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的艺术人生:如一亦一如地努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篆刻王京 王丹的艺术人生:如一亦一如地努力

王丹的艺术人生:如一亦一如地努力

2024-05-16 08: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文人自古喜以文会友,那么,讲述王丹老师这样一位书画篆刻大家的故事,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媒介。本文从中撷取几幅作为文中小题展开,试着呈现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丰盈内心,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情怀,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深秋叶落,虎溪窑被一片金色铺满。

“这个时候树的颜色最有层次感,落叶不要扫,就这样铺着最好。”王丹老师指了指落在地上的金黄,笑着说,“贵乎自然。”

△王丹,虎溪窑主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被誉为“中国陶印第一人”。图为王丹在虎溪窑工作室进行创作 (王丹供图)

不仅一树一花,一砖一瓦,这里的每一寸景致,都出自他的设计和布局。

26年前,建窑并为之命名“虎溪”——虎是位于老虎村,溪是山下蜿蜒的流水,山水相依,寄托了中国文人的情思。

26年后,这棵当年栽下的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衍生发展成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在虎溪窑的带动下,张宝生油画馆、李越摄影馆、李跃卓收藏馆、王娜木偶馆等艺术场所相继落成投入使用,成为远近闻名的山间乌托邦……

王丹老师的虎溪窑,位于民俗文化村最里端。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幽静的林间景象:左侧的石墙攀满了红红绿绿的爬墙虎,错落有致地铺陈着老师的篆刻作品,右侧是居所和可以对公众开放的展厅——问陶馆,陈列了老师近40年的书画篆刻之作。中国文人自古喜以文会友,那么,讲述王丹老师这样一位书画篆刻大家的故事,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媒介。本文从中撷取几幅作为文中小题展开,试着呈现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丰盈内心,一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情怀,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子不嫌母丑

“我的身份很多,但首要的是锦州市文联的一名创作者。”王丹老师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明晰的定位。自中学时代习得书法、篆刻,到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读书,再东渡日本留学,他一直行走在追寻艺术的途中。纵使步履和心灵均漫步过更广阔的天地,纵使有着物质条件和创作条件都更优越的选择,他始终对位于中国版图“咽喉”处的辽宁锦州有着别样的情怀,这是家、是根、是责任。

于是,他有了锦州市文联创作者这一数十年不变的身份,也有了这座位于锦州城西北边墙子村外的虎溪窑。

“你看这个‘子不嫌母丑’,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王丹老师指着刻于窑口处的几个大字,谆谆说道。与想象中艺术大家难免“曲高和寡”不同,王丹老师的作品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比如,作品《金石永寿》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主题创作,其笔势苍劲有力、豪迈万千,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亲历和见证,抒发了他对党真挚热爱、真诚祝福的家国情;作品《真逸》展示了他内心充满童真的一面,灵动俊逸的玉兔呈祥既有满满的“中国年味”,也有对自己这只“兔子”(注:王丹老师生肖为兔)的自侃之乐;为夫人设计的展室内,收录了所有生长在边墙子村的草本植物标本,道出了这对艺术家伉俪的田园之乐和高雅意趣。窑内的恩师山上,是王丹老师为纪念自己几位已故恩师所作的雕塑及篆刻作品,云翁陆俨少、金翁大康、帖翁杨仁恺、碑翁沈延毅、碣翁李世伟……侧面是“吾师昨夜梦中教我”等几方旧作的石刻放大版,以铭自己不忘师恩之志,不忘来处之心。

字如其人,作品亦如其人,不仅如其天资,如其才学,更如其心性。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扎下心研习书画、篆刻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再通过自己的社会影响培养更多热爱这门艺术的年轻人……王丹老师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成立碣石印社、担任中国书协、省市文联和书协的各类职务,对他来说都是在做好对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关于自己做了什么,他不喜多言,只是记住自己的本心,再默默地去做,一做就是30余年。

乐群

这幅成于去年的作品,记录了王丹老师近几年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以及对身为一名政协委员如何更好履职、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

“您是想通过作品传递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理念吗?”

“是的,第一层意思是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如果艺术家脱离生活、脱离人民,那么他的作品是很难具有生命力的,也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第二层意思是我近年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艺术家只有把个人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才能更好为人民造福,回馈社会。”王丹老师答道。

从阳春白雪到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个尝试不同于圈子内的传道授业,要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民俗文化村的雏形很快确立。如何将政府输血转化为自己造血,也成了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

开门迎客,首先要让艺术“走出去”。在问陶馆,王丹老师将30多年来创作的作品一一展出,朋友们位于周边的油画馆、摄影馆、非遗文化体验馆等相继开放。游客也从周边的村民、锦州的市民辐射到更多远道而来的文艺爱好者……虎溪窑悄悄地“火”了!为了将艺术家个人影响力和当地资源更好地结合,探索共赢的发展路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民俗文化村尝试将“虎溪窑民俗文化村+北普陀山”结合的旅游模式收取套票。门票所得全部交由村部,用于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为村子的配套建设升级,为村民分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村民人人受益、村子越建越好、氛围越来越浓的良性循环。“我们不做形象工程,要做就做有利于老百姓的实事。”王丹老师笃定地说。

202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王丹老师结合调研和思考,就个人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这一课题作了发言,引来诸多艺术工作者的共鸣。“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是个很有意义的试验。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虎溪以北不远处就是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旧址,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北麓依靠北普陀山,蜿蜒溪水,是天然的心灵归处;村内熙熙攘攘,又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特别是民俗文化村由我们几位艺术家的落户而自发形成,这在目前国内的文化小镇和民俗文化村中是比较特别的,也是为数不多呈向上发展态势的。未来,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民俗文化村的发展能够再上台阶,成为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为更多地区的艺术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范本。”王丹老师如是说。

如一亦是一如

我们的采访就如老友会面,边走边聊。走着走着,一块刻着“如一”二字的石头吸引了我的注意。

“王丹老师,这个念如一还是一如呢?”

“都可以,如一的寓意也好,一如的寓意也好,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是寓意都很深。”

“始终如一的专注和一如既往的坚持,您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吗?”

“哈哈,你看明白了。”

王丹老师的书法、篆刻、绘画造诣均高,但随着研习的深入,他将目光转向陶瓷印,创拨刀法,实现印面、印纽、边款三度空间的整体把握,被誉为“中国陶印第一人”。当传统篆刻之路难以企及新的高度,另辟蹊径选择材料未尝不是一个高明的选择——受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作者将目光转至陶印。这令王丹老师很是得意,“我最自豪的事就是自己不仅把陶印做了出来,还影响了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方向,选择这个方向。”

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慕名来访的客人——他们是吉林美术馆的艺术工作者,除谢吉昌馆长与王丹老师有过电话交流外,大家均是首次相见。对书画、篆刻艺术的理解让他们毫不陌生,侃侃而谈。绿植簇拥、围炉煮茶、畅叙风雅,颇有苏轼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之酣畅。谈及建窑这样一件在大众认知中和篆刻离得挺远的事,王丹老师有不同的感悟:专注一件事情不意味着只做一件事,不同门类的艺术只是技法不同,从道的层面看,不仅相通而且大有裨益。艺术家不断开阔视野,才能够更好反哺于创作。以建窑为例,虽然主要工作是规划设计,但通过这些加深了在宏观视角对艺术的理解——进而提升了后续作品的表现层次和内在力量。“艺术是综合的,您这是外取。”画家王永春马上接道。这些看似松弛、实则发力的尝试,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哲学?跳出原有路径,以新的视角切入,再贯通之,是更高维度视角下的专注和坚持,正如王丹老师对陶印所做的贡献。

短暂交谈中,王丹老师的电话不停响起,都是慕名来参观、学习的朋友。“只要和我联系,不管认不认识,我都欢迎。篆刻伴随我大半生,已经成不可分割的老朋友啦。所以只要是因篆刻而来、因艺术而来,就都是朋友。”关于艺术的传承发扬,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政协委员要履行的责任使命,他一直在路上。不仅如此,他还以丰厚的造诣、丰盈的内心吸引和带动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王丹老师和他的朋友,将如一亦是一如地努力。

作者:徐向南

编辑:洪 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