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如何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2024-04-29 10: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为记载2022年度农机化发展概况,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撰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白皮书2022》,全文3万余字。在协会公众号及网站分数部分陆续发布,今日刊发《白皮书》第五部分,敬请持续关注。

8 水稻生产机械化

    2022年水稻机耕率、机收率预计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机种率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预计超过2%,将首次超过60%,拉动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增幅接近1个百分点。

    国家双季稻支持政策利好。据国家统计局公告, 2022年早稻播种面积7132.6万亩,比上年增加31.5万亩,增长0.4%;全国稻谷播种面积4.42亿亩,比上年减少706.6万亩,下降1.6%。但国家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较上年增0.02元/斤,中晚籼稻较上年增0.01元/斤,并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并举稳定双季稻生产,农民生产热情高涨,农业机械化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南方水稻机种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的通知》,农业机械化总站配套发布早稻育插秧、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等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各重点省份积极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典型样本创建、技术指导服务、试验验证、大比武、田间日等活动,形成了浓厚的推进氛围,推动了关键技术的普及应用。

    再生稻是指头季水稻收获后,利用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再生季品质好的优点,适宜种植区域为我国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适宜种植一季中稻的地区,目前我国南方再生稻现有推广面积已超过1500万亩,潜在推广面积在5000—8000万亩。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 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左右目标,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率高、损失率大是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再生稻低碾压收获技术与装备加快研制应用。从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在湖南省开展的再生稻收获机综合测评结果来看,重点企业4个机型产品平均直行碾压率为25.30%,与常规水稻收获机相比降低了47%,较好地解决了再生稻机收碾压问题,并纳入了农业机械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试点范围,形成了机械化解决方案,持续扩大应用。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与双季稻区错开。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3.5亿亩,从温光水热资源来看,大部分地区适于发展再生稻,从目前再生稻的产量水平分析,再生稻两季平均产量难以达到双季稻的产量水平(两季800kg/亩),但从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目前双季稻主产区不适宜推广再生稻,双季稻产区承担水稻保面积、保产量的重要使命。

    再生稻有别于常规稻,再生稻种植技术要求高,再生季产量潜力不易实现,水肥管理措施复杂,受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产量稳定性差。解决相对复杂农艺再生稻的机械化生产需求,更应强化农艺农机的协同配合。

    研发兼用型收获机,提高收获机利用率。专用再生稻收获机型使用率低、性价比不高,研发既能收获再生稻又能收获常规水稻的机型,实现常规收获机难以实现的功能,满足再生稻及周边区域早稻、一季中稻、晚稻兼收的需求,提高收获机利用率。建议在原有收获机基础上,筛选窄履带、接地比压小、整机重量较轻的轻型履带机型,通过更换再生稻收获机专用割台,实现低喂入量摘穗式收获、保持合理留茬高度及秸秆归行铺放的功能,更换专用割台农户购置成本低,又能兼顾常规水稻收获,农户更易接受,也更便于推广。

    研发机型需兼顾平原坝区与丘陵山区的不同需求。目前,双季稻主产省区推广再生稻的适宜地区是种植双季稻温光资源不足,种植一季稻温光资源富裕的地区,这些区域主要是丘陵地区。研发机具应充分考虑丘陵地区特点,适应小田块灵活调头、爬坡越埂能力强、收获期水田黏重、通过性要求高等特点。可优先发展适用平原坝区大田块的再生稻收获机,先易后难,解决主要问题和矛盾,再针对丘陵地区小田块作业需求,研发适需实用的机型。

    坚持“为机育秧”理念,解决水稻育秧短板问题。目前,南方近3.5亿亩水稻还没有广泛推广插秧机、抛秧机,机具本身没有太大问题,症结主要在于集中育秧没有跟上,缺少适合机械使用的秧苗。集中育秧是典型的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环节,下一步将强化“为机育秧”的理念,重点推进区域性育秧中心建设,加快补上机插机抛短板。

    因地制宜选择水稻移栽技术,解决种植模式多样的问题。水稻机械化栽植环节技术丰富、模式多样,目前有机插秧、机直播及机浅栽三种主流方式,衍生出毯苗、钵毯苗、有序抛秧、钵苗摆栽、长秧龄、穴直播、无人机飞播等多种技术模式。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农艺特点、种植习惯科学选定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比如湖南、广东抛秧技术推广得好,农户对抛秧的田间管理技术已经熟悉,改用机械有序抛秧的话农民很容易接受,可因势利导推广有序抛秧技术;江西和重庆有钵毯苗试验示范基础,贵州省主推钵苗摆栽技术等。

    推广水田保护性耕整地机具,解决水田泥脚加深的难题。随着轮式拖拉机马力不断增大,对水田犁底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田泥脚深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边角转弯处形成了部分深坑,对后续插秧、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影响很大。而且长期使用旋耕机械,也造成耕层变浅、田块板结,保水保肥能力变差,影响作物产量。下一步,要推广水田深翻技术,进行18—25cm的深度翻耕加上秸秆深埋还田,同时推广自走式履带旋耕机作业或三角履带拖拉机配套相关机具作业,为水稻种植提供优良的条件,有利于秧苗快速健康生长。

9 丘陵山区机械化

    丘陵山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农业生产主要的区域,分布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0%,粮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造成了地块细碎、高地不平,机械化水平比平低,生产成本高的不利局面,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老龄化困境加剧,作业条件不好的丘陵地存在撂荒的风险,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 “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思路和举措,确定了“以地适机”和“以机适地”两条腿走路的总方针。

    “以地适机”也称之为土地宜机化改造,以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地为代表,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使其更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机适地”通过提供农机装备供应,解决部分地区机械化作业问题。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为代表,鼓励企业生产适用机器设备,满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需要。丘陵山区农机生产企业一般规模小、资金少、知名度低,很少在网络媒体上做宣传,造成供需对接信息不对称,出现了“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丘陵山区适用农业机械遴选推荐活动。遴选出了308个型号的产品,涵盖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生产的耕、种、管、收及初加工等环节的中小型农业机械产品。

    当前,我国面临着农村老龄化加剧,农业劳动力不足,农机装备缺乏的局面,如何解决丘陵山区农机化,保障粮食安全,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要培育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实现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扶持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托管、环节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要加大农机装备供应,提升智能化水平。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需求目录和需求量,引导科研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加快农机具的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智能化程度高、适应性强、复式多功能作业的中小型机械及成套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丘陵山区“无机可用”的难题。

    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提出丘陵山区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鼓励适宜地区种植农业。利用测绘装备技术,查找被撂荒、占用、非法改变使用性质的土地,要强制还田,保障农田面积的供应。

10 农机智能化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促进发展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2022年,新冠疫情对农业生产、农机服务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智能农机、无人化农场、智慧农业依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农机行业发展的前沿领域,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机领域的发展正迎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变革。

    在国家政策方面,国家领导人和相关政策持续支持智能农机发展和应用。2022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机装备作出重要指示“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进一步做好智能农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2022年1月5日,《“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外发布,指出“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强调“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大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提出“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推进无人农场试点,通过远程控制、半自动控制或自主控制,实现农场作业全过程的智能化、无人化”“重点推进适用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动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系统示范”。

    在技术产品方面。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技术产品应用速度加快。在国家精准农业应用项目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三合一”的推动下,中国一拖、潍柴雷沃、江苏沃得等全国农机企业在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全部前装北斗定位终端,全年农机北斗定位终端装机量超过27万台。随着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行与农机作业量挂钩的兑付方式,在优机优补政策驱动下,农机北斗终端将实现从“米级”到“亚米级”的跨越,将进一步提升农机定位终端的应用量。农机自动导航设备经过几年发展,基本完成市场培育,更多生产企业进入行业,快速推动市场增加,加之价格下调释放了大量需求,农机自动导航设备销量大涨,随着销售价格的降低,农机自动导航设备正在向中原地区普及,特别是作业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和用户。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公示数据显示,实现补贴销量79671台,远高于前几年的水平。山东省将200马力以上通过工厂条件审核前装辅助驾驶系统的国四排放四轮驱动拖拉机列入补贴范围,这是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首次支持农机自动导航设备前装应用,将推进新增农机智能化升级。北大荒农垦集团将200马力及以上四轮驱动无级变速拖拉机列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范围,并将智能化系统作为重要指标,将加速推动智能化与农机整机的深度融合。另外,各级政府部门依托本地区农机发展特点,依托各类示范推广项目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农业环境监测、温室大棚控制、激光平地、卫星平地、变量播种 (施肥)、变量喷雾控制、联合收割机智能测控、圆捆机自动打捆控制、水肥一体化等其它农机智能装备也在规模经营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开展广泛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在无人化农场方面。科技部部署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小麦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和“玉米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创制”聚焦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全程无人化作业技术装备突破。农机无人化作业、无人农场建设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多个无人农场示范项目在全国陆续实施,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一拖、潍柴雷沃、碧桂园、中科原动力、上海联适等国内单位研制的无人驾驶农机在全国各地开展示范应用,探索“无人化”农机装备田间应用技术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我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路线图是在我国连续四年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的基础上,由农机、车辆、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领域的12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路线图立足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新型动力系统、融合感知和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作业机具、新型能源系统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

    在无人化农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无人化农场效果评价得到很大的关注。江苏举办首届水稻机收“无人化”作业比武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是在江苏省省级层面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无人化”作业比武竞赛,有来自全省13个市及省农垦共计20支队伍参加,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为江苏乃至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经验、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无人化”。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提出农业全程无人化作业试验六环评价体系即围绕和未来农业紧密相关的劳动力(人和工具)、生产资料(数据)、质量、效率、成本、环境六个关键要素建立智能农机的功能和性能评价体系,推动智能农机立足上述六个要素进行设计、生产、使用和服务,从而形成综合的智能农机赋能能力,实现农业生产提质、降本、增效的目标。

    在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化方面。为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列出农机信息化标准主要是规范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包括信息化装备要求、机械化信息化融合管理要求、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作业服务要求、农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等标准。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加速研制,占比逐渐提升。农业行业标准《农机北斗作业监测终端技术规范》正式获批立项,这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再次转化为行业标准。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发布的40项团体标准中,智能农机装备和农机信息化标准共23项,占比超过50%。

发布日期:2023-05-11 17:18:10 提交人:李仲秋 责任编辑:李仲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