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科学发展观发展阶段包括 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2023-12-16 06: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四个坚持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提出了基本路线、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四个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价值巨大。我认为,要深人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实质,至少要从政治的高度、系统的深度、世界的广度和方法论的角度等四个维度来理解。

一、所谓政治的高度,就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切发展为了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尽可能快的增加生产力总量”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总路线”的方式制定中国发展的目标,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贵经验,当然也出现了发展中的曲折。

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思考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质也就是当代中国如何发展问题。他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从“先富”到“共富”,要处理好分配问题,防止两极分化,“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同时,要打击非法收人,通过让“先富地区多交点利税”、“征收所得税调节过高收人”等办法,防止两极分化。这下系列重要观点实际上已经蕴含着全面、协调以及推动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等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提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强调要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同时,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提出,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2(X)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X)4年l月27日,胡锦涛同志又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作了如下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表述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布局,都包括在科学发展观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本框架作了最为系统的表述和新的阐释。

理论形成的脉络已经清楚地表明,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邓小平理论则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要问题,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实践也已经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才能发展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仪拓年的2010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2(X)6年,我国的GDP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成就引起世界的瞩目,国外有人首先提出要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一切成就根源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目前,我们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表明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领先于世界创立的被实践证明成功的理论体系。

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众所周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生产的目的从实质上看是为资产者获得更多的利润,占有更多的财富,工人只是生产和获取利润的工具,工人的劳动则是异化的劳动。所以,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对这种非人道的生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社会主义正是在批判和否定旧的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用发展学来理解,前两句是解决发展问题,后三句是解决为谁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明确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发展,是坚持为了人民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建立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发展为了人民”的战略具体化即未来5年实施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社会建设战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

二、所谓系统的深度,就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把四个坚持和四个要求统一起来认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我国生产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5倍、日本的14.3倍、印度的2.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东西部地区人均收人差距达到2.26:1,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达到2.9:1。应该承认,针对这些发展中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效益指标”、“环境指标”等为指挥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但是,我认为,要真正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内涵和要求的联系和一致性。正如列宁所说:“单个的对象仅仅是真理的一个方面,真理还需要现实的其它方面,这些方面也只是好像独立存在着的,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它们的关系中才能实现。”

理论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所构成的理论整体。判断一种理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理论,一般认为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贯穿于这个理论各个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或主题;三是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符合这些条件。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围绕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作了完整系统的阐述,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和具体要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模式上,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发展战略上,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在发展要求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

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强调的是处理好“中心”与“全面”的关系,解决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发展进步的问题;协调发展,就是推进区域经济、公平与效率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它强调的是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解决发展的均衡和协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强调的是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的关系,解决长期的不间断的发展问题;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从哲学上来讲,发展是个系统概念。宇宙的演化、生物的进化都属于发展范畴,不过这些发展运动都是属于物质形态自发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讲的发展是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的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发展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下发展进步的。当然,人的这种积极性需要引导和调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绝大多数时期仍然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即便是现代发达的、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只是把人当作生产的工具。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一方面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物资财富,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正如列宁所说:“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自觉的人都对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是“第一要义发展”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内在联系,只有抓住这个联系,才能正确理解和探刻把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重大意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发展也是一个系统概念。首先,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过程。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也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同时相应调整改革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生产关系甚至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再次,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GDP增长,不是那种只重数量增加,不顾质量提高,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如果不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必然阻碍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系统,只有全面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各种利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绝对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无限制地向.自然掠夺的发展,而是必须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特别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现实状况下,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提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四项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也是统一的。发展和基本路线是统一的,要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项要求的内容,指明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进方向,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路线保证、目标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抓住这四项要求,就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切人点、着力点。四项要求的内容也是统一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之一,是强国之路,正是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由于当前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阶段,解决深层次矛盾触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其问题和矛盾很多,难度和风险加大,因此,有必要强调进一步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在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同时,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发展的目标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根据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社会和谐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包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提高能力促发展,以推动发展促进提高能力,既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所谓世界的广度,就是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总结

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理论形成的,有助于推动世界和谐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围绕发展问题人类进行着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发展观支配下的发展,发展观具有统领的作用。在正确的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支配下,社会才能够得到快速而健康地发展,所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从理论上看,发展观是个历史范畴,一般认为,它大致已经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发展就是增长,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人均量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只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社会其他一系列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福利等等都自然会得到解决。因为虽然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流给穷人,这种理论叫“滴流效应”。应该承认,这种“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理论,虽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分配问题,但是却推动了一批西方国家进人了发达国家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独立的一系列民族国家模仿发达国家把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本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期望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实现国家的繁荣,然而,后来的结果却是,虽然工业发展了,但农业和其他部门更加落后了,贫富分化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理论界开始对发展理论进行反思,发展理论进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人们首先认为应该把“发展”和“增长”区别开来,他们认为,增长是指单纯的量的增加,而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质的转变,谋求经济发展必须要伴随着结构的调整甚至整个社会变革。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这一阶段的发展观是一个包括社会进步的全面的发展观。第三阶段,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时的发展观特别强调协调的发展。第四阶段,进人新的世纪,一方面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资源告罄、环境字浪染等一系列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关注人本身的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甚至所有的社会科学又回到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发展观自然也不例外地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它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并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由单纯的量的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由把结构变迁、人的进步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到把人作为目的本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种发展观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身就是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巨大理论创新,推动了世界发展理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但这种指导不是在封闭中进行的,而是在开放中发展,依靠开放推动发展的。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国际经济领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维,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机遇,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底和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世界性意义还在于塑造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就是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所谓方法论的角度,就是要从方法论的角度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统筹兼顾,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理论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掌握和应用一种理论,重要的不是熟记个别条文,而是掌握这种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所以,认识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是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改革观、开放观。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最早提出“统筹兼顾”概念,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基本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论,科学地把“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展开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协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创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的方法论的指导,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立足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立足于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来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大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就要求我们特别是领导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把握本地区、本领域面临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当然,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实际,与时俱进作出我们的判断,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客观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同时,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袁贵仁.从哲学高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J].前线,1996,(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