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有什么规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空间构成黑白画简单 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有什么规律?

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有什么规律?

2024-07-17 1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欢迎回来,这里是同捉设计课。

上篇文章我们重新认知了设计中的点线面,其中 “面”是最有说服力的造型元素,几乎所有的设计都离不开面的使用。

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谈一种比较特殊的“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意思路——正负形。

先来看这几幅作品,你来找找其中的共同规律:

大猫怀里的小猫形象,大象身边的小象形象,女孩头发的处理,瓶外的人面造型。这些学员作品中的画面除了主体外,我们会察觉空间也“参与”到了设计之中。

那么,如何完成这种正负形的创作呢?

01

什么是图,什么是底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讲,任何“形”都是由图与底两部分组成的。

在视觉心理学上,从背景中浮现出来的是我们认知的“图”,背景称为“底”。要使形态存在,必须由“底”来衬托。造型与基底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其中一方发生变化,另一个必定随之改变。看个栗子:

第一幅图中,蓝色为图,白色为底。第二幅,当蓝色放大,此刻蓝色反而成负,白色为正。

这个概念最早我们在空间构成那篇谈到了,负空间=留白,在一副作品中,负空间与正形象同等重要,设计师需要谨慎对待它,密切关注负空间的形状。

我国古代的书法家、画家也都非常善于利用留白创造画面的平衡之美,即使只是一个字,也都非常注重形体结构,关切笔划“计白当黑”,如图:

孙过庭的书法,注意留意字形中的黑白

言而总之,图底关系的本质,来自于人们观察,当我们观看某一事物时,目光会习惯定于一处,把周围当作“背景”。

02

正负形的三种情况

下面,我结合修拉(Georges Seurat)的三幅素描手稿,谈谈正负关系的三种情况。

第一幅最简单,前后清晰,我们称为正负关系明确。

在上面第二幅中,我们的目光可以平稳地从前景过渡暗部,例如人物头发柔和,与周围背景融为一体,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模棱两可的正负关系。

相同的作品还有晚年伦勃朗(Rembrandt)的自画像,在该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昏暗的空间内人物与暗部形象融合在了一起。

以及毕加索1910年的作品《丹尼尔·亨利·坎魏勒》人物油画,其风格为立体主义,你无法找到明确前后分割线,也属于模棱两可的正负作品。

第三幅素描,则是我们本文的探讨重点,其中正负关系较为复杂(如下图👇)。

仔细来看,人物左侧是暗色形象+浅色背景中,人物右侧是浅色形象+暗色背景。深浅之间的变化让读者意识到图底关系的自觉转化,视觉上生动、有趣。

在平面设计中,我们谈及的正负形,大多数也是属于类型。好的正负形作品,让观众的眼睛不得不在前后、明暗中切换,也就是图像与背景间的转换,不自觉间,代入更多的思考。

下面我们展开谈谈,如何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正负形设计。

03

平面设计中正负形的设计

相比于绘画作品,平面设计的正负形,目的是完成更快速更有创意的视觉效果。

一般而言,我们会通过简单的形状勾勒造型,然后利用黑白或高度对比的色彩,吸引观众注意力,这里,我本人非常推荐当代的大师George Bokhua的作品,所谓“取法乎上”,乔治的风格独特之处在于简练、干净,饶有趣味,大量借助了正负效果。

仔细观察上述的作品,你会发现,正负形设计中的要诀,在于找到形象与背景的切合点,我称之为“共用轮廓线”。

正负造型需要一条共用的轮廓线,然后双方据此“楚河汉界”互为彼此的负空间。

一般的轮廓的概念,指的是图形的界限,它属于图形,不属于背景。但在图底反转的设计中,你需要做到背景与图形都是明确的形象。这样一来,正负即可共生。

最典型的例子是丹麦格式塔心理学家的作品“鲁宾之杯”。你选择看到是人还是杯子,完全要看关注的角度选择整体or局部。

再进一步分析“共用的轮廓线”,我们会感觉到似乎有一股力,使两个形象朝向两侧分开,虽然它们各自存在着自我独立的倾向,但因为这条“轮廓线”而不得不互相依存。

据此我们得出结论,这条共用线其实是可以被分解为两条,它们在此处“重合”。

又因为重合,便使得两形之间产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

例如我们再看大师汉斯·希尔曼的海报作品,第一眼你可能看到的是左侧暗色的头,戴着礼帽。仔细观察又发现右侧浅色是个女人侧脸,点题电影的名称——被出卖的新娘。

04

综合即是创造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所揭示的认知规律,人会不由自主的“从整体上感知元素”。

当我们的眼光看到某个元素时,大脑会自己将其记忆中形态匹配,当形态接近时,会将它们认知为某形象,成为画面中的“正形”,而对于不能判别形态的部分辨识为“负形”。

从同捉正在预售的平面构成训练营(创意方法论章节)内的理论,正负形同构隶属于共生同构中的特例,正形是负形存在的条件,负形是正形存在的基础,两者辩证统一,基于矛盾双方“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物理规律,正形与负形在此刻形成了互不相让的局面。

故而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完成正负形的设计,核心在于关注“共用轮廓线”,从正形角度+负形角度分别勾勒造型,使其“合二为一”。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看,又可以比做我们常说“一语双关,话中有话 ",转换到视觉中就是这里的形中有形。国际AGI成员福田繁雄有大量此风格的研究,令人叹为观止。

好了,至此总结一下:

(1)正负形在画面的运用共分为三种情况:正负明确,正负模糊,正负反转。

(2)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一般借助的是颜色深浅对比,进而形成视觉反差,给观者留下印象。

(3)正形与负形的关系是并列,而非前后。两者互相依托不分主次,核心在于共用轮廓线,应用时需注意形内外的吻合。

正如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 )所说: “把毫不相关的客体相互联结起来,即会产生诗意的燃烧。”

也衷心希望关注同捉的优秀设计师们,不止“术”的追求而忽略思维整体的森林。

关注我,听懂平面构成!

05

仅此一家的构成训练

设计师最有力的简历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作品”。

在设计行业沉浮十年,我卡进了“瓶颈期”,技法越来越娴熟,创意无比匮乏。有时我想问,“除了抄,你还会什么?”

有些东西,设计师无法视而不见——平面构成

苦思数月无法解题后,我重新将目光锁定到了设计师的第一课——“平面构成”。

面对这个词语,居然感到熟悉又陌生。什么是平面,什么又是构成呢?

我遍寻答案,试图摸索创作的规律,然而理论很难与当下鲜活的作品联系,平构方面的书籍普遍生硬、细碎且抽象,大部分设计师停留在“仅仅读过”,吸收都难,举一反三更难。

时光荏苒,通过一年时间不间断的归纳总结,当自己带着构成的眼光审视四周,终于可以解构出优秀作品中暗含的近似规律。

我将传统平构理论扩展为四个不同的模块,赋予当下最流行的案例讲解——“重拾平面构成、重拾色彩构成、设计概念原理,创意方法论”。

以创作案例为纲,放弃速成,回归“长期主义”,才能厚积薄发。

通过每周夯实基础,让作品按照科学的进步逻辑,化理论到认知!学员的进步令人鼓舞,因此,我向你推荐加入这次的《重拾平面构成》L1训练营。

开始让构成真正为作品提供支撑,11月营期已满员,新一期训练营预计12月开课,即将满员,正在预售...

设计师,你该让作品发声了!

预览更多学员作品,了解构成训练营点击下方二维码👇

觉得有帮助,别忘了一键三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