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下乡插队五年多,他和一位美丽的农村姑娘失之交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知青插队下乡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啊英语怎么说 知青岁月:下乡插队五年多,他和一位美丽的农村姑娘失之交臂

知青岁月:下乡插队五年多,他和一位美丽的农村姑娘失之交臂

2023-09-30 01: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连的姜培明老师是一位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其实初中只上了两年),他曾在大连金县登沙河公社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多,每当回想起下乡插队的那段生活经历,姜培明老师的心里就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难以平静。

1968年10月6日,是姜培明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下着小雨,十八岁的姜培明含泪告别父母,和同校的四十多名同学,乘坐解放牌敞篷车来到了金县的登沙河公社,他们十名知青被分派在良种场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从此开启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涯。

姜培明老师下乡插队时的合影

到达良种场大队后,大队为知青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姜培明哥俩(双胞胎)还拿着二胡登台表演,为大家演奏了《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红色歌曲,得到了当地广大社员群众和知青们的一致好评。也是因为那次出色的演出,姜培明给大队干部和社员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欢迎仪式结束后,各生产队的队长就把知青们领走了,当时队里没有住房,姜培明他们五名男知青暂时借住在老乡家的一间空房子里,五名女知青在另一家老乡家借住,范队长安排一名女社员临时为知青们做饭,做饭的地方也是社员家的一间空房。

知青们下乡插队的第一年由国家供应口粮,蔬菜和烧柴需要自己解决。范队长和乡亲们都很热情,有给知青们送咸菜的,有送青菜的,还有给知青们送鸡蛋的(当时社员们也舍不得吃鸡蛋,要把鸡蛋卖了换油盐换灯油),看乡亲们都这么热情这么善良,姜培明他们都很感动,发自内心地感激乡亲们。

当时正是秋收农忙时节,知青们安顿好生活后,就投入到了紧张繁重的秋收劳动中去了。当时的劳动情况真得是顶着星星出工,伴着月亮回家。知青们第一天的劳动是收割水稻,一天下来,手上磨起了水泡,感觉累的身子骨都快散架了,趴在火炕上,吃饭都叫不起来。紧接着就是刨花生、收玉米、刨地瓜和割黄豆,手上磨起的水泡磨破了会火辣辣地疼,那种痛苦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体会,用语言真得难以表达。好在队长和乡亲们都把最轻松的农活让给了刚学着干农活的知青们,知青们才慢慢熬过了第一个秋收,等手上的水泡慢慢变成了茧子,繁重的秋收劳动也就结束了。

分口粮的时候,范队长考虑到知青们吃的粮食都是国库储备的粮食,不是新粮,范队长就为知青们分了一些地瓜和黄豆,还为知青们分了玉米。特别是秋菜,知青们虽然没挣多少工分,可也和社员们分到了一样多的秋菜。对于范队长和乡亲们的关爱和照顾,知青们都心存感激。

等交完了公粮,晒干的粮种入了仓库,玉米秸秆和豆秸稻草都分配完毕,秋收才算真正结束了。秋收结束了,也就到了农闲时节。

节令虽到了农闲,可社员们是没有清闲的时候的,秋收后要拉土积肥,要兴修水利,知青们还要参加政治学习,农闲和农忙时节,真得没太大的区别。

第一个农闲姜培明他们就赶上了积肥,当时队里虽然有牛马车,但装车卸车都需要人力,中午牛马要歇晌喂草料,知青们就利用牛马歇晌的时间,用人力拉马车,歇马不歇车。经过了一个秋收的劳动锻炼,知青们的体质越来越好,也感觉不到那么累了。

要说知青们啊,那可真有一股子朝气蓬勃的冲天干劲,满载的马车让一帮知青拉的那是呼呼生风,比牛马拉车要快很多,不论是重载还是空车,知青们都是拉着马车来回跑。知青们猛干一个中午,队里多给记二分工,用姜培明的话说,知青们的冲天干劲不单单是为了那二分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那句口号,时时都在激励着知青们。

参加积肥生产劳动的第三天中午,知青们在拉土的过程中,因为跑得太快,一位拉车的知青不慎跌倒,马车紧贴着他的身体飞驰而过。当时真的把大家吓坏了,庆幸的是那位知青毫发无伤,只把上衣的后背刮破了一道口子。有了那次教训,知青们才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他们心里也增加了一点安全意识。那个冬季,姜培明他们的冲天干劲赢得了社员们和队长的一致好评。

姜培明他们下乡插队的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屋里的火炕烧的都烫屁股,可到了半夜,屋里还感觉很冷,早晨起来洗脸,脸盆里的水都结了一层冰。好在知青们的铺盖都很厚,倒也没遭多大罪。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天气转暖了,范队长就带领社员们为知青们盖了三间房子,墙体是用石头泥土垒砌的,上面有槐树托(屋梁)和檩子,檩子上面铺上草把子,草把子上面压了一层厚厚的碱性细土,细土是从海边拉来的。当时房顶没有防水材料,下雨天有时屋里也漏雨。当时就是这样的条件,老乡家里也都是这样盖房子的。

那年五月末,良种场大队第一生产小队青年点落成,在一队插队落户的十名知青全都搬进了青年点,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姜培明被选为伙食长,知青们再也不用在老乡家借住了。

知青们有了自己的家,生产队分给青年一块菜地,大约一百多平方米,姜培明成了大家的领头人,他带领大家整理土地,种上各种蔬菜,还种出与当地不同的花样,且长势特别好。因品种不同,蔬菜的生长期和收获期就不同,自然而然就延长了知青们的吃菜周期,解决了知青们的吃菜难题。

当时,队长和社员非常感慨!都啧啧称奇。没想到,在城里长大的学生,种菜的水平比他们这些农把式还高,不愧为是知识青年。知青们把自己的种菜经验传授给社员们,大家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事后才知道,姜培明家就住在市郊,他早就跟他父亲学会了种菜。

就是因为姜培明干活细致认真、有耐性,干活的窍门也多,为人忠厚又诚恳,他受到了队领导班子的信任和重用,生产队长决定让姜培明担当水稻技术员和大田技术员。姜培明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先后有两位漂亮的女社员为姜培明送过礼物,可姜培明收了人家姑娘的礼物,就没有了下文。

姜培明老师供图

海边稻田是盐碱地,种水稻的难度可想而知,姜培明先跟老农学习了一年水稻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熟悉了水稻栽种管理流程,查阅了相关资料,多方请教学习,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水稻栽种管理方法,从育秧开始(以前队里是购买水稻秧苗),都是姜培明亲力亲为,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田里,认真研究观察,从70年到72年,三年的时间里水稻产量年年递增,最后还翻了一番,年年卖的秧苗钱也为队里增加不少收入。对于姜培明的认真和付出,社员们和队长都伸出大拇指,都说知青就是了不起。

那几年的冬季农闲时节,多数时间都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知青们也和社员一样挖土抬筐拉石头,一天要在水利工地干十多个小时,身上满是泥土,衣服都被汗水浸湿,那种苦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体会不到。不搞水利建设时,社员们就利用空闲,就地取材,编筐为队里增加收入,知青们也跟社员们学会了编筐手艺,他们编出的筐比社员们编的还好。

知青们插队的地方虽然离城里只有几十公里,可当时的城乡差别还是很明显的,队里的青年社员跟知青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文化知识和文明行为,知青们的创新精神对当地年轻社员的影响很大。只要有空闲,年轻社员们就会去青年点,和知青们交流,跟知青们学习,久而久之,知青和队里的年轻人也产生了爱慕之情,只是当时的城乡差别,让很多有情人未能成眷属。当时知青们虽然离家很近,每年的春节也只给五天假,谁有事请假回家,队里要扣工分的。

1972年,姜培明被安排到县农机部门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和柴油机维修技术,当时学习的是手扶拖拉机驾驶,姜培明学习认真,刻苦钻研,他不仅成了一名合格的拖拉机驾驶员,还是一名出色的机械维修师傅,为队里以后的农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姜培明表现出色,队里有一名叫枣花(化名)的漂亮女社员深深爱上了姜培明,只是羞于自己是个农民,她一直不敢跟姜培明表白。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她也向姜培明多次暗示过,还多次帮助过姜培明并请姜培明去她家吃杀猪菜,可姜培明就像个木头人,没有任何反应。

1973年年末,就在枣花鼓起勇气准备向姜培明表白时,姜培明却被招工回城,分配到金县汽车配件厂做了一名学徒工。就这样,姜培明和良种场一队最漂亮的女青年失之交臂,可惜的是他当初并不知道这位美女想跟他处对象。

在金县登沙河公社良种场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五年两个月,姜培明老师返回了县城,结束了他下乡插队的知青生活。插队期间,姜培明担任过小队会计和小队队长,还是队里的拖拉机手和水稻技术员,他带领青年点的知青们为良种场一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姜培明回城不久,那位漂亮的枣花姑娘专程去了姜培明工作的单位,向姜培明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由于姜培明不懂得恋爱细节,也不热情主动,再加上他是个工作狂,冷淡了漂亮的枣花姑娘,最终两个人没能走在一起。

后来,那位美女嫁给了城里一位很富有的丈夫,她在大连生活得非常好,很幸福。姜培明退休以后,还打听过她的生活状况,毕竟两个人有过一段朦朦胧胧的恋爱经历。前段时间,姜培明老师刚得到消息,那位女士前年(2019年)已经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姜培明心里很难过,想想当年人家对自己的多次帮助和那份火热真挚的感情,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以后的日子再也不能相见,姜培明老师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遗憾。再次说起当年对爱情的懵懂,姜老师说家长的干涉和当时的城乡差别,也是阻碍他和那位美女结合的重要因素。他说过去的事情只能当作回忆,世间原本就没有完美的东西,他现在和老伴生活得很幸福很和睦,他很知足。

1993年,姜培明积极为大连的建设献计献策,他提议成立辽宁省海事管理局的建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当时全国还没有海事局,因此,6年后国家率先成立《国家海事局》,又增加了14个沿海省级的海事局。

2017年5月7日,姜培明和他的爱人再次来到了他当年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良种场大队小盐场屯看望乡亲们,可那里已被新建的大连钢厂征用,到处都是一片拆迁的混乱场面,当年在那生活的乡亲们都搬到了城区的楼房里,很难再找到他们了。

眼下,退休后的姜老师生活很充实,闲不住的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公益项目,他亲手设计制作的多功能凉亭和航空、航天科普模型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表扬,他的金属工艺品展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誉。

姜培明老师近照

前两天和姜培明老师聊天,说起当年下乡插队的往事,姜老师还记忆犹新,他说非常怀念插队的日子,也非常想念当年一起插队落户的同学们和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他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张淑芳、范玉娥、毕先臣、侯忠全、韩承栅……你们都好吗?姜培明非常想念大家。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姜培明老师口述整理成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