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粮食流通体制:中国临储政策的前世今生与改革脉络大梳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粮食库存是什么意思呀 深度剖析粮食流通体制:中国临储政策的前世今生与改革脉络大梳理

深度剖析粮食流通体制:中国临储政策的前世今生与改革脉络大梳理

2024-07-13 0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下文对2004年之后的最低收购和收储制度展开详细讨论。

2004年小麦、水稻的最低收购价

1、2004年至今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

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指出“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序幕由此拉开。

2、具体做法如下

发改委在每年春播之前发布最低收购价,粮食收成之后,委托中储粮等国有粮食企业向农民收粮,价格不低于最低收购价。国有粮食企业还负责粮食的仓储物流,销售给下游加工企业,发改委对其进行补贴。历年最低收购价情况见下图。由于2004到2005年年市场价较好,一直高于最低收购价,因此实际上,水稻和小麦分别在04和05年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收购。

3、政策效果之一:小麦和水稻价格管制,稳定上涨,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由于最低收购价的托市作用,同时国家严格限制进口,我国小麦和水稻价格与外盘并无关联,价格非市场化。从最近几年的价格看,小麦、水稻价格平稳上升,走势上和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形成鲜明对比。在绝对价格上,现阶段大米价格3800元/吨,高于国际的2400元/吨;小麦价格2550元/吨,高于国际的1570元/吨。可以说,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提升了种粮积极性。

4、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库销比长期高于全球水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向来视粮食安全为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理解国家对粮食价格的管控。粮食价格较高,且稳定上涨的结果之一是粮食产量的连年丰收。最近15年,我国大米和小麦的库销比长期稳定的高于全球水平10-20个百分点。

5、2008年大豆、玉米、棉花、白糖临时收储

国家在确定最低收购价品种时,并且没有将玉米、大豆、棉花等品种列入国家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制度。实际上,除了小麦和大米,其他大宗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关联度。2008金融危机,全球大宗商品暴跌。考虑到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户全体庞大,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开始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6、具体做法

历年通常由发改委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制定本年实行1次或者多次的临时收储价格和收储的量,并委托国有粮食企业按照收储价格收粮。历年大豆、棉花的收储情况见下图。

具体的收储量一般由市场情况决定。如果价格行情较好,则没有必要收储。下图描述的是历年农产品收储占产量的比。其中,棉花收储比例最高,最近两个产季无限量收储,几乎覆盖100%的产量。大豆次之,在08年金融危机时收储较多。玉米和白糖收储占比较少,最近2个产季由于价格压力大,加大了收储量。

7、政策效果之一:大豆、棉花、白糖与国际联动且倒挂,玉米稳定上涨

收储政策使得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外。其中大豆、棉花、白糖进口依赖度较高,与国际价格在走势上联动。由于运费关税等贸易成本,国内价格长期高于国际价格。例如现阶段大豆、棉花国内现货在4000元/吨,15000元/吨(之前在20000),而国际价格在2500元/吨,12000元/吨。

玉米价格由于进口配额很小(5%不到),价格相对独立。由于收储的存在,国内玉米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最近一年国际玉米价格持续弱势,而国内收储7000万吨,使得价格平稳。今年玉米收储价格降低,对玉米市场价格将有影响。

8、政策效果之二:收储政策实行后,农产品库存普遍高于全球水平

在08年金融危机大宗农产品暴跌之后,我国大量收储,使得农产品库销比高于全球水平。其中,棉花库销比接近200%,也就是两年不种植棉花,仍然够用。大豆情况较特殊,由于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快速下降,因此库存并不多。

2014年大豆、棉花开始直补试点

1、棉花、大豆细则已出台

2014大豆、棉花不再收储,启动直补试点。2014年首次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大豆、棉花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政府不干预。当一定时间内市场平均价低于目标价格,国家将价差补贴给生产者,保证农民利益;当市场价较高时,不发放补贴。

不再直接干预市场价格。我们认为,收储向直补的转变,使得农产品价格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未来一段时间,试点农产品的价格将逐渐向全球价格靠近、同步。而由于直补的存在,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和种植积极性,进而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具体的时间表:新疆棉花、大豆直补细则已出。

(1)1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补贴试点。

(2)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于4月5日和5月17日先后向社会公布了2014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水平,棉花每吨19800元,大豆每吨4800元。

(3)2014年9月16日新疆棉花实施方案出台。

(4)2015年5月起试点省市大豆直补政策逐渐落地。

2、棉花直补细则已经发放

目标价格制定和价格采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一年一定,播种前公布。2014年皮棉目标价格为19800元/吨。市场价格为采价期内新疆棉花平均销售价格,采价期为9-11月,各采价点每日汇总报送。

补贴对象:补贴对象为全区棉花实际种植者,主要包括:基本农户(含村集体机动土地承包户)和地方国有农场、司法农场、部队农场、非农公司、种植大户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棉花生产者(以下简称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补贴标准:这是兵团和新疆自治区不同的地方。兵团按照100%的籽棉交售量补贴,而自治区按照60%种植面积和40%产量(通过交售量认定)的权重进行补贴。交售量和产量在农户出售给经政府认定的棉花价格企业时认定,并获得交售“票据”。种植面积由农户申报,村委会审核认定。产量(交售量)的补贴按照吨价差乘以量计算;面积补贴按照面积乘以全区平均单位面积补贴额计算(类似下文大豆)。

补贴发放:12月底前,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新疆自治区和兵团棉花总产量,测算补贴资金总额,分别拨付新疆自治区和生产建设兵团。此后,兵团在20日内逐级发放补贴至农户。新疆自治区分别在,1月底和2月底之前,逐渐发放面积和产量补贴至农户的“一卡通”。

如下图

中央补贴资金的60%按棉花种植面积来补,40%按实际交售量来补。以石河子市玛纳斯县为例,1月份第一、第二次按面积直补为每亩224元,第三次、第四次按面积直补每亩43.63元,2014年按面积直补总额共267.63元/亩。产量直补方式为陆地棉补贴标准0.688元/公斤,特种棉补贴标准0.893元/公斤,如果以亩产400公斤籽棉计算,每亩直补额度为267.63+0.688×400=542.83元;如果以籽棉亩产350公斤计算,农民最终每亩可获得的直补每亩508.43元,亩产300公斤则为474.03元。

3、大豆直补政策也已经逐渐落地

目标价格制定:大豆目标价格由国家按生产成本加收益,每年制定一次,于播种前公布。试点地区执行统一的目标价格。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每吨4800元,2.40元/斤。

补贴对象: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对象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区)大豆实际种植者(包括农民及企事业单位等)

补贴标准: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决定差价;以黑龙江为例,根据全省产量和种植面积制定全省每亩平均单产,确定全省每亩平均补贴标准,补贴时依据农民实际种植面积乘以每亩补贴,进行发放。2015年5月,黑龙江大豆目标价格直补标准最终确定为每亩60.5元,吉林省的标准为每亩约54.05元,内蒙古每亩约36.56元。

补贴的发放方式:以黑龙江为例,根据全省大豆产量测算补贴资金总额。次年4月底前,中央财政将补贴总资金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拨付到省;次年5月15日前,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和每亩平均补贴标准,通过开设的补贴资金专户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县(市、单位);次年5月底前,由县(市、单位)根据实际种植面积和每亩平均补贴标准,通过粮食补贴‘一折(卡)通’将补贴资金足额兑付给实际种植者。如下图。

2015年玉米收储价格首次降低

2015年,玉米收储价格首次降低,幅度在220-260元/吨。2013年和2014的玉米收储价格是一样的,内蒙古、辽宁为2260元/吨,吉林为2240元/吨,黑龙江为2220元/吨,2015各产区收购价则统一为2000元/吨,下调约12%。

自12年国际玉米见顶,进入漫漫熊市,而国内玉米却一直横盘在2300元/吨附近的区间作小幅震荡多年,如图15。主要原因是国家大力的收储托市。玉米的库存估计达到7000万吨以上,库销比超过40%,如图10和19。

本次收储价格下调,我们认为其意义较大。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玉米价格的管制开始松动,更加尊重市场。收储改革较大概率超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推进。

其他国家的补贴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临改或将继续扩大

美国农业补贴演变轨迹:农产品补贴运行几十年来占重要地位

1、美国农业补贴框架及演变轨迹概述

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农产品价格高度市场化,补贴政策一般以不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为原则。从1933年开始使用农产品补贴工具,80多年来农业补贴政策不断演变。至今美国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分为农场商品补贴、环境保护补贴、农业保险、灾害补贴几大类。

其中,农场商品补贴是美国农业补贴的第一大项目。最近20年,其补贴金额通常能占到补贴总额的50%-70%。而在最近几年,美国农业补贴的趋势又在逐渐发生变化,农场商品补贴开始被农业保险替代,农业保险逐渐成为农业补贴的第一大项目。

对我国价格直补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农产品商品补贴,下文将详细论述。农场商品补贴种类繁多,从最大的几项看,依次经历差额补贴、直接定额补贴、反周期补贴时期。其中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是最近几年农场商品补贴中的主导项目。

2、差额支付、营销支持贷款和贷款差额支付

1996年之前,美国最主要的补贴工具是差额支付(Deficiency Payments)。差额支付实质上是政府为农产品提供的保护价格。其原理是由农业部事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商品贷款率高于目标价格或收获后全国平均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其差额由政府支付给农民。1995年差额支付达到440万美元,1996年以及之后差额支付补贴额接近0。

1996年确立营销支持贷款和贷款差额支付。由1996年《农业法》确立,后续多有改进。其主要运作方式是,农场主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抵押,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一笔维持农业正常生产的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按市价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或者也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政府按目标价格与市场之差给予差额补贴。由于07年大宗农产品牛市,补贴金额大幅下降(类似下文反周期补贴)。

3、1996年推行直接定额补贴

始于1996年《农业法》,2002年正式称为直接定额补贴(Direct Payments)。这是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补贴政策直接支付额是支付面积、单产和农产品的支付率的乘积。下图是各农产品的支付率。按照近期CBOT的价格,直接定额补贴大概占到农产品价格的5-10%。由于按照历史种植面积和单产进行补贴,因此直接支付金额基本稳定,最近几年每年约为40 亿美元。

4、2002年起推行抵抗周期的补贴

又分为反周期补贴(CCPs)和平均农作物收入选择补贴(ACRE),农户可以二选一。前者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补贴;后者以农户收入为基础,或者说同时以单产和价格为基础。

2002年推行反周期补贴。反周期补贴类似我国的大豆、棉花价格直补。反周期支付的补贴总额是单位农产品反周期支付额、支付面积和支付单产的乘积。单位农产品的反周期支付额由该农产品的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决定。目标价格由政府制定。由于近几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大部分反周期支付范围内的产品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因此反周期补贴额出现下降的趋势,补贴额从2005 年的40 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2012 年的几乎不补贴。

2008年推行平均农作物收入选择补贴。平均农作物收入选择补贴( ACRE) 是2008 年农业法制定的一项新的农产品收入支持政策。农户可以在反周期支付和平均农作物收入项目中间选择其中一项。同时作为参加ACRE 计划的机会成本,农户的直接支付减少20%,营销支持贷款率下降30%。

当作物的产量或者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时,即农民的收入低于目标时,政府实施ACRE 计划。这里的“目标”由历史平均水平决定,例如补贴根据过去5 年的平均产量和过去2 年的平均价格进行确定。

5、2014年新农业法案取消直接定额补贴

2014年主要农业补贴措施做了很大改进,主要体现为改革直接定额补贴方面。从名义上,取消直接支付、反周期补贴、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补贴,保留营销援助贷款项目。新设立了两个项目—价格损失保障(Price Loss Coverage,PLC)和农业风险保障(Agriculture Risk Coverage,ARC),生产者可以二选一。实际上,PLC可以视作对反周期补贴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而ARC则可相当于平均作物选择补贴的升级版,针对的是收入的损失。因此,总体上,2014年新农业法真正取消的补贴是直接定额补贴,并且再次倾向于农业保险。

6、品种涵盖广泛

美国补贴品种覆盖面广泛。包括各种谷物、油料、糖棉烟草,乃至肉类、牛奶、羊毛的畜牧产品。其中,玉米、小麦、棉花、大豆、大米这5类大宗产品补贴额度占比最大。玉米一项,占到30%左右。

日本农产品管控在国内外的压力下松动,价格直补已运行多年

1、有保有放,分类管制

概述。日本人多地少,农业在国际上竞争力很低,是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粮食自给率只有39%。同时,日本也是一个高额农业补贴的国家,政府对农业给予各种名目的高额补贴,每年用于农业建设和价格补贴的各种资金高达4至5万亿日元,基本上相当于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的60%以上是来自补贴。

日本的农产品政策特点,是采取“有保有放,分类管制”的策略。1942年“全量管理、直接管制”,对所有食物的购销流通全部由政府决定。1952年起,日本开始逐步放开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大米作为日本特色意义的农作物,一直保持着严格管控。政府保障主粮大米的自主供应,控制大米购销市场。严格限制大米进口,使得内外差距最高能达到7-8倍,同时大米的补贴额能占农业补贴额的70%。放开其余农产品的购销市场,并进行一定的补贴。

2、大米:严格管控,但也缓慢松动

日本大米流通和价格体制的变化大致分为从政府统购统销的阶段,逐渐变化至政府统购,放开销售的阶段。而相比之下,我国主粮的流通体制是放开粮食购销,并且辅以最低收购价,国有粮食企业和民企可以同时参与市场。

1920s-68年,统购统销的“政府米”。由政府直接控制大米市场和流通,这类似于中国1950s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从粮管制度创立到1968年,除农户自家消费的大米外,全部为政府控制,称为“政府米”。政府实行“高价收购、低价销售”双重购销价格制度, 以此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大米的产量。

具体的做法是“政府米”首先售给政府指定的一类收购商,其中95%为农业协同组合,然后由其负责运送到农协系统内承担流通业务的都道府——一县经济农协联合会,再由全国农协联合会交售给粮食厅。粮食厅将大米卖给政府制定的批发商,批发商再经由政府指定的零售商出售给一般消费者。在流通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价格都由政府规定。

1969-94年,国内过剩和赤字压力下的“志愿米”。高额的补贴使得大米生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高买低卖使得政府预算赤字剧增。日本政府允许大米销售环节可以不经过政府卖给批发商或零售商, 然后到消费者手里,称为“志愿米”。 1987年政府首次下调生产者米价, 由此才逐步解决了“ 购销价格逆差” 问题。

1995年之后,全球贸易压力下的“自由米”。(1)1993 年, 一场特大的寒流袭击日本。日本水稻歉收, 当年水稻产量仅为上年的24%,日本应急进口大量大米。美国由此要求日本开放大米市场。日本迫于压力,宣布从1995 年起将把国内稻米市场由1995 年的4% 开放程度提升到2000 年的8%。并大幅调低关税。(2)乌拉圭回合后,日本为履行承诺,在1995年废除了旧的粮食管理法,取而代之新粮食管理法。新法允许基层农协和经济联直接将自由流通米卖给批发商和零售商,称为“自由米”,进一步促进了大米的自由流通,1995年以来大米市场价格下跌超达20%。

3、其余农产品逐步放开

日本天然禀赋决定了国内农产品供应不足。除了大米和小麦,日本对玉米、大豆等其他作物,基本采取完全放开的进口策略。1952年,日本政府开始对部分农产品开始放开价格直接管制。

一是放开杂粮市场, 对小麦实行间接管制, 以最低保证价格制度确保小麦生产者收人,即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水平时, 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来保证农户获得最低价格。甘薯、马铃薯、甜菜、甘蔗等先后被纳人该制度的保护之下。

二是对猪肉、牛肉等畜产品采取稳定价格带制度,通过政府相关机构的市场化购销操作来调整供求, 把价格稳定在合理的价格带之内。

三是对大豆、油菜子、牛奶、乳制品等实行差额补贴制度,对生产者保证价格与市场购销价格的差价政府直接给予补助金。

四是对蔬菜、鸡蛋、加工用水果等实施安定基金制度, 其与差额补贴的区别在于, 安定基金由政府、农户、生产者团体、畜产振兴事业集团等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组成, 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 由安定基金支付差额部分的补贴。

五是对肉用仔牛、仔猪采用差额补贴与安定基金相结合的支持措施。

4、日本实行价格直补已经多年

虽然日本是对农产品管控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但是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日本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其中,类似我国价格直补的政策已经运行多年。

日本现行收入支持计划包括:(1)特定农产品收入稳定计划,于1998年开始实施,是指在市场价格低于“标准价”之时向农民提供收入补贴。该计划补贴对象是:种植可耕作物、油籽、水果与蔬菜、以及从事畜牧业的农民。补贴资金大多数由政府提供,农民也要根据其产量参加集资。

(2)差价补贴计划,是指当某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固定的参考价格之时,向农民提供差价补贴。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豆,乳制品等等。(3)作物和牲畜补贴保险,是指农民可以参加政府提供40—55%保险费的各种农业保险计划。当自然因素导致意外损失之时,农民可以得到20—80%的损失赔偿。

2007财年开始实施的新的补贴机制,主要改变的地方一是针对大规模农户,二是加大环保的补贴。补贴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生产直接补贴。补贴对象是生产小麦、大麦、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种植面积超过4公顷(北海道地区为10公顷)的“核心农民”。补贴数额见下图,汇率按照100日元兑5人民币估算。

二是收入差额补贴。补贴对象是生产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种植面积超过4公顷(北海道地区为10公顷)的“核心农民”。补贴数额:将上述农产品过去5年中的收入在去除最高和最低年份之后进行平均计算得出平均水平;如果年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年收入与平均水平之间差额的90%将得到补贴。

三是农田、水和环境保护补贴。补贴对象是农民组织。补贴数额见下图。

中国政策可能的路径

1、预计临改将持续推进

农产品“绿箱”补贴是全球的趋势。而在WTO成立之后,全球农产品逐渐转变为不对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绿箱政策”是趋势。从日本的经验来看,粮食安全问题比我国更严重。而日本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向市场化松动,而收入直补政策已经运行多年,走在了我国的前面。我们认为,中国的农产品管控政策最严也不会比日本还严。因此,我国农产品价格直补改革将持续推进。

贯彻中央关于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的政策思想和建国以来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方针。此后,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发改委在部署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中提到“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决定性作用”。结合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建国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进程,我们认为逐渐实行各种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是今后政策的方向。

收储政策的弊端明显,改革是未来大方向。收购、收储政策运行多年,造成主要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棉花等价格坚挺,国内外价格长期倒挂,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期低迷。其次,政府对于国有粮食企业发放收粮补贴,数额较大(如下表)。收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腐败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如2013年中储粮火灾),取消收储政策也是国家反腐的需求。

2、临改下一步的方向

下一步政策可能向白糖、玉米等更多品种扩展。当前阶段我国的直补试点类似美国的反周期补贴和日本的收入差额补贴。目前我国仅覆盖大豆和棉花两个品种,而美国从2002年的反周期补贴已经覆盖大部分农作物,日本在多年前也覆盖多个品种,如上文。根据国家对农产品管控的一贯思路,我们认为近期未来政策的方向大概率是,向白糖、玉米、油菜和其他油料这样已经有部分进口的农产品扩展。

主粮放开不易。参考日本对于主粮水稻的控制,和国内一贯的态度,我们认为短期内实现类似美国那样对小麦价格的放开,是概率很小的事情。在此之前,至少要看到玉米价格放开。

3、未来可能加强对收入下降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建设

未来可能也会考虑对单产和收入下降的补贴。先行的价格直补和收储政策都未考虑单产下降的风险。而美国不仅有专门的灾害补贴,还有针对单产下降的ACRE补贴。日本也有专门的收入支持政策。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实际上几乎每年都有个别省份遭遇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单产下降,先行的补贴政策的实际补贴额也会下降,对农民双重不利。

未来可能加强农业保险。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发达,农民没有避险工具。美国最近几年最大的补贴项目由农场商品补贴变为农业保险,同时2014年的农业法案也取消了直接支付,转而向农业保险倾斜。这或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临改或对农业相关产业影响深远

1、利空农产品价格,利好下游企业

临改最大的影响是利空农产品价格。收储的退出相当于需求大幅度下降。特别过去不限量收储的棉花,国内棉花从维持了数年的20000元/吨,迅速跌破15000元/吨,至13000元/吨,而国外棉价跌幅较小,内外价差缩小。

棉花内外价差减小,短中期内利多出口纺织企业。由于出口纺织企业的产品和订单一般由国际棉价定价,而成本端由国内棉花决定。因此,国内棉花价格迅速下跌导致内外价差缩小,在短中期内可以改善出口企业的利润。长期则取决于经济周期或者行业景气周期等更为长期的变量。

大豆方面,近期国内价格下跌较多,但价差减小不明显。目前大豆价差缩小不明显,图见上文,主要原因是大豆本身收储占比远小于棉花。并且,对于国内大豆而言,主要用途是食品,进口豆全部用于压榨,替代性较小。

如果白糖也取消收储,改为直补,则利好制糖企业。白糖企业的甘蔗收购价由政府制定,并且向蔗农利益倾斜。而糖价受行业周期影响,政府通过收储调节糖价,收储量占产量的20%。糖企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两端的“双轨制”,成本端让利于蔗农,而收入端由于收储量不大,而且需要竞拍,很多企业不能完全受益。如果取消收储,改为按产量直补糖企,则大概率是个利好。具体的利好程度,取决于直补目标价的设定。

如果玉米也取消收储,改为直补,则短中期利好玉米加工、饲料、养殖企业。逻辑和棉花类似。成本端是玉米,收入端是淀粉、糖蜜、肉类等。成本端的下降,在短中期内是利好的冲击,这也取决于直补目标价和政策进度。但是长期来看,成本下降会“传导”至下游产品的价格下降,因此长期业绩则取决于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经济周期情况。

收储价格下调的影响。至于2015年下调收储价格约250元/吨,对养殖成本的测算如下。一头商品猪重110KG,按饲料转化率2.8,约吃300KG饲料,其中玉米占60%,即180KG左右玉米。按照每公斤下调0.25元,即头均成本下降约45元。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下降对企业的影响通常是非线性、非静态的。例如饲料企业会下调价格,将250元/吨的玉米成本下降让利一部分给养殖企业;养殖企业也会下调猪价,让利给消费者。此外,玉米价格下降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影响猪肉的消费需求等等。因此,成本下降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较难测算。

改革催化新的盈利模式

1、国企退出催生国内市场化粮商

此前国有企业在收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粮食收购、收储过程中。政府委托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收购、仓储、流通,并支付补贴。国有企业的收购量巨大,通常能占到粮食的一半以上,国企起主导作用。单是中储粮一家,通常能占到总产量的近20%。因此,政府通过中储粮在收购价格上具有主导作用。

国企若退出,市场体量巨大。随着改革的进行,负责收储的国有企业或将不再履行收购、仓储、物流等职能,而交由市场解决。由于中储粮自身仓库有限,会委托一些其他企业(如象屿农产)替中储粮经营部分农户粮食收购、仓储环节,而下游物流批发等业务主要仍由中储粮经营。如果中储粮退出,这些企业就能顺理成章的接替中储粮进行粮食收购,仓储,乃至物流、批发等业务。除了本身收粮的空间扩大,还拓展了下游的业务,利润空间较大。其中释放的空间将巨大。

例如大豆、棉花为例,每年的产量和库存量在千万吨级别;大豆收储量一般在300万吨左右,而棉花不限量收储,每年在500-600万吨左右,体量巨大。

如果按照上文所述,未来政策拓展到玉米、白糖的品种,则市场空间更大。

2、利润空间较大

粮食南北价差大,粮商有获利空间。粮食的主产区和主消费区通常有100-300元/吨的价差。是粮商的收入空间。以玉米为例,主产区黑龙江农户收购价在1960元/吨,哈尔滨现货价2180元/吨;长三角和珠三角现货在2440元/吨;期间价差高达500元/吨。

以上市公司象屿股份旗下的象屿农产为例。我们估计2014年象屿农产共收储400-500万吨粮食;实现净利润2.6亿元,平均每吨净利60+元。其中,估计约80-90%的粮食是替中储粮收购、仓储,只有少量参与下游业务。如果国企逐渐推出,象屿进一步拓展至下游的物流、批发环节,则每吨盈利将更多。

我们认为,如果考虑到收储政策的改革,农产品价格会受到利空的冲击。很可能首先表现在主产区农户收购价下降,而消费区反映较滞后,因此其中价差可能扩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