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赤水大同民族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竹编市场分析表格图片 【媒体】赤水大同民族村

【媒体】赤水大同民族村

2024-07-12 0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竹编保温杯

从平凡器具到艺术精品

贵州日报记者 潘树涛

※ 村艺 故事

赤水,万亩翠竹一望无垠,竹香清远。

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使楠竹、慈竹、斑竹等多种竹类在此落户,目前,该市竹林面积已达132.8万亩。丰富的竹类资源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民族村,家家户户都从事竹编。改革开放以前,竹器是农家最平凡的日用器具。割草用的竹篮、淘米用的淘箩、睡觉用的竹席、晾衣用的衣架……那时候,民族村几乎家家都会做竹编,人人都在用竹器。

53岁的村民陈文兰第一次接触竹编只有七八岁,“小时候看着左邻右坊的叔叔阿姨竹编,就跟着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竹编的经济价值渐渐凸显出来。“编得精致的斗笠、篮子、席子开始有人买,过去做是为了家用,那时候做出来就可以换点钱了。”尽管有了一定的销量,但竹编对于村民来说还只是闲暇时间的零活。“不指望挣多少。”

为了提升自己的竹编技艺,陈文兰四处寻师,18岁那年,陈文兰赴四川学习竹编技艺。在学习中,陈文兰发现竹编字画和传统的竹编模式完全不同。竹编字画是用竹丝以独特的编织技术编成各种图画和书法。为了适应市场,陈文兰放弃了传统竹器制作,转做有工艺品属性的新型竹器。

1999年,她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大同镇上开了一家竹编作坊,产品有竹编山水画、人物画等,一幅画的价格就几十元,但产品几乎无人问津。

“1999至2000年,整整一年多没有卖出过一张竹编画,全家的开销就靠丈夫100多元的工资,我心里非常彷徨。”陈文兰说,当时她想过放弃,最后在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下才坚持下来。

2000年底,一位外地游客以120元买走了竹编画《难得糊涂》,让陈文兰有了信心和勇气。

2001年,陈文兰决定在孔滩桥建生产房和店铺,尽管这次店铺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四洞沟与杨家岩景点道路交汇处。但产品销售仍然不畅。

债台高筑的陈文兰,再次陷入困境。这次她心里稳了许多,“竹编画是有市场需求的,我坚信这点。”

在研究营销过程中,陈文兰苦练技艺。一株价值不足10元的慈竹,经她锯节、破筒、劈块、开片、拉丝、上色、晾干、编织,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竹编精品。

2004年,陈文兰耗时6个月编出的长126厘米,宽36厘米的《百子图》被香港商家订购,价格过万元。

在陈文兰的店铺墙壁上,挂满了《梅》《兰》《菊》《竹》、山水风光、人物肖像、书法等作品,耗时一年编出的《赤水古城》更成了展示陈文兰竹编技艺的代表作。

陈文兰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并且成为赤水竹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成为民间工艺大师后,陈文兰的心思放在了传承、发扬、振兴竹编工艺上。她的徒弟杨昌芹就是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之一。如今,杨昌芹的竹编技艺也炉火纯青,还开发出了许多新的竹编工艺品。“当师傅的都希望教出好徒弟,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让竹编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陈文兰笑着说。

现在,陈文兰店里的竹编画已销往四川、重庆、北京、上海、香港乃至日本、韩国、美国和新加坡等地,预计今年的产值将达到300多万元。

如今两人创办的竹艺公司,对镇上的年轻人和留守妇女进行培训,累计培训近千人次。并把接到的竹编字画订单分给大家共同制作。“竹编字画虽然要经过刮青、劈篾、晾干、拉丝等20多道工序,但编织时一根长凳、一束竹丝、一块压板、一把篾刀就够了。有了手艺就能创业,有效带动留守妇女和年轻人增收。

活态传承创新为本

贵州日报记者 谢国欢

※ 村艺 传承

“我学的是幼师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政府资助我到赤水跟随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竹编工艺,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就喜欢上了竹编。”

“选择做竹艺开始,就下定决心把它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因为我非常喜欢。”贵州省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杨昌芹告诉记者,当初学竹编时,家里人根本不赞成她的选择。

杨昌芹却不为所动,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努力钻研,成了手艺精湛的竹编工艺师。

“非遗文化不只是要传承技艺,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开拓市场。”杨昌芹说,“有很多传下来的老手艺的确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式老土、实用性差,很多年轻人不太能接受这种产品。”

怀揣着让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杨昌芹对竹编技艺进行了创新,改平面竹编为立体竹编。

“创新是竹编发展的“软肋”,传统手工艺也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杨昌芹说,在继承传统竹编的基础上,让竹编外观造型、色彩、编织花样等更兼具现代设计美感,传统与时尚融合,才能更好适应市场。

近两年,赤水竹编产品涉及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生活用具、竹编平面画等,除了代加工和私人定制以外,通过展销开拓竹编市场,还开设“极竹堂”淘宝店,线上销售竹编工艺品。

“一位来自广东佛山的陈先生,通过网店了解到我们的产品,特别喜欢,想加盟‘极竹堂’,把产品带回家乡发展经营。当时因缺乏管理经验没有留下具体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这位顾客竟不远千里坐车到赤水来找我们。”杨昌芹说。

目前,“极竹堂”手工竹编产品已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

游客参观体验竹编技艺

精美竹编人人爱

贵州日报记者 谢国欢

※ 我爱 村艺

“老板,这把编织的竹扇多少钱?”

“38元。”

“这么便宜,就这把,我要了。”

“要得,要得。”

“太漂亮了,薄薄的竹片能编出这么精美的扇子,真是让人吃惊。”到赤水大同古镇来旅游的佘大姐被巧夺天工的竹编技艺所折服,买了不少竹编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准备馈赠亲友。

赤水大同古镇,竹林绿荫茏,是赤水著名的旅游景点,除了古码头、古门楼、古牌坊等让人过目不忘以外,最吸引人的就数古镇商铺里的竹编工艺品,各类造型各异的花瓶、酒壶、盘子、笔筒、画、果盘……每一件都精巧可爱,让许多游客趋之若鹜。

赤水竹编艺术已成为赤水非遗文化名片,竹编工艺品也成了最具竹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去年,朋友送了一个复古的竹编花瓶给我,做工十分精细,就在贵州赤水定制的,说是独一无二。”来自新疆的游客李小舞说,开始他不以为然,认为在网上随意买一个也是差不多,可当他收到货物时,才知道工艺差别之大。

此次到赤水来旅游,他特意向朋友咨询到定制地点——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也当即定制了许多竹编工艺品。

“在非遗赤水竹编培训基地定制产品时,自己也亲手体验了竹编技艺,非常难忘。”李小舞高兴地说,自己不仅买到了心仪的东西,感受竹编艺术的独特魅力,觉得很有意义,不虚此行。

※ 图说 村艺

陈文兰正在编织竹字画 (本报记者 谢国欢 摄)

竹编酒具

竹编人物画

竹编成套茶具

游客正在选购竹工艺品 (本报记者 潘树涛 摄)

来源:贵州日报

-END-

声明:文章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向赤水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提供文字、图片信息!一经采用,即可获赠《赤水旅游手绘地图》等旅游纪念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