧洲社会,开始有人怀疑,一昧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否正确。当时Rudolf Steiner(1860-1925),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解决当时的文化困境及因应社会遽变,必须有一套能照顾孩童身、心、灵整体发展的教育方式,来扩展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及生命视野,为一个更美好的人类未来奠基。所以很多人评价华德福教育是一种灵性的教育,甚至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2. 教育理念

强调自然教育。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与其他课程有比较显示的区别是,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都是在大自然中的。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扮演一个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剧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老师围绕四季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主课教师会一直跟随小朋友从幼儿阶段到高中的学习。学习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进行。进到华德福的学校里面,会看到小朋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种花,有的在做烹饪。它认为0-7是人类身体的成熟期,而7-14岁是情感的成熟期, 14-21岁是精神的成熟期。

幼儿期的华德福教育理念主要有八点:

(1)重视人性的接触和爱(混龄班);

(2)尽最大可能给予幼儿世界上一切最好的;

(3)重视与大自然世界接触与探究;

(4)重视柔和的声、光、色彩;

(5)重视反复的、规律性的课程安排;

(6)重视模仿的能力(典范);

(7)重视自由活动;

(8)重视好的触觉感官的玩具材质—环境(家+四季桌+厨具)。

它的教学有六大特色:

(1)强调个别化的教学与指导,强调“个体”;

(2)艺术化的教学设计,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

(3)根据儿童身心对韵律节奏的需求来安排教学,比如在数、量、形上都进行调整;

(4)启发儿童创造与想像能力的教学方式;

(5)以自然生活的方式来教学,如口语教学、自然、童话故事、手工、优律思美舞蹈等,兼重本土内容与各国文化精华;

(6)在地文化研究的期许。

3. 教育特色

华德福哲学把“play”(游戏)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华德福教育中,我们觉得玩具能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儿童的心智作用在概念大脑部分而不改变它。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游戏就是生活。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而是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4. 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儿童形成善良、感恩等美好品质;

(2)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本土化成功率更高,而且对环境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它不需要过多过专业的环境设置,自然就是它的教室。

不足:

(1)带有“神圣”色彩,尽管其美好的目标令人向往,但是“心灵”、“和谐”、“生命”等词语放到具体的课程中会模糊,令人难以把握;

(2)对教师专业素质有所质疑。

在一定程度上,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在教育理念上可以说是差别最大的。高瞻课程和瑞吉欧就比较介于中间位置。我个人认为蒙式对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开发以及对幼儿独立选择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我不同意它对儿童想象力的限制。我也喜欢华德福教育的回归自然,但是我认为幼儿也需要有系统的学习。我们尊重课程的多元化,我也喜欢每个课程本身独有的特色。相对于课程本身,更重要的应该是老师。正所谓“择师不择校”,同样的课程不同的老师来教,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其实除了这些课程,还有许多有趣的幼儿教育课程。比如在美国,还有纽约BankStreet College 开发的游戏课程,它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实验者和艺术家。教师只是引导和作用。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该课程重视家校联合。在环境与内容方面主要重视:艺术、积木、角色扮演、认识发展、音乐与运动发展,郊游等。

去年去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结识了一批日本学者,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问题。在中国,目前有一个以开发儿童右脑为主的日本教育理念在业界非常盛行,幼教峰会时该课程的队伍是整个展馆中最长的。但是日本学者们给我的信息是,在日本他们还有更多更有趣更好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在经过各种观察和研究之后,我发现在幼儿教育领域,课程的多元化不仅仅只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在于在全球范围内它的丰富性。有许多系统性国际化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我们都还并不熟悉。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定期和大家分享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各个地方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特色,还有更多好玩的课程。

文献出处:

Amy,S.K.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eaching: Comparing Three Preschool Programs

Arleen,T.D.(2011).ReggioEmilia, Maria Montessori, and John Dewey: Dispelling Teachers’ Misconceptionsand Understan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rseven, A. (2014). The Reggio Emiliaapproa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gr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Carolyn,P.E.(2002). Three Approaches fromEurope: Waldorf, Montessori, and Reggio Emilia

Carolyn,P.E.(2003). ‘Fine Designs’ fromItaly: Montessori Education and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Montessori Life,15(1), 34-39.

Edwards, C. P.(2002). Three Approachesfrom Europe: Waldorf, Montessori, and Reggio Emilia.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Practice,

Gabriela,K.(2013).The Reggio Emiliamethod, a modern approach of preschool education.

何畔,蒙特梭利,华德福和瑞吉欧教育法全对比

Ingrid,P.S., Sonja S,& Pia.W.Fivepreschool curricula-comparative perspective.

Kelemen,G.(2013).The Reggio Emiliamethod, a modern approach of preschool eduation.Journal Plus Education /Educatia Plus, 9(1), 87-92.

Laura,L.B. Comparing PreschoolPhilosophies: Montessori, Waldorf and More

****************************************************************************************

芬兰幼儿教育--全球No.1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大量制造”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之际,芬兰却在几十年前就选择回归人性最基本面,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芬兰人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因为他们认为不同的人才我们都需要。在芬兰有一句名言就是: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当中国的家长,教育界还在关注和引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等教育理念和体系的时候,这些中国人眼中的教育强国早已纷纷研究北欧这个小国“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说到芬兰,我们能想到的是: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也是诺基亚、愤怒小鸟、Super cell的诞生地。但是大多数中国家长或者幼教行业的老师都不知道,教育早已成为芬兰的新名片,全球对芬兰教育(尤其是婴幼儿、初等教育)的认可程度早已超过我们的想像和认知。

多方数据显示,芬兰的婴幼儿教育全球第一,却几乎没有教材;芬兰蕴含着非凡的创新精神并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排名前列,但却没有专门创造力课程;芬兰虽然重视家庭教育,大部分父母却将刚出生不久小孩送到日托中心。今天我们 就带大家走进芬兰的婴幼儿教育,看看这个北欧小国是如何在全球教育界脱颖而出的。

经济学人《Starting well》全球婴幼儿教育排名

全球目前比较权威的婴幼儿教育质量评估主要是参考经济学人报告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报告。其中,《Starting well》以45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了OECD 国家、美国等一些重要的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3~6岁幼儿为比较的研究的对象,从4个领域对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和排名。每个领域所占权重不同,其中幼儿园教育质量所占权重最大。这4个领域包括: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即入园是否难)、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即入园是否贵,其中包括四个指标:私立幼儿园的费用Cost of a private preschool program、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情况Government pre-primary education spending、对处境不利家庭的资助Subsidies for underprivileged families、对接收处境不利幼儿的幼儿园的资助Subsidies for preschool aimed at including underprivileged child等、幼儿园教育质量Quality(评价标准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结构性指标,而非可能受到教育理念影响的过程性指标,包括幼儿园班级师幼比student-teacher ratio in preschool classrooms、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水平Average preschool teacher wages、课程指南Curriculumguidelines、幼儿园教师培训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健康和安全指南Health and safety guidelines、数据收集机制Datacollection mechanisms、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Linkages betweenpreschool等)。

2012年,新加坡连氏基金支持的经济学家智囊团(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发布的报告《Starting well:Benchmarking early education across the world》中显示:北欧国家的婴幼儿教育领先,芬兰综合排名第一。在这个报告的总排名中,前20 名中有16 个欧洲国家,排名前6 名中有4 个国家属于北欧国家,分别是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如下图所示)。

芬兰与芬兰的基础教育

在了解芬兰的婴幼儿教育体系及理念之前,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芬兰及芬兰的基础教育。

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发布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幸福排行榜”,对各国在教育、健康、生活质量、经济竞争力和政治环境五方面的综合幸福感进行了排名。其中,芬兰以89.4分名列第一。于是,芬兰人成为了全球最幸福的国民。

这些年大批的国际学者及考察团深入到芬兰去,了解芬兰人幸福的原因。一团接一团的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可惜的是中国一直没有对芬兰教育开展强有和的重视)。他们发现,芬兰具有完善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在芬兰,新生儿从出生直到16岁,每月都可以领取补贴;所有公民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国家对药品实行补贴;残疾人也受到很好的照顾等等。

2015年的时候我去了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当时的感受就是,城市不大,但是非常宁静,人们生活得很惬意。芬兰人非常随和,那种平静而又自然的幸福感是无处不在的。回来后对芬兰的各种了解之后,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普通非常高,因为他们拥有着完整、科学又健康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教育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社会的高度。芬兰的成功,和他的教育改革、发展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英国作家Alec Tweedie早在100多年前的一书中就写道: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途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依靠于他的教育制度。”

其实芬兰的教育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最好的,他们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在完善中强大了自己的体系。最初的时候他们也曾考虑过模仿或者借鉴美国、瑞典等国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最终他们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也真正走出一个属于芬兰独特的教育之路。芬兰教委会教育参事曾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今天的芬兰教育,是过去三十年的成果,不是一夕间的产物。“近十几年来,全球都在关注芬兰的教育,探索芬兰教育成功的秘密。从芬兰回来后,我购买了大量关于芬兰和芬兰教育的书,我发现少之又少。比如陈之华(2010)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刘英(2011)的《芬兰教育强国强民》及Pasi Sahlberg(2015)的《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这本书被翻译成16种语言,并由此在2013年获得了著名的格威文美尔教育奖。去年已经出了第二版但暂时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等。大家对芬兰教育最共同的认知就是,芬兰注重“公平与平等”,尊重、鼓励并且支持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学习。在芬兰,即使是穷人,也可以走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芬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芬兰,每一个孩子都同等重要。

芬兰人不做“精英式教育”,但是他们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排名中连续三次蝉联第一。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发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个国家的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几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 芬兰学生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2008时美国《华尔街日报》也做过相关的数据搜集,他们发现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程度的落差只有4.7%,但美国学生的差距却是芬兰的6倍,高达29.1%。此外,英国的落差是23.5%,澳洲是19.8%,由此可见,许多全球范围的教育强国学生的差距比例较芬兰相比都要高许多。

芬兰教育的成功源于芬兰教育独有的特点。这里我选择几个比较突出的因素和大家分享一下,比如:

1.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一个芬兰的著名作家SamuliParonen曾说,“真正的赢家从来不竞争。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比如国内的快班或者实验班)、孩子满7岁才入学,学校没有校服、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只有到十几岁的时候才有一次统一考试)、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或者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竞赛”、“排名”,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芬兰的教育体制质量一致,高品质、城乡差距小、学校不排名、好老师分散全国各地。芬兰的青春期女生们从读书时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因此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和自我,在他们身上都有明显的呈现。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我记得自己读中学的时候鞋子校服是统一的就算了,长头发都不让留),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他们尊重每个孩子最自然的成长。相比美国,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已经被全球认可了,但是,即使他们制定了很多的标准和规则,可美国学生的成绩在世界上只停留在C的水平上,并没有超过芬兰的学生。

芬兰教育以行之自然、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芬兰人认为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反之,他们觉得输在起跑线上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再者,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在马拉松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的通常最后都是要输的。有一个讲述芬兰教育的故事情节给我比较大的启发:芬兰的教师可以为了一个所谓的“差生”而放慢整体的教学速度,哪怕有一个学生在这个学校目标没有达成的前提下,都不会统一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而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会给予最大的帮助,以达到整体的教学进步和成果。这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基本上看不到的现象。芬兰没有中考,而高考,你都可以边吃零食边进行(想到我们高考时巨大的压力,为中国学生的学习有种莫名的感伤)。

2. “先见林,再见树”的教学模式

中国人的教学模式多是“先见树,再见林”。但是芬兰的教育与之相反,他们是“先见林,再见树”。比如:一堂花式溜冰课的基础教学课上,老师会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不同的姿势和技法,一个动作不到8-10分钟就展示另外一种动作。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可以见到四五种技法和概念。这在中国家长和教师眼里都不大会认同,他们会认为一个细节、一项动作学生都还没有掌握,如何进行新内容的学习?但是在芬兰,他们并不是“反复演练”他们让学生们先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整体的认识,然后在轻松、开心的环境中慢慢引入教学内容。事实表明,芬兰的学生不会一开始就有标准的动作,但是他们会慢慢爱上游泳课,学会了游泳甚至还能学会跳水和潜水,一定时间后各种泳姿都能掌握。社种体验式、鼓励式的“玩乐”教学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理念,皆在启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对内容的整体了解,然后为了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的终生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渐进式的多元化的学习中,老师会慢慢将专研的“树”整理后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教学中。

3.“信任”+“自由”高度推崇的教学理念

芬兰教育参事在一个演讲中说过,“赋予自由,就是责任的开始。”此外,信任,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芬兰采用的是“非防御”的管理法则,尊重和信任每个孩子。芬兰人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的“自我管理”非常有信心。他们主张通过各类的活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自学”是芬兰教育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Education for life”(永续学习)是他们所坚持的教育目标,而非重视一个点或者一个阶段的学习成就。而课上,芬兰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多样化,他们要实作、参与、讨论、找数据、互相分组与学习,作业通常都是由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核对完成的。因此在芬兰,老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批发作业,而是将大产分的时间放在课程准备、思考、休息、充实教学内容和自学、进修等。可以说,芬兰的教育给予孩子们主动能动性以最大的发挥空间,内在驱动力是他们热爱学习及积极学习的最根本原因,而非因为竞争,或者因为来自家庭的压力。反之,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的节奏。

4.芬兰优质的教师发展体系

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曾说,“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芬兰的教育政策,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成就,他们强调“教育”和“学习”,鼓励各校积极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关注教育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即学校、教师及校园改善计划。而对于学习成果的关注,他们强调的是教师指引,而非任何形式的学习标准、学习评鉴或者任何替代性的指引方针。某种程度上来说,优质的教师队伍,是芬兰教育成功的最主要元素之一。他们不评分、不比较不仅是对于学生,也针对于老师。而且在芬兰,老师都一样好,根本也都无需评比。

芬兰教师标准

芬兰可以说是具有全世界最严苛的教师选拔制度(如图所示),哪怕是幼儿园老师,都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水平。在芬兰,高中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绩,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师范类院校的大门。而师范类院校的录取率仅有10%。在进入师范学校后,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接受培训,他们的学习内容专业、全面而且系统,比如他们要学习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赫尔辛基大学的教授坎萨宁就曾指出,芬兰师范体系的唯一任务,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师,并发展必要的专业品质,以确保教师生涯能够持续进步。也就是说,芬兰的老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愿。因此,严格的选拔和高质量的培养决定了教师职业在芬兰成为真正的精英职业。这与其他国家都非常不同,在美国教师职业也处于中等甚至中下等水平,在我国就更不必说(幼儿园教师只需要大专甚至中专的学历即可就业)。

芬兰学生心目中最向往的职业中,教师排名第一,不是医生,不是律师,也不是公务员。但是,意外的是,教师的薪资并不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OECD的调查显示,不论是新进或者资深的老师,平均薪资都比发达国家和欧盟国家要低,甚至比不上国民生产总值比芬兰低的韩国和西班牙,其收入也远远低于律师和医生。但是芬兰人之所以将教师这个行业示为理想职业,是因为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他们在这个工作中可以获得巨大的满足感。芬兰基础教育中的老师受尊重程度甚至超过国家元首和大学教授。就连诺基亚董事长Jorma Ollila都说过,“如果我不干现在的工作,我就去当老师。”而多项调查也显示,在职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极高,因为他们坚定于这份工作的社会意义,同时他们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积极的支持。“做教师不是为了钱,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这份工作对芬兰很重要。因为师资即国力,教师愈好,国家就愈强大。”

芬兰十大热门职业:护士,医生,社工,特殊教育老师,销售,幼儿园老师,洁牙师,会计,心理医生,清洁工,牙医

芬兰的教师具有最大的自主权,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都是教师自由选择。教师自行制定出一整年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规划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他们需要自我总结自己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教学成绩,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法。他们没有压力没有竞争,上课时间短,有非常多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高素质和专业性极强的教师团队让他们有能力在较短的上课时间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课程目标,除了部分有特别需求的学生之外,无需在课后和假期补课。而家长对教师也是完全的信任。

芬兰的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务研究能力。芬兰提倡“Research=based Teacher Education”(“研究导向的师资培育”),这是指整合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让这三者共同成为芬兰师资培育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而且芬兰的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成果,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也就造就了高质量的国民素质。

芬兰的婴幼儿教育

芬兰教育体系

1. 芬兰的婴幼儿教育体系

在芬兰,儿童在7岁上学之前有两个教育时期:婴幼儿教育Early Child Education and Care=ECEC(0-6岁),及学前教育Pre-primary Education(6-7岁),其中6-7岁是做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集中准备期。在我国,我们会统称为幼儿园Kindergarten(主要针对于3-6岁幼儿),而芬兰分为日托机构(Day Care Center,针对于0-6岁婴幼儿)和学前班(Preschool,针对6-7岁幼儿)。

芬兰0-6岁婴幼儿教育日托体系

芬兰的日托体系是全世界闻名的,而且也有不少人将芬兰完善的0-6岁日托体系视为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芬兰的日托分为公立日托中心、私立日托中心、家庭日托/父母自带三种。芬兰父母大部分都是选择当地政府办的公立日托中心。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最受欢迎则是家庭日托。有人希望在一个有家庭氛围的环境中让孩子得到照料,虽然是让其他人带孩子,但环境却很像一个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去幼儿园的儿童的比例也逐渐升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全托,孩子们白天通常有七至八个小时在这里。有数据显示,49.5%的家庭接受家庭教育之外的幼儿机构的教育,而其中46%是在市立日托中心接受教育,6岁幼儿有96%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学前班教育(这个比例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高的)。

目前在国内,入园难,入园贵是学前教育的痛点,学前教育也没有纳入到国家义务教育体系,0-3岁早教市场仍处于空白状态,但是在芬兰却没有这样的困扰和社会问题。在芬兰不交钱也可以上日托中心,6岁之前的日托中心,绝大部分由政府提供;6岁幼儿有每年700小时,每天4小时的免费课程,费用由各地方政府补助,因为学前班每天只有4小时的课程,地方政府还为家长提供幼儿下午托育的津贴;家庭日托中心也有政府保障。

芬兰除了师资资质,对师资比例也有着严格的监督:

具体来说,3岁以下婴幼儿的师资需要达到1:4,3-6岁婴幼儿需要达到1:7,家庭式托育中心的教保人员需要达到1:4,而学前班的比例为1:13.。以于日托中心和学前班老师的任职资格,教育部门有严格的规定:日托中心的老师要求至少具有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或健康护理health care专业的3年的职高文凭。三分之一的老师必须具务高等学位(包括教育学学士、教育学硕士等)。学前班的老师则要求除了是教育学学士或教育学硕士外,还必须修过关于教学方法的相关课程。

2. 平等与快乐的芬兰婴幼儿教育

2014年,Krista Kiuru 在WISE 中分享了《Learning by Playing in Finnis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0DvLZuW60)她强调,芬兰的婴幼儿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和发展的(这也是婴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理念)。51Cares把芬兰婴幼儿教育特点总结为“234”卓越婴幼儿教育,也就是:2个基本原则、3个主要基础、4个重点领域(如图所示)。

1) 两个原则:平等、乐趣与幸福感

平等分为两层涵义:肤色、民族的平等和成绩优劣学生的平等。“要让移民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虽然移民仅占芬兰人口的3%,只要这个孩子来到芬兰,不管其肤色、母语和种族是什么,都必须享有和所有芬兰孩子一样的教育。”

“老师们从来不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对待学生,只有需要特殊帮助和普通帮助的不同。”另外“学习的乐趣”与“孩子们的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部顾问Holappa曾说:“除了每天的主要活动,芬兰幼儿园教师被要求给孩子们玩耍的机会,包括自由玩耍和教师引导”。2016年更新的芬兰国家教育课程指引中更加强调play and game玩耍和游戏。在他们看来,“学而不乐,学后易忘:(Those things you learn without joy you will forget easily)。芬兰的幼儿园里play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们自发、自由组织的玩耍(child-initiated play),另一种是由教师设计指导的游戏活动(teacher-directed play)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米卡·蒂若伦先生也曾指出:“严格意义上说,幼儿园基本上是不教知识的,这不是幼儿园应该干的事。”

美国《赫芬顿邮报》在名为“幼儿园不教读写,芬兰娃照样很棒”的文章中也对芬兰幼教进行了深入剖析。文中提到,芬兰幼儿教育强调“快乐”;芬兰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学习过程不快乐,那么学习的内容也很容易被孩子忘掉。”报道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游戏是最自然、也是最关键的一种方式。大自然中的动物幼崽,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生存本领,学会与同伴交往的。一般来说,芬兰日托中心的一日流程非常松散,都以play为主。以赫尔辛基一所私立日托中心(1-6岁幼儿共43名,3位教师和4位护理人员)为例:

在这里,没有教材和练习本,除了玩还是玩,没有结构性的课程规划,强调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基本能力,例如生活自理、语言表达、社会互动、尊重、分享、自尊与自信、动作技能和认识世界。而在学前班,一日流程相对我国来说也是以玩为主的,在这个阶段,教育目的除了促进孩子的成长之外,还要为孩子做好入小学的准备。因此,大概的流程如下:上午晨圈(morning circle)时间或称为团体讨论时间,说故事或音乐活动,不同领域的主题活动,户外游戏,午餐,自由游戏时间。学前班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以及艺术和文化等。

2) 三个主要基础(主要参考前文关于 日托体系和教师发展的介绍)

(1)完善、高质量的日托教育体系(参考前文)

(2)教师素质(参考前文)

(3)家庭责任(北欧人有极强的家庭观念)

3) 四个重点领域

这里我整理后,如下图所示:

另外,芬兰ECEC也重视音乐、绘画等美术活动,强调综合各种内容导向的方式,包括数学导向、自然科学导向、历史文化导向、审美导向、价值观导向、宗教信仰导向等。总体来说,芬兰婴幼儿教育核心理念可以规结为三点:教育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是教师和孩子的互动,同时也是孩子之间的互动;平衡发展,也就是全面发展;学习中心的理念,也就是说所有的婴幼儿教育的整体目标都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而所有的教育目标都要求通过平等与快乐的方式展示出来。

3.芬兰婴幼儿教育机构的环境

我们以几个婴幼儿教育机构的环境为例(以下信息来源于51cares):

1) Saunalahti

该幼儿园位于芬兰艾斯堡, 占地约5522 平方米。设计原型是"Mato Matala"(理查德·斯卡里的绘本《小虫子》一书的主人公)。一楼的日托中心,包括面向五组儿童和所有使用者的公共空间。室外活动场置于新建筑和欧洲赤松木覆盖的丘陵斜坡之间,室内区域向室外活动场开放。道路两侧是公共设施和员工办公室。首层有育儿室和技术设备用房。使用三次元手法加工的南侧曲线状墙壁形成了该建筑面向一般大众的正面,而建筑的其他面则是使用木材作为材料的。建筑位于Saunalahti海湾边岩石众多的地方。游乐场形成安全并没有遮盖物爽快的人工景观。建筑物的主要构造是混凝土。其他的面是石膏板完成面上使用木质窗框。光线透过天窗洒在玄关大厅,让人联想到海、地球和宇宙。

内部空间的素材是火山灰材料的寄木和填充木地板、绿色刺绣地毯,墙壁是石膏板完成面,天花采用的是纸面涂装的轻型吸音材料。特订的照明器具和收纳器具,整套家具都是根据建筑物特别设计的。这个建筑的设计意图是让你在儿童的游乐场世界中想起儿时的童话故事。

2) Omenapuisto Day-Care-Center

Omenapuisto日托中心位于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占地约890平方米。包括教室,操场和游泳池。外墙采用优质木材,经久耐用。利用自然地势的起伏,建造了滑梯和攀爬斜坡。项目位于赫尔辛基一块狭窄场地上,顺应街道形状而设。场地南侧预留为操场,对面是幼儿园走廊和教室。

项目设计主旨是营造明亮开阔的氛围,并方便教师监管。木质框架的建筑基本只在一层,在二层区域拥有双倍层高的多功能空间,并设置了阳台和通风室。坡度和缓的屋面朝向两个方向,每一端安装了排水沟,将雨水引导金石砌水池中,进而渗透入地下。该项目利用场地自然的地势变化,建造了滑梯和攀爬坡道。

4. 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芬兰的学前教育大纲 《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Pre-primary Education》里面对芬兰婴幼儿教育中关于自然教育的目标定义是:“Children will become interested in nature and form an idea of their own dependence on and responsibility for both natural and built-up environments.” 小孩会对自然感兴趣,并且形成他们自己对自然、对建筑环境的依赖感和责任观。这里面包括两方面内容:

(1) 学会理解、感激自然与建筑环境

learn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natural and built-up environments

(2)学会认识到他们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learn to recognize the effects of their own actions on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芬兰的自然教育方法具有多元化,包括实际去走走、看看,实地感受;也包括与游戏结合,或者通过讲故事、手工或者画画的方式。除此以外,也有儿童戏剧、写作、绘本阅读等方式。

一个知名芬兰华人凃翠珊(移民芬兰10多年的中国台湾人,《教养可以这么自然-台湾妈妈的芬兰育儿手记》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体现芬兰对自然教育的关注:

芬兰的当地协会,或者学校会组织一些森林参观的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比如凃翠珊参加的《森林活动日》,在这个活动开始,首先是一些热身:

(1) 每个家庭先选择要当什么动物,有“老虎”、“乌鸦”、“松鼠”、“熊”、“狼”等。

(2) 第一个热身游戏:所有“动物”们先抓狐狸尾巴 。很简单,每个人都把手放在背后,导览员拿着一条用塑料扎成的带子做「狐狸尾巴」,擦过每个人的手心,你要尽快抓住,抓到的话就换你拿「狐狸尾巴」绕圈圈。

(3) 第二个热身游戏,「森林失火」。我们周边的一些树干上,绑了塑料条,当导览员一喊「森林着火了,马上换地方!」时,大家就要赶快找另一棵有绑带子的树去站着。绑带子的树,会比参与的人少一个,所以一定会有个没地方站的人,得站在中间喊「森林着火了,马上换地方!」

即使是很简单的游戏,但作为热身效果很好。然后才进行跟教育相关的游戏任务。

游戏里面包括:

(1)“触觉”:比如让大家找硬(比如石头,树枝)和软的东西(比如树叶,草);比如让大家真正去抱一棵大樹,并通过不同树的表面,识别树的种类,不知不觉学习树的知识。

(2)“听觉”:比如闭上眼睛通过附近人声音辨别声音来源,或者辨别声音类别(人声、鸟声、车声)。

(3)“嗅觉”: 是让孩子学着去「嗅闻」。「捡起叶子、搓一搓,闻闻看是什么味道。」不同的叶子、花、草、泥土,味道都不一样。

西方很多国家都把自然教育作为教育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都是自然教育的体现,芬兰也不例外。“芬兰的小学还把艺术课也挪到了森林里面。小孩们用蒲公英花草的不同部位、树枝、石头等大自然里捡来的材质,创作出的各式‘建筑’或‘艺术作品’,比如有几个女孩作出一个教堂、几个男孩作出一个水族馆、还有几个小朋友共同堆出一间小屋,小屋后面还有院子。”

5. 芬兰的“妈妈礼包”

“妈妈礼包”也是“婴儿纸箱”,这个很多人应该听说过。1949年,芬兰政府宣布对全国所有准妈妈(一般在准妈妈怀孕154天时)免费发放婴儿纸箱,如果准妈妈不需要这些东西(或者是二胎的妈妈)可以选择直接领取140欧元。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会选择领取这个纸箱,因为它的价值和意义远超过140元钱。它不仅可以成为舒适的婴儿摇篮(大大的长方形纸条里有铺好的被褥和毯子),在宝宝长大后不需要时还可以成为宝宝凹造型的玩具,纸箱里面有可反复使用的尿布、从夏衣到冬装,图书殖具、婴儿营养品、育儿须知等一应俱全。

这个纸箱,曾被芬兰政府当做“国礼”在2013年凯特王妃怀孕时送给了英国皇室。

现在,全球许多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从此都有了婴儿纸箱,并且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加拿大的纸箱里多了一本写给新爸爸的手册,教他们如何跟新生儿培养感情。在中国,不少城市的医院也在推行类似的新生儿护理包,但是一般价格较贵、也不实用(看看我国月子中心的高收费可想而知)。

写在后面:

在芬兰,幸福的教育从幸福的母亲开始,而孩子们幸福在“起跑线”上。芬兰人把教育当作一种幸福的享受,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把他当作“读书”,当作“学习”,当作“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有人觉得芬兰人有傻气,但其实源于他们的纯粹而快乐的人生,而这份幸福感早在每个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体现。可以说,正是因为其平等与快乐的教育,让芬兰人得以持久的享受幸福。他们的教育不仅让整个国家充满活力和创造性,也成为芬兰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是的,教育确实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因为芬兰教育无处不在的“爱” 。

参考文献: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Starting well》

《Starting well:Benchmarking early education across the world》

《Learning by Playing in Finnis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

《赫芬顿邮报》

《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Pre-primary Education》

《教养可以这么自然-台湾妈妈的芬兰育儿手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