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真理诞生的意思是什么 预习篇|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习篇|六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024-07-10 17: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字词学习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些难写的字,你要先观察,找准重难点,再进 行书写。

“搜”由“扌”“叟”两个部件组成,书写时要注意布局匀称,左窄右宽,“叟”这个部件要注意笔顺,上下部分要匀称。“魏”要做到左右等宽,左下方的“女”字注意避让,右边的“鬼”字,不要漏写了里面的“厶”。“域”左窄右宽,左边的“土”写得略小,而右边的“或”写得略大,注意斜钩要舒展,斜钩上面的一笔“丿”不能忘。“圃”字是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外面的“囗”大小适中,里面的“甫”字几个短横之间要匀称。“蕊”字笔画较多,书写时,三个“心”组合要紧凑,特别要注意点的位置。其中,上面一个“心”字稍大,下面两个“心”字略小。

亲爱的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马上要开始听写了。听写完毕,请家长结合课文生字表进行指导和批改哦。

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独有偶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对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最后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见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证明的关系。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达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如,第2自然段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拉直变成‘!’”这样生动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了观点。课文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述的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这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不显晦涩、枯燥。

课后安排了“阅读链接”《詹天佑》,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断研究探索的科学精神,与课文形成呼应,能够让大家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不惧困难,坚持探索。

可以先从题目入手,在质疑、解疑中初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你可以将三个事例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你要在阅读中体会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领悟课文写法,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经验,谈出启示,进行仿写表达。

一、围绕课题,理解课文表达的观点

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一表述较为概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你可以阅读第1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在理解课题的实质含义后,再来学习第2自然段。可以试着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并用第2自然段中的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它的表述比较凝练、抽象,第2自然段对它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既保持了观点的一致性又避免了重复。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可以试着赏析语言。第2自然段中的一些修饰性的、限制性的词语,如“差不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要品读体会,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你还可以试着说说“把‘?’拉直变成‘!’”的真正意思是什么,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凝练概括与生动形象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二、细读事例,了解事例题是怎么印证观点的

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你边读边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很好理解。但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印证关系,你也许不易领会,也许会以为事例能“自动”证明观点。所以,在读这三个事例时,要思考:所选的这三个事例能证明课文的主要观点吗?在思考中发现三个事例的共同点:科学家能从细微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之处,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显现他们善于思考的品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显现他们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三个事例虽然内容不同,但事例与观点是紧密关联的。在学习中,你要结合内容理解,品词析句,抓住“一连串”“许多”“反复”这样的词语,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得益于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你要试着了解每个事例介绍的顺序。三个事例在叙述顺序上有共同之处,都采用了相同的表述顺序: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即所谓的“真理”。

现象 问题 发明或发现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这样的叙述顺序与课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方式有什么相似之处?事例的表述结构与观点的表述方式存在一致性,都说明了从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

再细读课文,你可能会发现课文在介绍三个事例时采用的过渡词句,体会“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词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过渡词句也突出了三个事例的相似性,使三人事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取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明力。

三、总结事例,进一步明确事例与观点的关系

在细读三个事例之后,继续思考,课文的第6、第7自然段与事例和观点有什么关系。

思考:“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这样的事例”指的是怎样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

联系上文再思考:“找到真理”需要什么条件?“找到真理”需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课文第6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作了总结。

既然第6自然段已总结了前文,全文至此已结构完整,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7自然段呢?这一段是对前文论述的补充。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那是哪来的呢?再一次联系上文,你会发现所列举事例中的科学家都有着共同点“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作者在这一段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开头相互照应,使全文的论述更加严密完整。

结合“阅读链接”《詹天佑》,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获得的启示。你要关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回顾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已经初步体会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此时,我们进行“小练笔”,通过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巩固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

资料链接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斧者(亡斧意邻)”、“歧路亡羊”等。

唐代时,《冲虚真经 》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