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福建为什么叫闽南 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

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

2024-07-17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作品/寸草天心·天心草

一、老伙计的感慨:我们是喝地瓜粥长大的孩子

“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一词出自《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不吃地瓜福建人就不能活吗?这句话未免太夸张了,年轻的福建人表示扯淡。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闽南排骨饭,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味》的文章,文中写道:小女是吃排骨饭长大的孩子。确实,90以后的年轻福建人基本上都是吃着海鲜、排骨、鸡鸭牛羊肉等精品食物长大的,他们看都不看地瓜一眼!

但我的那帮60·70后的老伙计们看完文章则非常感慨:我们可是喝地瓜粥长大的孩子!

当年粮食紧张,每家每户都是定量买米,米饭不够,只能是地瓜来凑。办公室的老林同志,71年出生,如今我把地瓜当养生粗粮,三不五时地带到单位当零食,可老林永远也不尝一口,任由我说尽地瓜的好处,他自岿然不动,总是一句:猪吃的,我不吃。有一天,扛不住我的百般劝说,则悠悠地回复:小时候吃怕了,一天到晚都是地瓜,连粒米都没有,当时就发誓长大了再也不吃。

老林来自福建龙岩乡下,虽然是种稻谷的地方,可米要换取很多生活上的所需,根本不够一大家子的开销,也就逢年过节才能享用到米饭吧。而我出生闽南城市,同样作为六七十年代生人,我们没有那么惨,但粮食依然不够,每天早晚两餐都得将地瓜掺在稀饭里一起吃,一碗地瓜粥,配以豆干菜脯海蜇皮,这是一成不变的经典菜式。

现在的海蜇皮贵得要死,而当年,作为沿海人,海蜇皮非常便宜,没什么可吃的,海蜇都快被我们吃光了。

二、经历大饥荒的阿嫲认为,喝地瓜粥长大的孩子很幸福

即使当年粮食紧张,但阿嫲总有办法让我们吃饱饭,阿嫲觉得我们很幸福,有稀饭有地瓜,没有断过粮,应该知足。

在我四兄弟姐妹出生之前的1958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那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饥荒,号称“瓜菜代”,米是稀罕之物,百姓吃瓜吃菜充饥,人人浮肿变形。阿嫲说,地瓜也得省着吃,新鲜的地瓜,晒干的地瓜签都是重要的粮食,那是活命的根本。

但阿嫲回忆起瓜菜代,依然是笑着谈,三年困难时期一晃而过,对于出生于1905年的阿嫲,从清朝末年走向共和国,她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什么苦没见过?

阿嫲6岁时,一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她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这其中的1942年,大家看没看过电影《1942》?战乱、蝗灾造成河南大饥荒,殃及中国内陆大片土地,1200万人受灾,150万人死于饥荒,300万人离家乞讨,吃树皮、吃观音土、交换婴儿吃......。当年的福建沿海没有如此遭殃,因为有地瓜,但“四万万同胞”都身处饥荒战乱的悲惨境地,又有谁能独善其身?

阿嫲一辈子很珍惜粮食,走过时代大饥荒的人,知道粮食的重要。

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采访的对象是《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他在阐述国人为什么对粮食、对油炸的东西那么青睐时,他说:据不完全统计,人类每70年要经历一次大饥荒,吃饱饭是国人骨子里对抗饥荒的一种本能。

原话已经忘了,大致如此吧,让我震撼的是70年一次的大饥荒和骨子里对粮食的渴望。

米饭不够,地瓜来凑。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没办法大面积种植水稻和小麦,可以说福建人从来米饭都不够,而救命的地瓜从何而来?

三、饥饿的明朝,福建巡抚引进了地瓜

去年写《中元鬼节------十八岁的阿树来闯关》时,我特地去翻阅了一下莆田历史大事录,触目惊心的是这个大事录记载了各个时期的饥荒状况,我们来看看明朝时候的福建人有多饿吧。

景泰二年(1451年),春夏大旱,沟渠尽涸,斗米至200钱。

景泰六年(1455年),大旱,民众觅食。

成化十二年(1476年),夏秋大旱,知府奏准减免税粮三成。

成化十五年(1479年),境内发生虫食禾,民大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秋旱,麦、稻无收,知府丁镛奏准减免税粮。从湄洲湾运粮至兴化,民赖以济。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夏、秋、冬三季干旱,民众因争水多次械斗。巡按御史胡华奏免征税粮。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夏秋旱,疫病流行,死亡甚多。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二月二十六日,飓风作,下冰雹有大如蛋者,仙游县麦子全毁。

嘉靖四年(1525年),夏、秋大旱,稻麦歉收,田赋减征五成。

嘉靖七年(1528年),大旱,稻绝收。

嘉靖十五年(1536年),秋,大旱,巡按御史李元阳奏准减征田赋三成。

万历二年(1574年),秋旱,米价昂贵。

为什么单独举明朝的例子?因为莆田大事录记载得清清楚楚: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抚金学曾檄各府县栽种自吕宋国(今菲律宾)引进的番薯(地瓜),以佐五谷。枫亭民众始育番薯苗,销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县,为当时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

明朝的福建,不但饥荒,还兵荒马乱!倭寇入侵,地震、水灾、台风暴雨山洪暴发、疫病流行!一部大事录,还有谁想穿越到明朝?

而最伟大的就是地瓜的引进,让饥饿的福建人民看到了温饱,和活下去的希望。

四、花样繁多的福建地瓜美食

自从地瓜落户福建以后,便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不但农民大面积种植,就连小家庭,比如我小时候吧,虽地处城中央,阿嫲依然开辟出一小块地来种植地瓜。

可以说人人识得地瓜,人人吃得起地瓜,地瓜成了福建人的重要辅助粮食。

地瓜不但让福建人在温饱后四处求开拓,还丰富了福建人的餐桌饮食。

烤地瓜不用说,什么时候的人都喜欢吃,喷香热乎,暖心护胃。现在的孩子用烤箱来烤地瓜,我们以前用石头泥土砌起来烤地瓜,街道边多的是卖烤地瓜的小商贩。

而地瓜粥、地瓜签粥,更是家常便饭。

生病了来一碗泻火的地瓜汤。

夏日炎热那就来块蒸地瓜配绿豆粥。

偶尔打牙祭那是海鲜肉丝花菜融合在一起的地瓜粉团。

过年过节,则要用地瓜和糯米粉揉成团再裹上花生芝麻碎炸成炸枣。

地瓜的衍生品很多,鲜地瓜晒成干,那是地瓜签和地瓜枯;熟地瓜晒成干,那是清甜美味的地瓜干;地瓜磨成粉,那是地瓜粉。

地瓜粉做成的美食那可多了去。

地瓜粉片、地瓜粉条,像炒米粉一样炒,口感Q弹,味道比米粉不知好上多少倍。

面线糊,没有地瓜粉,成不了“糊”。

炸物,炸醋肉、炸排骨、炸鳗鱼、炸紫菜等等,地瓜粉抓匀那是关键。

海蛎煎,也就是地瓜粉和海蛎、蒜苗搅拌成糊用油煎成的产品。

还有什么水丸、芋圆、鸡卷、拳头母等等,都离不开地瓜粉!

前段时间热播的《早餐中国》,那道闽南糊,印象深刻吧?大海的味道,满满都是地瓜粉呀。

没有地瓜那还是福建吗?没有地瓜那福建人的味觉会贫乏,地瓜已经融入每一位福建人的心肝脾肺,造就了福建人特有的地瓜体质,就连语言也都透着地瓜腔——

“我们大胡建,在家是一只虫,出门就是顶天立地的龙!”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

欢迎你来,喜欢就点赞、转发、评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