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三个誓愿分别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窦娥冤结尾作用 窦娥冤中的三个誓愿分别是什么?

窦娥冤中的三个誓愿分别是什么?

2024-01-30 06: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第三折剧情梗概是:窦娥被押赴刑场,她怒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两桩誓愿当场实现。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三桩誓愿又是第三折的高潮。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在作品中却实现了,又是那样合情合理,无丝毫的牵强之感。这归功于作者使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才使得窦娥之冤现出了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一. 三桩誓愿。

  1.血溅白练

  窦娥:“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委实”就是确确实实。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六月飞雪。

  窦娥:“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窦娥尸首。”窦娥“二煞”中还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丝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这里再次希望老天发出征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出冰花滚丝绵——还是天降瑞雪——昭示千古奇冤,冲天怨气,以警告统治者。

  3.亢旱三年。

  窦娥:“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二.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三桩誓愿中“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句话,从语气上讲,表述自己的怨气时,情绪越来越激动。第一桩誓愿里,“若是”表假设,平静的示冤。第二桩誓愿时,“若”还表假设,内容却变成了“警告”和“抒冤”,此时尽管愤怒,还能遏制自己的情绪。到第三桩誓愿时,没有了假设的字眼,转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愤怒的情感再也无法遏制了,一泻而出,由略带愤怒的示冤变成了血泪控诉,体现了窦娥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

  三桩誓愿在“示冤”“泻冤”让人知晓的的范围逐渐扩大,血溅白练,刑场上人的看到了,窦娥冤枉了;六月飞雪,山阳县的百姓知晓,窦娥冤枉了;亢旱三年,滁州人民为证,窦娥冤枉了。从刑场到山阳县再到楚州,了解窦娥的冤情人们越来越多了,最终窦娥的冤情将天下皆知。实际上这是通过冤情,作者将元朝统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者的罪恶公诸于天下了——官吏昏聩、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恶民横行。

  三桩誓愿在内容上还有从“示冤”到“惩处”的递进关系。我国古代,有“天人感应”思想,关汉卿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三桩誓愿,血溅白练是示冤,六月飞雪是以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亢旱三年是以灾异惩处统治者。三桩誓愿都打上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印记。在这里“惩处”——亢旱三年——尽管会殃及无辜百姓,但也能沉重的打击封建统治者,危机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三桩誓愿:示冤、警告、惩处,在语义层面上有递进关系。

  概而言之,窦娥临行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还要感天动地,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至此,窦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