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单反(镜头)购买注意事项(我抄来的!可能有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相机能买二手的吗 二手单反(镜头)购买注意事项(我抄来的!可能有重)

二手单反(镜头)购买注意事项(我抄来的!可能有重)

2024-07-12 2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手单反购买注意事项: 购买任何二手器材都存在风险,从个人手中购买的产品一般使用痕迹都会很明显,但是个人手中的器材一般都不存在拆机问题,所以更多的人喜欢从个人手中购买;商家一般会对二手翻新,因此外观一般都会好于个人手中的产品,但是不能保证是否维修过或者是存在某些问题,好在商家一般会提供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售后,而这个个人玩家是无法提供的! 二手数码单反相机选购时,第一个要看的因素的就是快门。机械快门与电子快门不同,存在一个使用寿命问题,如果快门的寿命到了,就会出现曝光不准确的现象!一般来说,入门级单反的快门寿命只有5W次,比如佳能的EOS 500D,主流级专业级单反可以达到10W~15W次,比如宾得的K7(10W次),旗舰级准专业单反可达30W次,如佳能1Ds Mark III!一般更换快门的价钱为800~1000元不等,如果我们花2000多元买了一台快门寿命达5W次的EOS 400,加上更换快门的价格足可以购买更好的产品了!   其次我们要注意一些主元器件的磨损程度,如闪光灯是否已经变色,CCD/COMS是否存在坏点、显示屏显示效果是否良好、电池仓是否被氧化等等,当然外观我们也必须小心的审视,如螺丝是否有拧过的痕迹,机身字体的磨损程度(这点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上家使用相机的频率),相机是否有外伤,机身按键是否能正常操作,最后还有检查机身菜单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等等!   其中我们还需格外注意一些当时新机时的硬伤,比如宾得K10D的CCD倾斜问题等等…… 二手镜头购买注意事项: 重点:购买二手镜头要注意,一定要带机器试! 1.买镜头先看整体成色,一般以8成新以上为好!变焦环饰皮要原装的,很多用的比较狠的镜头或者拆过的,饰皮都胀大或者给你新换,这些镜头最好不要选购! 2.看镜片:这个是决定镜头好坏最重要因素,前后镜片一定不要有任何硬伤,确认不了就用手指头肚子摸一下,不要不敢摸,镜片没那么脆弱(你别拿指甲划)!能够感觉到凹凸的,或者稍微有感觉的,就是硬伤!这种镜头是不能选择的,会影响成像,只能当维修配件! 3.看灰尘:一般使用过的镜头,内部都会有灰尘进入,一般情况下,微尘是不影响镜头成像质量的,但是不能是大块的不透明颗粒状,若是有的话,就说明此镜头拆过或者暴力使用,不可取!有些摔过的镜头还会出现玻璃碴子,这些镜头不要买! 4.看霉菌:拨开光圈,透光看,若发现丝状粘连或者放射状的,甚至是雾状斑的(不论大小),就是发霉的,这种镜头不能买,只能当配件,霉菌会越长越多!不要听卖家解释,别贪便宜,直接NO! 5.最后就是上机试了,镜头档位手动,自动,防抖都要试,变焦要流畅!很多人不会试防抖,就是取景后保持姿势,然后轻轻的小幅度晃动,你会看到取景框里的图像比你晃动的慢,类似稍有延时的样子,这样的话防抖就是好的,若是跟你晃动频率一样,那就是防抖坏! 防骗注意事项: 重点:异地交易,一定要用支付宝。 1.鉴别骗子:骗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低价,正常价格的东西他们都低的离谱,甚至给你 网站,电话,地址之类的让你核对,看着跟真的一样。但是所有骗子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你不先掏钱他不会“发货”,这里的货不一定是真的。 2.有的骗子会给你一个网站,让你把钱冲到网站上,然后在网页上选产品,弄得跟真的购物网站一样,一旦你把钱汇过去了,网页你再打就打不开了,再联系他们,要么是推脱,要么就直接失踪,他们直接把网站改个名字,继续行骗。有的甚至在他们网页上装木马,直接盗取你的银行账号,你里面有多少钱,他们都能弄走。 3.没有网站的,装成个人自用机器的,或者是海关罚没机器的,他们会找各种理让你付一部分定金,然后他们再"发货",等你定金一付,他们又失踪。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扔张电话卡的事。 4.有些骗子声称能当面交易,见货付款,这个你就看他们编吧,等你联系他们的时候,他们各种理由都有,最后你还要先付款。 5.不要以为正规的大论坛里没有骗子,像蜂鸟 无忌 还有zol里,骗子无处不在,论坛只是大家交流的地方,是管不住骗子的,大家要当心。 6.现在比较多的,论坛里发帖子说别人介绍我在什么什么网站上买的东西,很便宜,正品行货机器之类的,我觉得很实惠,介绍给你,然后有个网站链接,大家以后遇到这种帖子,根本不需要去理会。 7.诚心卖东西的,一般直接留电话号码的多,大家可以直接百度下他们的电话号码,看看有没有行骗记录,一般留qq的,大家警惕一下,也可以百度下qq号码看看。查看对方所留的电话、QQ等信息时,分别百度、谷歌一下可能会得出更多的结果。对于QQ,可以加为好友,看一下他的QQ等级、各种QQ游戏(如偷菜、停车)等级,我觉得骗子一般不会拿一个高等级的号来行骗。再一个就是地域性,一般骗子电话号码大部分都在广州 福建 深圳 浙江 湖南等地,大家警惕!(我说的是事实,只针对骗子,对其他人没有任何针对)。 8.支付宝交易,请认准支付宝付款网址 ,不要轻易点击别人给的付款网址,尽量用淘宝旺旺交流,这样对方给你发网站的时候,旺旺会自动鉴别,淘宝站内安全网站后面会有个绿色的对号,没有对号的很有可能是假网站。另外用淘宝旺旺交流的好处就是如果遇到骗子,可以将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支付宝进行申诉退款。 9.异地尽量在淘宝交易最好查查对方的交易记录,人为炒作的交易记录还是能够分辨得出的。尽量用旺旺与对方交流,万一收货与描述不符发生纠纷记录也可以作为投诉凭证使用。 10.同城交易最好找治安良好公共场所交易,注意盗抢事件的发生。 11.各大论坛转让、出售的帖子,最好别买马甲(小号)发布的,看看大号的主题帖与回复帖基本能分辨得到此人的人品与出让物品的性能状况。 12.不仅只是卖家在行骗,有时买家为了某种目的也会行骗。 二手单反的成色如何检查? 99成新:外观几乎接近全新、未使用过、有原包装、并且没有破损、不缺少附件、有发票,购买时间在一个月以内,仅仅拆封时试过机。这样的机器在各大论坛很少,而且价格一般很离谱,不如买台新机器。 95成新: 外观有轻微使用痕迹,快门使用在1000次以内,包装、附件、发票一样不少,而且必须保证在保修期以内,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9成新:相机使用时间在6-12个月之间,快门次数在3000次以内,外观有轻微划痕,但绝不能有掉漆和损伤的情况,配件齐全,必须要有保修卡和发票,能够保修。 85成新 :通常界定是外观有轻微掉漆,刚刚过了保修期,快门次数在8000次左右,且附件齐全。 8成新:外壳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快门使用在15000次左右,相机必须保证没有维修过,使用时间在2年以内。 7成新:通常相机都是有过维修历史,功能正常,外壳完整,成像没有问题,快门突破2万次大关。对于快门使用超过30000次的机身,我们是不建议大家购买的,因为中低端单反机身的快门设计寿命也就在3-4万次,这已经接近了相机本身的设计寿命。 随着数码单反相机售价的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影友这一光荣的行列里,作为单反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镜头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毕竟大多数朋友都是以配齐从广角到长焦整个焦段作为目标的,这就决定了一两支镜头肯定无法满足需要,就算是全用变焦镜,也至少需要三只:广角变焦,标准变焦和望远变焦。我要恒定大光圈,我要超声波对焦,我要最好的像质,理想和梦想都是很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摸摸口袋里面所剩无几的银子,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吧。   镜头这东西最没有性价比可言,举例来说,尼克尔50/1.4和50/1.8光圈只相差半档,价格相差4倍,可是虽然很多人嘴上说50/1.8也够用了,某档光圈上分辨率比50/1.4更好,而且这么便宜,但是心里肯定还是瘙痒难耐,就像7年之痒的时候一样,只要一有机会,哪怕是冒着被老婆发现跪主板的风险,也要把50/1.4买回家,这才算是了了一个心愿,尼康用户这算是基本到头了,佳能用户更可怜,过了50/1.4这关,上面还有50/1.2L,等终于攒够了钱买到50/1.2L回家乐呵了没两天,突然听隔壁二狗子提起佳能还出过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50/1.0L,马上精神崩溃了,又一个新的念头在心底里生根发芽,这漫漫器材发烧路,何地才是个头呢?在囊中相对比较羞涩的日子里,买一支成色不错的2手顶级镜头显然是比买一支全新的一手中档或者低档镜头更加明智的选择,在此先声明两点:第一,您要是有处女情节,就喜欢玩全新的,那算我没说,本文不是写给您看的;第二,如果您想选购全新镜头,那么我也建议您看下去,本文内容对您的选购和鉴别也有不错的参考价值。 不论是在二手店铺购买还是和影友当面交易,都应该精挑细选,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宁可不买也不能仓促下决定。镜头到手之后应该做一下几个工作:   看成色。仔细观察镜头,以大概确定它的成色,做到心中对这枚镜头的使用情况有个大概的判断。成色的判定主要是看使用痕迹,镜筒磨损掉漆,光圈锈蚀情况,镜片内的灰尘等等。比如要找镜头上使用最多的地方来看使用痕迹,   看镜片。第一是看镜片是否被拆过,第二看灰尘和灰层,第三看霉迹和镀膜,第四看白边和镜片胶合情况,第五看镜片的机械损伤。综合上面的情况来判定这个镜头的光学部分是否可以接受。其中首先要看的就是镜头是否被拆过,这很重要,越是“高级好头”越是不能拆过。   看光圈。这在二手镜头中可能是最简单的了。首先先看叶片是否发锈、沾粘、变形,其次看叶片是否松动,最后用手调一下光圈看看各档的准确性是否好,滞后现象是否“超标”了。 看翻新,每件物品在使用过种中,它的自然“老化”虽说是有可能有误度上的不同,但会有一种“自然的同步”性。这也有点象人,不可能一个80岁的老婆婆,全身都老化了,但一双手却象十八岁的大姑娘,这是不正常的。同样道理,一只镜头怎么看都是八成新,可就是镜片非常完美,里面连一颗小灰尘都找不到,那自然吗?   听声音,主要是听快门声、光圈声(包括定位声)。当然,把镜头拿在手中轻轻揺一揺是一定要做的,正常镜头会有点“松动”的声音,不用多心,但不能有“松脱”的声音,那是有问题的声音。   摸手感,主要是找一下各种运动件的阻尼,看看是否正常,顺手,一般正常情况的镜头动起来是比较顺手的(包括国产镜头),如发现有异常,应要搞清楚情况。另外有时你眼睛看不出的变形也可以通过“摸”给“摸”出来,还有……算了,如没事拿只镜头多摸摸,比我说什么都强。 最后看看镜头的附件,比如是否有原包装盒说明书原装皮桶遮光罩脚架环什么的,如果附件齐全,那么即使价格稍贵也依然值得选择。 其实,二手镜头的挑选还有好多可说的,但我一直认为,如何购买二手镜头,这不是说的清的事,说只是提个纲要,最要紧得是个人的“经验”,你上次当吃次亏学到的比什么都多了,不过本文的用意还是在让大家少走些弯路吧。 具体验货的细节,请继续往后看。 光圈和镜片开胶   不管哪种镜头,一般光圈都很少会“出事”。我见过的无非是——光圈受外力损伤而变形,造成光圈运行不畅;内有粘性物体,光圈叶片被粘住;光圈生锈,引起漫射。当然还有其它了,但这些是最常见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光圈的“老化”。这是由于使用时间长了,叶片铆钉和限位等处的磨损,结果引起光圈值和实际值误差超过“标准”了,会给曝光造成麻烦。。当然,光圈原来的制造精度也是要注意的,那此转动了1/3档数值,而光圈叶片没动一下的二手镜头那是一定不要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镜头大多是“胶合成组”的,如双高斯镜头的四组六片,其中就有二组是胶合的。胶合物有水溶性、非水溶性、高分子化全物、树脂胶体等等种类。又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的。但不管何种胶,它都会因受膨胀率的不同,或受到震动、撞击,或胶体老化等等原因,而在镜片间产生局部或全部脱胶。这样必然会造成通光量降低,反射率增加,引起色差和光差,从而影响镜头的成象品质。另一方面,二手镜头一有脱胶现象,说明这只镜头已进入了“衰落期”。  除了开胶,光学胶水在时间久了之后也可能会变色,比如某些年头稍长的镜头颜色会有些偏黄就是这个原因,另外,还有些谣言称佳能早期生产的小白其中某一片胶合镜片特别容易开胶,似乎是因为使用了超声波马达振动引起的,未经证实博君一笑尔。 镀膜和霉变 这两种情况都是致命性的,见到一定要避开。现代镜头上的镀膜大而化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叫增透膜,是增加光线透过率的,而另一种镀膜则是改变镜头的色彩光谱透过特性的,比如一支镜头种某一片镜片所用的光学材料虽然折射率等等指标很好,但却存在偏黄现象,那就给它镀上一层光谱遮断膜,把偏色纠正回来,而现在镀膜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较为廉价的光学材料的不足指出,而不必像过去一样使用昂贵的特殊配方光学玻璃来完成,所以新的镜头一般都是在每个镜片的空气接触面上都有多层镀膜的,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镀膜对于镜头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发现镜片镀膜脱落的镜头,那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了。 镜头发霉对于北方的朋友们来说比较少见,但在南方可是器材保管的重中之重。霉菌有很多种和类,不是专家还真说不清,但不管如何,它的外在表现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花”状的,另一类是“网”状的。“花”状的霉菌发展一般较快,一不留神,它便成片了,而“网”状的发展较慢,但破坏性极大。霉菌的生存是要有环境的,其中最大的要素是要有霉菌的“食物”。我当初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温度和湿度是主要的,其实,这是它开始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它生存的主要“内在”条件是“食物”。这和人类的情况极为相似。一位天才被关在牢里,但只要有食物,他不会死,如把他放出来,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那他的发展就不得了了。霉菌也是这样的。 镜头长过霉的朋友们也许会注意到这样一点,就是同样放在一起的镜头里,也许这支长了那个没长,为什么?这一堆镜头不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吗?同样的温度和湿度。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奥妙不成?当然有,那就是易生霉的镜头有“食物”,所以一有霉菌沾上,便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而不生霉的镜头没有霉菌的食物,所以即使有了霉菌,它也无法生存。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霉菌的食物主要的就是镜头的“镀膜”,当然,镜头中的空气和尘埃也会带有霉菌的“食物”,但这不是主要的,数量有限,镜头的镀膜才是霉菌长期生存的主要食物。而镜头的镀膜种类繁多,霉菌的种类也繁多,这就要看他们的“缘分”了。有的镜头镀膜可能永远不是霉菌的“食物”,所以只要这种镜头中没有空气和尘埃中带来的霉菌“食物”,这类镜头就有可能永远不会生霉。 不过无论如何,能够用肉眼明显看出霉斑的镜头,最好还是不要选择了。 特别关注:机械损伤 这里所说的镜头机械损伤是指镜头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的损伤,要分成镜片和镜身两部分来说。 镜片的机械损伤,大多来自于两种情况,划痕和磨损。划痕很容易理解,出现的条件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拍摄时不小心碰到了比较硬的东西出现了划痕,镜头放置或者收纳时前后盖没有盖紧,脱落之后出现划痕,还有携带时无意中划伤之类的。也许有的朋友会质疑说玻璃不是硬度很高的东西吗?只有钻石才能划开,其实则不然,光学玻璃和日常所见的铅玻璃在硬度上面相差甚远,而且日常所见镜头中很多都是用光学树脂做的镜片,这个就更软了,保护不好,难免会有碰伤划伤的情况。一般来说划痕都不会太多太深,而且只要不靠近镜片中心的话,对于镜头像质影像不大,但如果靠近中心且划痕较深的话,可能会降低镜头的抗眩光能力。 磨损和划痕又有所不同,镜片磨损一般都是因为清洁不当早晨的,部分用户似乎有洁癖,容不得镜头上面沾上一点点灰尘,经常喜欢擦拭镜头,即使方法得当,也难免每次都留下一些细小的划痕,积少成多就让镜头前片像戴时间久了的眼镜一样显得有些发毛,这对镜头的光学素质是个致命的打击,所以一般来说碰到灰尘吹吹就可以了,实在太顽固的也别理他,总比把镜片擦花了再心疼的强。   而镜身的损伤情况就复杂的多,以前曾经见过一支AF180/2.8ED,外表磨损的非常厉害,包括镜身上面的那个金色铭牌都已经磨的有些黯淡无光了,但是镜片本身完美无暇,主人虽然用的很勤,但也保护的相当好,二手交易中碰到这类镜头是很幸运的,因为镜身磨损很大所以外表看起来显旧一般很难开出高价来,而镜片完美,作为镜头来说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光学表现而绝非外观,这种镜头往往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拿下,堪称超值之选。 有一种损伤就很可惜了,那就是镜头经过了剧烈撞击或坠地。虽然我们在论坛或者其他交流渠道中常常看到某某声称自己的相机带镜头不幸摔在了地上不过马上试拍发现一切良好,根本不影响像质云云,这种言论听听即可,真正的要选择二手镜头时就要多留个心眼,仔细寻找下镜筒外表是否有撞击之后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在镜筒边缘,如果有凹坑之类的最好转头另换一家,虽然说镜头摔过之后有可能不出问题,但是相比没摔过的,出问题的几率大很多,曾经见过有人摔了一下之后把光圈摔的偏离光心的。 挑选镜头的前提:是否拆修   全新也好,二手也好,一定要选择一支没有拆修过的镜头。现代的镜头制造技术极为复杂,除了光学设计,材料选择之外,决定镜头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恐怕就是装配质量了。顶级镜头通常会采用金属镜筒和压圈的设计来保证镜片安装的精确性,在制造完成之后会经过精密的检查和调整来保证光学质量,而中低档镜头则常常采用放宽公差限制的方法来提高容错性,以有利于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我们既然都屈尊去选择一支二手镜头了,那就别再考虑中低档镜头了,直接往顶级上面靠吧。各大镜头生产商都有着自己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系统,例如莱卡,每支镜头都采用人工装配,完成后会检测从光轴同轴度到镜片间距等等好几十项内容,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对镜头进行细微的调整,以使之光学表现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略显繁复的工作流程使莱卡成为一个光学传奇,虽然他自己没什么结构上的创新,但它的镜头从做工到光学表现都是最优秀的,当然,价钱也是很离谱的。其他工厂的顶级镜头质量控制的手段基本相似,力度有所不同罢了,这种镜头一旦被拆开过之后,维修师傅将很难将其还原到出厂时的最优状态,成像质量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部分厂家在生产时会使用到一些特殊的工艺,比如名气很大的理光胶片机GR1以其像质卓越的28mm GRlens而一举成为经典,虽然大家都传言说这只镜头其实是施耐德设计的,但是理光在生产中引入的新技术也功不可没,这种新技术叫做镜片匹配系统,一般镜片在磨制完成之后都会有一些小小的误差,理光的这套系统会测量每片镜片的光轴误差,然后把性能最为相近的镜片匹配在一起组成一支镜头,试想一下,这种镜头被拆开之后再装回去还能有原来的表现吗? 所以说,挑选一支镜头的前提应该是无拆修的镜头,而且此类镜头一般都有一个极为**的价格,但是,即使对方信誓旦旦这个拆修操作是由某某公司特约维修中心完成的也绝不可因此而贪小便宜将其买下,否则有很大的可能你买到手的只不过是一支徒有其表的顶级头而已。两年前笔者的一支3代XGP因为光圈渗油影响正常动作,送到维修点去拆开擦油,一周之后取回,和另一支成色相仿但没有拆修过的3代XGP一起试拍之后发现,拆修过的那支在中心分辨率下降了8%左右,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镜头一经拆洗,就很难说它还能保持原出厂时的品质了,而且越是高档的镜头,这个“拆洗效应”越是明显。 那么,该怎么判断一支镜头是否已经被拆修过呢?最明显的当然是看各个地方,尤其是前后的螺丝上是否有被动过的痕迹,然后可以透过前镜组看看里面的镜筒上是否有被螺丝刀划伤的痕迹,如果有,那必是拆修过的无疑,螺丝刀总不可能穿过玻璃去划伤内镜筒吧?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些比较细心的维修技师拆装过的镜头基本上找不到痕迹,这就只能依靠自己多摸多看镜头,另外加上一点点运气了,实在不放心的朋友,那只好去选择昂贵的全新镜头了。 在购买前,要明白自己的需求,然后寻求相应的镜头,一旦确定好目标之后,就要详细的研究这支镜头的优点缺点固有缺陷制造年代等等,像各家的顶级镜头常常是出了好几代的,那么就要选择一个价钱上和性能上的折中了,另外,制造时间离现在是越近越好。 第二步就是寻了,在网上看看是不是有人碰巧正在出这支镜头,最好选择同城面对面交易,镜头这个东西不摸到手是很难说清楚的,尤其是二手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某个镜头炒的正火,那就最好忍一段时间再买,因为热炒之时必定是价格高涨之时,此时下手就失去了买二手的性价比了。然后去器材城的二手市场也转转,如果有品相和价钱合适的自然正好,如果没有,也可以留张名片给老板,嘱咐他代为留意,喜欢淘二手的朋友经常去器材城转转,有时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  选择合适的焦段   选择二手镜头时,第一个应该注意的是根据自己手里的相机挑选合适的焦段。比如,一支老的佳能EF 28-70mm F2.8L USM镜头,用在EOS 5D这样的全幅数码单反上是很合适的,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EOS 400D、EOS40D之类的采用APS-C感光元件,焦段需要乘以1.6的系数,那么,这支镜头的价值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注意APS-C专用镜头   由于目前采用APS-C尺寸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占据市场的大部分地位,所以也出现了这样的专用镜头,例如尼康的DX镜头、佳能的EF-S镜头、索尼的DT镜头以及适马的DC镜头等等。这样的镜头在某些单反上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是使用要受到一些限制。例如,佳能的EF-S镜头不能在EOS 10D、EOS 5D、EOS 1D/1Ds系列上使用。尼康的DX镜头在最新的D3上使用时,相机将会自动使用Crop模式,像素降低至不到一半。所以,在选购二手镜头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镜头镀膜   对于镜头而言,镀膜是相当重要的,好的镀膜可以防止眩光、色散,还能增加光线的透过率。而由于镜头的镀膜位于第一片镜片前,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所以它的完好程度直接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好好保养。如果保养得当,那么镜头仍然有相当大的使用价值,但如果镜头的镀膜遭到破坏,那么镜头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了。挑选时,可以将镜头对准在阳光,仔细观察镀膜的完整性,看是否有划痕等。需要注意的是,查看镜头镀膜时,请将镜头前面的UV镜片取下再做观察。   镜头是否进灰   灰尘也是影响二手镜头成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现在很多镜头采用外变焦方式,变焦时镜头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灰尘较易从这些缝隙中进入内部,所以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如果灰尘进入到镜头内部,那么我们自己是无法清洁的。所以,在选购二手镜头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镜头内部的灰尘,并且观察一下镜筒之间的缝隙是否紧密。而对于采用内变焦方式的镜头而言,它进灰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   变焦和对焦环手感   除了镜片、镀膜等光学部分以外,二手镜头的机械部分也应该成为一个考察重点。状态良好的镜头,其变焦环和对焦环的手感应该是阻尼适中、平滑,没有突兀感,这说明内部的机械部分运转良好。如果变焦环过松、或者是旋转变焦环时阻尼存在变化,那么,这支镜头在未来使用中就会造成一定的不便。   实拍   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检查”以后,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装上相机进行实拍。在实拍时,尽量选择逆光这样比较“苛刻”的场景,以便尽量“暴露”出镜头本身的弱点和瑕疵。另外,尽量使用大光圈拍摄一些浅景深的场景,以便考察镜头是否存在跑焦问题。 关于二手镜头, 现在玩的人也是蛮多的,尤其是玩大幅机的,好象全世界都有玩二手镜头的“传统”。但被二手镜头反过来“玩”的人士也不少,我就是其中的一位。为此,我就自己的经验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我从教训得来的一点小经验,对你在玩二手镜头时有一点益处。也正是因为这是个人的经验,很多观点没有经过科学印证,因此,文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谨请包涵。 1. 原装和拆洗   大概在1975年前后,我曾化了20元买进了一只海鸥牌放大镜。人造篮绿色的皮面盒子上炀着“中档放大镜”,用来放大海鸥4型机拍的120片子,在当时是很不错的了。后来有一天发现里面有灰尘,内心很是不舒服,最后镜头被我拆开彻底清洗了一下,里外通透,自己也十分高兴得意,当晚就情不自禁地去放大照片了。第二天一早起来一看,放大的照片怎么没过去的好了?于是再重放,结果还是不好,只得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了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做了调整后,再重放,可还是不好,纳闷!于是怀疑镜头了。由于那时摄影光学类的书不多,所以便一头扎进了上海图书馆(那时在上海人民公园边上),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镜头的成象品质,除了设计、制造、等等原因外,在装配中的“同轴度和片行距等等”的校正是最能影响一只镜头的成象品质的。如何做到镜头的“同轴度和片行距等等”达到设计要求,从来都是每个制造厂商的“绝密”。他们需要一套专用仪器和规定的工艺。所以同样是“天塞”这样现在来说是简单结构的镜头,由德国人设计,但分别在日本造和德国造的品质就是不一样。因此一枚好的镜头,最好是送原厂或指定维修站进行维护和修理。这样他们会按原厂设计时的参数为你作校正。可你看国内有的维修店,他们有多少专用仪器?他们有没有原厂设计时的设计参数?我曾看到过一位维修“名家”在拆洗哈苏镜头时用铅笔在镜片边上作记号,然后按记号再装回去。我看了心痛不已。因为他根本不懂这只镜头在装配结构上的“巧门”处和校正工艺,所以他那样做无疑是在拿摄影者的“宝贝”和哈苏的声誉开玩笑。你可能在生活中听说过某人兴高彩烈地买进了一架二手哈苏相机,可是在拍了一段时间后却说和他原有的马米亚比,没什么明显的优势,或干脆说还不如马米亚等等,其实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卖家可能为了卖个好价钱,所以在出手前对镜头进行了清洗。另大概在80年代未,我曾在《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一篇来自香巷的信,大意是说信主原有一台海鸥4型机,很喜欢它“墨绿色”的表现,后来送香巷某修理行拆洗了一下镜头,结果象质大失所望了,问上海照相机厂是否还有他手中这种版本的机器。同样,原因就是拆洗了镜头以后,没有按设计参数进行校正。   所以,镜头一经拆洗,就很难说它还能保持原出厂时的品质了。而且越是高品质的镜头,这个“拆洗效应”越是明显。然而我们又根本没办法知道它是不是原厂拆洗的,人家甚至完全可以拿张假的“原厂维修证书”给你看(这年头假文书太多了),你如何辨别?   因此,一个完全的办法就是“不变应万变”,杜绝购买“被拆过的镜头”。  大家不要以为“灰层”和“灰尘”中的“层”和“尘”是我写错了,没错,这是二个含意。“层”是表示灰尘较多,已形成“一层”灰了;而“尘”是表示灰尘不多,呈显“颗粒”散星状态。这二种情况对成象品质的影响有着“质”的不同。   国人一直埋怨国产镜头里面怎么总是那么不干净,老是会有一二点灰?真是让人扫兴。的确如此。我每当看到一枚好好的镜头里面有几粒小灰尘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爽感。心里那个难过劲啊,还真说不出。可是从理性的光学理论上来说,几粒小灰尘是“完全不影响”镜头的原有品质的。这个说法,也就是在我拆坏了我的海鸥中档放大镜以后,在上海图书馆里学到的。我为此还傻呵呵地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进行“光学演算”。结果说明“灰尘”对镜头成象品质的影响是有的,但数量级很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象一杯水中的几滴水,它对整杯水的重量来说,无关紧要。   所以,有“几粒灰尘”的镜头,我不会为此过分担心。这种二手镜头我是接受的。   同时我个人认为,对大幅镜头中的“灰尘”,一定要有“容忍心”,因为这一点是大幅镜头天生的“秉性”。这点我在后面会专门说到。   但是,“灰层”却不同了。它是“灰尘”的集团军,极具杀伤力。它有能力把尼康高反差镜头变成柔焦人像镜,把施奈得镜头的鲜丽色彩化作“灰旧的色彩”。这是因为“灰尘”在数量上的增加,最后导致质量上的变化而产生的。就象一杯水中的几百几千滴水,它必会对这杯水的重量产生影响。   这个道理如用光学理论来说,太烦人了,而且枯燥泛味。那么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戴过眼镜吧,不管是太阳镜,还是近视眼、老花眼。当镜片上有几颗“灰尘”时,你不会觉得有妨碍,尤其是在镜片边上时,但当有一层灰时,也就是说有“灰层”时,你就受不了了,一定会拿块布来擦一下。镜头也是这样的道理,而且镜头还是有很多片“镜片面”组成的,这很多片镜面“灰层”的相互影响,又绝对不是1+1的关系。   所以,我总是杜绝“有‘灰层’的镜头”,更不让自己有因为这种镜头可能很便宜,就想买回家自己擦一擦的念头。除非这种镜头的价格低到对我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是“无所谓”时。 3. 镀膜和霉菌。   玩到大幅这个领域,一般对镀膜的理解可能是非常到家了,所以这部分说的简单点。   所有镜头镀膜的作用,无非是“增加通光率(或说透光率)和完善镜头的色彩光谱特性”。现在镀膜技术的发展,几乎致善致美,但它的本质没有改变。然而,并不是说镀膜越多越好。象“本镜头采用了什么什么技术,多达了多少多少层镀膜”等等,这些话,其实是一种非常商业化的“广告语”。从理论上来说,最理想的好镜头是不需要镀膜的,但我们现在还找不到这样的光学材料和研磨抛光技术,所以只能用“镀膜”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镀膜是个“不是理想办法的好办法”,其作用,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得夸张一点,你到市场上去看看,那么多的垃圾级镜头,那个不说运用了什么什么多层镀膜技术?     然而哈苏有一款250mmSA镜头,大约是在1972年设计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单层镀膜的。一直到了后来,迫于外界的压力,才改为多层镀膜。然而资深的摄影师却喜欢那款单层镀膜的镜头,因为他们知道,那款镜头的色谱特性已设计的非常完美了,根本不用再镀什么膜,用在那款镜头上的单层镀膜,主要只是为了提高通光率。但是外界并不理解这点,所以老是用疑虑的神态在问“为什么这款哈苏系列中最高级的镜头不是多层T型镀膜的?”,那好吧,就改为多层镀膜的吧(但我还未见到T的标志。也许用上了T型镀膜,改动太多了,可能会失去原设计的品质)。这下可乐坏了哈苏,因为这样一改,原来要用到的高级光学玻璃,现在可以用稍为低级一点的光学玻璃来代替了。而这稍为低级一点的光学玻璃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完全可以由镀膜技术来解决,这样生产成本可以下来了,但售价却可以提高了。为了达到商目的,在设计中再有意把色彩表现做的“现代”一点,以迎合大众的心理需要,从而皆大欢喜。   同样还有很多资深的摄影玩家到处在找“白头”玩。但你不要以为他们什么样的“白头”都会玩,如果是那样的玩家,那他是在装“高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真正的玩家他对“白头”的光学性质,已到达了常人一般很难到达的境界,所以他有一套选“白头”的规矩,其中有一条就是“白头”必须要有“自然膜”。这些玩家对镀膜的认识正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不能不让我敬佩!   所以我现在在选镜头时,对镜头的镀膜不太“迷信”,不会认为多层镀膜一定会比单层的好,而是要全面综合性地去评估一只镜头。尤其是大家已有公认的单腊镜头,一般可大胆买进,但化的钱却会因此可能要比多层镀膜的镜头少很多。但你如果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话,那我建议你为了保险起见,就买多层镀膜的,这是不会有大错的。   然而霉菌却是镜头镀膜的天生死对头。大家对此不能大意。我过去曾在买二手镜头时被卖家一说,认为一点点霉无所谓,拿回家去擦一下就完了。其实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霉菌有很多种和类,不是专家还真说不清,但不管如何,它的外在表现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花”状的,另一类是“网”状的。“花”状的霉菌发展一般较快,一不留神,它便成片了,而“网”状的发展较慢,但破坏性极大。霉菌的生存是要有环境的,其中最大的要素是要有霉菌的“食物”。我当初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温度和湿度是主要的,其实,这是它开始产生和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它生存的主要“内在”条件是“食物”。这和人类的情况极为相似。一位天才被关在牢里,但只要有食物,他不会死,如把他放出来,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那他的发展就不得了了。霉菌也是这样的。   大家不知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堆镜头放在同一个环境中,可有得镜头就是偏会生霉,而有的镜头就是不生霉。为什么?这一堆镜头不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吗?同样的温度和湿度。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奥妙不成?当然有,那就是易生霉的镜头有“食物”,  所以一有霉菌沾上,便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而不生霉的镜头没有霉菌的食物,所以即使有了霉菌,它也无法生存。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霉菌的食物主要的就是镜头的“镀膜”,当然,镜头中的空气和尘埃也会带有霉菌的“食物”,但这不是主要的,数量有限,镜头的镀膜才是霉菌长期生存的主要食物。而镜头的镀膜种类繁多,霉菌的种类也繁多,这就要看他们的“缘分”了。有的镜头镀膜可能永远不是霉菌的“食物”,所以只要这种镜头中没有空气和尘埃中带来的霉菌“食物”,这类镜头就有可能永远不会生霉。   所以一经生过霉茵的镜头,它的镀膜很可能已被霉菌“吃掉”,受到损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尤以“网”状的霉菌最数厉害,它不仅能吃掉镜头的镀膜,有的甚至还会吃掉镜头的镜片玻璃,且生命力极强,能“冻眠”数年不动,一旦外部环境有了,又会迅速从“冻眠”中醒来,开拓新领地,发扬光大“霉菌文化”,让人受不了。   如果你手上有生过霉的镜头,你可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当然,霉菌刚刚生产就被你消灭的,那霉菌主要是吃了镜头表面“尘埃”和空气中的“食物”,那破坏的程度会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在购买二手镜头时,我是杜绝有肉眼看得出“霉迹”的镜头的。 4. 机械损伤与其他。   机械损伤是指镜头在外力的作用下生产的损伤。   〔1〕镜片的机械损伤,主要表现在划伤和擦伤(磨损)二种。   划伤有多种,我见到过的有树枝划伤,摄影包扣带金属件划伤,滤光镜金属边框划伤……等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却是“擦镜划伤”。这种事最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我的一位朋友,那时在我们一起玩的人当中,他最早买海鸥DF相机,五百多元,对我们那时只有36元工资的人来说是了不得了。我们一班人看得都“眼中出血”。他呢,也是最爱护这台机器,尤其是镜头,只要前后镜片一有点灰,便马上送专修店里去清揩,每次一毛到五毛钱之间。久而久之,他发现专修店每次只是有一个钢镊子挟着脱脂棉球沾点擦镜水,轻轻擦二下而已,这钱他认为化的有点不合算,于是他自己小心小心翼翼地“照葫芦画瓢”,结果首战便用镊尖划伤了前镜片。他心痛的不得了。便送我这儿,我为他“土法”测试了一下,结果发现他的那点小小的划伤,并不影响最后照片的成象质量。我后来为此又找了些被划伤的镜头,做了不少测试。   结果发现:小而轻且在镜片边上的划伤,基本上对照片的影响人眼看不出,而明显的划伤,尤其在镜头中间部分的划伤,对照片最后的结果有明显影响。   所以,我在钱有限的情况下,或对某只二手镜头的某个特点特别喜欢的话,还是会接受在镜头边上有轻微细小的划伤,但我杜绝接受有明显划伤的二手镜头。   擦伤就不同了。最常见的是由于镜头擦揩方式不当,或对镜头有“净癖”,没事就擦镜头而引起的。主要表现在镜片“发毛”和镀膜的局部或全脱落,其中又可分为程度的不同。   镜片一经“发毛”,便会明显地影响到镜头的分辩率,反差度,色彩纯度,抗眩光性等。对最后照片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镜头全部脱膜那就不用说了,但局部脱膜一样也不能接受。局部膜面的损坏会增加镜头表面局部的反射率,减少通光量,造成胶片平面亮度分布不匀,最后会在底片上留下曝光不均,形成斑迹。这在拍摄“乱七八糟”的景物不太明显,如树林、乱石等风光片。但对中灰均匀性景物却会表现的非常明显,如高调人像。这种不均匀,大概能造成0.08~0.15的密度差,并产生相应的色彩差。   所以那怕只是有一点“发毛”和脱膜的镜头我一概不能接受,坚决杜绝之。  〔2〕镜身的机械损伤,一般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表劲”伤,第二类是“内劲”伤。这二种劲是我借中国功夫中的“劲力”给他命名的,具体情况还真有点“不好说清”,那就举二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个影友,正在家里和大概四岁左右的小女儿拍生日照,恰好一位朋友到他家祝生日快乐,于是这个影友就随手放下相机,和朋友说话了。小女一时没人管,就拿着一把切蛋糕的小刀,走到相机前高兴地乱砍玩耍。还好,由于镜头盖盖着,所以镜片没事,但相机的机身和镜头外面就“伤痕累累”了。象这种伤,只是在机器的表面,就象功夫中的“表劲”,只会造成皮肉伤,无妨大事。   再举一个“内劲”的例子。我单位有一只“威威达手动变焦神镜”,装在海鸥机身上,主要是用在工作现场环境比较“恶劣”的场合中拍摄。一次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掉落下来。还蛮巧的,是镜头向下斜着下来的。结果只是变焦镜前的一片滤镜被摔坏,金属圈变形,镜头自身的镜头滤镜镙纹圈也有点变形。拿下滤镜片后,不非常仔细地看,一般还看不出。可是,以后拍的片子,却一点也显不出“神镜”的神威了。这种劲就象功夫中的“内劲”,外面看不出什么大伤,可内脏可就伤得不轻了。   因此:“表劲”是一种在表面就消耗掉能量的外力,所以只能造成表面伤,是可以接受的;而“内劲”是一种能量消耗在内部的外力,所以能造成镜头内部的损伤,是绝对应列入杜绝之例。   [3]白边与脱胶。   很多二手的老镜头,你则着镜身往里看,仔细看镜片边上,你会看到一圈一圈的白边。这是在镜片被研磨成园形后,未对镜片边和镜筒边作“发黑”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形成的。制造者不对这些白边进行有效的处理,可能是认为这些白边形成的负面影响不会对成象品质造成太大的影响,或是处理技术上还不能做“好”。而上述这些白边会增加镜头内部的漫射,影响反差和色纯度。但一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当然,如果是“黑边”那肯定会比白边好的。   所以,如有可能,我还是喜欢挑“黑边”的二手镜头。   另外,大家都知道现代镜头大多是“胶合成组”的,如双高斯镜头的四组六片,其中就有二组是胶合的。胶合物有水溶性、非水溶性、高分子化全物、树脂胶体等等种类。又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的。但不管何种胶,它都会因受膨胀率的不同,或受到震动、撞击,或胶体老化等等原因,而在镜片间产生局部或全部脱胶。这样必然会造成通光量降低,反射率增加,引起色差和光差,从而影响镜头的成象品质。另一方面,二手镜头一有脱胶现象,说明这只镜头已进入了“衰落期”。   所以,不管如何,我总是杜绝镜片脱胶的二手镜头。 5. 快门和光圈 〔1〕快门。   快门的基本结构就不用多说了。现在在产的大中幅镜头的镜间快门基本上都是“康柏”快门。从德国罗顿斯特、罗莱、哈苏的蔡司镜头到日本的富士、尼康,马米亚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康柏”快门。可见这种快门已是非常成熟的了。而一般用在大幅机镜头上的“康柏”快门,很少有“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因为玩到大幅机的人,层次相对高了点,以前大多数是玩过一段时间的其他相机的,所以都是行家了,一般不会造成使用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只有“硬伤”和“老化”。   “硬伤”是指镜头快门为外力所造成的机械损伤。如碰伤、挤压伤等。这些损伤一经造成,快门一般就会有毛病了,轻者使用不便,精度全失,重者快门就此不能工作,所以原镜头主人一定会送出修理。就是想卖出,他也会为了想把价格卖得高一点,而去修理的。除非是修不好或修好了也卖不了几个钱的镜头。但应着修理水平的高低和机械损伤的程度不同,这种“硬伤”可能会给快门留下“病根”,以致有过“硬伤”的快门“一用就坏”。   所以,我对有“硬伤”的快门是多一个“心眼”的,尽量离它远一点。   “老化”是指镜头快门正常使用后产生的机械损伤。这种损伤只要你使用快门,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康柏”快门因制造年代和厂家的不同,其快门的使用寿命也是不一样的。过去一般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在三千次上下。现在最好的也不超过六千次。如哈苏的大约是五千五百次左右。这种“老化”主要产生在二个方面,一是快门动力弹簧,二是阻尼齿轮。其中尤以弹簧为最易“老化”(疲劳损伤),而齿轮 “老化” (磨损)则为次。还有那些将要到寿命“终点临界”状况的快门,买得时候一不注意看觉得还不错,一到家没用几下就坏,郁闷。   所以我总是认真检查快门的“老化”程度,尽量挑快门“年轻”一点的。   同时,大家一定也注意到,大幅镜头的快门上有好几个“开口”,比如快门上弦板手处等等。这些“开口“给镜头的“密封”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灰尘和湿气就从这些开口处进入镜头内部,引起镜头有灰尘或发霉,所以我在上面“灰层和灰尘”一节中说大幅镜头内有点灰尘是大幅镜头天生的“秉性”,就是这个道理。  〔2〕光圈。   在镜头中,我个人总是觉得光圈是最简单的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光圈有二种,一种是“可变等距刻度光圈”,另一种“可变不等距刻度光圈”。而“可变等距刻度光圈”又是目前最“流行”的。因其光圈刻度相等,使用时很方便,对用者而言比较直观,一档半档地,调起来很有感觉,但它对制造的要求相对要高一点,光圈一般也不能做得很圆、很准(相对而言),因此多少对焦外成象有点影响。好在玩大幅的不讲究焦外成象,而是追求“全实焦,全景深”,所以这点不必过虑。这类镜头我们只要看一下手中135机器最后一代的尼康、佳能等手动镜头的光圈就是了。另一种“可变不等距刻度光圈”现在不多见了,因为它的光圈刻度是前大后小,刻度不一样,用起来感觉上不是很爽,不太讨人“喜欢”,所以现在一般的制造商如没什么特别情况,都不会去造这种光圈了。但在老的二手镜头上还是可能有的。这种光圈一般都造得很圆,叶片一圈压一圈,象彩虹一样,如做工精湛的话,会做得非常漂亮(所以又称为虹式光圈),通光量相对易造得准确点,制造要求也不十分高,构造也简单,所以我到是很喜欢它,因为它有“内涵”。这类镜头现在二手镜头上常见的以无快门镜头为多,如海鸥8寸外拍镜头,还如前苏联用在135机器上的85mm/F2人像镜头,等等。   不管哪种镜头,一般光圈都很少会“出事”。我见过的无非是——光圈受外力损伤而变形,造成光圈运行不畅;内有粘性物体,光圈叶片被粘住;光圈生锈,引起漫射。当然还有其它了,但这些是最常见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光圈的“老化”。这是由于使用时间长了,叶片铆钉和限位等处的磨损,结果引起光圈值和实际值误差超过“标准”了,会给曝光造成麻烦。   所以在找二手镜头时,我总是以“年轻”无“锈、粘、变形”等情况的光圈为首选。当然,光圈原来的制造精度也是要注意的,那此转动了1/3档数值,而光圈叶片没动一下的二手镜头那是一定不要的。   6.购买二手镜头的步骤。   我过去曾有一段时间,买二手头非常的“随机”,吃了不少亏。以后随着教训的增多,便形成了如下一套“程序”;  〔1〕 在购买前,先确定自己要买的镜头规格,然后寻找到能找到的所有介绍资料,包括用过人士的评介,从而大体上做到基本上了解自己想买的镜头目前还有那些厂家在生产,主要有几代,每代的特色是什么,新品价格多少等等。最后定下明确的“购买对象”。   这中间对野外大幅相机而言,最重要的是光圈值、重量,如比较喜欢城市建筑风光摄影的话,还要加上一个较大的象场。   镜头光圈值在野外是不能太小的。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对小于F9的镜头没法忍受。因为不管是用上了增光屏(这东西我个人也很不喜欢),还是再采用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措施,我还是觉得“暗”,尤其是光线不好的时候,对焦几乎成了“受罪”。所以我如有可能的话,一定是购买通光量大于F9光圈的二手镜头。   镜头重量的事就不用多说了,当然是越轻越好,但是这世上的事情就是不能二全,一只好的镜头相对来说,它是不可能轻的。这里头又有好多好说的,但对选挑选大幅二手镜头不是很重要的,略过。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个人从不过分追求“轻”的镜头,只是以我的“负重体能”来决定的。   镜头的象场,当然也是越大越好。但对风光摄影和一般的拍摄来说,“标准象场”够用了。但这里按我自己的经验,对要用在城市建筑风光上的镜头,还是觉得最好象场要大点,这样顺手一点。   另外可能还有点什么个“情感”上的“情结”,如喜欢施奈德的色彩和层次、尼康的“硬线条”等等等等,那我也会一并在这时考虑到。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目前二手市场的情况——那里有,有些什么镜头,相同成色的镜头价格如何,买家信誉如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在购买前多了解二手市场的现况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为买到价廉物美的镜头打下良好的“地基”。  〔3〕在上述基础上,我就会直接进入店内,进行挑选了,程序如下:  (1)看成色。在镜头拿到手后,我一定是先仔细地看一下外观,以大概确定它的成色,做到心中对这枚镜头的使用情况有个大概的判断。成色的判定主要是看使用痕迹,镜筒上的颜色退化,快门情况,光圈锈蚀情况,镜片内的灰尘等等。比如要找镜头上使用最多的地方来看使用痕迹,那大幅镜头一般说用得最多的是快门上弦板手(包括对焦门板手),只要对焦一次,就会用一次,所以这个地方要仔细看,然后再结合其他方面一起来做判断。这一步只要粗览一下,做到大概了解就可以了,如不满意,我就不会看下去了,如有意思的,那再往下细看。  (2)看镜片。第一是看镜片是否被拆过,第二看灰尘和灰层,第三看霉迹和镀膜,第四看白边和镜片胶合情况,第五看镜片的机械损伤。综合上面的情况来判定这个镜头的光学部分是否可以接受。其中首先要看的就是镜头是否被拆过,这很重要,越是“高级好头”越是不能拆过。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内情”人士说:大众汽车和德国合作时,当初有一台调速台说好几年后技术国产化的,就在离约定国产化时间前三个月,我国成立了一个有高级教授(理论家)、高级专业工程师(实践与理论双向兼顾的专家)、高级老技师(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三人组成的专家组,可谓从理论到实践,实力完厚。他们信心十足,自行拆开了那台机器,进行了研究和测绘。完事后装上,却发现这台机器怎么弄也达不到原来的技术标准水平。最后不得不放下“高级专家”的老脸,还是由德国人来重新装配了事。由此类比,再次说明,没有十分的把握,是千万不能碰被拆过的二手镜头的。  (3)看快门。这部分主要是:一看快门是否受过机械损伤。二看快门的准确性。当然,我们没有仪器,这方面只能凭个人经验了。我是带一只数字显示的电子表到现场,当然有秒表更好,用它来核对慢门部分。一般说慢门能准的话,快门大概上也可以的。这个过程,可以先在家找个有镜间快门的镜头来练一下,很快就会有感觉的。第三是看快门的使用寿命大概如何了。这主要是用听声音和手感来判定了。  (4)看光圈。这在二手镜头中可能是最简单的了。首先先看叶片是否发锈、沾粘、变形,其次看叶片是否松动,最后用手调一下光圈看看各档的准确性是否好,滞后现象是否“超标”了。  (5)看翻新、造假。现在各种翻新、造假技术也是“日新月异、超常规发展”,大有叫人防不防。过去很少见这种事,但这几年却让我大开了眼界,对这方面我本人没太好的办法,所以我现在基本上买“名牌”二手的东西非常小心,可以说几乎不买二手的了,因为我自觉在这方面我是一个“低能”者。所以在这方面我能说的只有三点。第一点是了解卖家的信誉,只有有信誉的商家你才可以去,否则建议你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二点是看新旧的“自然过度性”。一件物品在自然状况下他的新和旧、磨损与完好等处是呈“自然过度”状态的,不会突然改变的,只有外加人为因素时,才有可能出现“不自然过度”。第三是新旧的“自然同步性”。也就是说,每件物品在使用过种中,它的自然“老化”虽说是有可能有误度上的不同,但会有一种“自然的同步”性。这也有点象人,不可能一个80岁的老婆婆,全身都老化了,但一双手却象十八岁的大姑娘,这是不正常的。同样道理,一只镜头怎么看都是八成新,可就是镜片非常完美,里面连一颗小灰尘都找不到,那自然吗?  (6)看形状、听声音、摸手感。   看形状主要就是看镜头的整体外形是否有“变形”。比如说我在上面“机械损伤与其他”中说过的那只“威威达神镜”,由于那一跌,虽然外面粗看看不出什么,但细看你能发现它的镜头口处有点不圆了,用手反复地摸镜身,也会有一种“异感”,这是因为它受“内劲”打击的关系,“脏腑”移过位了,光轴因此偏了很多,成象品质大跌,终使“神镜”变“妖镜”了。   听声音主要是听快门声、光圈声(包括定位声)。当然,把镜头拿在手中轻轻揺一揺是一定要做的,正常镜头会有点“松动”的声音,不用多心,但不能有“松脱”的声音,那是有问题的声音。   摸手感主要是找一下各种运动件的阻尼,看看是否正常,顺手,一般正常情况的镜头动起来是比较顺手的(包括国产镜头),如发现有异常,应要搞清楚情况。另外有时你眼睛看不出的变形也可以通过“摸”给“摸”出来,还有……算了,如没事拿只镜头多摸摸,比我说什么都强。  (7)最后应该就是“砍价”了,真得非常抱歉,我在这方面是个外行,说不出什么来,这点只能请那位“得道高僧”来“传经说法”了。   其实,二手镜头的挑选还有好多可说的,但我一直认为,如何购买二手镜头,这不是说的清的事,说只是提个纲要,最要紧得是个人的“经验”。   “经验”在玩二手镜头中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如果想成为玩二手镜头好手的话,那建议你先把你周围能借到、找到的所有老旧“二手镜头”都认认真真地玩上一遍,到那时,我可斗胆保你已进入高手之列了。   如你还不是玩二手镜头的行家,那你在玩大幅机时的第一枚镜头,我强烈建议你,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得起,请购买新的镜头,以增加你玩大幅机器的“完美感”,不要让那些二手镜头带来的问题,破坏你的玩兴。 这也是我最诚恳的建议。 镜头长过霉的朋友们也许会注意到这样一点,就是同样放在一起的镜头里,也许这支长了那个没长,为什么? 这一堆镜头不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吗?同样的温度和湿度。 难道这其中还有什么奥妙不成?当然有, 那就是易生霉的 镜头有“食物”,所以一有霉菌沾上,便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而不生霉的镜头没有霉菌的食物,所以即使有了霉 菌,它也无法生存。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原来霉菌的食物主要的就是镜头的“镀膜”,当然,镜头中 的空气和尘埃也会带有霉菌的“食物”,但这不是主要的,数量有限,镜头的镀膜才是霉菌长期生存的主要食物。 而镜头的镀膜种类繁多,霉菌的种类也繁多,这就要看他们的“缘分”了。有的镜头镀膜可能永远不是霉菌的“食 物”,所以只要这种镜头中没有空气和尘埃中带来的霉菌“食物”,这类镜头就有可能永远不会生霉。 不过无论如何,能够用肉眼明显看出霉斑的镜头,最好还是不要选择了。 特别关注:机械损伤 这里所说的镜头机械损伤是指镜头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的损伤,要分成镜片和镜身两部分来说。 镜片的机械损伤,大多来自于两种情况,划痕和磨损。划痕很容易理解,出现的条件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拍摄时不 小心碰到了比较硬的东西出现了划痕,镜头放置或者收纳时前后盖没有盖紧,脱落之后出现划痕,还有携带时无意 中划伤之类的。也许有的朋友会质疑说玻璃不是硬度很高的东西吗?只有钻石才能划开,其实则不然,光学玻璃和 日常所见的铅玻璃在硬度上面相差甚远,而且日常所见镜头中很多都是用光学树脂做的镜片,这个就更软了,保护 不好,难免会有碰伤划伤的情况。一般来说划痕都不会太多太深,而且只要不靠近镜片中心的话,对于镜头像质影 像不大,但如果靠近中心且划痕较深的话,可能会降低镜头的抗眩光能力。 磨损和划痕又有所不同,镜片磨损一般都是因为清洁不当早晨的,部分用户似乎有洁癖,容不得镜头上面沾上 一点点灰尘,经常喜欢擦拭镜头,即使方法得当,也难免每次都留下一些细小的划痕,积少成多就让镜头前片像戴 时间久了的眼镜一样显得有些发毛,这对镜头的光学素质是个致命的打击,所以一般来说碰到灰尘吹吹就可以了, 实在太顽固的也别理他,总比把镜片擦花了再心疼的强。 而镜身的损伤情况就复杂的多,以前曾经见过一支 AF180/2.8ED ,外表磨损的非常厉害,包括镜身上面的那 个金色铭牌都已经磨的有些黯淡无光了,但是镜片本身完美无暇,主人虽然用的很勤,但也保护的相当好,二手交 易中碰到这类镜头是很幸运的,因为镜身磨损很大所以外表看起来显旧一般很难开出高价来,而镜片完美,作为镜 头来说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光学表现而绝非外观,这种镜头往往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拿下,堪称超值之选。 有一种损伤就很可惜了, 那就是镜头经过了剧烈撞击或坠地。 虽然我们在论坛或者其他交流渠道中常常看到某 某声称自己的相机带镜头不幸摔在了地上不过马上试拍发现一切良好,根本不影响像质云云,这种言论听听即可, 真正的要选择二手镜头时就要多留个心眼,仔细寻找下镜筒外表是否有撞击之后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在镜筒边缘, 如果有凹坑之类的最好转头另换一家,虽然说镜头摔过之后有可能不出问题,但是相比没摔过的,出问题的几率大 很多,曾经见过有人摔了一下之后把光圈摔的偏离光心的。 挑选镜头的前提:是否拆修 全新也好,二手也好,一定要选择一支没有拆修过的镜头。现代的镜头制造技术极为复杂,除了光学设计,材料选 择之外, 决定镜头素质的最重要因素恐怕就是装配质量了。 顶级镜头通常会采用金属镜筒和压圈的设计来保证镜片 安装的精确性, 在制造完成之后会经过精密的检查和调整来保证光学质量, 而中低档镜头则常常采用放宽公差限制 的方法来提高容错性,以有利于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我们既然都屈尊去选择一支二手镜头了,那就别再考虑中低 档镜头了,直接往顶级上面靠吧。 各大镜头生产商都有着自己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系统,例如莱卡,每支镜头都采用人工装配,完成后会检测从光 轴同轴度到镜片间距等等好几十项内容, 并且根据检查结果对镜头进行细微的调整, 以使之光学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略显繁复的工作流程使莱卡成为一个光学传奇, 虽然他自己没什么结构上的创新, 但它的镜 头从做工到光学表现都是最优秀的,当然,价钱也是很离谱的。其他工厂的顶级镜头质量控制的手段基本相似,力度有所不同罢了,这种镜头一旦被拆开过之后,维修师傅将很难将其还原到出厂时的最优状态,成像质量也是要大打折扣的。部分厂家在生产时会使用到一些特殊的工艺,比如名气很大的理光胶片机 GR1以其像质卓越的28mmGRlens 而一举成为经典,虽然大家都传言说这只镜头其实是施耐德设计的,但是理光在生产中引入的新技术也功 不可没,这种新技术叫做镜片匹配系统,一般镜片在磨制完成之后都会有一些小小的误差,理光的这套系统会测量 每片镜片的光轴误差,然后把性能最为相近的镜片匹配在一起组成一支镜头,试想一下,这种镜头被拆开之后再装 回去还能有原来的表现吗? 所以说,挑选一支镜头的前提应该是无拆修的镜头,而且此类镜头一般都有一个极为诱惑的价格,但是,即使对方信誓旦旦这个拆修操作是由某某公司特约维修中心完成的也绝不可因此而贪小便宜将其买下, 否则有很大的 可能你买到手的只不过是一支徒有其表的顶级头而已。 两年前笔者的一支3代XGP因为光圈渗油影响正常动作,送到维修点去拆开擦油,一周之后取回,和另一支成色相仿但没有拆修过的3代XGP 一起试拍之后发现,拆修过的那 支在中心分辨率下降了 8%左右,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镜头一经拆洗,就很难说它还能保持原出厂时的品质 了,而且越是高档的镜头,这个“拆洗效应”越是明显。 那么, 该怎么判断一支镜头是否已经被拆修过呢?最明显的当然是看各个地方, 尤其是前后的螺丝上是否有被 动过的痕迹,然后可以透过前镜组看看里面的镜筒上是否有被螺丝刀划伤的痕迹,如果有,那必是拆修过的无疑,螺丝刀总不可能穿过玻伤内镜筒吧?不过话又说回来, 一些比较细心的维修技师拆装过的镜头基本上找不到 痕迹,这就只能依靠自己多摸多看镜头,另外加上一点点运气了,实在不放心的朋友,那只好去选择昂贵的全新镜 头了。 在购买前,要明白自己的需求,然后寻求相应的镜头,一旦确定好目标之后,就要详细的研究这支镜头的优点 缺点固有缺陷制造年代等等, 像各家的顶级镜头常常是出了好几代的, 那么就要选择一个价钱上和性能上的折中了, 另外,制造时间离现在是越近越好。 第二步就是寻了,在网上看看是不是有人碰巧正在出这支镜头,最好选择同城面对面交易,镜头这个东西不摸 到手是很难说清楚的,尤其是二手货,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某个镜头炒的正火,那就最好忍一段时间再买,因为热 炒之时必定是价格高涨之时,此时下手就失去了买二手的性价比了。然后去器材城的二手市场也转转,如果有品相 和价钱合适的自然正好,如果没有,也可以留张名片给老板,嘱咐他代为留意,喜欢淘二手的朋友经常去器材城转 转,有时候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