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22年多去世27万人,超额死亡率2.66%,与新冠有关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往年死亡人数对比表格 国家统计局:2022年多去世27万人,超额死亡率2.66%,与新冠有关吗?

国家统计局:2022年多去世27万人,超额死亡率2.66%,与新冠有关吗?

2023-12-03 06: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统计局给出2022年死亡人口总数,

超额死亡的27万人和新冠有关吗?

自从国家统计局公布出2022年全国死亡人口总数之后,有非常多的读者向我们询问,能从这一数字推算出自从放开之后因为新冠而导致的超额死亡吗?

咱们先看一组数组。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的人口数据,其中,2022年出生人口为956万人,2022年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负增长85万人。

这是近61年来我国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又恰逢疫情放开,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不是和疫情有关?

那我们就比较一下,把最近几年的人口死亡数据都给大家看一看。简单统计一下,2015年-2022年的死亡人口分别为975万、977万、986万、993万、998万、997万、1014万、1041万,具体变化见下表:

梅斯自制

2015年-2020年这几年的超额死亡率都在1%以内,每年比上一年多死亡的人数也都在10万以内,符合老龄化社会下自然死亡率的缓慢增长。

但是2021年和2022年这两年,超额死亡率都超过了1%,2021年比2020年多死了17万人,超额死亡率小于2%,也是正常的范围;但2022年比2021年多死了27万人,超额死亡率2.66%显然超过了正常阈值2%,这是不正常的,这时候再说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自然死亡率的增长,多少有些不客观。

那么是否就能说2022年这多死的27万人是新冠导致的呢?

不能,因为2022年全国死亡人口并不包括广大群众最关注的12月份,且重症死亡高峰集中在2023年1月份!

事实上当国家统计局把2022年全国死亡人口总数发布时,就有媒体第一时间向新闻发言人询问了2022年12月份全国人口的死亡情况。

统计局方面表示,“我国人口每十年做一次普查,最新的是202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到每一个人。10年期间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再加定向追踪取得一些参数来推算全年的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在非普查年份,人口抽样调查的时点是每年11月1日0点,所以暂时还没有2022年12月死亡人口的数据。”

也就是说,2022年全国人口死亡数据实际上只包含了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的死亡人口总数,并不包含人们最想知道的12月份的死亡人口数据!想要知道2022年12月份、2023年1月份的具体死亡人口数据,看来还得等一年。

不过,情况并不乐观,在不包括12月份死亡高峰的情况下,2022年的超额死亡率就已经达到了2.66%,比2021年多死了27万人,倘如把统计范围校正在1月份~12月份,2022年的真实超额死亡人口只会比27万人更多。

另外,针对统计方法,一些学者表示不能理解,他们表示,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面对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这样极其重要的数据,应该更精细一点,统计方法还停留在抽样调查+推算的阶段,实在令人感到惊讶,这种方法导致的误差是非常大的。

过了一个春节,新冠疫情消失了?

中国出现了非常独特的感染特征

目前,和新冠死亡相关的最新数据由中国疾控中心于1月26日披露,通报表示,自去年12月8日至今年1月26日,全国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为78960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647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72487例。

这已是官方通报的最权威的数据了。

去世了那么多人,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经过年前的大规模迅速感染、迅速过峰,春节前后,大家发现新冠疫情似乎消失了。过年期间,人们该怎么走亲戚就怎么走亲戚,20亿人次的春运旅途好像也没引起特别大的疫情反弹。

1月25日,中疾控公布相关数据,感染人数、发热门诊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都有所下降。其中,在院新冠死亡病例,较最高峰值时,下降79%。

中国的这次疫情呈现了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都没有的特征,即:一个月左右全面而迅速地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一个月内全国绝大多数人口迅速感染,而后新增感染迅速下降。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持续传播,数月便出现一次高峰。

我们要知道,美国感染了3年才感染了70%的人口,日本感染了3年才感染了30%的人口,而国内仅用了一个月就感染了80%的人口,如此狂飙突进,实在令人不解,这种现象国外专家至今还在持续研究。

例如,2023年1月18日,NEJM发表了一篇“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the Omicron BA.2.75 Subvariant”,文中对免疫屏障的建立进行了阐述。

研究显示,之前的Omicron感染对预防Omicron BA.2.75重复感染的有效性为50-80%。其中对预防BA.1和BA.2重复感染的有效性为50%,对预防BA.4/5重复感染的有效性为81%。这种通过感染而建立的免疫屏障,会持续数月到数年,以缓解和预防重复感染高峰的形成。

中国这一波感染的主要毒株是新冠病毒BA.5及其分支亚型BF.7,目前的主流毒株仍然是BA.5的后代BQ.1.1及BA.2.75重组或直接后代XBB.1.5、CH.1.1、CA.3.1。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一波很集中的大规模感染者,近期再次感染的概率较低,有助于建立免疫屏障。

此外,中国独特的人口密度、居住特点、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免疫状态及其他因素也造就了国内这种独特的传播特征。

不过,这波疫情过去之后,再等3-6个月,会不会出现新的感染高峰、会不会重复感染,目前谁也不好说,大部分研究都对XBB和BQ.1的免疫逃逸表示担忧,但现实会怎样,谁也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出现重复感染,峰值也不会很高。

新冠大流行是否该结束了?

WHO:新冠大流行未结束,

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此前,世卫组织表态称,有望在2023年某个时候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从科学角度来看,何种条件下,我们能终结全球新冠大流行?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回应,终结新冠大流行,有两个词很关键,一个是包容(tolerance),一个是韧性(resilience)。从新冠疫情刚开始不久,我们就在讨论这两个词。前者指的是人类到底能忍受多少,后者指人类的灵活性有多少,即动态调整防疫措施。当人类可以包容病毒的存在,有一定韧性,能正常生活,与其同存,就可以宣布大流行结束。当新冠只在有的地区流行,就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到夏天或者秋天,有可能世卫组织会宣布大流行结束。但这也不意味着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会低至流感,因为其感染基数太大。至于何时能和流感一样,不好预测。

我们都在等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态度,就在前天,经过新一轮会议商讨,WHO 官网发布最新报告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同意委员会就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提供的建议,确定该事件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

报告同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可能正处于过渡期,应谨慎应对以减轻潜在的负面后果,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其成员国和国际组织有重点地致力于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系统、长期的预防、监测和控制行动计划,并向所有缔约国发出 7 条临时建议。

WHO 本次会议除研判终止新冠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可能产生的潜在负面后果、提出继续 PHEIC 以保持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注,同时对如何以安全的方式过渡进行了讨论。委员会指出全球疫情可能正接近拐点。

但毫无疑问,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病毒仍将是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永久性病原体。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长期的公共卫生行动。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