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济学消费曲线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四)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四)

2024-06-06 1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1 中国的生育率在下降吗?为什么? 案例内容 据《北京晚报》报道,近日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中国人太多了吗?》 研究报告,该报告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梁建章,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密 歇根大学访问学者李建新完成。该报告称,我国 2010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 在过去 10 年中,中国人口增长了 7000 多万,达到 13.4 亿人。但是,中国的生 育率却已经降到了 1.5%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妇女只生了不到 1.5 个小孩, 远远低于 2.1%的更替生育率。(更替生育率是指维持每一代人人口数量不变的 生育率。 )1.5%以下的生育率,意味着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 30%,在不远的 将来,中国人口将进入一个长期负增长的时期。实际上,在过去 20 年中,低生 育率已经使得年轻人口减少了 30%。如此剧烈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世界历史上 绝无仅有的。通常当一个国家经济起飞时,生育率必然随之下降。例如:日本、 韩国,生育率降到了危险的 1.2%至 1.3%的水平。而这些国家都意识到低生育率 的危害性,出台了大量鼓励生育的政策。中国现在也实行了对双独生子女开放二 胎的政策。但是在育龄夫妇大多是双独的上海,生育率已降到了世界最低的 0.7%。 事实上,全球正陷于低生育率的恐惧中。现在全世界有 50%以上的人口,是 生活在低于更替生育水平的人口环境中,其政府考虑的是怎样提高生育率。泰国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和中国是一模一样的生育率下降的趋势,现在大约 1.6%; 穆斯林国家伊朗,前些年一直在更替水平以上,最近几年突然降到 1.5%左右; 俄罗斯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低生育率导致整个世界在变老。“从世界范围来看,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 下的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绝大多数不是在继续下降,就是在低生育率水 平徘徊,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把生育水平提高到显著高于更替水平的先例。” 蔡泳说。 在我国公布六普数据时,俄罗斯总理普京公布了要花 530 亿美金在未来四 年把俄罗斯的生育率提高上去,日本、以色列等各个国家都在做这个事。 资料来源: 根 据 苏 岭 , 姚 永 泳 《 中 国 陷 入 超 低 生 育 率 陷 阱 》, http://www.infzm.com/content/59364 与 许 沁 《 报 告 称 中 国 生 育 率 不 足 1.5 年 轻 人 口 20 年减少 30% 》 整 理 得 到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4/27/14200278_0.shtml) 图2.1 总和生育率 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版》, http://esa.un.org/unpd/wpp/Excel-Data/fertility.htm

案例分析 对于人口变化、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做了精辟 的分析;他用到了理性原理来解释,其在数学上的表现就是约束条件下求最优化 的问题。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原因导致了上面数据描述的中国人口增长率的 下降。 对中国人而言,养育几个孩子的决策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养育孩子的成本 有多高,二是有没有兴趣养育孩子。这可以解释不同时期生育率的变化: 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养育孩子的成本非常低,小孩除了食物之外几再无其 他开支,哥哥姐姐可以带弟弟妹妹,玩具是自己做的,衣物可以是父母做的,也 可以穿哥哥姐姐的,路上没有太多汽车,没有太多高压电线,人贩子更是没有。 兴趣方面,在封闭的时代,人们没有眼界,看不到其他更好的追求,因此养育孩 世界平均 中国 中国香港 印度 俄罗斯 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1979年至21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养育孩子的成本 大幅提高:要上幼儿园,要防止被拐走,要避开被工业社会伤害——如越来越多 又杂乱无序的汽车,要买价格不菲的玩具,要不断买新衣服,要不断更新学习用 具,要上培优班,如此等等。重要的是,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了,因为父母 的工资收入在上涨。还有更重要的是,生第二胎会遭受惩罚,这也是养育成本。 当然,此时在农村与在城市的孩子养育成本是有区别的,前者远低于后者。另一 方面,城市居民的偏好发生了改变,相对而言,除了孩子带给自己寄托和生活的 乐趣之外,还有其他更丰富的人生追求。 结果可想而知,城市生育率大幅降低,远远低于农村;即使放开一胎政策, 其生育率也低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者生育率也远低于农村,尽管他们受到的 一胎政策限制要少很多。其实,即使在这个时期,也还是有很多违背计划生育政 策超生的,以城市而言,是富裕阶层超生一胎,因为他们能够支付得起成本,包 括罚款,包括上户口;以农村而言,是偏好强大,如传宗接代、家族强盛等,因 此有超生游击队。 1975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增长开始发生转折,由此前高于4.77的总和生育率 迅速下降到2.93%;1995年后,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已远远达不到更替生育率, 由此也慢慢带来民工荒,各行各业普通用工也开始告急。这种变化是渐渐发生的, 其根源则主要是人们偏好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经济高速增长,地区间国家间交 流日益频繁,这些导致社会迅速转型,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天地,人们 视野更为开阔,因此偏好也扩展到家庭、孩子之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养育孩 子的机会成本更高了——为了养育孩子要放弃更多的东西。 上述原理还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育率的差别,不同民族不同 种族之间生育率的差别。 问题讨论 1.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什么? 2.怎样理解无差异曲线分析体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理论提示 1.无差异曲线分析; 2.理性原理; 3.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4.机会成本。 4.2 移动通讯公司的套餐是怎么设计的? 案例内容 中国联通的3G网络提供了A、B、C三种套餐。套餐A和套餐B的区别是通话时 长和上网流量的构成不同;套餐C与套餐B相同,但是本地电话与长途电话构成不 同。以96元包月的产品为例,套餐A含240分钟通话时间和300M上网流量,套餐B 含450分钟通话时间和80M上网流量,套餐C与套餐B一样包含80M上网流量,但是 只能包打本地电话,时长540分钟。换言之,A包含更多的网络流量,B包含更多 的全国电话,C包含更多的本地电话。 表2.1 联通3G96元套餐内容 A B C 全部电话时长 (分钟) 240 450 – 本地电话时长 (分钟) – -- 540 网络流量(M) 300 80 80 案例分析 联通公司的套餐计划是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设计的,每一种套餐针对一种 消费者类型。 消费者决定购买套餐A、B还是C,其实就是对全国通话(X)、本地通话(Y) 和上网(Z)三种子产品的购买。(其实还包括可视电话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但是我 们在案例里暂时忽略掉。)因此,消费者如何选择首先取决于他们的偏好。例如, 一个年轻人会更喜好上网,经常出差或者有不少外地客户或朋友的商务人士非常 需要更多时间的全国电话,不用网络也不出差的老人则更需要拨打本地电话。我 们可以利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年轻人、商务人士和老人的偏好。再具体一点,这 些偏好体现在X、Y和Z的边际替代率大小上。 其次也取决于从套餐A到B到C的变化中,减少上网流量会增加多少全国通话 时长,或增加多少本地通话时长。这实际上就是三个子产品的相对价格。我们可 以从表中观察到这个相对价格。这个相对价格构成消费者面临的约束之一。他面 临的另外一个约束是96元的既定开支,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考虑到的是愿意一个 月花费96元在3G电话上得到相应服务的消费者。显然,我们可以利用预算线来描 述三种套餐之间的关系:预算开支是96元,产品是X和Y,或者X和Z,价格体现在 A、B、C的内容设计上。 显然,在目前的套餐设计下(对消费者而言形成约束),年轻人会选择套餐A, 商务人士会选择套餐B,老年人会选择套餐C。 在这个例子中,联通公司能够做到的是改变套餐A、B、C的内容,让全国通 话、本地通话、上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消费者的选择会 做出调整。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相对价格体现在A、B和C之间的关系是怎么设计 的。如果运营商愿意设计一个套餐D(600分钟,80M)以取代B(450分钟,80M), 即相对于A(240分钟,300M)而言,当上网流量从300M减少为80M时,通话时长 会增加到600分钟而不是450分钟,则上面的年轻人可能会转而购买套餐D,而不 是A,即减少上网,但是增加通话。这是因为,A和D的设计相对于A和B的设计而 言,上网价格变昂贵了,而通话变便宜了。 那么,为什么联通公司选择了A、B、C的产品结构,而不是A、D、C的产品结 构呢?这是因为竞争。在联通公司看来,为了和其他企业竞争,前一个产品结构 比后一个产品结构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然,哪一个产品结构更合理,还需 要看市场的反应。市场会验证联通公司的产品结构是否有竞争力。 在价格结构既定之后,联通公司接着设定了66元、96元、126元、156元等不 同的资费,这是要锁定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 问题讨论

请举出现实中其他类似于联通3G套餐设计的商业例子。消费者到餐厅消费时会点不同的菜肴,他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否利用消 费者选择理论来分析他的行为?联通公司的例子中存在着套餐限制,而消费者到餐厅就餐时基本上没有 套餐限制。想像一下,如果联通公司不只提供了A、B、C三种套餐,而是 提供了非常多的套餐可供选择,此时消费者的选择和其在餐厅消费时的 选择是否完全一样?汽车制造商在设计一款既定成本的汽车时,是否也面临着联通公司那样 的选择? 理论提示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消费者选择理论(或消费者均衡理论);无差异曲线方法在企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4.3 吉芬商品 案例内容 吉芬商品的首次提出源于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19世纪爱尔兰市场上 土豆消费的研究,1845年爱尔兰出现了饥荒,土豆价格飞涨,而人们消费土豆的 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由于吉芬的这一发现,经济学开始将需求量随着 价格的上升而上升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细数中外市场,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符合吉芬商品特征的商品。比如, 1988年中国的抢购风潮中的生活必需品。1988年7月,统计局公布的物价上涨幅 度为19.3%,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纪录,一下子催生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购风 潮。全国的物价如脱缰的野马,抢购风潮随即在全国蔓延。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 了人们抢购的对象,这种抢购甚至漫延到了当时价格不菲的家电领域,冰箱、风 扇哪怕是有问题的也会被人们搬回家。人们在1988年8月,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商品零售总额增加了13%,其中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电视机增销56%, 电冰箱增销82.8%,洗衣机增销130%。 案例分析 对吉芬商品的存在性,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现实世界存在 着吉芬商品,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写道:“然而存在着 例外。例如,如同吉芬先生已经指出的,面包价格的上升耗费了贫穷的工人家庭 的大量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货币的边际效用,这使得他们被迫削减对于肉 和其他更昂贵的食物的消费;同时,面包仍然是最便宜的食物,他们消费更多而 不是更少。”也有一些学者持质疑的态度,高鸿业用数学方法证明吉芬商品不存 在,张五常在其《经济解释》中明确表示现实生活中没有看到吉芬商品存在的例 子。 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吉芬商品本质的探究,考察目 前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其对吉芬商品的定义大同小异,都强调:第一,其 他条件不变;第二,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第三,吉芬商品的收入效 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因而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只要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现实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以及哪些商品能划分为吉芬商品,人们自会做出判 断。 有的学者提出像中国的房价、非典时期的醋、日本地震时期的盐、股票价 格上升初始阶段的股票都是吉芬商品,因为它们符合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即随 着价格的上升其需求量上升。但是这些看法存在着概念上的错误,因为它们都改 变了吉芬商品存在的前提:当价格变动时,其他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而这是不符 合吉芬商品定义的。例如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越涨,人们越买。其背后的原 因是,房价上涨改变了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因此,住宅不具有吉芬商品的性 质。换言之,有很多争论是建立在概念不统一的基础上的。 应该说,现实中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非常稀少。吉芬商品与经济发达程度 或人们的收入紧密相关,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由于人们的收入普 遍较低,因而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存在吉芬商品;而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只 有低收入群体才会有吉芬商品。在极端灾荒的年份,也会出现吉芬商品。 问题讨论与正常商品相比较,吉芬商品具有哪些特点?吉芬商品、低劣商品与正常商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理论提示 1.正常商品、低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定义; 2.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