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学】“眉山七史”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眉山七里小区在哪个位置呀 【版本学】“眉山七史”综述

【版本学】“眉山七史”综述

2023-04-20 0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宋代绍兴年间井度(字宪孟)在四川眉山刻印“七史”,又称 “宋蜀刻七史”,包括 《宋书》、《南齐书》、《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 7部南北朝史书。不过,井度所刻“七史”现已不见传本。

明清以来藏书家几乎全都把传世的宋刊“七史”视为“眉山七史”或“蜀大字本”,然而,它们实际上是南宋前期浙江地区刻本,这一观点被王国维、赵万里、长泽规矩也、潘美月、阿部隆一、尾崎康等人逐步证明。

《魏书》原刻页图例

七史共同的版式特征是:半页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原版页版心稍宽,白口,无字数、鱼尾,而是用横线划为五格,第二格为小题,第四格刻页数,第五格有刻工姓名。“横线划为五格”的版式很不常见,但北宋天圣明道本《李善注文选》与两淮江东转运司刊三史之《汉书》与之相同。

历史上的井度刻“七史”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州本卷五、袁州本卷二上)《宋书》条记叙了“七史”经过嘉祐、治平、政和半个世纪后得以刊刻、南宋初井度重新刊刻的全过程:

嘉祐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缪亡缺,始命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祕阁所藏多误,不足凭以是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民间传者尚少,未几遭靖康丙午之乱,中原沦陷,此书几亡。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日所颁本。时四川五十余州皆不被兵,书颇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

可见,北宋官刻“七史”于南渡后几乎不传,四川地区未遭兵燹,故四川转运使井度得以成功搜罗“七史”全卷并重加刊刻。晁公武作为井度的下属,其藏书很多为井氏所赠(《郡斋读书志》),故眉山刊刻七史在绍兴十四年(1144)之后的数年当无可怀疑。

现存南宋前期浙刊“七史”

北宋后期刊“七史”、井度刊“眉山七史”并未传下来,后来的书目书志也都不见记载。现存的宋元版南北朝七史只有一直被误称为“眉山七史”的南宋前期杭州地区刊本。

浙刊“七史”书版在元代流入杭州西湖书院,元代亦无重新雕刻“七史”。于是,浙刊“七史”书版在元、明历经修补,被称为“三朝版”。在明代成为南京国子监二十一史的一部分,直至万历十年(1580)仍在印刷,印行数量相当可观。

学术史梳理

王国维《传书堂藏善本书志》“宋书”条引《玉海·艺文》云:“绍兴九年九月七日诏下诸郡,索国子监元颁善本校对镂板。”(《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文同)证明国子监本刊刻于南宋初江南,后来刊版藏于元西湖书院、明南监。

赵万里早年认为九行本七史为北宋监本之覆刻,理由有三:一,七史经元代西湖书院传至明南监,但南监版片中并无蜀刻本;二,字体异于眉山本而近于浙本;三,《梁书》南宋中期重修刻工有浙江人(这条只能证明补刻在浙江,原刻尚未知)。但是,赵氏中年之后改变观点,认为此七史版片原刻于眉山,后运送到临安补刻。

持反对意见的是张元济,他坚持认为此套书即为真正的“眉山七史”,原刻在眉山,之后书版运往浙江补版,并认为“版心分为五格”是蜀刊本的特征(两淮江东转运司刊三史之《汉书》亦有此特征,前人也误以为是蜀刻本)。赵万里中年之后的观点与张氏相近。

长泽规矩也、潘美月都持浙刊说,但他们没有分辨原刻与补刻刻工,所以最多只能论证到“补刻时书版已在浙江”,但无法论证书版原刻于何处。当然,由于七史原刻刻工在其他版本中比较罕见,证明浙刊说是非常困难的。

阿部隆一最初意识到原刻与补刻的刻工区别,他采录七史中原版刻工63名,其中有三分之二在近三十种南宋前期、中期杭州刊本中能够见到,亦有4名刻工在同时期蜀刻本中可见,但其中3名亦见于同期其他浙刊本,盖为重名或同一人。

尾崎康进一步论证浙刊说。他指出:第一,原版刻工中有5名与《思溪藏》(湖州)相合、4名与《毗卢大藏》(福州)相合,这两部《大藏经》都有确切刊年,确凿可信;第二,原刻页可根据版心大致判定(用横线划为五格),其字体虽漫漶,但仍属浙刊本风貌;第三,原刻页缺笔避讳至“慎”(宋孝宗讳昚),显然并非绍兴十四年稍后数年所刻“眉山七史”。至此,二说之争基本得以解决,现存七史当为南宋前期浙江地区刻本无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