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服饰是地位的体现,浅析宋代上层和中下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礼服分为什么三大级别 宋代,服饰是地位的体现,浅析宋代上层和中下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宋代,服饰是地位的体现,浅析宋代上层和中下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2023-05-13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宋代,服饰是地位的体现,浅析宋代上层和中下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苏彦历史达人

发布时间:2022-04-0621:18

在宋代社会,服饰是等级地位的体现。

从社会阶层来看,宋代女性可以大致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中上层阶层为贵族女性,主要包括皇后嫔妃、官宦命妇、名门望族,其中命妇有内命妇与外命妇之分,内命妇主要指皇帝的后宫嫔妃和太子良娣之下的后宫女子;外命妇包括公主、郡主、宫廷女官、有封号的贞洁烈女和大臣官员的母亲、妻子。

在《宋史》中有所记载:“外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上层女子在宋代社会中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是宋代女子服饰风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中层阶层为家庭殷实的女性,属于士庶阶层,主要包括出身在商贾之家、富裕的农民家庭、朝廷官吏家庭等家庭的女性。

由于宋代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农业、商行、手工业等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带动了中层阶层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此类女性成为宋代服饰风尚的模仿者和拥护者。

下层阶层为地位低下的女性,主要包括农民家庭或商贩、杂役家庭中的普通劳动妇女,其占据了宋代人口的绝大部分,也是宋代风俗画中主要表现的女性形象。

下层女性还包括一类特殊人群,主要有宫廷侍女、乐舞伎、娼妓等,此类女性身份低微,居于社会底层。其中乐舞伎和娼妓由于职业上的特殊性,所着服饰往往华贵艳丽,是宋代服饰风尚的有力推动者。

宋代传世绘画中,女性身份的不同

反映着不同阶层女性的服饰风尚。

以下将从宋代女子不同阶层等级出发,从传世宋代绘画入手,探讨不同身份等级女子服饰的特点。

01

上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宋代自北宋建国以来,便效仿隋唐的衣冠服饰制度,制定了适用于宫廷后妃的一套完善的冠服制度。

其中,“袆衣”作为皇后最高等级的礼服,在宋代礼仪活动中发挥着显著的政治符号特征,具有礼仪服饰的文化特征,是各类服饰等级衡量的标准。

宫廷贵族女性中除了皇后冠服制度外,对于后宫嫔妃,也有一套完备的后妃礼服制度。在宋代人物绘画中,多见宫廷女性形象。

宋代佚名绘画作品《女孝经图卷》第二章“后妃章”中,可见后妃礼服式样。皇后头戴莲花冠,博鬓等肩,身着交领大袖礼服,衣长及地,衣领、袖口、下摆处皆有红色缘边,腰间系有红白相间大带。

其中,礼服的形制和袆衣形制类似,保留了主体的交领大袖、蔽膝、大带,但其主体颜色、服饰纹样区别于

衣,可见上层服饰等级中的严谨性。

与高度程式化的礼服相比,更加世俗化的常服成为宋代上层女性普遍通行的服饰。

上层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穿着常服大袖或褙子,此类服饰逐渐在宋代女子服饰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中、下层女性普遍效仿和追求的主要服饰,是宋代女子服饰中的经典样式。

《宋史·舆服三》记载:“其服,后惟备袆衣、礼衣,妃备褕翟,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在上层女性中,对于内命妇而言,大袖是较为正式的日常服饰,而对于外命妇而言,大袖是其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

北宋初期,后妃大袖常服形制较为简单,其样式可以在宋代佚名绘画《宋宣祖后坐像轴》中见

可以

到。

画中杜太后头戴芙蓉冠,饰有凤钗、步摇钗,身穿大袖襦裙,裙长曳地,呈现平铺样式,外穿对襟大袖衣,衣摆后身开衩,呈前短后长样式,坐时前摆及地,后摆拖垂较长,系红白相间带于胸前,外配有凤纹霞帔。大袖的形制与礼服形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领型上的变化。

大袖为直领对襟样式,相较于封闭式的交领样式来说,更为舒适,穿脱也更为方便。

大袖在南宋时得以继承,成为南宋上层女性生活中较为重要的服饰品类,其造型端庄典雅,为直领大袖对襟,衣长及膝下,领口、衣襟处多饰有缘边样式。

相较于过于正式的大袖,更加生活化的褙子成为了宋代上层女性中使用较为频繁的服装品类。褙子因其更加适体利身、轻便舒适的特点,在北宋中晚期逐渐流行,成为宋代上层女性生活中的流行服饰。

北宋文学家李廌《济南先生师友谈记》载:“禁中侍宴,御宴惟五人……宝慈暨长乐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暨而己,衣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暨中宫皆镂金云月冠……衣红背子,皆用珠饰。”可以看出,北宋中后期宫廷后妃在正式御宴场合中穿着褙子的场景。

南宋时,褙子仍然作为后妃命妇的日常服饰流行于上层女性中,继而被中下层女性所效仿,成为上行下效、上下通服的宋代女子典型服饰品类。

《武林旧事》中记载“十月二十二日,今上皇帝会庆圣节……上饮酒,再拜谢恩。三盏后,官家换背儿,免拜;皇后换团冠背儿。”

《宋史·舆服志》中有记载:“其常服,后妃大袖……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可以看出褙子在后妃中作为常礼服穿着于宴会、节庆等正式场合中。

《朱子全书》载“主妇帅众妇女背子涤濯祭器,洁釜鼎,具祭馔”,《武林旧事》载:“库妓之琤琤者,皆珠翠盛饰,销金红背”,《宋史·乐志》载“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载“街市扑蒲合、生绢背心、黄草布衫、苎布背心……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分别记述了中下层女性中,居家妇女、女妓、乐舞伎和商贩女子所着褙子时的场景,在传世宋画《歌乐图》、《杂剧人物图·打花鼓》中也可看到着褙子的女性形象,可见在南宋时无论身份等级高低,不同阶层女子皆可穿着褙子,褙子的流行之广,适用场合之多也由此体现。

自南宋以降,上层女性的常服系统呈现开放式的格局,不再具有特定阶级的独占性。

02

中下层社会女子服饰风尚

宋代初年,国家刚刚结束了五代割据混战的局面,社会逐渐发展稳定,为了减轻农民赋税

徭役

负担,稳固统治,维持经济发展,宋太祖继位时,便实施了一系列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以获民心。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966)曾颁布诏令:“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减免了农户垦田开荒的赋税。

同时,均减徭役,赋税专收,除了地方赋税的小部分开支,其余赋税集中,由中央统一掌握,实施“命官分诣诸道均田”的均田法治,奖励开荒田者,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加了户口数量,扩大了垦田面积。

全国垦田面积自宋太祖开宝末年(968-976年)的2953320倾增加到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4400000倾。户口数量也从宋太祖至道三年(997年)的41

万户

增加到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的200万户。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和纺织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中下层阶级的人民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宋代妇女多走出家门,从事农业、商业、手工业、纺织业等经济生产活动,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取商品或经济报酬,以满足日常开支,维持生计。

在宋代市井风俗画中,能够看到此类女性形象,她们所穿衫、褙子、裙、裤等日常服饰,是宋代女子常服服饰风尚的践行者。

两宋时期女子着衫较为普遍,区别于上层妇女所着的大袖衫,中下层女性多着窄袖衫,所着衫子出于生活化的实际需要,袖口较为紧缩,体现利于行事的特点。

劳动妇女着衫多于裙、裤搭配组合,衫裙的服用等级一般高于衫裤的组合。南宋佚名《耕织图》中可以看到身着窄袖短衣,外穿背心,下着裆裤,外罩掩裙的劳动妇女形象。

南宋佚名《蚕织图》“下机、入箱”场景中,也可以看到将裤掩于裙下的妇女形象。前文提到的《货郎图》中也可见到裙与裤组合的搭配方式。

由此可知,将裤与裙结合在一起的独特搭配方式,是中下层阶级女子的常用衣式。

南宋佚名《蚕织图》“下机、入箱”场景中,也可以看到将衫掩入下裙内的妇女形象。

李嵩所绘小品画《市担婴戏图》中也可见到同样装束的村妇。可见为了方便劳作,下层妇女时常将衣衫掩入裙腰之中,体现了便身利事的目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