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程是程颢、程颐兄弟,朱是朱熹怎么读 朱自清

朱自清

2024-07-11 17: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已发布微信文章:朱自清 | 经典常谈 | “四书”第七(“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对应链接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Hvm6SpT8F76i00TLUNesHw

按《朱自清文集》(第四册)(北京燕山出版社)上的文字进行校对,在该书的页码:P1214-1219,共8个自然段。

文末有自己的理解和注释,供参考。

“四书”第七

(1)

“四书”“五经”②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

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hú)(lún)吞枣③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④。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⑤里。

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

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2)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

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⑦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

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

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3)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⑨。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

“‘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4)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

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⑫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

《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⑬的。

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

《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

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5)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qiè)⑯,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

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gǔ)⑰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6)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

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

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

《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

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

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

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

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7)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quē)疑”“好(hào)古”“隅(yú)反”“择善”“困学㉕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书中攻击杨朱㉗、墨翟(zhái)㉘两派,辞锋咄(dōo)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

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

《孟子》有东汉的赵岐(qí)㉛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㉜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yàn)㉝的《集解》里。

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chǎn)义理而止。

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被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

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

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8)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订]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订]《大学·诚意》章的注。

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

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

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

《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

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西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以下理解和注释,供参考:

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

估计因篇幅原因,《大学》《中庸》常合在一起印刷,所以习惯的顺序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而文中“朱子”推荐的阅读顺序是:先《大学》、再《论》《孟》,最后是《中庸》。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有关“四书”的一些常识性介绍,心中先有个大概,再去读“四书”,想来理解也会好些的。

从读《三字经》涉及“四书”,到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感觉自己在一点点深入了。

相关三字经的朗读链接(微信文章才有,下同):“诵读三字经 | 07-父子恩,夫妇从”,

“诵读三字经 | 08-论语者,二十篇”。

②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三字经》里的“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推敲起来,也就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礼记·乐记》)、《春秋》,是“五经”了。

详见:“诵读三字经 | 09-孝经通,四书熟”中的注释⑥。

③ 囫(hú)囵(lún)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笼统地加以接受。

就像小孩子背《三字经》,背《古诗》,未必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只是“囫囵吞枣”地“背”和“念”。

不过,“不懂不要紧”,先念顺了,背熟了,总是有用的。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些东西自然就慢慢地懂了、会去用了。

④ 科举制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发表记录”,搜出自己原来一篇文章里的“老窖”,把图复制过来,也顺便复习下其中的一些叫法。(已略)

下文提到的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儒林外史》第一回讲“王冕放牛画荷”等故事,在后面部分就有:“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描述。

而王冕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行文出处都看得轻了”。

⑤ 朱注的“四书”,就是朱子朱熹所注的“四书”,文章后面有较细的介绍,其注分别叫《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巧得很,前段时间朗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进而入手了张岱的《四书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竖版,繁体字)。

该书除根据浙江图书馆甲级特藏抄稿本《四书遇》整理外,还贴心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将其原文附在各章正文之后。

再看一眼书架上的《唐文治四书大义》、国学蜗牛馆的全本诵读版《论语》,看来,诵读《三字经》之后,可做的功课还多。

⑥ 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朱自清先生作者原注,以下简称作者原注)

其中,《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礼经》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

《榖(gǔ)梁传》,现在也有写成《谷梁传》的。

⑦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南京),合称“六朝”。泛指南北朝时期。

⑧ 《汉书·艺文志》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有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作者原注)

戴颙(yóng,查字典知,读音不确定),是戴逵之子,曾论述庄周精要的思想,作《逍遥论》,并注释《礼记》的《中庸》篇。

⑨ 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世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程颢,学者称“明德先生”,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程颐,学者称“伊川先生”,著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⑩ 原文见《大学章句》卷头。(作者原注)

⑪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作者原注)

⑫“六艺”,就是前面提到的“礼、乐(yuè)、射、御(yù)、书、数”,是基本的规矩和本事。

⑬ 循序渐进,按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

看《大学》原文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⑭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作者原注)

⑮ 朱子《大学或问》卷一。(作者原注)

⑯ 提纲挈(qiè)领,抓住网总绳,提起衣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⑰ 书贾(gǔ),书商。

⑱ 《孔子世家》。(作者原注)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被认为是《中庸》的作者。《三字经》里也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的说法。

⑲ 《中庸或问》卷一。(作者原注)

⑳ “时习”,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㉑ “阙(quē)疑”,意思是对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妄加评论。

《论语·为政》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㉒ “好(hào古)”,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㉓ “隅(yú)反”,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

㉔“择善”,出自《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㉕“困学”,出自《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困,遇到困难。

㉖ 《公孙丑》。(作者原注)

㉗ 杨朱,战国初哲学家,魏国人。关于他的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杨朱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

据说,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㉘ 墨翟(zhái),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㉙ 《滕文公》。(作者原注)

㉚ 《孟子集注序》说引程子说。。(作者原注)

㉛ 赵岐(qí),东汉经学家,撰有《孟子章句》,今存,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㉜ 孔安国、马融、郑玄,在朱自清先生有关《尚书》的《经典常谈》中,有更多关于这三位的故事,详见:朱自清 | 经典常谈 | 《尚书》第三(原文与朗读)。

㉝ 何晏(yàn),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著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㉞ 为清晰起见,将朱自清先生原注汇集如下:

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汉书·艺文志》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有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

原文见《大学章句》卷头。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

朱子《大学或问》卷一。

《孔子世家》。

《中庸或问》卷一。

《公孙丑》。

《滕文公》。

《孟子集注序》说引程子说。

说明:文中涉及部分文章的链接如下(在微信文章才有链接):

诵读三字经 | 07-父子恩,夫妇从

诵读三字经 | 08-论语者,二十篇

诵读三字经 | 09-孝经通,四书熟

有关喜马拉雅调整“读短文”相关功能的话题

《湖心亭看雪》

朱自清 | 经典常谈 | 《尚书》第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