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常见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及应对举措探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舆情等于社会舆情嘛 几类常见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及应对举措探讨

几类常见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及应对举措探讨

2023-06-06 1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几类常见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及应对举措探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12-30 14:0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及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广泛普及,我国的触网人数在近些年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网民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信息资讯的正确判断和客观看待也日益成为网民必须掌握的基本上网要求。本文结合近期网络上常见的几类网络舆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传播手法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社会的危害性,试图结合互联网平台的治理经验,从线上线下两条路径来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舆情;案例分析;举措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信息接收的时效性,同时也把网络舆情推到了反映民众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前台,人们既在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中关注和推进社会事件的真相的揭露,同时又容易被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诱导,从而产生一系列因为负面影响而带来的社会恐慌、焦虑等情绪,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而,在互联网时代,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妥善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是当下城市治理和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话题。

  1 常见几类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笔者结合查阅的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通过整合归纳,列举了当下网络上较为典型的两类舆情进行分析,分别为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1]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自然突发型和事故责任型两种。自然突发型是指因为自然原因引发的,如2003年的非典传染病毒SARS和去年春节前突发的新冠肺炎病毒等,由于自然或生存环境突变而引发的自然灾害类型。而事故责任型则是指由于相关企业、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的行为不当引发的社会性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大头娃娃”事件等,以下以2020年初突发新冠病毒舆情传播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①事件描述——2020年初新冠病毒舆情传播

  2020年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疫情从武汉席卷至全国,导致全国陷入紧张的气氛之中。[2]疫情发生初期,由于病毒的未知性、病毒的突发性和强传染性,导致大量病人没有及时受到良好的医疗照护,这不仅造成了患病当事人及家属的恐慌,还产生了许多“医疗瘫痪”“政府瞒避”等负面话题和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快速传播蔓延,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的巨大恐慌,并使得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强烈质疑。

  ②案例分析

  新冠病毒传播后,舆情走向主要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是以病毒及负面舆情带来的巨大社会恐慌使得网络上的舆情走向一直呈现出负面发酵趋势,从而带来的新冠次生舆情也极大地危害了社会安定。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举措,因而给予一些网络媒体可乘之机,通过篡改、拼接视频等剪辑方式在网上大肆发布“医院不接收”“政府不作为”等负面视频和话题,引发了民众对于当地政府甚至是上级政府严重的公信力质疑,因而也开始出现了民众不配合防疫、消极抗疫或是躲避防疫等事件发生;随后,上级政府开始接管武汉地区,并快速采取了一系列控制疫情的举措,如对武汉地区采取“封城”举措,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外扩、建设方舱医院和专门防疫医院“雷神山”“火神山”对已经感染或者密接患者进行应收尽收,打消网络上的“患者无处可去”的负面舆情,号召全国对武汉当地进行物资和精神上的援助,增强武汉本地民众的抗疫积极心理的同时,号召全国民众进行共同抗疫,在官方的一系列举措下,不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网络上的新冠舆情走向也开始呈现出积极发展的面貌。

  ③结果分析

  新冠病毒舆情的传播相较于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事件,表现出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面,这同民众的高触网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而疫情舆情的前后强烈对比也反映出了政府积极回应和引导在此类舆情中的有效作用,在应对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采取的举措也决定着舆情的走向,从人人自危到全民积极抗疫,可以说是上级政府的有效引导起了核心作用。

  (2)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也是近几年在公众视野中传播较为广泛的常见几类网络负面舆情的典型。高校由于其传播主体的百分百触网率和对社会诱导性舆论话题的低分辨率成了网络负面舆情传播的重灾区,但同时,高校群体又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而研究网络舆情对这类群体的影响和应对举措话题也十分必要。在高校网络负面舆情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舆论传播类型,分别为:①事关国家、民族等较敏感且对社会稳定危害程度较高的时间或言论、国际热点话题、政治经济军事话题等;②事关高校形象声誉、突发公共事件和高校治安话题等;③事关学生权益保护、教育改革等相关工作的话题等,以下就以2015年湖南大学研究生违规转学舆情事件进行分析:

  ①事件描述——2015年湖南大学研究生违规转学舆情

  2015年1月21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湖南有17名2013级的研究生通过转学形式分别从湖南其他六所高校进入湖南大学就读,而湖南大学作为985高校,与该17名学生原先就读的高校并非“同一等级”却可以随意转校,因而该事件一经曝出,立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种转学方式也被网上称为“暗箱操作”“曲线救国”,一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纷纷指责。

  随后,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于事情发生的五天后,即2015年1月30日,公布了关于教育部专项督查组针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并同时公布了对涉案相关人员——17名转学生、湖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多人的处理意见,责成湖南大学对校内相关工作人员作出严肃处理,并建议湖南省对教育厅有关干部进行追责。

  ②案例分析

  此次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关于“湖南大学转学令撤销”等相关的新闻开始成为舆情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着教育类、高校招生等新闻的热点话题中,关于正面新闻的讯息有将近40000条,而关于负面讯息的新闻也高达20000条,由此也可以发现,在这一案例中,涉及到高校的“招生”“转学”等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是最为突出的,这一事件不仅体现出公众对于高校招生话题的高敏感度,也确实反映出国内部分高校在现实中存在的渎职甚至是贪污腐败等情况。然而,由于学校官方的回避式处理,随后几天关于这一话题的网络舆情不仅没有消停,反而开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形势,甚至开始呈现出由这一话题引发的次生舆情传播趋势,即由“湖南高校学生违规转学”事件开始转向对国内其他高校的网络抨击和揭露,甚至是对于国家当前整体教育体制的不满情绪激增,引发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最终,在国家教育部专项督查组的调查结果公布,并对涉案相关人员进行了严厉处罚以后,这一舆情才算初步得到了控制,没有继续朝着更加消极的情况发展。

  ③结果分析

  由此次事件可以发现,高校学生舆情是当下网络舆情中较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相关事件发生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这类话题又很容易由于控制不当而引起相应的次生舆情,因而在整起案件处理中,当事方的回应或者官方权威的及时应答以及后续处理是控制舆情继续发酵的关键,因而在此类事件中,应该首先搞清楚控制舆情的关键点才能避免舆情的负面发酵。

  2 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大网络舆情应对中容易激发网络次生舆情

  网络次生舆情是指在对相应的重大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网络事件、社会热点、政治问题等在网络空间中再加工、再酝酿、再发酵后形成的社会舆情。[3]从本质上看,网络次生舆情是一种主观性、情绪性、偶然性等很强的网络舆情,其发展走向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网络次生舆情不仅会影响整件重大舆情的社会走向,还会对官方进行重大舆情应对处理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极大降低对重大舆情处理的速度。如在上述两起案例中,都由初始舆情引发了严重的次生舆情,导致舆情走向也向着消极方向发展。

  (2)虚假新闻责任主体容易诱导网络舆情的错误走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自媒体快速兴起,因而也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达到了空前繁荣状态,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传播的新问题。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发达也寓意着网络上对于公众事件的报道会存在着“千人千面”之说,不同的自媒体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实事进行所谓的“报道”,由于缺乏对公开信息的新闻责任主体的有效管控,因而在相关信息“报道”中极容易出现信息失真情况,甚至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很多自媒体们会为了制造热点和噱头,而对所报道的社会事件“添油加醋”,刻意将事实向错误的方向进行引导,这也使得网络舆情的负面作用开始不断发酵,如在新冠病毒初发前期,一些不良媒体利用民众对一线救治情况不了解,对外界情况不知悉,开始通过各种剪辑手法来混淆视听,误导民众,并造成了民众恐慌心理。

  (3)官方媒体响应的时效性也会影响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在信息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官方媒体拥有着同其他媒体同样获取信息的渠道,甚至由于报道主体的处理问题的流程不一致,自媒体在进行相关社会事件报道时往往具有比官方媒体更为灵活的报道先机,因而经常会出现“子弹在空中飞了很久”,官方媒体可能才开始引起重视,给了一些社会媒体创造了更长的舆情引导时间,因而在后续的相关舆情处理应对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4] 在上述两起案例中,前期的舆情负面走向都是由于官方或者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回应或者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引发了社会负面话题的不断发酵。

  3 解决对策

  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应对,不仅对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公众上网环境,塑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因而面对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也将结合互联网时代针对网络环境治理所提出的相关应对举措和笔者的相关经验,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来提升政府或者官方媒体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的效率。

  (1)构建后真相时代网络次生舆情应对体系

  ①准确把握次生舆情的特征及走向

  网络次生舆情是针对某个社会重大事件话题而产生的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刻意引导性的二次舆情,由于其产生的内容容易造成网民情绪向极端化装填发展,因而如果不能精准把握其特点,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舆情引导,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因而需要对网络次生舆情的形成原因、基本特点、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采用贴近网络舆情的方式来引导网络舆情向着争取的发展走向发展。如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传播,上级政府接管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用实际行动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使得民众真实感受到了政府的有效作为,从而主动分辨并抨击网上还存在的一些不良媒体的虚假报道,使得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此外,在今年的新冠疫苗接种以来,其间网上也出现了部分关于疫苗接种负面作用或者是利用疫苗接种进行网络诈骗的案例,许多官方媒体针对此类事件一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官方科普,如湖南手机报的通过官方发布“捉谣记”视频,就对此类虚假诈骗事件进行了针对性的科普和及时回复,打消了民众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的顾虑,疫苗接种率直线攀升,也保障了社会生活的安全和稳定。

  ②及时消除公众对网络舆情的质疑心理

  在针对一些引起较大社会反映的事件舆情处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对网上的负面舆情进行质疑回复,积极地与网民进行互动,了解网民的想法和观点,回应网民关心的问题和想要知道的真相,打消公众由于官方信息回应不及时、虚假新闻责任主体刻意引导舆情走向产生的质疑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心理,减少公众无端猜想的机会。

  ③正确引导公众参与讨论和分析网络舆情的能力

  在网络次生舆情中往往充斥着标签化、情绪化、污名化的网络言论,这些给网络舆情传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应当规范网络言语表达,严惩各种网络造谣、网络诈骗等行为,净化网络次生舆论空间。第四,引导公众理性发表言论,自觉抵制各种极端化的负面言论,促使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强化对虚假新闻责任媒体的监管处罚机制

  互联网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更多的误导性。其中,商业利益入侵网络虚假新闻也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态势,很多自媒体为了维持话题度,会对一些重大新闻进行未经证实的提前所谓“真相”公布,从而干扰了官方媒体进行事件真相了解和发布的流程,极大影响了公众对于政府和官媒公信力的信任度。[5]

  因而在互联网信息泛滥时代,政府应该依托于法律途径不断强化对于虚假新闻责任媒体的监管处罚机制,一经发现有自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应该首先对发布平台进行谈话,督促其强化自身平台信息发布监管机制,其次还应对自媒体进行实名认证,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责任主体进行严打重罚,维护新闻信息流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分析和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的应对时效性通常也和相关媒体接收网络舆情信息的时间上有很大关系,对舆情把控得越精准,就能越早将负面网络舆情扼杀在摇篮里。[6]对于官方媒体来说,应该建立一套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分析和预警机制,总结现有的重大网络舆情的发展成因、传播过程和走向趋势,形成一定的网络舆情模型,因而在后期的突发网络舆情出现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归类,并按照相应的应对模型和解决途径最快时间内作出应对反应,并且,官媒作为网络媒体的意见领袖,应该在不断强化意见领袖作用的同时,还应引导其他社会媒体共同应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上报,从而提升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效率,以及时应对和控制各类突发网络舆情走向。

  结语: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更迭对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及时从感知有效信息中引导社会向积极的方向推进,也会遭遇负面消息对社会公众的错误引导,破坏社会的整体和谐安定。因而作为政府和官方媒体,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对负面新闻和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回应、及时处理、及时公布,从而提升公众对官方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媒体对公众的错误价值取向引导,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范瑞)

  参考文献

  [1]孙莉玲.几类网络舆情研判模型及应对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6.11.

  [2]孙海荣,张君尧.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应急治理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3]孙桂杰.网络次生舆情的社会影响及合理引导[J].舆情分析,2019.05.

  [4]李秋伶,郑静.媒体响应速度对谣言传播模型的影响*[J].专题研究,2021.

  [5]刘雨花.新媒体时代假新闻背后的力量博弈[J].理论视野,2016.05.

  [6]薛改霞.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谣言[J].社会治理,2018.08.

编辑:姜秋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