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国的函谷关被攻破过吗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为何不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

2024-07-16 11: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其中项羽部队在函谷关和秦国的抵抗力量进行了激烈的抗战,而刘邦部队则从武关快速突破秦国的防守,攻灭咸阳。

不过这次入关,离不开秦二世丧失民心的基础,整体来说,在战国时期,关中平原被四道天然屏障庇护,因此得名四塞之地,防守优势极其巨大。据《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一 》中记载: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关中平原的天然地理优势绝非浪得虚名。

关中平原是群山环绕中的一块肥沃土地,适宜种植粮食和繁衍人口,这种地势在中原地区还算常见,然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却十分罕见。

这也造成了周边势力对这片沃土产生觊觎之心,不过四道天然屏障粉碎了这份野心。

我们可以意义来看这四道关卡的具体作用:

函谷关对于关中的防守优势最大,其位于两山谷地之中,大部队只能将阵型变成长蛇阵才能依次通过,令防守方可以逐一击破,可以有效隔绝三晋和更远处的燕齐两股势力。

函谷关守将章邯

武关被称为关中第二雄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是秦楚之间的重要屏障,也基本是楚军入秦的唯一坦途。 大散关是被称为川陕咽喉,这条通道虽然绕路较多,实际距离远远超过直线距离,但是胜在不用体验蜀道之难,是蜀地政权入秦的最佳通道。 萧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由渭水和泾河水流冲击形成的河谷低地,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关中平原的唯一通道。

综上所述,由于当时蜀地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羽翼尚未丰满,无法对关中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秦国面对的主要压力都集中在函谷关和武关两地,其中函谷关的压力更大一些,也因此成为了名气最大的一道关卡。

武关远离中原诸国的核心区域,不利于六国联合作战

在山东六国多次组成联军,通过函谷关攻秦却无果的前提下,为何其不尝试通过武关攻打秦国呢?其实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武关本质上,是阻隔秦楚的关卡,三晋和齐燕想走武关,必须要借道于楚国。据《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记载:

"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函谷关

而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武关对于楚国的重要性,比如唐代的胡曾就写过关于武关的诗作,据《咏史诗·武关》中记载:

"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那么,既然很多时候楚国愿意作为联军共同攻打秦国,那么为何不肯带领诸侯走武关攻秦呢?其实并非楚国小气,而是山东六国走武关路线,实在是过于浪费资源,从部队的集结到穿行,都面临着巨大的消耗问题。

武关

我们知道,山东六国联合攻秦,第一步是必然是集结部队。

如果走函谷关路线,那么三晋可以迅速抵达函谷关外的平原地区,齐燕也可以借道于赵国抵达该处(齐燕主力都和赵地接近)。

而楚国相对麻烦,由于其主要军力部署位于东部地区,需要引军北上,通过和韩国相近的丹阳地区借道韩国,和其他部队会合。

如果走武关路线,那么燕国要借道齐国,进入楚地;而齐国也要进入楚地,三方共同横跨楚境,抵达武关之外,而三晋则要依次通过丹阳或者函谷关前的崎岖山道,向西北抵达武关地区。

对比这两种方法:

前者可以节省三晋的资源,而燕齐二国的行军方式也比较简便,只需要穿过一个国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六国之中,只有楚军跋涉距离较长,而五国集结较为轻松。 而后者,三晋要跨境集结,燕齐两国的部队要穿越本国才能入楚,然后折回向西,而楚国的跋涉距离能相对变短,这样六国之中,五国集结较为困难,对比前者会造成巨大的消耗,不利于六国联合作战,这就是联军不愿走武关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关即使被攻克,还会面临蓝田、大昌等关卡

在战国的历史上,武关和函谷关都有过被攻破的记录,其中函谷关是被由匡章带领的五国联军攻破,最终秦国割地赔款议和,最终得以存活。

而武关则曾经被楚国以一己之力攻破,楚国本以为可以趁机进逼咸阳,没想到却在蓝田地区遭到了激烈的狙击,损失惨重。据《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大散关

笔者认为,蓝田之战堪称楚国走向衰败的导火索,也侧面反映了武关的重要战略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复盘蓝田之战。

当年张仪诈楚,最后却违反约定,引起楚怀王的震怒,于是在丹阳地区(楚国旧都)和秦军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以失败告终。

不过在丹阳之战后,楚军东部主力军尚存,且秦国也损失惨重,于是楚怀王连续发起了第二场战争,也就是蓝田之战。

蓝田之战中,楚军直接攻破了武关,进入了蓝田地区就是证明(蓝田是秦国属地)。秦国守卫咸阳的最大屏障,就是关中四塞,尤其关卡在防守中对秦军有巨大加成作用,所以秦人必然在武关布下重兵,不过武关最终还是被楚军攻破,秦军只能后退,在下一个关卡迎战楚军。

这也体现出了函谷关和武关的巨大差别,函谷关的坚固程度虽然超过武关,但是其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一旦被攻破,那么敌方士兵可以肆意驰骋,进攻路线丰富多彩,秦军完全不知道如何驻防,所以在上文中提到了秦国在函谷关被攻破后立刻割地赔款,以外交手段来保护咸阳。

蓝田之战发生地区

而武关即使被攻破,其后还有蓝田、大昌等重要关卡,狭长的山谷谷地也适合随时展开对敌军的伏击,从咸阳来的秦军只要驻防在咸阳东南,商洛西北的平原,就可以以逸待劳,关门打狗,将敌军包围在谷地中慢慢歼灭,楚国蓝田溃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有过刘邦快速通过武关占领咸阳的例子,但那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下。当时,秦国北境主力刚从北方抵御匈奴的前线撤回,便立刻和关中残余的部队集结,在尚未得到休整时就和项羽带领的规模庞大的诸侯联军相遇,由于之前巨鹿一战项羽名动天下,所以秦军不得不集结全部力量守卫函谷关。

在项羽主导的起义军通过楚齐赵韩旧地连线进攻函谷关时(等于楚军放弃武关走函谷),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条线集中了其全部主力,因此对于秦军来说,主要任务就是逐步瓦解起义军,并将其中势头最盛的西楚军赶回楚地或者直接消灭,所以这个时候,武关的防守完全就是一片真空。

于是刘邦便趁着大军的掩护,带领自己的汉军势力,沿不适合大军通行的函谷关——武关连线跋涉至武关,再之后又走斜线进入关中,最后北上进攻咸阳,这条路线的实际距离极大地超过了从函谷关到咸阳的距离,从理论上说必然不如项羽军。然而即使骁勇善战的霸王,也被秦军阻隔在函谷关数日之久,最终失去进占咸阳的先机。

因此不难看出,在武关防守完备的前提下,其防守作用并不弱于函谷关,楚国这种强国在秦国东线面临三晋压力时都都无法在此占到便宜,而淮河以北的齐赵魏韩燕五国如果借楚地走武关,又会极大浪费资源和士兵的精力,因此武关才没有成为六国攻秦的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