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V推动超快充与能耗革命成为纯电发展分水岭,产业空间全面升级 报告出品方: 国泰君安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碳化硅电驱与普通电驱的区别 800V推动超快充与能耗革命成为纯电发展分水岭,产业空间全面升级 报告出品方: 国泰君安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800V推动超快充与能耗革命成为纯电发展分水岭,产业空间全面升级 报告出品方: 国泰君安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2024-07-10 09: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报告派研读,(https://xueqiu.com/6695901611/283150828)

报告出品方:国泰君安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1. “800V”高压平台是解决电车补能痛点的重要方案

1.1. “800V”是提升快充速度、降低能耗、减少续航焦虑的有效手段

800V 高压平台指整车高压电气系统电压范围在 550-930V 区间的系统,是提升电动汽车补能效率、能耗表现的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续航和补能效率是两大难题,目前已有提升补能效率、解决补能焦虑的方式主要有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模式、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大电流充电模式和以保时捷等为代表的大电压充电模式。

对于充电补能的电动车而言,充电速度的提升本质上即为提高充电功率,提升快充功率主要通过提升电压和电流来实现。在新能源车充电过程中,充入的电量——总功(W)为充电功率(P)和时间的乘积,即 W=P×t,在电池容量(总功 W)相同的情况下,若想缩短充电时间需要提升充电功率。而根据功率公式 P=U×I,提升电功率 P 可通过提升电压 U 或提升电流 I 来实现。增大电流将带来散热安全和充电损耗问题。400V 架构下要达到 300 kW的超快充功率需要将电流提升至 750A。但电流增大会带来充电安全问题:根据焦耳定律 Q=I²Rt,电阻 R 不变时,电流的平方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成正比,即在相同时间 t 内电流 I 每提升一倍,产生的热量Q 为四倍,大电流方案势必对充电设备和电池散热产生巨大压力。大量发热还会造成能量损失,损害快充经济性。充电电流在超快充领域的提升潜力有限。因此在当前新能源车 400V 架构下,普遍峰值功率为100 kW,对应 250A 电流、在 20%-80% 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状态)快充区间的充电时间约为 30 分钟和 1C 的充放电倍率。提高充电电压是实现超快充的重要思路。若提升电压至 800V,即便在保持国标上限 250A电流的非 800V普通快充桩下,即可实现接近 200 kW、2C 充放电倍率的快充,获得较普通 400V 平台多一倍的充电功率。对于一款 700 km 续航的电车而言,800V 平台可实现充电 15 分钟续航近 400km 的体验,续航焦虑较 400V 平台将大幅缓解。

1.2. “800V”平台中整车电子电器承压水平相较于“400V”有质的提升

800V电压系统核心区别在于整车电子器件承压限度需从原来的400V提升到 800V。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气架构主要采用 400V 平台,工作电压约在 230V-450V 之间,800V 电压平台相较于 400V 平台的核心区别在于整车电子电器承压水平从 400V 跃升至 800V。电动汽车的核心在于其三电部件:电池、电控、电机,800V 高压架构的应用对于其三电技术以及其他功率器件、电子零部件的耐压、损耗、抗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电池:高电压会使得充电时 Li+无法正常等量嵌入负极而产生“析锂现象”,容易引发电池容量衰竭,因此高电压对电池材料、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电控:核心部件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主流的 Si-IGBT 在 450V 平台下的耐压值一般为 650V,若汽车电气架构升级到 800V,考虑开关电压开关过载等因素,耐压等级需达 1200V,而 SiC 具有实现高功率密度与优化系统总成本的优点,天然适合高压平台,但目前在产能、成本上尚处劣势,未来有望替代 Si-IGBT 实现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升级换代;

电机:电机控制器供电为变频电源,电机轴两端有轴电压,若轴电压过高,容易击穿油膜形成回路,进而轴电流出现导致轴承腐蚀,此外,轴承防腐蚀工艺也需进一步升级以满足高压环境;ü 除三电器件以外,OBC、空调压缩机、DC/DC 以及 PTC 等均需重新适配以达到 800V 高压的要求。1.3. 三大主流技术方案并行,短期来看优劣各具

目前 800V 架构的主要技术方案有:全域 800V 架构、新增 400V-800V DC/DC 升压、400V 动力电池串并联。新增 400V-800V DC/DC 升压的模式能够兼顾整车成本和驱动效率的平衡,但电压经过转换以后会造成能量的损失。400V动力电池串并联的方式是短期内见效最快的一种模式,投入也较低,但是电池用量提升会增加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的难度,并且电池成本也会增加,长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全域“800V”作为真正的 800V 架构,相比于其余两种“半 800V”方案,具备能量转化更高、重量更轻的优势,但由于短期内零部件成本较高,是车企未来着重攻克的一大方案。

2. 800V 高压平台将成为纯电发展分水岭,2024 年将成为技术爆发元年

2.1. 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40%,“续航+性能”双提升成为用户首要关注点

2.1.1. 当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进入激烈竞争阶段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40%,正进入成长期到成熟期过渡的激烈竞争阶段。根据乘联会,2023 年 11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40%,根据起点研究院预测,至 203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或提升至近 80%,未来数年将经历从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潜在客群转化难度加大、技术和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

2.1.2. 频繁价格战、车型迭代加速背景下,强化“量产能力”是应对高强度竞争的必要手段

提升量产能力是实现降本增效应对未来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2023 年以来,国内智能汽车产业一方面面临价格战频发、不同车型销量排行榜变动频繁、技术创新速度和新车型迭代周期加快的激烈竞争环境;另一方面,面对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补贴、牌照等政策退坡,一级市场融资降温的背景,产业链利润率受到较大考验,通过提升量产能力以在制造端“降本增效”将是未来产业链在竞争中保持良好“防御力”的关键。降本使得企业在频繁价格战中保持经验策略灵活性和生存空间,增效带来降本,效率提升又有助于企业快速迭代新的产品以满足更多细分场景的差异定位和友商竞争。在此过程中,“800V 平台”大规模上车能够降低汽车系统成本,最终帮助产业链形成更高的量产能力。

2.2. “续航焦虑”仍是当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的首要挑战

目前无论整体新能源车主还是新势力车主,“续航”均是其购车的首要关注点。根据罗兰贝格消费者调研数据,整体新能源车主购车较关注的车辆能力上,“续航”指标占比达 21.16%排名首位;新势力车主(包括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群体虽在智能化上关注的比重大幅提升,但“续航”的关注度仍达 19.51%,与智能化不相上下。表明“续航焦虑”仍是当下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最重要的关注点,解决续航焦虑是下一阶段智能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细分来看,国内新能源车主正从“里程焦虑”转向“补能焦虑”。当前纯电车 600-700 km 续航已能应付绝大多数出行场景,“里程焦虑”开始向“补能焦虑”转变:根据亿欧智库调研,新能源车主对充电前排队时间、充电时间的关心比例分别达 48%、34%,同时为了节省时间 20%和 6%的车主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或选择更远距离充电桩,“充电时间”正成为当前新能源车使用的痛点。对于补能时间更短的高功率超充桩,认为非常有用、比较有用、一般有用、可能有用的车主分别达 18%、32%、24%和 10%,更高功率的充电体验存在较为坚实的需求基础,而开启新一轮超快充时代的 800V 高压平台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下一发展阶段中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

2.3. 800V 高压平台还带来更好能耗与性能表现,提升车型整体的性价比

通过升级匹配 800V 的电池包,车企采用更小、更便宜和更轻的电池亦能实现较好的续航和充电速度,提高整车性价比。当前动力电池重量在整备质量中的占比已达 20%-28%、占整车成本近 40%,电池重量与容量已成为影响能耗和整车成本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与其关注增加电池容量解决里程焦虑,更应该关注充电效率与电池性价比,而 800V 平台可在控制电池包容量的情况下保证更好的效用。如极氪 007 虽采用处于同级别车型电池包容量下限的 75 度磷酸铁锂电池,但得益于全域 800V架构,极氪 007 却能达到 688 km 的 CLTC 续航、最高 500kW 充电功率和最大充电倍率 4.5C,10%~80% SOC 可实现充电 15 分钟增加 500 km以上续航。在 800V 平台保证续航和快充性能的同时,采用容量更小的电池包意味着更轻的整备质量使能耗和续航表现提升。800V 高压平台还带来更高的输出功率、更少的损耗,从整车角度提升性能和能耗表现。800V 高压平台下,全车 DCDC、空调、电机、电池等器件都需要重新优化设计以匹配 800V 高压环境,尤其是 800V 架构在采用较 Si MOSFET 更耐高压、耐高温、损耗更低的 SiC MOSFET 的情况下,全车全场景的能量损耗降大大减少,进而带来更低的能耗和更扎实的续航表现。如采用 800V 架构的小鹏 G6 电耗仅为 13.2kWh/100km,较车重 2 吨左右竞品 14kWh/100km 电耗水平更低。SiC MOSFET 还能发挥 800V 高电压潜力、大幅提升整车性能。如对于电动机而言,根据功率公式,更高的电压也将带来更高的输出功率使电动车获得更快的加速性能,极氪 007 采用 SiC 后电机能在 800V 金砖电池最高 16C 放电性能帮助下实现 3 秒级零百加速。

3. “800V”为新能源车电气系统产业链带来价值增量,SiC 器件为首要受益环节“800V”高压平台产业链带来的机会主要集中在 SiC 器件、其他高压零部件、充电设施中。在中上游领域,SiC 相关器件作为 800V 的标准搭配,衬底、外延正处于从“卡脖子”向国产全面替代的进军时期,良率、工艺等问题的改善将促进 SiC 相关器件成本下行,有助于 800V大规模量产。除此之外,800V 平台对于车内零部件的承压能力以及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电驱动、小三电、高倍率电池、继电器、熔断器、薄膜电容、AFE 芯片等环节全面替代,在单车数量和价值量上进行双重提升。2022年以来,随着众多车企 800V 高压车型的推出,代表车型销量稳定上涨,但高压车型渗透率提升正同充电桩、充电站建设不完善的现状形成较大矛盾点,超快充对电网电容冲击的担忧亦是高压车型颇受争议的限制因素,针对基建层面的短板,产业与各大车企亦正加速研发和布局 800V 适配的超快充电设施。

3.1. 国产 SiC 器件竞争力日益提升,车规级碳化硅器件开启上车进度

3.1.1. SiC 材料在性能上具备优势

SiC 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 Si 材料相比,SiC 在禁带宽度、击穿场强、漂移饱和速度等性能上具备优势,且传统车载硅基器件往往受到 600V电压限制,因此在未来“800V 高压平台”普及的时代之下,SiC 器件凭借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特性有望迎来产业化放量阶段。

3.1.2. 新能源汽车为导电型碳化硅器件主要应用场景,市场规模占比超 70%

根据电阻性能不同,SiC 器件可分为导电型碳化硅功率器件和半绝缘型碳化硅射频器件。导电型碳化硅功率器件需要在导电型衬底上生长出碳化硅外延,再进一步加工成 MOSFET、IGBT 等器件,半绝缘型碳化硅基射频器件通过在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出氮化镓外延,进而制成HEMT 等氮化镓射频器件。导电型碳化硅器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工业、轨道交通等领域,半绝缘型碳化硅基射频器件主要应用于5G 通信、车载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新能源汽车为导电型碳化硅器件主要应用场景,市场规模占比超 70%。据 Yole 统计,2022 年导电型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 17.94 亿美元,并预计2028 年将达到 89.06 亿美元,CAGR 达 32%;其中,新能源汽车导电型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达 12.56 亿美元,占总市场 70%。随着 800V 高压平台放量,主驱逆变器、DC/DC 等部件将进一步促进 SiC 器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渗透。

3.1.3. 衬底、外延技术迭代与量产能力是 SiC 器件降本主要限制因素

在 SiC 器件的产业链中,衬底和外延是价值量最大的两个环节。

衬底在 SiC 器件成本占比超过 45%,良率与产能仍为器件发展的限制条件,国内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衬底作为 SiC 器件中最具价值量的环节之一,大部分市场份额常年被海外巨头占据。随着近年国内衬底企业在产能和良率上的持续进步,国产衬底产业存在较大增长空间:日本权威行业调研机构富士经济公布了《2024 年版新一代功率器件&相关市场现状和展望》报告,报告测算得到天岳先进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 Wolfspeed。通过国内产能持续爬坡,国际上与英飞凌、博世等海外企业的陆续合作,天岳先进业务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SiC 衬底行业正走向成熟。拉晶技术受到限制,大尺寸衬底进度仍与国际厂商存在较大差距。Wolfspeed 于 2022 年成为全球首个能实现 8 英寸 SiC 晶圆量产能力的企业,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厂商在单晶衬底方面仍以 4 英寸、6 英寸为主。2022 年起,国内部分企业相继发布 8 英寸衬底小批量研制,但尚未实现8 英寸衬底的量产。SiC 长晶的难点主要在于高温环境下的工艺控制,SiC 的熔点约为 2700 度,相比之下 Si 的熔点仅在 1410 摄氏度左右,SiC需要设备具备承受极高温度并能长时间保持均匀性的特性,这对设备以及拉晶工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SiC 外延双寡头统领全球市场格局,国内龙头产能处于扩张阶段,出货量已为行业前列。SiC 外延属于产业链第二大价值量环节,在 SiC 器件中占据了 25%以上的成本。从市场格局来看,Wolfspeed 与昭和电工占据全球超过 90%市场份额;国内龙头企业东莞天域、翰天天成多期外延产能正逐渐投产,目前距离国际产能水平仍有差距,但部分企业在出货量上已经展露出一定优势,如翰天天成 2022 年出货量超 11 万片,已为市场领先水平。

3.1.4. SiC 器件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占据,国内厂商加强国际合作,车规级产品有望爆发

器件处于 SiC 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同 800V 高压平台直接相关,是影响800V 车型量产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欧美日厂商引领全球市场,技术迭代+产线完备打造行业优势。根据 Yole2021 年数据统计,意法半导体、英飞凌、Wolfspeed、罗姆、安森美、三菱电机占据 SiC 功率器件 99%市场份额。以业内龙头意法半导体为例,该公司占据全球 41%的市场份额,其下产品包括 SiC 二极管、SiC MOSFET、SiC 模块和 SiC 晶圆等,覆盖了从 600V 到 1700V 的不同电压等级,其 SiC MOSFET 采用平面技术,目前已有 650 万辆纯电动汽车搭载其 SiC MOSFET 产品,应用场景包括电驱逆变器、车载充电机、DC/DC 等,将于 2024 年量产第四代产品。

海外厂商加大国内市场布局,国内厂商 SiC 器件厂商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外厂商起步早,产业链布局完善,目前仍在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产业链布局,对国内厂商形成了有力竞争;同时,近年来业内龙头厂商逐渐加强与国内厂商在器件设计、制造、封测环节上的合作,这有利于国内车载器件厂商技术迭代与研发,在 SiC 上车起量的关键阶段,国内厂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国内与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同步加大投入将在未来推动中国车载 SiC 器件市场迎来放量阶段。

国内企业设计工艺持续精进,产能稳步爬坡,国内 SiC 功率器件迎来车规产品大爆发。国内头部 IDM 厂商在产能上持续扩张,并在导通电阻、开关性能等工艺方面取得进展,持续迭代,助力产品升级换代。同时,2023 年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开始入局车规级 SiC MOSFET 产品,其中,导通电阻最低可达 6 mΩ,已达业内领先水平,市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 Tier One 和整车厂接受国产车规 SiC 功率器件,车规 SiC 器件有望迎来大爆发。

3.1.5. 四大“800V”车规运用场景开启 SiC 替代

SiC 器件优越的物理特性天然适合 800V 高压平台,四大主要运用场景均开启 SiC 替代。根据英飞凌的测试,若将电压提高到 800V,使用 SiC MOSFET 替代 Si-IGBT 有望将系统效率提升 7.6%,SiC 系统在 3kW/L的功率密度下可实现 97%的峰值系统效率,而 Si OBC 仅可在 2kW/L 的功率密度下实现 95%的效率。相较于硅基材料,SiC 器件体积更小、功率密度高、耐压强,应用在 800V 平台中能够产生更高的系统优势,可以达到充电快和续航里程远的综合效益,主驱、DC/DC、OBC、直流充电桩是未来规模应用的主要场景。

3.2. 其他高压零部件将迎来数量+质量双提升

电气平台从“400V”到“800V”的转型为电驱动、小三电、高倍率电池以及继电器等小型零部件亦带来价值增量,将使得相关高压零部件厂商受益。3.2.1. 高功率、高压化、集成化是电驱动厂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合一电驱动目前为市场主流,多合一产品正加速量产。主要电驱供应商主要有三大类别,第一类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整车厂自供体系;第二类是以联合电子、博格华纳为代表的传统燃油车 Tier1 转型厂商;第三类是以汇川技术、英博尔为代表的工控企业。目前,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已经成为市场主流,2022 年市场占比超过 50%,多合一产品正加速量产,市场占比由 2021 年的 1.2%增加至 2022 年的 7.2%,其中弗迪动力、特斯拉、联合电子为国内前三大供应商。

高功率、高压化为电驱动一大发展方向,能匹配“800V 高压平台”的电驱+电源集成产品陆续量产。广汽埃安夸克、小鹏、汇川技术等厂商已具备量产高集成度三合一或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的能力,其适配“800V 高压平台”的集成产品大部分已使用SiC器件,峰值功率普遍可达240kW以上。电机散热系统大多数采取油冷方式,相对于水冷电机,油冷电机冷却效率高、轻量化、散热性能好、绝缘性能好,内部温度平均比水冷电机低15%。除此之外,比亚迪 e3.0 平台、长安 EDS2-B、东风均采取电驱+电源集成的方式,形成多合一一体化产品,这些产品均可适配 800V 电压平台。

3.2.2. 小三电头部厂商陆续推出“800V”产品,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小三电头部厂商陆续推出“800V”产品,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小三电中需要配套升级的产品主要是 OBC 与 DC/DC,技术路线变革主要体现在SiC 功率器件的替代上。OBC 与 DC/DC 市场格局较为集中,目前均已开启 800V 布局。从 TOP企业类型来看,新能源乘用车 OBC 与 DC/DC 市场企业主要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主机厂;一类是以威迈斯、英博尔、信锐科技为代表的第三方供应商。目前,第三方龙头厂商英博尔、威迈斯、富特科技、欣锐科技等均已推出 800V 高功率小三电产品。根据 NE研究院统计的 2022 年国内市场 OBC 装机量来看,市占率前五位分别是弗迪动力(28.66%)、威迈斯(20.44%)、特斯拉(8.61%)、英博尔(8.56%)和富特科技(8.47%),总体市场较为集中。威迈斯推出的 800V 车载继承电源产品已获得理想、小鹏、零跑等客户的定点订单,欣锐科技作为最早应用碳化硅方案的车载电源第三方提供商,已成为比亚迪、小鹏、极氪供应商。随着 800V 车型持续上量,与之适配的三小电需求将会持续迸发。

3.2.3. 高倍率电池系统提升充电效率,电池企业纷纷推出快充方案

高倍率电池系统能大幅提升充电效率,主流电池企业纷纷推出快充方案。“800V 高压平台”未来可达到 300-500kW 充电功率,若叠加采用高倍率电池系统,可实现几分钟内快速补能。目前快充电池以三元体系为主,头部厂商可量产 6C 三元动力电池。宁德时代 2023 年陆续发布 CTP3.0三元麒麟电池、4C 磷酸铁锂神行超充电池,均支持 4C 超快充;蜂巢能源、欣旺达、中创新航等电池厂商陆续发布高倍率电池方案,4C 电池将成为 800V 车型主流电池,6C 电池也将逐渐崭露头角。

3.2.4. 继电器、熔断器、薄膜电容、高压连接器、AFE 芯片数量+技术双提升

高压环境将增加继电器的使用数量以及规格。继电器的运作原理是通过小电流来控制高压大电流的开关,由于目前充电桩大多数是 400V 充电桩,因此车企为了兼容低压直流充电桩充电,往往采取车内安装升压模块的方式升压充电,作为高压开关的继电器用量将增加 1-3 只。除此之外,高压环境下需要把“吹弧磁铁”的铁氧体材质置换成磁性更强的稀有金属,价格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继电器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内继电器相关企业主要有宏发股份、比亚迪等,800V 平台逐渐普及,将有利于国产继电器厂商销量提升。

熔断器技术升级,激励熔断器迎来纯增量市场。熔断器是一种与继电器配合进行电路安全保护的器件,因此规格需要与升级后的继电器进行匹配。且 800V 环境的高功率运作下,传统电力熔断器与继电器的匹配与老化问题愈发严重,激励熔断器可以识别异常电流信号快速切断铜排,对电路实施主动保护,区别于特斯拉将激励熔断器代替保险丝的方案,国内 800V 高压平台高端车型更容易采纳激励熔断器电力熔断器串联的方案,这种方案使得激励熔断器成为高压车型中的纯增量部分。薄膜电容用量提升,高耐压、小型化为主要趋势。薄膜电容在新能源车的主要应用是在电控、OBC 与 DC/DC 上,800V 高压环境会使得逆变器电磁兼容问题更严重,因此需要增加薄膜电容用量以消除电磁干扰对车内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除此之外,800V 电驱系统对耐压度要求增加,薄膜电容需要通过介质膜薄化、优化蒸镀技术等方式提高性能。高压连接器在高压环境中用量得以提升。高压连接器主要运用于大三电(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和三小电(DC/DC、车载充电机、PDU),和导电线缆同步作用,将电池包的能量传输至各个器件,高压环境对于高压力连接器规格要求提升,用量也随之增加,高压架构的发展将使得车载连接器企业受益。电池管理系统中 AFE 芯片用量增加,国内相关供应商尚处于研发中。模拟前端(AEF)位于电池监控电源(CMU)中,负责监测与采集各个电芯状态,支持 BMS 的计算,总电压和单体电芯电压决定了 AFE 芯片用量,400V 平台的串联电芯典型数量为 96 个,而 800V 平台的串联电芯典型数量为 192 个,因此 AFE 芯片用量将大幅增加。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