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复合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矛盾词语解释 谈汉语复合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

谈汉语复合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

2023-05-14 1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谈汉语复合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

2023年4月27日上午9时30分,文学院“精是讲堂”邀请到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作了题为“谈汉语复合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雷冬平教授主持,文学院2021级、202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和2022级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悉数参与。    

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作讲座

讲座伊始,李运富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缘起。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是用重新分析理论解释汉语复合词语。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许多新词新义的产生并非原词意义的引申,也非重新构造新词,而是对原有复合词(成语)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这种情况无法用词义引申理论和新词构造理论解释,却可用重新分析理论来说明。                            

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作讲座

接着,李运富教授从重新分析复合词语素的意义、意义关系、词义生成方式三个方面展开介绍。首先是重新分析复合词语素的意义。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不按照原词语的构成语素的原义理解,并把它看作另一个语素,随着语素义的改变,词语的整体表达意义也发生变化,实际上就等于另外构造了一个词。比如“打成一片”,源自佛教,表示佛教修行的一种境界,也可以用于一般场合,成为了沿用至今的汉语熟语。紧接着,李运富教授分析了重新分析复合词语素的意义关系。有些复合词语中的词素义常见或没有异解,但语义结构比较特殊,因而人们在运用这类词语时也有可能不知或无视原来的特殊语义结构,而按照另一结构形式来理解语义关系,导致重新分析形成新词新义。当然,更多的语义关系重构,也是语素义的异解引起的。如“理解”一词,有顺着纹理解剖之意,也有从道理上了解之意,二者变成了同形异构的两个词,其中既有语素义的异解,也有语义关系的异解。第三部分李运富教授讲到了重新分析复合词的词义的生成方式。由于语素之间相互组合的意义一般并不等于复合词语的意义,所以从语素组合义到词语表达义往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生成。如果原词用的是甲方式产生甲意义,而后来却用乙方式产生了乙意义,那实际上也等于产生了一个新词。

最后,李运富教授提到复合词的形成大都有出处,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可能具有特定的语境或条件限制,例如特定的主体、特定的对象、特定的情感、特定的场景等。但在后续使用中,有时会突破原定的语境或条件,扩大、缩小或转换使用范围,造成不合原意的结果。这种情况,词义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使用环境不同,看作词义引申固然可以,宽松一点,看作重新分析也是说得过去的。例如“短小精悍”一词原本是说人的,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后来也可以形容文章、戏剧的篇幅不长但内容充实。形容主体由人扩展到文学文艺作品,等于重新认可其使用范围。                            

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作讲座

讲座尾声,李运富教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重新分析”的理论价值不限于语法领域,也可以解释词汇发展的某些现象。这说明传统的学术与西方的语言理论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适当地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既可以借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汉语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用汉语的研究实践丰富和完善国外的有关理论。

答疑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向李教授提问,李教授逐一地进行了细致的解答。燕梓涵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基于对语素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结果,是望文生义还是重新分析现象呢?李教授表示,判断这个词语的解释是否合理,应该看这个解释是否有理据,能否做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不合理的便是词语的误解误用。当然,有的词语只要能讲出“理”来,即便跟原词的构词理据不同,也不应该随便判断为误解误用,因为只要大家普遍接受,很有可能会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新词新义新用法,因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具有生命的活力,我们应该宽容对待。                            

来源:文学院

日期:2023年5月6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