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聊笛箫】没有膜,会咋样?细说中国笛子的“第二生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箫和竖笛的区别在哪里 【老农聊笛箫】没有膜,会咋样?细说中国笛子的“第二生命”

【老农聊笛箫】没有膜,会咋样?细说中国笛子的“第二生命”

2024-07-11 22: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长笛和其他笛类乐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竹笛贴有笛膜。

我曾在节目视频中做过类似的演示——当我们把正常的竹笛膜孔蒙上胶布再吹,就会是一种发闷、发暗的音色,且音量不大。这种闷暗的音色在音乐演奏中,也可以作为一种特色音质加以运用,但是,发闷发暗的音色,却是远远不能表达和焕发中国竹笛的生命力、表现力和张力的。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认可的竹笛音色,应是由竹管空气的振动与笛膜振动相结合产生的,具备清亮特质的音色。

正是因为有了笛膜,竹笛的声音才具有了一种清亮、清脆、水灵、滋润的特质,具备了中国式的田园之美、天籁之美、古典之美。

     (一)

那么,中国竹笛什么时候开始有笛膜?现今常用的笛膜主要是哪些呢?

中国笛箫历史悠久,目前有出土文物可考者,最早可上溯到八九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代骨笛(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骨笛)。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艺术的成熟发展,到唐代,笛类乐器的制作、演奏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史载,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位擅长笛子等多种乐器演奏的皇帝音乐家,唐代出现的音乐专业机构“教坊”,兴盛一时。

古代仕女吹笛图

专家考证,中国竹笛最早出现笛膜,应该就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宋代陈旸《乐书》载称:“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一定之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盖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寻而七窍,横以吹之。旁一窍幪以竹膜而为助声。唐刘系所作也,用之雅乐。”这是有膜笛子的最早记载。当时,使用的笛膜为竹膜,即天然竹管内壁的膜。

历史是发展的,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推测,我们的祖先在发明了开膜孔、贴笛膜以“助声”后,接下来为了寻找最为合适的笛膜材料,一定进行过不辞劳苦的尝试,竹膜、洋葱膜、大蒜膜、羊肠内膜……就像神农尝百草,就像爱迪生寻找电灯钨丝那样,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终于找到了最为实用、效果最佳、跟竹笛也是最搭的笛膜——芦苇膜,即天然芦苇管壁的内膜。

为什么苇膜能成为最佳选择?当然与其天然纤维质地薄、韧性好、弹性足,且自然资源丰富、采集简单方便等有关。中国幅员辽阔,芦苇在绝大部分地区都能自然生长,漫山遍野,莽莽无尽,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安徽五河县的天然芦苇荡

苇膜成为主流笛膜,大约是在明代以后。清代学者汪烜在其《乐经律吕通解》中说:“予听今人吹笙,每尝病其尖脆。笛贴芦莩,音亦更脆。”芦莩,指的就是苇膜。

时至今日,中国竹笛以芦苇膜为笛膜,已成为“定型标配”。

    (二)

可以说,自从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生命才真正的被唤醒了!笛膜对增强竹笛的色彩、提高表现力、重塑竹笛的个性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笛膜使得中国竹笛音色的基本特质得以确立,即“清”和“亮”。

清,我理解为一种“含水状态下的不浑浊”;亮,就是鲜明透亮。清澈、清爽、清幽、清越、清亮亮、脆生生、水灵灵……这些可能都是多数听众对中国竹笛音色可能产生的感受。唐诗宋词中,“吹笛秋山风月清”(杜甫)、“一曲梁洲金石清”(张乔)、“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请”(宋之问)、”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有关笛声的描绘,怎一个“清""字了得。

第二,笛膜更加凸现了竹笛的天然属性。竹笛的制作,是采用天然竹管,凿孔而成。与其它乐器相比,竹笛可以说是最朴素、最单纯、最少雕琢、最接近原始天然的乐器。竹子,本身是天然的,再加上芦苇膜,也是天然的。二者相叠加,竹笛的浑身上下,愈显自然之属性。

惟其材质之天然淳朴,也就能发出淳朴天然的天籁之声,因而最擅长表达自然之美、自然之趣。“竹笛是纯天然的绿色乐器”,诚哉斯言!

芦苇内壁的薄膜

第三,笛膜增加了竹笛的音量。笛膜的辅助振动,客观上加大了竹笛的音量。这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成为竹笛强大生命力的的关键“硬核”。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有诗形容笛声:“一声吹裂翠崖岗”,诗中有注释写道:“昔有善笛者,能为‘穿云裂石’之声。”穿云裂石,说明笛声的威力,倘若没有足够的音量,能做得到吗?

此外,竹笛的大音量,使得它十分适合在户外、野外、街巷等演奏,因而深受百姓喜欢,促进了竹笛在民间的流行。

第四,笛膜带来了笛音的独特空间感:悠远。台湾学者林谷芳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对笛膜的振动有细致入微的感悟,我深以为妙。特摘录如下:“笛的低音区膜声明显,给人醇厚之感,声源也显得较近。而逾往高则膜声逾弱,声源也逾远。于是即便以同一音量吹笛,笛声依然会在空中作来回不一的飘荡。膜声的空间性成就了笛曲的悠游,引人思绪具历史情怀……”

他认为,竹笛的笛膜,在低音、中高音区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震动,从而带出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成就了一种悠远之感、空间之感。

    (三)

既然笛膜如此重要,那么吹笛之人应该如何利用好它呢?

事实上,选好笛膜、贴好笛膜,学会及时调整笛膜,已成为一位学笛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笛膜粘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笛子的音色、音量,因此,初学者有必要经过反复不断地摸索、练习最终掌握好这门技术。否则,是吹不好笛子的。

已故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很早就认识到了笛膜的重要性,他曾说:“笛膜就是竹笛的第二生命!”再好的笛子,笛膜质量不好,或者笛膜没贴好,都没办法吹出漂亮的音色。

此外,笛膜调整不好,在舞台演出中也会留下隐患,导致演出效果打折、甚至演出失败。

我贴的笛膜

以下谈谈一些我的经验之谈。

首先,笛膜有薄厚之分,我们可根据所使用的笛子、乐曲的风格及气息冲击力的大小,选用合适的笛膜。一般来说,曲笛使用薄的膜 ,贴得要尽量松一点,在练习时可试试“松到不能再松”的感觉,这样易于感受气息在笛腔的完全振动; 梆笛则可使用稍为厚一点的笛膜。但过厚又会失去梆笛应有的明亮、清脆的特点。所以,选择笛膜薄厚也是相对的,主要还是以达到理想声音为好。过厚的笛膜,颜色发黄,不但震动不好,而且发音闷,吹奏起来也显得吃力。过嫩的笛膜,发音松弛,抗震能力差,很容易短时间内破裂,尤其在舞台上,过嫩的膜会增加演奏的风险。因此,过老过嫩的笛膜,都应谨慎选择,尤其是演出的时候。

其次,在粘贴笛膜时,注意以下几点:(1)笛膜的天然纹路要与竹子的天然纹路方向一致,贴上后笛膜出现的横纹,与竹子天然纹路是垂直的;(2)笛膜松紧适中,自己结合演奏需要进行调整;(3)贴膜后试音,要低、中高音都能顺畅出音,低音浑厚而不沙哑,超吹时要吃得起力度,发音尽量达到通、松、清、脆、亮。

第三,笛膜贴好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会受天气影响而出现或松垮掉了、或绷得太紧的现象,这时可用多种办法“醒膜”,让笛膜回到正常状态。调整笛膜,太紧可用嘴对膜孔呵呵气、用手指稍加按压等,太松则可用两手大拇指在笛膜两边加力推按,使其更为绷紧。

第四,舞台演出前,把调试笛膜到最佳,使其松紧适中,并留有余地(考虑舞台环境、温度升高等因素)。在演出过程中,发觉笛膜状态不理想,要抓住机会(比如间奏休息时)进行快速调整。当然,这需要演奏者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熟练手法。

第五,好笛膜省着点用,平常训练可以用差一些的笛膜,录音、演出再用好笛膜。笛膜要妥善保管,平时用的膜可以放在白色的小塑料袋里。笛膜每袋不宜多装,不要重压。多的笛膜,可以用塑料袋包好,然存放在干燥的地方或冰箱里,以防霉变和老化。

    (四)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都长有芦苇,那么,哪里产的笛膜是最好的呢?

当今市场,笛膜种类品牌繁多,以我所了解,目前竹笛界人士使用最多、质量较高的,是安徽五河、小溪、淮南一带的芦苇膜。该区域笛膜具有厚薄均匀、光滑细腻、声音明亮并富有弹性等特点,得到竹笛爱好者及专业人士青睐。

我一贯认为,好山水才会长好东西,无污染、水土好的地理条件,是出产好笛膜的先决条件。如果说要评选“中国笛膜最佳产地”,目前已发现的地方里,安徽五河县应该是首选。

安徽滁州下辖的五河县,是淮、浍、崇、潼、沱五条河流汇集的地方,该地河水清澈、气候适宜、芦苇茂盛。大片大片的天然芦苇,正是出产上好笛膜的渊薮所在。

最先发现和钟意这里的笛子名家,正是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

据袁志钟、郑月明所著《俞逊发传》,上世纪70年代初期,俞逊发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笛专家常敦明那里,得到一些五河笛膜试用之后,大为惊喜。他赶紧询问笛膜的来历,并萌生了亲自去五河县“采到最好的笛膜”的想法。

当年,从上海到五河县路途遥远,俞逊发先生通过在安徽滁州工作的好友邓玉玺作,硬是克服重重困难,跋山涉水,终于实现了这一想法。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他几乎每年都要去五河采集笛膜,从此与滁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多年采笛膜的经历,俞逊发和邓玉玺总结出一套经验:首先要选对节气,要在农历小满节气前一周左右进行采集;其次要选好芦苇荡,先要站在比较高的地方去观察芦苇荡,找一些颜色比较深、呈现墨绿或乌黑颜色的区域进行采集,芦苇最好生长在浅水域里。最后,要注意采集的方法,要从芦苇顶端开始向下数到第三节开始采集,一般采集两到三节芦苇杆,每节可以取到一段笛膜。

采膜时,用刀片将一节苇管削去苇皮,将露出的白膜拧成条,用麦秆或织毛衣的竹针、细长筷子等将之翻捅出来。然后,将捅出的膜吹进气,两头拧紧,使之成鱼状,用刀片刮去膜的衣子,使之呈白色透明状,此后,放在白纸上晾干后,即是可使用的一截笛膜了。

可以说,五河笛膜品牌的叫响,俞逊发这位笛子大师功莫大焉。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乐器产业及配套产业链的兴盛,市场上的笛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真正好的精品笛膜,我觉得还是不多的。毕竟,这是一种天然资源。令我比较担忧的是,随着人工过度开采、自然河湖萎缩、水土污染等因素加剧,天然产的好苇膜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岂不悲乎?

好了,此文写得较长,到此打住。若你耐心读完,就一定已了解了中国竹笛笛膜的前世今生了。(文/  农新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