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美国化”的内涵及其实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化全球“美国化”的内涵及其实质

文化全球“美国化”的内涵及其实质

2024-07-12 1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球化会带来美国文化加速向境外传播,但无论如何都不会使这个多元文化的星球变成“美国化”的世界。如今美国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只能是后者在与前者的冲突中吸取其有益于壮大自身的成分,并不会在文化传统上失去“自我”或认同。

  在当今世界,“美国化”成为很多国家维护文化认同或文化价值观所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但这种现象并非新颖,早在20世纪之初就成为美国之外许多人的一种深切忧虑。他们担心在强大的美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本土文化失去自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向着“更像美国”的道路上走去。他们所忧虑的这种结果无疑正是美国输出其文化的目的,也是美国实现和维护其全球霸权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美国化”成为非美国文化延存与发展面对的严峻挑战。很多国家的精英人士担忧世界将形成一种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全球文化,这种担忧显然并不是“杞人忧天”,可是并没有被历史发展所证明。历史事实是,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使非西方文化,甚至使西方其他国家的文化陷入了传统认同的危机,但不可能形成一种具有同质性的全球文化,更不可能改变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大趋势。

  全球“美国化”的基本内涵

  首先应该搞清楚全球“美国化”究竟指什么。“美国化”在西方学术界已经成为具有特定所指的术语,围绕着这一论题已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学术话语。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的意义来理解,全球的“美国化”似乎指一种发展趋势,也就是美国文化通过在全球层面上的扩散同化非美国文化的一种过程。“美国化”总是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密切联系在一起。其实,在20世纪的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化”这一现象,并用这一概念来研究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其所体现的内涵比简单的字面意义要复杂得多。

  起源于美国的文化观念在一种异文化的场景下尽管不会完全被“本土化”,但却由于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失去了其原始含义,并根据当地的需要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简单地讲,当一种美国文化产品输入到外国时,尽管其所包含的物质成分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对处于不同文化场景的当地人而言,他们在消费这种文化产品时所产生的文化体验显然与美国人有所不同。美国人或许将之看作是文化“误读”,实际上,这种在文化产品起源国看来的“误读”包含着当地人根据自己所处的文化场景做出的新的解释或判断。文化移植到一种新的环境中显然不会是“原汁原味”地再现,一方面它在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当地的社会也在适应来自外部的这些新的东西,并逐渐地使之融合在本国文化之中,有学者将之称为“克里奥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产生出具有这两种文化特征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最终成为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化”这一概念在字面上并不能准确反映出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向外传递以及其他国家对之主动或被动回应的这一复杂过程,不过,如果要借用这个在国际学术界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来进行相关研究,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接受国来说,全球“美国化”显然包含着美国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在非美国文化场景中的“异化”,也内含了接受国对来自外部新的文化形式的模仿、借鉴、吸收或摒弃的全部过程。因此,全球“美国化”是一个不可能出现的结果。至于说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会导致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征服,那只是竭力维护本土文化认同的精英人士的一种担忧而已。当然,这种担忧既不是无中生有,也具有时代的合理性,但并没有被历史的发展所证明。多样性或多元化不仅过去是、现在是,而且将来永远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任何改变这种趋势的图谋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化”与文化中心主义

  从美国境外国家的角度讲,“美国化”并不是一个中性词,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中心主义倾向,尽管它导致的最终结果与文化中心主义者的初衷大相径庭。从理论上讲文化中心主义是以我为轴心来判断其他文化的好恶,从实践的角度看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改造或教化其他国家或民族,而不管后者愿意与否。在这方面,西方文化表现尤甚。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统治者极力在其臣服民族中传播罗马的语言、宗教信仰、罗马式建筑以及市民文化,试图把与自己文化相异的民族“罗马化”,以维护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现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后,西方文化在实践上把文化中心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非西方文化进行了几乎毁灭性的征服。自哥伦布远航美洲以来,西方国家开始对欧洲之外的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活动。西方殖民者踏上异国土地时莫不宣称要以自己的宗教观改变异教徒的信仰。因此,在殖民者征服美洲的过程中,无数个土著居民在西方殖民者的隆隆枪炮声中头颅落地,一些现在看来曾经独放过异彩的文化成就几乎化为灰烬。这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以后逐渐发展为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改变与自己文化不同的国家,使这些国家按照西方设计好的道路发展。这一历史过程长期在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外交中体现出来。正是靠着西方国家物质上的强大,西方文化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并伴随着西方的枪炮试图转变继而消灭处于弱势地位的非西方文化,以实现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

  历史事实表明,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非西方文化多少感觉到了难以为继的危机。与西方国家这种文化征服相适应,在西方学界,“西方文化中心论”甚嚣尘上。美国是欧洲殖民征服的最终产物,然而,在美国土地上形成的文化形态并不是欧洲文化的复制。当欧洲文化被移植到这里时受当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自然会发生“变异”,表现出未曾具有的新的特征。从文化内涵上讲,美国文化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决不是这种传统的简单延伸,而是在开拓一个新大陆过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文化。从文化本质上讲,美国文化是多元的,但从一开始就是以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为主体,无论美国社会存在多少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始终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美国文化是西方文明向外扩张的产物,但其定型后以更猛烈的形式向外蔓延,把西方文化扩张的本质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文化优越感为外在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西方文化中同宗同源的其他亚文化系统也难免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更不用说与美国文化不同的非西方文化了。

  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是美国政府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逐步实现美国文化价值观对世界的重塑,为美国永远把持国际事务的领导权奠定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因此,全球“美国化”尽管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政府的有意识官方行为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却是美国文化全球扩张所带来的一种似乎难以抵制的趋势。这种全球现象不仅体现了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极端文化优越感,而且是美国政府在追求全球霸权过程中所希望看到的一种最终结果。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像历史上令人发指的赤裸裸的文化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文化征服”已经受到世人的摒弃和谴责,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心主义只是体现在一种文化主体身上的情绪、意识或观念,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它已很少外化为把自己的文化强制移植到一种异文化场景中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一般为以自己的文化形态或观念影响他文化的发展,使后者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前者趋同。其实,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更具有隐蔽性,更难被他文化的主体所识别。因此,只有通过对全球“美国化”的历史与现状考察,才能揭示出隐含在这一全球现象中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

  “美国化”与对外来文化有益成分的吸取

  所谓的“美国化”最容易体现在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身上,他们年轻好胜,富有激情,充满幻想,对本国传统的反叛心理较强,而且对来自外部的新东西最易接受。在很大程度上讲,美国大众文化适应了他们对“现代性”追求的好奇心理。对这一年龄群体来说,他们可以用美国大众文化来填补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后的精神真空,试图实现对传统的抵制或取代。在美国大众文化产品风行的国家,那些竭力维护传统的人对“美国化”的忧虑主要在青少年这一代。

  其实,他们这一代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未必是不祥之兆。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创新一方面来自文化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来自对外来文化有益于本土文化的成分的吸取。没有创新,任何文化都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许多青年人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偏好最初可能是幼稚的或盲目的,但这种状况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的身上会出现文化回归的现象,即对本土文化的重新认同。不过这种认同不是简单地完全复制老一代人的文化观念,而是在对传统的扬弃中把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新的思想或观念增加进来,使本土文化更能适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美国化”会给本土文化带来挑战,也会造成本土文化的某些明显的变化,但其对人们最担心的年轻一代的影响并不足为惧。它在短时期内可能会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但要动摇本身具有丰厚积淀的文化基础并取而代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文化的消失,根源往往是在内部,即失去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创新意识,而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所致。

  此外,“美国化”实质上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只是限于物质文化层面上,很难完全改变人们心灵深处的信仰文化,充其量只是在对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东西,并不会真正动摇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文化根基。如果说一个社会存在着“美国化”的话,这种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只是指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对生活于该社会的公民追求现代物质或精神享受上的影响,从长远来看不会根本改变他们从上一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或通过社会化习得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任何现存的文化都是有价值的,这些文化所包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不仅被享有它们的群体所认同,而且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来。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只要不是极端地维护一种文化体系的现状,那么文化的差异性自然就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文化不是处在一种封闭的体系内发展,而是既受到他文化的影响,又会反作用于与之相接触的文化。因此,任何文化只要不是受地理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势必会自动地吸收外来文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成分,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其所接触的文化。

  从文化传播学上讲,这是一种差异互补的过程,表现为双向的特征。一般而言,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生活在某一文化体系内的群体不会有意识或直接地向外部传播自己的文化,同样也不会刻意地追求或模仿外部文化。文化的传播过程对接触双方来说多是间接的,甚或是无意识的,在实现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最实用目的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只有这样,对外来文化成分的接受才会对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文化传播在文化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现存的较大文化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尽管最初只是局限于同一种族群体生活的区域,但只要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它们的发展就很难是孤立的或封闭的。这些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体系能够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增添和丰富自身的内容以适应内部社会环境或外部世界的变迁,对外来文化的吸取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文化在演进过程中总是本土与外来影响的有机结合,有的学者的研究甚至表明,在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内,外来文化所逐渐积累起来的数量通常大于起源于本土的数量。

  因此,就现在人们担忧的“美国化”而言,美国文化对他文化来说不见得完全是“洪水猛兽”。当美国文化进入一种异文化场景时,可能是泥沙俱下,浊清共存,任何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在与他文化接触过程中都显现出一种“过滤”功能,总是自动地发挥着“优胜劣汰”的作用。只有这样,当外来文化进入之后,它才会选择对其发展有利的成分而淘汰掉那些有害的渣滓,使自身的文化系统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成分中获得发展与创新的丰富资源。此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或采取什么方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尽管不是等同的,但都表现为一种双向的过程。当然,两种不同文化的双向流动难免引起文化冲突,不过结果不会导致双方出现激烈的对抗或兵戎相见,也不会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的消失,只能是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差异的互补,把对各自发展有用的他文化成分融进本土文化中。对“弱”文化来说更是如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尽管“强”文化的“优势”和“弱”文化的“劣势”仍然无法消除,常常还出现前者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给后者的强权现象,但后者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不是人为地设置文化交流的障碍,而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强”文化的挑战。“弱”文化只有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其所处的“劣势”地位才会逐渐地得到改变,也才能把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吸收进来,以实现传统文化对现实需要的适应。

  “美国化”与全球多元文化发展

  全球化并不等于“美国化”,美国文化肆虐世界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发展将成为美国化的一元文化霸权。全球化会带来美国文化加速向境外传播,但无论如何都不会使这个多元文化的星球变成“美国化”的世界。如今美国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只能是后者在与前者的冲突中吸取其有益于壮大自身的成分,并不会在文化传统上失去“自我”或认同。在那些代表美国大众文化的产品进入异文化的社会时,已经被悄悄地注入了当地文化的成分,以便更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因此,根本不存在“美国化”导致多样性消失的可能性。

  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任何事物成长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在世界文化演进中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文化尽管因为失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最终消失,但文化的多样性丝毫没有被改变,不同文化的相互补充成为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当然,多样性并不是指不同文化漫无目标地随意发展,尤其是当全球化把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之后,当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愈益频繁时,文化整合的意义便更加凸现出来。在文化交流上,整合主要指在差异性中寻求普遍性,在多样性中实现统一性。文化整合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运动,并不是“强势”文化强迫“弱势”文化以自己为标准来实现文化的一致性,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前者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后者。文化整合带来文化“同质性”的增长,但显然不会消除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这一根本特性。

  文化整合的基础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其目的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其结果会使由不同文化构成的人类社会具有更多的相同理念。不过,这决不意味着不同文化在逐渐地改变其固有的特性而融合进按照逻辑推理必然要出现的单一世界文化之中。人类社会走向世界大同至少在目前还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即使有那么一天它真的到来了,人类是不是就生活在一种文化之下,也会令人质疑,因为这样一种结果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如果说存在一种全球文化的话,这种文化不应该是以一种文化模式复制的同质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因此,体现一致性的文化整合不是消灭差异,而是保留或展现差异,在文化各展风采中求得一致的目的。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反对“同”便说明了这一道理。在他们看来,“和”与“同”的意义完全相异,性质不同的音声结合谓之“和”,相同的音声重复为之“同”,所以“和”是多样与统一的结合,“同”完全是一种模式的重复。世界文化的发展只能是“和”而非“同”。因此,所谓的“美国化”不会带来全球文化发展的单一化或同质化,只会促进其他国家文化加快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或者在“传统”中注入更多的“现代”因素,而不会改变全球文化多元发展这一大趋势。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本文系作者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一书概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