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简述国家软实力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深刻把握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深刻把握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4-07-05 13: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让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全面理解中国精神的三个维度

  王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基本保障。全面理解中国精神,应坚持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理论维度: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即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文化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涵盖了各类精神产品,如信仰、价值观等。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要在中国精神的延续中体现文化自觉,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弘扬中国精神。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果说中国精神是“绳”,那么中华文化则是“根”。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家国情怀,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都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如“止于至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就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

  历史维度: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不断给民族精神注入生机和活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中国精神得到不断发扬,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实践维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特性。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同时,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中国精神所植根的实践,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断发展基础之上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逐步形成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国精神为人们应对实践问题提供了自我前进的精神力量,应深入人们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营造弘扬中国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文化,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国精神。

  (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陕西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ZYTS23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马孟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须树立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鼓舞中国人民始终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首要前提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基本要义。明确提出“中国精神”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为我们理解中国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延续,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本。中华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质、价值追求,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红色血脉,中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更是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应正确把握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核和内在本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正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凝聚社会共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现实依据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只有构筑和弘扬中国精神,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应对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现实需要。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人类的发展和利益交织在一起,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精准研判时势,辩证把握危机。应坚定必胜信念,使中国人民以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从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新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党的建设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中国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政治理念、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勇担重任、不懈奋斗、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品格。构筑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增强中国共产党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一是坚持不忘本来。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坚持不忘本来,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实践,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二是坚持吸收外来。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坚持吸收外来,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摒弃排外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是坚持面向未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面向未来,不断培育创新文化。一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精神凝心聚力作用,培育时代新风貌。

  (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十九届六中全会课题研究专项“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探微”(QTZX2204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956—196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研究”(XJS222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助推高质量发展

  刘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也决定了其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因此,如何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新征程上,应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伟大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机器是人的意志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对象化的产物,这体现出精神具有能动创造作用。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产生了思想巨匠,发明了科技成果,创作了文艺作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但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应发扬伟大创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创新信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是伟大奋斗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拓了辽阔海疆,开垦了广袤粮田,战胜了自然灾害,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发扬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应牢记初心使命,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此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贵在持之以恒,要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不断促进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是伟大团结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当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我们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和新出现的问题,如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问题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继续推动党的伟大团结、人民的伟大团结和民族的伟大团结。一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二是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四是伟大梦想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过程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劳动者在满足个体和群体需要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目标,这种目标以理性设想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人们的梦想,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在伟大梦想精神的激励下持续奋斗、砥砺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新征程上,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伟大梦想精神,激发全民族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正确认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应对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十九届六中全会课题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与价值蕴含研究”(QTZX2204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市场与政府关系研究”(XJS222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