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监狱真的那么可怕吗 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2024-05-08 1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加州的蓝鳍金枪鱼体内放射性物质铯含量升高,这些铯源自日本福岛,但它们并没有被辐射伤害。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看上去把源自福岛的放射性从日本输送到了加利福尼亚。美国斯坦福大学海洋生物学家丹尼尔·马迪根及其同事测量了2011年8月从加州圣地亚哥沿海捕获的15只蓝鳍金枪鱼体内的放射性铯同位素水平。他们发现,这些鱼含有稍高水平的放射性铯-134和铯-137;比过去数年在加州岸外捕获的金枪鱼的放射性铯元素高出十倍。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称,这些金枪鱼所含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只有美、日所规定危险水平的1/10,可能不会造成公共健康危害,也可能不会给食用海产品的人带来风险。

    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还没有结束。核能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福岛核事故到底对人的生活又怎样的影响?核能到底安不安全?尽管基于福岛核事故的调查渐渐明朗,但人们依然对这些问题十分关注。在日前举办的“核能发展和核安全”科普讲座上,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给出了答案:核电技术仍然安全可靠,且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核电发展不能因噎废食。

    金枪鱼受到核辐射 但他们依然健康地活着

    受到关注的蓝鳍金枪鱼生长速度缓慢且商业价值高,它们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这些鱼在海啸后游经日本海岸外的污染水域时携带上了辐射,但没有被这些辐射伤害。”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丹尼尔说,事实上,这些鱼类受到了核辐射,但它们依然健康地活着。

    丹尼尔的这项研究称,在福岛核事故之前的蓝鳍金枪鱼——它们是在福岛核事故之前从日本迁徙到加州的——与主要栖息在东太平洋的福岛核事故之后的黄鳍金枪鱼中没有测量到铯-134,而且只有背景水平的铯-137。据介绍,铯137和铯134两种同位素是核裂变的主要产物,往往集中在肌肉组织中。他们强调说,在2011年的蓝鳍金枪鱼中升高了的放射性不会威胁公共卫生,因为所报告的放射性铯水平比日本的安全极限低一个数量级以上,而且它提供的辐射剂量比天然存在于这种鱼体内的其他同位素更低,例如,钾-40,其在所有被测试的鱼体内都表现出了类似的水平。他们表示,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可能有用的工具以追踪海洋物种的迁徙模式。

    丹尼尔指出,在这些金枪鱼中发现的核辐射水平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金枪鱼本身就带有一定剂量的自然辐射,而其携带的来自福岛的核辐射相比之下非常微量。“但人们往往谈辐射色变。而忘记关注‘量’。”他说。

    对于“量”的问题,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国际专家詹姆斯·孔卡在“福布斯”网站上撰文称: 340克的薯片每袋都含有3500微微居里的伽马射线,而我每年吃掉的薯片给我带来的辐射量相当于住在福岛周边大部分疏散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我并没有像福岛的老百姓一样从家中撤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量”扮演着微妙的角色。“量”的问题至关重要,成就毒药的是其剂量。凡事都有一个阈值。

    孔卡的话和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所说的如出一辙:“其实辐射无处不在,核电厂周围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量,比坐一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要小得多。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辐射防护知识,而不是‘谈核色变’。”

    核物质对海洋影响并非永久性 追踪海洋物种迁徙模式很重要

    其实,核物质对海洋的影响并非永久性的,海水会在短时间内稀释放射性元素,而这些物质进入鱼类等海洋生物,并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影响时间会有所差别。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推算,去年4月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940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137流入太平洋,当时海水铯浓度曾一度比安全值高几百万倍,但很快被稀释,此后政府对福岛县境内34个港湾、渔场海水进行检测,几乎没有检出放射性铯。日本农水省水产厅曾在几年前开展过海水中含有污染物质与鱼类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例如鱼类体内积蓄的敌敌畏含量是海水的12000倍,水银则是360至600倍,铯则是5至100倍,而且即使鱼类体内积蓄了放射性铯,一般会在50天后达到半衰值。因此,事故发生后政府曾在玉筋鱼、银鱼等表层鱼类中检测到高浓度的铯,但今年4月的检测中则完全没有检出。

    不同元素的半衰期不同,因此其对海洋及生物的影响也有所差别。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佛罗里达州大学化学海洋学家和环境放射性专家比尔·伯奈特表示:“在短期内,辐射将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好消息是,碘的半衰期只有8天。因此,如果能够遏制住放射性物质泄露,这只是一个短期问题。”

    但是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富集,影响更多生物。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川上创研究员研究发现,海水中的植物微生物吸收了海水中的铯,然后经过动物微生物、鱼虾等的食物链,进入人类食用的海产品中。美国科学家表示,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照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科学家们并不清楚福岛附近海域中有哪些鱼类,他们会如何迁徙,因此,它们可能会游到数千公里之外。这样看来,追踪海洋物种是如何迁徙的十分必要。

    去除污染和防范监控依然艰巨 科学家将重新评估福岛核辐射影响

    “核辐射之所以会对人体产生辐射损伤,一方面是因为射线照射产生热效应,导致热损伤;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损伤途径,是核辐射与人体作用时,通过辐射物理化学作用,损伤人体中的某些生物分子,使之失去生理活性,诱导相应的组织产生病变,导致人体调节机能的紊乱。”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过后几天,核能专家、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徐超博士这样介绍核辐射伤害人体的机理。

    现在,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核辐射的“后续”问题:吃了“核污染”的食物对健康有什么影响?进入深海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污染食物链吗?遭受核辐射会不会得癌症?

    这过去的一年里,在以福岛为中心的宫城、枥木、茨城、千叶等县,先后在茶叶、淡水鱼、蘑菇、牛肉、大米甚至奶粉中发现了超过政府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对于食品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大幅提高了安全标准,加强了检查监控体制,并一再强调目前的放射性物质量不会马上对人体产生危害。如何进行有效的去除污染和防范监控工作,对于日本来说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对于多少剂量的核辐射会对人造成伤害,国际上早已有了定论。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发布了3次关于事故影响的评估报告,最后的一项是在2011年2月出台的。这份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内容: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以及统计数据表明,100—200毫戈瑞辐射会使人患肿瘤或白血病;暴露在高辐射下,人的循环系统疾病患病概率会增高;大量的证据表明,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白内障的风险等。根据调查,很多福岛居民体内累计核辐射水平的估算值为1毫希沃特左右。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专家詹姆斯孔卡说,我们每天都沐浴在辐射之中,我们也知道低剂量的辐射乃至于几十倍于本底辐射的辐射量从来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它也不会导致癌症。

    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有消息称,联合国将重新评估福岛核事故影响。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由联合国21个成员国的科学家组成。近日,该委员会表示,希望找到日本福岛核辐射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尽管如此,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关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及其影响的第一份报告最快也需要两年才能出炉。

    专家观点

    人类无法舍弃核 不驾驭才是真正的危险

    最近,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介绍,核能不仅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能源,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也依然可靠。核电站有四道安全屏蔽。核燃料本身2800℃的高熔点就是一层天然的安全屏蔽,在其之外有一层优质锆合金核燃料包壳,再往外是防止燃料元件包壳破漏扩散的压力壳,最外面还有一个将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入其中的“大容器”——安全壳。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与中国不同。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备用的冷却水电源遭海啸破坏,反应堆无法冷却降温。“而目前在我国采用的第三代核能技术AP1000与EPR中,反应堆上方有一个无需外界电源的‘大水池’,它会在必要时为核反应堆冷却降温,避免事故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称,“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