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文化战略发展路径研究 新书推介

新书推介

2024-03-06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要内容

(一)“门户开放”大战略与美国文化扩张

对一个国家来说,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但一旦“门户开放”,就无形中为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一个历史悖论。

扩张是美国的历史传统,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认为,美国“扩张成性,是一个危险的国家”。但美国对外扩张的历史与世界历史上其他帝国的领土扩张历史有所不同,美国更强调经济扩张和文化扩张,往往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最终目的是为了对外文化渗透和颠覆他民族。

“门户开放”是美国建国以来历届联邦政府追求的对外开放的大战略。其中,有三个标志性阶段:1823年“门罗宣言”标志着美国要求全美地区“门户开放”,追求地区性霸权;1899年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为“亚洲的门罗宣言(the Monroe Doctrine for Asia)”,追求超地区性霸权;“二战”后,美国借助其超强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通过一系列国际规则和组织,以“文化扩张”为主要手段,来实现其全球霸权并建立一个美国“文化帝国”。按托尼·史密斯的论点,美国是在“把门罗宣言全球化(Globalizing the Monroe Doctrine)”。 如玛丽·安·海丝所言,“当20世纪开始时”,美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利用其新获取的国际地位(地区性霸权)作为跳板来扩大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和利益,换句话说,美国已经准备好将其西半球霸权扩大为全球性霸权”。正因为如此,《时代》杂志创办人卢斯预言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通过国际制度反映、体现和延伸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惯性思维。为了建立一个“门户开放”的世界秩序,在“二战”还未结束的时候,美国就操纵并主导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游戏规则,以至于20世纪“主要的国际协议均是美国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譬如,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认为“美国由此建立了有利于世界史上最广泛最成功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主要原则和机制”。1945年成立联合国,作为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杰作”,其基本原则和议事程序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国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一系列伟大实验之一”。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联合国基本被美国操纵,美国“挟联合国以令天下,实际上把联合国看作自己的国务院”。1947年签署的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为世界贸易“自由化”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都是在冷战之初乃至之前美国 “先入为主地”主导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国际规则和组织,并为美国进一步促使世界“门户开放”、实现其世界霸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其中为美国文化“门户开放”服务的典型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该组织由英法草创,但美国对成立UNESCO一开始就非常支持,动机和手段有点类似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它要确保该组织能为美国所用,UNESCO成立伊始,美国就提出了“信息自由流通”原则,目的是通过这一原则打破英法对国际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信息自由流通”由此成为美国文化“门户开放”大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很快取代英法等老牌帝国的位置,成为“信息自由流通”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创建一个“信息帝国(an information empire)”,美国的“门户开放”传统得到进一步完善,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由美国传播出来的新闻、资讯、电影和其它有关美国思想、价值观的文化元素。而UNESCO只是清除障碍,确保美国文化的扩张不受干扰。

所以,冷战时期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的对象不仅仅如“文化帝国主义”论点所认为只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侵蚀或只针对苏联集团进行文化扩张,实际上,西欧地区反而是最先被“美国化”的地区。

(二)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的基本路径和内容

从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历史脉络看,我们可以把“二战”作为一个分水岭,许多美国人相信,“二战”所带来的是新的机会和新的要求。“作为主要战胜国,美国获得了改造世界的机会”。尤其是随着苏联的挑战,美国全方位开展了“旨在对抗共产主义”的扩张活动。

战前,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基本路径是传教和办教育,战后,基本文化扩张手段包括媒体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影视剧、跨国公司等,不仅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而且全球性地扩张美国式大众文化。

“二战”前美国的文化扩张目的更多的是追求“教化”功能。因为受“山巅之城”梦想和“天定命运说”的影响,美国人一直认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最开明的社会和最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有义务去传播美国文明,有责任去“教化”他们所认为的“落后”民族,无论是传教还是海外办教育,均为此目标服务。美国人把该类文化扩张行为叫做“传教式外交”,包括用庚子赔款办教育,目的是扩大美国“势力范围”。

该时期的美国文化扩张行为从美国自以为是的“文化扶贫”视角去分析较为妥当。“扶贫”的对象主要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尤以中国为主,因为欧美文化同宗,非洲基本上都是欧洲各国殖民地,美国作为后来者,甚至认为没必要去那里传播西方文明。可以说,“天定命运”的“使命意识”在当时美国的文化扩张中占较大影响。

“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在世界上无与匹敌,美国认为由它“重塑世界的机会”已经来临。但由于美国依靠其“硬实力”先后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冷战时期历届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非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以文化扩张和渗透为路径的“和平演变”成为美国主要冷战战略。

以人员、图书、艺术等手段进行的文化交流被认为是一种“慢媒介”,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精英人物”,着眼点是“长期的文化转型”;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的大众传播宣传手段则是一种“快媒介”,在影响其受众方面,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人们的见解和政治态度”。但“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新闻宣传,其任务都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思想”和美国的生活方式。

由此,不同的扩张路径会有不同的渗透效果。在冷战时期,承担美国对外宣传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是单向的,最终宣传效果难以评估,尤其是在充满“火药味”时期,虽然媒体宗旨在于促进交流,“让国外人了解美国”,但其宣传语言语调不时呈现“咄咄逼人的反共语气”,其宣传模式难免引起目标受众的反感和抵制;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所传递的大众文化,虽然已流行于世界各地,成为现时代主流文化,也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开放”的标志,但跨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毕竟是追逐经济效益,抢占产品市场份额,这难免会引起与目标国产生“资源争夺”的冲突,而且,它们所传递的大众文化从本质讲是以消费主义为主,许多目标国“有识之士”们出于民族文化保护角度,认为美国的大众文化毒害了他们的青少年,腐蚀了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而唯独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美国不仅不图经济回报,而且还主动花大量的经费资助外国学生和学者到美国留学,或者派美国学者和教师到国外去“支教”,这样使得那些受到“恩惠”的外国学生或学者不自觉地有了很深的“亲美情节”,从而在各自所在国不时制造“新思维”,导致思想混乱。

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走的基本是自下而上的路线,“颠覆”对象主要是目标国的年轻人,主要影响他国社会生活方式;而教育、文化交流走的路线是自上而下,渗透的对象是他国的精英阶层或者受教育阶层,影响的往往是对方的政治思维和理论路线,一旦渗透成功,其后果往往是亡党亡国,体制发生结构性改变。所以,教育、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以美国政治民主制度输出为主。冷战时期美国输出其民主的直接目的是“完成共产主义解体的目标”。

(三)冷战时期美国文化扩张与“和平演变”

当下学界在研究相关命题时,大都认为“天定命运”的“使命感”是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冷战时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这种推断有落于窠臼之嫌。冷战之所谓冷战,主要是意识形态战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灵魂”之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敏感时期,无论是国际关系,还是相关国家内部政治,都有特殊的甚至荒唐的行为动机和表现。唯有从这一角度,我们才能理解:在自诩为“自由”、“民主”、“开明”的美国为什么会出现疯狂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外交关系中,美国为什么不时地支持独裁政权?卡根认为,在冷战的不同时期,美国的政策往往是支持独裁政权成为与共产主义战斗的战场,它甚至允许并且时不时地鼓励推翻它所认为不可靠的民主政权,有时,美国外交政策几乎是敌视民主。即使美国支持某些民主政权,它也“并非完全出于对民主原则的忠诚,而通常是出于战略的考虑”。由此,对冷战时期的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美国文化心理去剖析,而应该更多地从当时美苏对抗的冷战大环境去理解。

实际上,苏联社会主义政权一建立,就成为了美国的“敌人”。1917年俄国革命的成功,美国人认为“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政权”。由此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美国化”为名的“赤色恐怖”,疯狂迫害共产党嫌疑分子。而共产主义发展到1950年代,让美国人感觉到,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权了,而是成为了美国强大的“劲敌”。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对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说:“实际上,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政治党派。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邪恶的、有害的生活方式”。

但是,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并没有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局部战争都是发生在第三国,譬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明争暗斗,进行的实际上是一场信息心理战。按利西奇金和谢列平的论点,这就是持续了40多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均使用了对人们攻心以及对社会意识施加影响的若干手段,出现了展开公开宣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使用它们不仅可以操纵个体意识,而且可以操纵整个民族的意识。这些技术和方法的运用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经济进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破坏,从而使国家毁灭。它们可以使民心涣散,从而无力抵抗。尼克松同样认为,美苏冷战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认为意识形态的力量在和平演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宣称“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所以,在冷战时期,美国建立并使用了一支“巨大的非军事力量”,同社会主义国家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战争”。

要实现“和平演变”,关键一步是实现信息交流。在美苏对抗激烈,信息互为封锁时期,“不受国界限制就可传播信息”的无线电广播无疑是实行美国“演变”战略的最佳传播媒介。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1987年,“苏联停止对西方广播的干扰,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还显得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1993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参加自由电台40周年庆典时说的,RL电台在淡化苏联人的政治意识,最终导致他领导的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了主要催化作用。

冷战的结束、苏联的解体,其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耶鲁·里士满很肯定地认为是苏联35年时间里与西方尤其是美国接触交流的结果。在与苏联政府签署了相关文化交流协议后,美国公开且主动地进行了大部分的文化、教育、信息、科技的交流,其代价与美国同时期国防开支和情报花费相比微乎其微。但大大提升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苏联精英——知识分子的影响。里士满教授专门研究冷战时期美苏文化关系,其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我们不可否认,教育、文化交流是美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重要手段,是美国“门户开放”大战略和“和平演变”战略不可或缺的内容。

富布莱特项目主要资助受援国的精英阶层到美国留学访问,其要求较为苛刻,一般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对中国要求最为苛刻,任何选择富布莱特项目的中国人必须是研究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学者或学生。不容否认,社会科学或者人文学科注重的不仅仅是方法论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理论思想问题或者说是方针路线问题。富布莱特项目对中国如此特殊“关照”,其动机不言而喻。

2

重要观点

1.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提升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作为一种另类外交武器,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独到的杀伤力,往往能取得“不战而胜”的效果。

2. 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扩张。按发展路径,基本上是先军事,后经济,最终达到文化扩张和渗透。世界历史上所谓的“罗马帝国治下的和平(the Pax Romana)”主要靠军事扩张获得;“不列颠治下的和平(the Pax Britanica)”主要是商业经济扩张获得;而美国正在追求的“美国治下的和平(the Pax Americana)”却更多地是借助文化扩张与渗透。“二战”后美国是公认的经济大国、军事强国,恰恰在这一时期,美国遭受了从未经历过的两次战争惨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不争的事实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人心之争”、文化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成功的,其文化扩张和渗透的成果显著。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在一定意义上归咎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3. “美国化”是美国历史上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重要路径。最早是发轫于美国本国文化塑造。随着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迄今,“美国化”实际上包含了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内容。从概念上,其文化经历了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美国“文化自觉”过程是对美国本土“美国化”的过程,而“文化自信”则意味着美国文化开始对外扩张和渗透,实行美国本土外的“美国化”战略。但是,美国人在“文化自觉”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发展到“文化自信”的程度。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国内先后发生两次“恐赤”运动以及联邦政府推动的略显夸张的两次“美国化”运动就可证明这一点。

4.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路径不同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二战前,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基本路径是传教和办教育,传教士是其文化“使者”;战后,基本文化扩张手段包括媒体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影视剧、跨国公司等,不仅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而且全球性地扩张美国式大众文化,跨国公司成为新时期的文化“使者”。从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内容和效果分析看,最成功的当属美国大众文化,而非其政治文化,所谓“美国世纪”实际上是“大众文化的世纪”,“消费性”成为其根本特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和渗透的目的是希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接受“美国生活方式”,而不一定是要颠覆他国政权。唯如此,我们才能解读,为什么欧洲的“美国化”程度最高?在亚非拉国家,为什么“自诩”民主的美国有时支持独裁政府而反对民主政权?为什么大多数美国总统的演说中无一例外地都会强调“American Way of Life”?“美国生活方式”就是美国的意识形态。

5. 美式英语的流行无疑成就了美国的文化扩张和渗透。“英语热”变成了“美语热”,这反映了英国文化衰落和美国文化兴盛的历史发展跌更,但“美语热”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文化现象,从美国文化扩张和渗透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

目录

绪论

一 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不正式的帝国行为?

二 软实力与“美国化”

三 “门户开放”与美国文化扩张

上篇

第一章 外扩必先凝内:国内“美国化”与美国文化渗透

一 关于“美国化”

二 “美国化”:民间自觉

三 “美国化”运动:官方推广

四 反思“美国化”运动

第二章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与渗透:文化帝国主义视角

一 关于帝国主义的类型

二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战略设计

三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与渗透的基本模式

四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与渗透的基本内容和路径

下篇

第三章 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广播研究——以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为例

一 美国外宣工作的历史考察

二 对苏广播的自由电台

三 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的真实身份

四 自由欧洲电台与“空飘行动”

五 美国对外广播与“和平演变”

第四章 冷战时期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渗透

一 电影与意识形态生产

二 美国政府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

三 好莱坞电影的营销与传播策略

四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

五 美国电影文化的渗透与抵制

第五章 冷战时期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与渗透

一 “米老鼠”与“唐老鸭”的世界之旅

二 美国流行音乐的世界飞行

三 牛仔裤的文化影响

第六章 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与文化渗透

一 美国对外文化交流政策的确立与演变

二 美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路径

三 美国私人基金会与对外文化交流

四 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后语

一 美国强大的“硬实力”支持

二 自“古”以来的“美国梦想”推动

三 美国外交中的“树敌”策略刺激

谢谢阅读

编辑:秦涵艳 责任编辑:董瑜

编审:杨长云

美国史研究:Americanhistory

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欢迎投稿或推荐美国史资源!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